袁孝亭:我与人教版地理教科书的情缘

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的是东北师范大学袁孝亭教授的文章——《我与人教版地理教科书的情缘》,让我们一起看看,作为人教版教科书的执教者、研究者和编写者的作者与人教社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我与人教版地理教科书的情缘

东北师范大学 袁孝亭

我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结缘,是经中学地理教科书这一“媒人”牵线实现的。我经历了从人教版教科书的执教者,到教科书的研究者和教科书的编写者的角色变化。就来写写我作为人教社地理教科书的执教者、研究者和编写者的收获与感悟吧!

作为人教社地理教科书的执教者

1982年2月,我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那时全国通用的是人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32开本的地理教科书。分别是《中国地理》上下、《世界地理》上下。可以说,我职业生涯的第一扇门是通过这四册地理教科书推开的。

以执教者的眼光看四册地理教科书,其逻辑的严谨周密、知识内容的清楚准确,创造性的划区方式,概括性非常强的特征性标题,清晰的逻辑线索,直观且信息丰富的图像,亮点多多,让人爱不释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四册教科书的文字。其表达清晰、通畅、简明;语法、词语、修辞、逻辑上都十分考究;专业术语与普通词语的搭配转换都非常自然贴切,晓畅通达。用“非常高”来评价这四册教科书的文字水准应不为过。

有一次与高俊昌主任谈到这四册教科书文字表达这个话题,他介绍说,编写这套教科书的最后一道 “工序”是,由一位编者朗读教科书文稿,其他编者一起来听。在这道工序中,除了常规的文字润色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关注点,这就是还要看这些文字是否符合汉语抑扬顿挫的表达习惯。最后,这四册教科书送给了叶圣陶先生加以润色。窥一斑而见全豹,经典和精品原来是这样炼成的!我现在参加多次地理教科书的编写了,我心悦诚服地感到,最起码在文字上是需要向这四册教科书虚心学习的。

教授这四册地理教科书,我个人有一个重要收获就是练就了速绘地理略图的基本功。记得,在中学任教的两年半时间里,每学期的开学初,学校都会发给每位老师一副钢板、一支铁笔和一卷蜡纸,那是当时每位老师办公用品的标配。我担任高二文科班的地理课,为了应考,除了课堂教学外,另一项重要的日常教学工作要使用钢板、铁笔和蜡纸来刻写地理练习题。

地理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不同就是,除了刻写文字,还要统筹版面布局,在适当的位置刻印地图。一套练习题上通常包含若干幅地图。刻印地图一般流程是,先是将蜡纸蒙在教科书的原图上,然后用铁笔轻轻地描出地图的轮廓和相应的符号和注记等内容,接下来将描好的地图放在钢板上进行刻印。由于每隔几天就要出一套练习题,所以教材中的每一幅图都要按这样的流程刻写许多遍。有时,不小心将蜡纸刻穿了,修复不成还要重新来过。这四册地理教科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配置了非常丰富的地图。因此有机会进行大量这种重复的刻写,使我对教科书里的地图轮廓包括世界地理中的世界图、各大洲图、国家图,中国地理中的中国地图、各分区图的轮廓都能烂熟于心。上课时,凭借记忆在黑板上边讲边画。两年半的时间练就了自己的板图基本功。

后来进了大学任教,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包括到各地为中学地理教师做培训,我也经常边讲边画地理略图,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受到了学生和老师们的称赞。想起当年在钢板上刻写地图的过程,由衷升起对当年的四册地理教科书的和钢板、铁笔和蜡纸的感激之情。

作为人教社地理教科书的研究者

我素来主张应基于地理学思想方法进行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认为基于地理思想方法,在地理课程与教学研究上才有可能提出基本和实质性的研究问题,选题才易于击中要害。从地理思想方法出发去发现、解释、提炼和总结地理学科自身特有的教学规律与原理,是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应该走的路。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教版地理教科书首次提出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编制人与地理环境内容的思想;进入新世纪轰轰烈的课改时,人教版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在继续强调以人地协调为主线的同时,又创造性地提出“重视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的教材编写指导思想。正由于人教版地理教科书注重以地理思想方法为线索,为统领,与我主张的应基于地理学思想方法进行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的观点十分契合。另外,在教科书呈现方式,栏目设置,地图和图表设计等编写技巧等方面,人教版地理教科书也代表着我们国家教科书编写的最高水准。

因此人教版地理教科书成为我和我的研究生研究选题的重要源头之一。比如,我指导的已毕业16位博士中,有两位就是针对人教版地理教科书强调以人地协调为主线、“重视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以《高中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路线图”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尺度思想在地理教科书中的体现》为题开展了研究,还有两位博士分别以《普通高中新课程地理教材中活动板块研究初探》《地理教科书图像提示指导语设计研究》做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其中,关于地理教科书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和教科书活动板块研究的博士论文还出版了专著。我和我的团队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的一些成果与进步,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教科书也是重要的“孵化器”!

作为人教社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者

2001年,韦志榕、高俊昌两先生邀我参加人教社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的编写。自此,我走进了原来觉得有些神秘的教科书编写中,有幸结识了人教社地理室的各位朋友。

我先是参加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的编写,随后又参与了八年级上和八年级下的编写。2003年作为必修1和海洋地理模块的主编参加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编写,201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修订颁布后,我又作为选修1的主编“主持”这册教材的编写。

成为教科书的编者后,自己才发现教科书的编写,对编者的地理专业基础和地理素养水平要求非常之高,同时还需要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水平的教材编写技巧……。虽然自己据此有较大距离,无奈“上了贼船”,只好硬着头皮“扛下去”。编写过程中,快乐颇多,收获颇多,同时折磨也颇多、遗憾也颇多。感受真是太丰富了!其中最“刻骨铭心”的感受是,要把教科书编好真的好难好难。

未参与其中的人,大概都会觉得,不就是中学教材吗,编写起来还不是轻易而举?但真正参与其中,遇到的难点真的是层出不穷!往大了说,比如怎样体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怎样渗透地理学的思想方法?怎样将学术内容转变为学生的“学材”?内容如何取舍?等等,都难!稍微“中观”一点,如栏目如何设置,探究活动如何设计、案例如何编写、图像如何呈现,文字如何表述,还是个难。更具体一点儿,对一个地理概念的解释,对某一地理原理或规律的阐释,也相当费思量,也颇受熬煎。

列一个章节名应该不难了吧?没想到这也不那么容易。举个例子来说吧!熟悉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的人都知道,八年级下目前的章名分别是: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七章,南方地区,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九章,青藏地区,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记得在最初拟定章名时,大家感觉在逻辑上,第五章为中国的地理差异,最好第六至九章用特征性标题凸显中国各地理区最显著的地理特征,第十章用中国在世界中作总结。这样在逻辑上更加顺畅,也容易给学生以深刻的第一印象。于是讨论时,大家都赞成如下章名:第七章:湿热的南方,第八章:干旱的西北,第九章:高寒的青藏。但第六章的北方地区按照这样特征性标题拟定章名时却遇到了难题:冷湿的北方?暖湿的北方?冷干的北方?暖干的北方?……统统行不通!换成其他表述?与其他几章又不匹配,也不成!几经讨论变成目前章名,现在的章名简洁但有些“学术”,让学生通过一个区域最显著的地理特征来作为“统领”全章内容的“逻辑起点”的设想未能实现,我们这些编者们对此心有不甘,但却又无可奈何。

共和国几代人是读着教科书奠定了知识的根基,并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人才的。对教科书编写者的要求无论多高都不过分。教科书编写者大都对教科书编写心存敬畏,如履薄冰,我觉得这是一种正常不过的状态。作为编者,我能感觉到来自各方的欣赏和严厉审视的目光,这是鞭策我们编者的不竭动力。作为编者,我真诚地欢迎和期望人们提出理性地、建设性的批评与建议,集大家的智慧让人教版地理教科书更有质量、更有品位。

做为人教社地理教科书的执教者、研究者和编写者的我,很愿意在今后的日子里继续与人教版地理教科书相知相伴,真诚祝愿人民教育出版社在“70周年”后,辉煌依然并能登上新的制高点。

袁孝亭,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研制与修订工作组核心成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综合指导组专家;高考考试内容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基于地理思想的地理教学研究,地理课程研究。

THE END
0.###中国地理02区位与疆界(共50题)A、国务院测绘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门 B、自然资源部 C、外交部 D、民政部 * 28. 中国的三大自然区包括()?【多选题】 A、东部季风区 B、西北干旱区 C、青藏高寒区 D、南方湿润区 * 29. 中国季风气候显著,主要包括的季风类型有()?【多选题】 A、东亚季风 B、南亚季风 C、高原季风 D、西北季风 * 30. 中jvzquC41yy}/ys}0ep5wo8wIrt6M67furz
1.土壤实习报告3篇实习报告1、于耀先、李殿杰主编,自然地理学基础实验实习,1997 2、陈汉武、李发增主编,植物学实习教程,1993 3、河北省志第3卷自然地理志, 4、河北植被 5、王荷生主编,华北植物区系地理,1997 6、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烟台地区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参考资料,1995 7、霍亚贞、李天杰等,土壤实验实习、1986 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yikndcqmbq87;5299;7mvon
2.地理科学|编委会涂 伟系主任/教授深圳大学城市空间信息工程系地理大数据,空间分析,地理空间智能 王 琛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地理 王法辉副院长/教授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研究生院人文地理,GIS,空间分析 王根绪副主任/研究员四川大学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水文学、冰冻圈生态学、寒区水文学 王海鹏助研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古气候与 jvzq<84igqydkns0pgohcn3ce0io1LS1eqrvow4eqn{np:650unuou
3.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前沿学术报告——杨小平研究员现兼任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主编团队成员 (Editor), Quaternary Research 副主编,Cate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Geomorphology, Anthropocene, Geoderma Regional,地球环境学报,第四纪研究, 中国沙漠,干旱区地理, 等期刊编委;jvzquC41pg}t0uw0gjv0ls1kplp1::621=67:;70jzn
4.地理科学学院院史馆1961年,谷宝庆主编的《河北省地图集》第一部出版。 1961年,地理系撤消了地质专业。 10月下旬学术论文集《教学与研究》地理专号出版。它汇集了我校地理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实用意义。 11月26日石家庄市地理学会在师大举行成立大会,并挂靠在地理系。 1962年6月9日,石家庄师范大学更名jvzquC41|j~z0qjdvw4ff~3ep1ti8
5.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研究所为解决上述问题,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崔要奎老师(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范闻捷研究员及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贾立研究员,基于前期研发的考虑植被全要素、遥感像元内部植被分布非均匀性和降水截留物理过程的区域尺度植被降雨截留遥感物理模型RS-Gash基础(Cui et al., 2015, IEEE GRSL),通过改进型粒子jvzquC41yy}/k{xiku4qm~3gfw4dp8jpinotj8fecfknklnphqxnc}nqp1747@58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