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所在黄土高原水文气候变化及干旱事件起因研究中获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院况简介

院领导集体

侯建国

吴朝晖

孙也刚

周 琪

汪克强

丁赤飚

何宏平

孙晓明

王 华

文 亚

王大同

机构设置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科技专项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文化副刊

诗 歌

书 画

摄 影

散 文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树木年轮研究课题组利用采自吕梁山中北部多地树轮宽度资料,重建了研究区1773-2020年上年8月到当年7月(水文年)的降水量变化历史。在过去近250年中,1910-1932年和1796-1806年分别为研究区最干旱和最湿润的时期;在十年尺度上,1920s和2010s分别为最干旱和最湿润的十年;在百年尺度上,19世纪相对湿润,而20世纪相对干旱。尽管20世纪下半叶研究区呈现明显的降水减少趋势,但这一趋势已在2000s初期得到扭转,近十几年研究区逐渐变湿,2014-2020年是过去250年中的第二个最湿润时期。根据变化周期来看,未来几年降水可能会持续增加;统计发现,黄土高原干旱更易发生在高温时期。

与已有的水文气候记录对比发现,重建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代表黄土高原东部地区过去近250年的干、湿变化。在过去两个半世纪里,黄土高原东、西部水文气候变化主要存在两次区域差异:尽管黄土高原东、西部在1920s末期均发生特大干旱,但在1890s-1920s期间,黄土高原东部表现出逐渐变干趋势,而这种趋势并未在西部的记录中体现;黄土高原东部最近一次干旱化始于1950s,而西部始于1930s,东部比西部晚。

黄土高原降水变化除了受亚洲夏季风强弱及与之相关的大尺度环流(如NAO和PDO)变化的影响外,本研究的另一重要发现是1920s末期广发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干旱事件可能还与北半球温度平均态变化有关。

该研究对客观评估黄土高原当前降水状况、缓解对于水资源短缺的担忧以及提高对整个黄土高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8月18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省专项经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

图1.研究区域采样环境概述。(a)研究区位置、采样点、气象站和对比点;(b)气象站和GPCC的区域月降水量和温度记录

图2.黄土高原东(a,本研究)、西(b,Liu et al., 2019)部水文年降水对比以及1920s末期干旱与北半球温度变化(NHT、c、d)的关系

THE END
0.论文预出版|全球干旱/半干旱区年代尺度干湿变化研究的进展及思考论文预出版|全球干旱/半干旱区年代尺度干湿变化研究的进展及思考 论文预出版|全球干旱/半干旱区年代尺度干湿变化研究的进展及思考jvzquC41smy/p~nuv0kew7hp1ktgq862485469=0jvs
1.QSR:过去两万一千年全球干旱区干湿变化的瞬变模拟分析全球约45%的土地为干旱区,认识干旱区干湿状态的自然变化、揭示干旱区干湿状况对不同外强迫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采用TraCE-21ka瞬变试验数据,基于降水与潜在蒸散量之比所定义的干湿指数(AI)、土壤湿度和径流三个指标,研究了过去两万余年干旱区干旱强度的动态演化特征,并结合单强迫试验分析不同外强迫因子jvzquC41ecy/p~nuv0kew7hp1ktgq86723528B6:0jzn
2.2.5亿年以来陆地干旱和干旱区演化新闻中心研究成果《Evolution of terrestrial aridity and dryland since Pangea》于2025年1月1日在线发表于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 再地质时间尺度上,陆地干湿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在过去2.5亿年间,海陆分布和全球平均表面温度(GMST)经历了巨大变化,陆地干旱去和半干旱区如何演化是该项研究的核心jvzquC41yy}/c}rqu0vlw7jfw0io1||z1775A840jzn
3.新疆生地所在全球干旱区的干湿变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新疆生地所在全球干旱区的干湿变化研究中取得新 进展 作者:writer 来源:中国科学院 本文原地址:https://www.iikx.com/news/progress/5281.html 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新疆生地所在全球干旱区的干湿变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占全球陆地面积45%的干旱区是生态系 统和水资源系统最jvzquC41cro/krpz0eun1onng1veh8DencytkmB35(oe?>7:3
4.全球干旱多时间尺度变化及其对陆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的影响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干旱又是造成陆地生态碳通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不同时间尺度干旱对植被GPP的影响及其相对重要性仍不明确。因此,探究全球干旱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对植被GPP的影响,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干旱状况及其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也对干旱的治理预测和全球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mguky0F985:6;3:
5.事关25亿人的生态研究:中外学者团队发表全球干旱区变化差异研究日前,来自国内外二十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者团队共同从大气、土壤、径流、植被和社会经济五个维度,系统研究了全球干旱区干旱程度的演变历史和未来趋势,厘清了不同圈层干旱变化的差异及其机制。 团队综合了观察和建模证据,以证明干旱区干旱的新出现差异取决于所考虑的具体指标。尽管变暖加剧了水汽压差,但这些变化并没有完jvzquC41hktbplj0vqs/exr142822<4334652B5850nuou
6.中亚干旱区的这个干湿变化很重要!干旱区中亚干湿在中亚干旱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尺度上,1961年至2015年,由于潜在蒸散量减少和温度升高,中亚北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呈偏干趋势,1961年至1978年期间表现最为明显;而南部的干旱沙漠气候区和类地中海气候区则呈现增湿趋势,这其中,降水量增加起主导作用。 通过分析降水量、潜在蒸散量和气温要素等对干湿变化的影响,研究团队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396618=hge4ivvq
7.兰州大学研究人员提出构建全球半干旱生态屏障和气候治理体系的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脆弱的半干旱地区面临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荒漠化不断扩张等突出问题,我们亟需积极应对这些挑战,遏制荒漠化,减少极端事件。近期,《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期刊发表了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黄建平院士团队题为“Constructing semi-arid ecological barriers to prevent desertification”jvzquC41pg}t0uw0gjv0ls1kplp1:5731?3;=3jv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