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兴钰古浪县土门林场,甘肃古浪 733100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最近几年,虽然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有地区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对防治土地沙化和荒漠化起到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应用切实可行的造林技术来防沙治沙,更好地控制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扩大,提高人民生活环境的质量,为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1]。古浪县地处西北地区,生态气候恶劣、环境较差,坚持“金山银山”的生态思想,以维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通过研究和总结各种途径、方法,进一步加大了对防沙治沙技术的推广力度[2]。1 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1.1 自然因素我国部分城市位于内陆深处的干旱和半干旱区,水资源稀缺且降水量少,气候干旱,水分蒸发量大,很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对土壤的品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许多植被不能正常生长,加剧了土壤沙化,从而导致植物被毁坏,大风袭击,加重土壤的风化程度,大量水分流失。在恶性循环下最终形成沙漠。1.2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对地表沙化具有重要作用。滥伐,过度消耗森林资源,以获取经济利益,从长远来看,这不但给森林资源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地表植物的生长也遭到了严峻的挑战。一些地区的植被在短时间内不能恢复,有的甚至会消失,导致地面暴露,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荒漠化加剧[3]。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林牧业的支持,传统的粗放型畜牧业需要不可控的草地,在过度使用草地资源的情况下一些草原被严重破坏,无法恢复,导致草原退化并荒漠化,对我国生态环境构成重大威胁。人们过度利用和开发土地,导致某些类型的植被逐渐消失。人们缺乏节水意识,未能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一些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一些绿色植物逐渐消失在恶劣的环境中,难以控制沙漠化。2 古浪县治沙造林地理条件和特征分析甘肃古浪县位于河西走廊的最东端,是一个典型的沙漠地区,且年平均沙暴日达到47 d。在降雨方面,这个地区的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明显具有比例不协调的特征。因此,沙漠化是该地区的一大气候特点,同时甘肃古浪区域年平均干燥且少雨,受气候环境的影响,降雨后蒸发速度较快,该地区植被较少,但有较多的光、热资源,全年表现出多风、暑热、干燥以及寒冷的气候特征。该地区主要包含沙拐枣、沙米、白刺等植被资源,土壤成分主要为风少,且土壤内养分含量相对较少,因而造成土地贫瘠,治沙条件严酷等困境。甘肃古浪地区在山川和沙漠上占比近1/3,属于我国生态造林重点功能规划区,拥有“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之称,同时是我国西北地区荒漠与绿洲生态环境交接较为脆弱的地区,其被国家列入全国性荒漠化治理监测重点区域。在古浪县,风沙化是该地区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有超过重点风沙口20个,且该地区沙化面积超过15.87 hm2,流动性沙丘地和半固定沙丘沙化土地类型使得该地区防沙治沙造林面临着较大的难题。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古浪县地区植被生长季节昼夜温差为14.6℃,通过统计分析该地区实际日照时数、总日照时数和土地有效积温、年降水量及其蒸发量等参数可以推断出该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且水质条件较好,重组的水资源能量充分满足生态环境开发建设的根本需要,为治沙造林工作建设开展提供有利条件[4]。3 古浪县治沙造林区域案例分析相关部门应当着重关注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和风沙化危害现象。当前,相关地区在技术层面着重从风口造林入手,通过在风口设置阻沙屏障等方式来阻止沙前进。例如,古浪县北部沙漠十道沟作为古浪县荒漠沙化治理重点示范区,通过治沙实施风口造林,阻沙前进策略,合理确定重点治理风沙口,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的支持下,采用个人和联户承包模式来加强对造林区域的管护,力求从根本上阻止风沙前进。但实际上,受当地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特征等影响,一些更新造林工作往往难以得到高效落实,对造林工程经营及其管护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导致人畜活动更加频繁,且植被资源破坏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需要全面加强对治沙造林技术的研究。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古浪北部沙漠十道沟作为重点示范区,通过实施科学造林和适宜种树等策略推进实施集约化造林管理工程项目,采用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消除不同造林地块间的差异,从而达到科学造林和适地适树的效果。从具体的实施历程来看,该地区从优化造林设计体系和确定立地类型入手。实地勘察,以此科学界定治沙地区平均海拔参数、土壤荒漠化性质及植被资源覆盖情况。同时,经过勘察后确定该地区造林种类为流动性沙丘地类型,且树木种地资源主要包括沙枣树和白榆,两者各占50%。经过科学计算后得出该地区造林密度以1 000株/hm2为适宜,即沙枣树1 000株和白榆1 000株。而整地的方法则是对不同块状进行整地,实施植苗造林。在工程建设具体的过程中,对种地资源的把控管理以科学安排造林灌溉次数和灌溉时间、施肥频率为指导原则,全面推进造林与管护并举,以及抚育与采伐并举的策略。通过选育优良种苗并重点培育壮苗来保障树木的生理机能,以此不断提高林木的抗逆和环境适应能力,从根本上保证获得理想的成活率[5]。通过分析部分地区治沙造林情况可以发现,唯有通过创新科学技术,找对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从源头上弥补以往的不足。近年来,甘肃古浪县一直秉承“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的方针,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期系统改善和提升该地区治沙造林水平。4 防沙治沙的技术及措施植物(生物)治沙,是通过封育、植物营造等方法,实现沙漠化、稳定绿洲、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产潜力的技术措施。其中,植被治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培育人造植被,恢复自然植被,保持流动沙丘;对自然植被进行封育,防止固定的、半固定的、荒漠的退化;在绿洲、城镇、交通、其他经济设施等外部地区建立大规模的防沙拦沙林带;建立森林防护网,保障农田、草场的稳定性。防治水土流失植物治沙是目前国内防治沙漠化最经济、最持久的技术措施。4.1 草方格障碍固沙技术沙子的特点就是被风吹得到处飘荡,遇到大风就会带来灾难,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将沙子固定在特定的位置,这样才能降低风的强度。采取的方法:可以设置一道屏障,即所谓的“沙障”,它可以是一种保护性的或比较稠密的结构。比较理想的方法包括:草方格、栅栏、挖土、平铺式或立体沙障。在本县荒漠化地区,以稻草、麦草、芦苇等物料制成的方形沙障最普遍。在古浪沙化地区最常见的是由稻草、麦草、芦苇等原料制成的方形沙障。这种草方格沙障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和固定的作用,可以减少风的吹拂。这些沙丘可以储存雨水,保持土壤中的水分,让植物生长。在实际防沙治沙工程中,使用最多的是草方格固沙技术。草方格固沙技术的应用,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可以使地表变得粗糙,降低风阻;二是可以防止土壤水分快速蒸发,提高土壤表层的含水率,从而提高土壤固沙植物的存活率。在降雨多的季节,可以在草地上种植具有一定生命力的固沙植物,从而加快恢复植被的速度,防止荒漠化的进一步扩散。在实施草方格固沙技术时,方格网线的规划是非常关键的,必须事先规划方格网线,以保证沙障与主要风向的垂直方向。另外,可采用工具挖沟、掩埋、挖沟,以增强其整体稳定性。夯实稻草根基部使其地上2/3部分以双眉V形状呈现,这样的形状对抗风固沙效果尤为显著。通常草木栅栏是一种大约1.8 m×1.8 m的正方形,连片组成带状或片状分布,称其为双眉V型草方格沙障。古浪县荒漠固沙工程之所以以此为主体,是由于该技术与当地的自然、客观条件相适应,充分发挥沙障在治理中的作用。4.2 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通过植树造林,扩大国土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当超强风力经过树林时,速度和强度会逐渐下降,最终到达城市的风力在正常范围内,有效为城市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避免水土流失严重,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国家需进行大力倡导,加大对植树造林的资金投入,构建专业的造林团队,不断研究植树造林的有关技术并对其采用有效的保护措施,以充分发挥林业防沙治沙的作用。4.3 植物栽培与防护林的建造荒漠植被的恢复,主要是在荒漠地区种植树木,以避免沙漠化的进一步蔓延和恶化。由于沙漠的气候条件很差,所以这里的植被以沙地种植为主。植被具有良好的抗风能力和防沙化能力。其主要的生物学特征是机械和输导等组织的强健,40~60个大气压的高渗透压可以增强土壤的吸水性和保持土壤水分。沙生植物的种类很多,包括十字花科、百合科、禾本科、蝶形花科等。古浪县沙化地区主要栽植的沙生苗木主要有柠条、花棒、梭梭等。当上述植物初具规模后,可以按水分含量种一些沙生灌木和树木。如杨树、柳树、沙枣、松树等,在荒漠化防治工程中使用是比较合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根据治理地区的情况,制订相应的培植方案,分阶段进行造林、造林、防沙。对于沙丘来说,迎风面的植被以灌木为主,还有几种草本植物。在下风处,为了防止它扩展,通常会将高大的树木置于低洼处。第二个更好的办法是将大量的树木栽种在荒漠周围,形成一片森林,通过一系列的防护林来减少风沙。而防护林的作用取决于它的高度,它的防风能力会更强。树木越密集就越能起到很好的防风作用。4.4 工程治沙技术工程治沙就是利用各种非生物的方法来治理。它可以阻挡、固定、输送风沙,以减少风沙的影响,预防沙尘暴的发生。根据所采用的物料和实施目的,工程治沙可分为机械拦沙、风力拉沙、水力拉沙。机械沙障是用柴草、稻草、黏土、树枝、板条、鹅卵石等材料在沙面上形成的一道屏障,它具有机械阻隔风沙的功能,是降低风速、保持沙表的重要手段;风沙和水力泥沙都是以风或水为动力,通过人工的方式来控制风沙的冲蚀、运移,使其顺其自然,化弊为利。在我国的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等领域广泛使用。4.5 推进科学整地,优化立地条件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风沙化的危害对治沙造林质量构成较大威胁。流沙作为古浪县地区土壤主要成分特征,在风环境的长期作用下会形成相对复杂的地貌环境。同时,一些新型沙丘地类型会增加造林整地难度。因此,在确保各坡地没有泥沙或有黏性特性的条件下,需要提前犁耕,而且犁地必须与风向垂直,这样才能形成自然的泥沙。经过实地勘察后推进科学整地,以此掌握最完善、可靠的整地数据,不断完善治沙造林立地条件。在品种选育方面,需要从源头上把好关,尽可能提高造林树种选育的适当性,以此保证林木成活率。在选种方面,应当全方位考虑该地区自然气候环境特征和治沙造林现状,结合树种生物学理论修改和确认不同地块的立地条件进行修改确认,进而才能进入选种环节。通常,花棒具有耐旱、喜光且蒸腾强度大的特点,能够更好地适应干旱的立地环境。同时,因其具有较强的耐沙埋沙能力,能够实现迅速生长,是荒漠造林选种的首选。另外,毛条、沙枣等树种同样具有耐旱、抗寒、喜光及生长迅速等优势特征,在保证树种自身特征与立地环境特征条件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树种选育质量。5 对我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当前,随着土地沙漠化的加剧,必须在加强荒漠化防治的同时,加强森林保护,促进林业稳定发展。要保护好森林的生态环境,避免人为破坏森林和草原,造成大面积土地荒漠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林业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对恶意破坏森林行为加大惩罚力度,严禁砍伐林木,避免重大毁林事件的发生、严禁过度放牧等。政府应该提倡沙漠化严重地区的人们退耕还林,增加植被。植物覆盖能有效改善生态系统,还能净化空气。在自然条件差、环境恶劣的周边地区,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和指导当地群众治沙造林、治沙增田,提高经济收入。建议政府制作更多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片,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林草发展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可以定期到周边农户中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人们保护森林、草原的意识。同时,在治沙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鼓励专家在植树方面给予充分指导,分享有效的植树经验,提高沙地固沙造林的速率和成活率,实现科学治沙、科学管理、沙退人进的目标。6 结束语由于人类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大量砍伐林木,导致土地荒漠化。为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我国一直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如加强植树造林、运用相关技术,加大对森林的保护力度,从而达到防沙治沙的目的。古浪县边缘区生态建设必须遵从人工恢复的原则,通过加强对外宣传,积极争取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资金投入进行综合干预,建立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为其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提供持续的生态补偿与社会保障基金。并通过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广泛发动人们参与生态建设,开展义务压沙造林,维护巩固边缘防风林带,从而提高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集中精力开展生态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建立边生产边治沙的安全生产模式,从而推动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同时,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防止他们破坏林木,有效达到治理的效果,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切实改善古浪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古浪。
杜兴钰
古浪县土门林场,甘肃古浪 733100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最近几年,虽然我国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有地区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对防治土地沙化和荒漠化起到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应用切实可行的造林技术来防沙治沙,更好地控制土地沙化和荒漠化的扩大,提高人民生活环境的质量,为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1]。古浪县地处西北地区,生态气候恶劣、环境较差,坚持“金山银山”的生态思想,以维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通过研究和总结各种途径、方法,进一步加大了对防沙治沙技术的推广力度[2]。
我国部分城市位于内陆深处的干旱和半干旱区,水资源稀缺且降水量少,气候干旱,水分蒸发量大,很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随着全球气温的不断升高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对土壤的品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导致许多植被不能正常生长,加剧了土壤沙化,从而导致植物被毁坏,大风袭击,加重土壤的风化程度,大量水分流失。在恶性循环下最终形成沙漠。
人为因素对地表沙化具有重要作用。滥伐,过度消耗森林资源,以获取经济利益,从长远来看,这不但给森林资源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地表植物的生长也遭到了严峻的挑战。一些地区的植被在短时间内不能恢复,有的甚至会消失,导致地面暴露,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荒漠化加剧[3]。
中国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林牧业的支持,传统的粗放型畜牧业需要不可控的草地,在过度使用草地资源的情况下一些草原被严重破坏,无法恢复,导致草原退化并荒漠化,对我国生态环境构成重大威胁。人们过度利用和开发土地,导致某些类型的植被逐渐消失。人们缺乏节水意识,未能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一些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一些绿色植物逐渐消失在恶劣的环境中,难以控制沙漠化。
甘肃古浪县位于河西走廊的最东端,是一个典型的沙漠地区,且年平均沙暴日达到47 d。在降雨方面,这个地区的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明显具有比例不协调的特征。因此,沙漠化是该地区的一大气候特点,同时甘肃古浪区域年平均干燥且少雨,受气候环境的影响,降雨后蒸发速度较快,该地区植被较少,但有较多的光、热资源,全年表现出多风、暑热、干燥以及寒冷的气候特征。该地区主要包含沙拐枣、沙米、白刺等植被资源,土壤成分主要为风少,且土壤内养分含量相对较少,因而造成土地贫瘠,治沙条件严酷等困境。
甘肃古浪地区在山川和沙漠上占比近1/3,属于我国生态造林重点功能规划区,拥有“生态屏障”和“北方防沙带”之称,同时是我国西北地区荒漠与绿洲生态环境交接较为脆弱的地区,其被国家列入全国性荒漠化治理监测重点区域。在古浪县,风沙化是该地区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有超过重点风沙口20个,且该地区沙化面积超过15.87 hm2,流动性沙丘地和半固定沙丘沙化土地类型使得该地区防沙治沙造林面临着较大的难题。
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古浪县地区植被生长季节昼夜温差为14.6℃,通过统计分析该地区实际日照时数、总日照时数和土地有效积温、年降水量及其蒸发量等参数可以推断出该地区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且水质条件较好,重组的水资源能量充分满足生态环境开发建设的根本需要,为治沙造林工作建设开展提供有利条件[4]。
相关部门应当着重关注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和风沙化危害现象。当前,相关地区在技术层面着重从风口造林入手,通过在风口设置阻沙屏障等方式来阻止沙前进。例如,古浪县北部沙漠十道沟作为古浪县荒漠沙化治理重点示范区,通过治沙实施风口造林,阻沙前进策略,合理确定重点治理风沙口,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的支持下,采用个人和联户承包模式来加强对造林区域的管护,力求从根本上阻止风沙前进。但实际上,受当地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特征等影响,一些更新造林工作往往难以得到高效落实,对造林工程经营及其管护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导致人畜活动更加频繁,且植被资源破坏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需要全面加强对治沙造林技术的研究。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古浪北部沙漠十道沟作为重点示范区,通过实施科学造林和适宜种树等策略推进实施集约化造林管理工程项目,采用生物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尽可能消除不同造林地块间的差异,从而达到科学造林和适地适树的效果。
从具体的实施历程来看,该地区从优化造林设计体系和确定立地类型入手。实地勘察,以此科学界定治沙地区平均海拔参数、土壤荒漠化性质及植被资源覆盖情况。同时,经过勘察后确定该地区造林种类为流动性沙丘地类型,且树木种地资源主要包括沙枣树和白榆,两者各占50%。经过科学计算后得出该地区造林密度以1 000株/hm2为适宜,即沙枣树1 000株和白榆1 000株。而整地的方法则是对不同块状进行整地,实施植苗造林。在工程建设具体的过程中,对种地资源的把控管理以科学安排造林灌溉次数和灌溉时间、施肥频率为指导原则,全面推进造林与管护并举,以及抚育与采伐并举的策略。通过选育优良种苗并重点培育壮苗来保障树木的生理机能,以此不断提高林木的抗逆和环境适应能力,从根本上保证获得理想的成活率[5]。
通过分析部分地区治沙造林情况可以发现,唯有通过创新科学技术,找对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从源头上弥补以往的不足。近年来,甘肃古浪县一直秉承“南护水源,中保绿洲,北治风沙”的方针,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以期系统改善和提升该地区治沙造林水平。
植物(生物)治沙,是通过封育、植物营造等方法,实现沙漠化、稳定绿洲、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产潜力的技术措施。其中,植被治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培育人造植被,恢复自然植被,保持流动沙丘;对自然植被进行封育,防止固定的、半固定的、荒漠的退化;在绿洲、城镇、交通、其他经济设施等外部地区建立大规模的防沙拦沙林带;建立森林防护网,保障农田、草场的稳定性。防治水土流失植物治沙是目前国内防治沙漠化最经济、最持久的技术措施。
沙子的特点就是被风吹得到处飘荡,遇到大风就会带来灾难,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将沙子固定在特定的位置,这样才能降低风的强度。采取的方法:可以设置一道屏障,即所谓的“沙障”,它可以是一种保护性的或比较稠密的结构。比较理想的方法包括:草方格、栅栏、挖土、平铺式或立体沙障。在本县荒漠化地区,以稻草、麦草、芦苇等物料制成的方形沙障最普遍。
在古浪沙化地区最常见的是由稻草、麦草、芦苇等原料制成的方形沙障。这种草方格沙障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和固定的作用,可以减少风的吹拂。这些沙丘可以储存雨水,保持土壤中的水分,让植物生长。在实际防沙治沙工程中,使用最多的是草方格固沙技术。草方格固沙技术的应用,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可以使地表变得粗糙,降低风阻;二是可以防止土壤水分快速蒸发,提高土壤表层的含水率,从而提高土壤固沙植物的存活率。在降雨多的季节,可以在草地上种植具有一定生命力的固沙植物,从而加快恢复植被的速度,防止荒漠化的进一步扩散。在实施草方格固沙技术时,方格网线的规划是非常关键的,必须事先规划方格网线,以保证沙障与主要风向的垂直方向。另外,可采用工具挖沟、掩埋、挖沟,以增强其整体稳定性。夯实稻草根基部使其地上2/3部分以双眉V形状呈现,这样的形状对抗风固沙效果尤为显著。通常草木栅栏是一种大约1.8 m×1.8 m的正方形,连片组成带状或片状分布,称其为双眉V型草方格沙障。古浪县荒漠固沙工程之所以以此为主体,是由于该技术与当地的自然、客观条件相适应,充分发挥沙障在治理中的作用。
通过植树造林,扩大国土绿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当超强风力经过树林时,速度和强度会逐渐下降,最终到达城市的风力在正常范围内,有效为城市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植被覆盖率,避免水土流失严重,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因此,国家需进行大力倡导,加大对植树造林的资金投入,构建专业的造林团队,不断研究植树造林的有关技术并对其采用有效的保护措施,以充分发挥林业防沙治沙的作用。
荒漠植被的恢复,主要是在荒漠地区种植树木,以避免沙漠化的进一步蔓延和恶化。由于沙漠的气候条件很差,所以这里的植被以沙地种植为主。植被具有良好的抗风能力和防沙化能力。其主要的生物学特征是机械和输导等组织的强健,40~60个大气压的高渗透压可以增强土壤的吸水性和保持土壤水分。沙生植物的种类很多,包括十字花科、百合科、禾本科、蝶形花科等。古浪县沙化地区主要栽植的沙生苗木主要有柠条、花棒、梭梭等。当上述植物初具规模后,可以按水分含量种一些沙生灌木和树木。如杨树、柳树、沙枣、松树等,在荒漠化防治工程中使用是比较合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根据治理地区的情况,制订相应的培植方案,分阶段进行造林、造林、防沙。对于沙丘来说,迎风面的植被以灌木为主,还有几种草本植物。在下风处,为了防止它扩展,通常会将高大的树木置于低洼处。第二个更好的办法是将大量的树木栽种在荒漠周围,形成一片森林,通过一系列的防护林来减少风沙。而防护林的作用取决于它的高度,它的防风能力会更强。树木越密集就越能起到很好的防风作用。
工程治沙就是利用各种非生物的方法来治理。它可以阻挡、固定、输送风沙,以减少风沙的影响,预防沙尘暴的发生。根据所采用的物料和实施目的,工程治沙可分为机械拦沙、风力拉沙、水力拉沙。机械沙障是用柴草、稻草、黏土、树枝、板条、鹅卵石等材料在沙面上形成的一道屏障,它具有机械阻隔风沙的功能,是降低风速、保持沙表的重要手段;风沙和水力泥沙都是以风或水为动力,通过人工的方式来控制风沙的冲蚀、运移,使其顺其自然,化弊为利。在我国的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等领域广泛使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风沙化的危害对治沙造林质量构成较大威胁。流沙作为古浪县地区土壤主要成分特征,在风环境的长期作用下会形成相对复杂的地貌环境。同时,一些新型沙丘地类型会增加造林整地难度。因此,在确保各坡地没有泥沙或有黏性特性的条件下,需要提前犁耕,而且犁地必须与风向垂直,这样才能形成自然的泥沙。经过实地勘察后推进科学整地,以此掌握最完善、可靠的整地数据,不断完善治沙造林立地条件。
在品种选育方面,需要从源头上把好关,尽可能提高造林树种选育的适当性,以此保证林木成活率。在选种方面,应当全方位考虑该地区自然气候环境特征和治沙造林现状,结合树种生物学理论修改和确认不同地块的立地条件进行修改确认,进而才能进入选种环节。通常,花棒具有耐旱、喜光且蒸腾强度大的特点,能够更好地适应干旱的立地环境。同时,因其具有较强的耐沙埋沙能力,能够实现迅速生长,是荒漠造林选种的首选。另外,毛条、沙枣等树种同样具有耐旱、抗寒、喜光及生长迅速等优势特征,在保证树种自身特征与立地环境特征条件相适应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树种选育质量。
当前,随着土地沙漠化的加剧,必须在加强荒漠化防治的同时,加强森林保护,促进林业稳定发展。要保护好森林的生态环境,避免人为破坏森林和草原,造成大面积土地荒漠化。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应制定更加完善的林业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对恶意破坏森林行为加大惩罚力度,严禁砍伐林木,避免重大毁林事件的发生、严禁过度放牧等。政府应该提倡沙漠化严重地区的人们退耕还林,增加植被。植物覆盖能有效改善生态系统,还能净化空气。在自然条件差、环境恶劣的周边地区,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和指导当地群众治沙造林、治沙增田,提高经济收入。建议政府制作更多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片,让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林草发展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可以定期到周边农户中进行宣传、教育,强化人们保护森林、草原的意识。同时,在治沙方面也要加大投入,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鼓励专家在植树方面给予充分指导,分享有效的植树经验,提高沙地固沙造林的速率和成活率,实现科学治沙、科学管理、沙退人进的目标。
由于人类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大量砍伐林木,导致土地荒漠化。为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我国一直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如加强植树造林、运用相关技术,加大对森林的保护力度,从而达到防沙治沙的目的。
古浪县边缘区生态建设必须遵从人工恢复的原则,通过加强对外宣传,积极争取国家乃至全球范围的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资金投入进行综合干预,建立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为其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和提供持续的生态补偿与社会保障基金。并通过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广泛发动人们参与生态建设,开展义务压沙造林,维护巩固边缘防风林带,从而提高农村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集中精力开展生态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逐步建立边生产边治沙的安全生产模式,从而推动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同时,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防止他们破坏林木,有效达到治理的效果,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切实改善古浪的生态环境,打造绿色古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