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的盐湖问题,关于温室大棚与地膜的考点整理地温增温盐湖雨水高考地理

淡水湖的矿化度小于1g/L,咸水湖矿化度为大于1g/L,矿化度大于35g/L的则是盐湖。

盐湖是湖泊发展到老年期的产物,它富集着多种盐类,是重要的矿产资源。

盐湖里的天然盐不能直接吃,要经过复杂的工业操作才能成为“食用盐”。

二、盐湖的作用

盐湖中沉积的盐类矿物约达200种。人类已经从盐湖中大量开采石盐、碱、芒硝和钾、锂、镁、硼、溴、硝石、石膏和医用淤泥等基本化工、农业、轻工、冶金、建筑和医疗等重要原料。

盐湖中还赋存着具有工业意义的铷、铯、钨、锶、铀以及氯化钙、菱镁矿、沸石、锂蒙脱石等资源。

还有多种价值极高的生物资源(盐卤虫等)和基因资源。盐湖卤水的储热特点,已开始用于“太阳能盐水池”发电。盐湖中提取锂矿,更是当今炽手可热的新能源必备资源。

三、盐湖类型

划分盐湖类型的原则主要有三种:

一是按盐湖卤水赋存状态分类。

二是按盐湖的主要盐类沉积物分类;

三是按卤水的化学成分分类。

所以,这里按盐湖卤水赋存状态,盐湖可分为卤水湖、干盐湖和沙下湖。

1. 卤水湖

顾名思义,卤水湖就是一年四季湖盆中都有表面卤水存在,而盐类沉积仅存在于岸边或者是湖底某些部位,且湖水在一年四季有涨有落,但湖中总有自由表面卤水。

2. 干盐湖

裸露地表的干盐滩由于日晒和强烈蒸发,地下卤水析盐膨胀造成地表龟裂,更由于常年风吹、雨淋、日晒蒸发,形成了巨大的盐壳。察尔汗就是一个巨大的干盐湖。

3. 沙下湖

是以全年内均无表面卤水为特征的一类盐湖。晶间卤水的水位远比干盐湖的埋藏深度大,并且因卤水很少跟外界交换,水位较为平稳,只有降水下渗或盐类自析才稍为引起水位的微小波动。

沙下湖另一个直观的特点是在其盐类沉积的顶部往往有或厚或薄的浮土和流沙覆盖,全年均无地表径流的补给。

4. 海成盐湖

海成盐湖又称海源盐湖、海源咸水湖。由海湾、内海所形成的盐湖。当海湾或内海由于沉积物堆积使其全部或一部分成为海成湖后,残留的海水,在炎热干燥气候条件下强烈蒸发,盐度不断增加,便形成盐湖,产生各种盐类沉积。

四、盐湖的形成

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历史演化

1.干旱或半干旱气候

气候干旱,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湖水中盐类物质达到饱和或者过饱和状态后,盐类物质被析出来,沉积于湖底和岸边。例如海拔2600~3200米的柴达木盆地,深居内陆,四周为绵延的山脉所屏障,又常年在中纬度西风环流影响之下,水汽的输送量和降水量都很稀少,空气干燥,是一个典型的内陆荒漠盆地。位于盆地东北缘的茶卡盐池,年降水量约210毫米,盆地中心的察尔汗盐湖年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

2.封闭的地形和一定盐分与水量的补给

封闭的地形使流域内的径流向湖泊汇集,湖水不致外泄,盐分通过径流源源不断地从流域内向湖泊输送。在强烈的蒸发作用下,湖水越来越咸,盐分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盐湖。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盐湖不仅可以形成于大陆,也可由海湾演变而成。

浩瀚无垠的海洋,每升水中的平均含盐量为35克。如果海湾因沿岸带沙坝的逐渐发展、扩大而与海洋隔离,成为封闭状态,兼之气候干燥炎热,水体在强烈地蒸发作用下,盐度将不断增高,最后也会形成盐湖,产生各种盐类沉积。这种由海湾演变而成的盐湖,称为海成盐湖。

这种由海湾演变而成的盐湖,称为海盐湖。

在盐湖地区,常常可以看到环湖有一圈圈银白色的盐带,宛若戴在盐湖上的美丽项圈。这种自然现象,是盐类物质自流域向盐湖迁移的一个有力的证据。

因为溶解于水体中的各种盐类从流域向盐湖的迁移过程中,水分逐渐蒸发,浓度不断增大,一旦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就会产生沉淀作用。但是由于各种盐类的溶解度不同,因而呈现出一定的沉淀顺序,从物质来源的上游到盐湖之间,各种盐类沉积物有明显的环带状分布规律。例如在昆仑山北麓的一些盐湖地区,靠近山区的地段为硼盐带,近湖地段为芒硝带,湖内则沉积有食盐和光卤石。

五、盐湖的分布

盐湖是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是世界上盐湖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盐湖大致处于北纬30~50°之间,属于世界著名的亚、非、欧大陆盐湖带的最东缘,称之为中国盐湖带。盐湖比较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的山间盆地或高原闭流洼地之中。

青藏高原被称为“盐湖之家”,多格错仁(茶卡错仁)海拔4814米,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盐湖。

外国的盐湖,主要分布在南美安第斯山脉的潘帕斯草原北部。

由盐类沉积所形成的巨大盐盖,坚硬异常,顽若岩石。铁路、公路、机场、房屋修建在盐盖上不用担心垮塌,高浓度的盐水甚至可以像水泥一样进行浇灌。

六、我国著名盐湖

1.察尔汗盐湖-我国最大的盐湖-万丈盐桥

察尔汗盐湖是我国青海省西部的一个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地跨格尔木市和都兰县,盐湖东西长160多千米,南北宽20~40千米,盐层厚约为2~20米,面积5800平方千米,是我国最大的盐湖。

察尔汗盐湖一切绿色植物均难以生长,但却孕育了晶莹如玉、变化万千的神奇盐花。盐花是盐湖中盐结晶时形成的美丽形状的结晶体称谓。

湖中储藏着500亿吨以上的氯化钠,可供全世界的60亿人口食用1000年。

2.茶卡盐湖——中国的天空之境

茶卡盐湖是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南侧的天然结晶盐湖,湖面海拔3100米,长15.8千米,宽9.2千米,呈椭圆形,总面积105平方千米。

在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中,部分海水积留在低洼地带,形成了许多盐湖和池塘,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之一。茶卡盐湖还因盛产大青盐驰名,成为中国首家绿色食用盐生产基地。

3.运城盐湖——中国死海

运城盐湖又称谢池,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以南,中条山北麓,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总面积132平方千米。该湖系地堑式的构造湖,周围山体因断层作用而抬升,盆地则相对凹陷,在低洼处积水成湖。成湖之初湖泊本为淡水湖,后来在盆地干燥气候的影响下,经过第四纪历史时期的沧桑变迁,而演化成盐湖。

谢池的盐业生产与气候结合密切。“解池盐产必资南风,南风不时,盐即失利”的科学论断。解池南依中条山,当南来的气流越过中条山后形成了焚风,在下沉过程中有增温减湿的作用,使空气干燥,加速了湖水蒸发和盐类沉积。

地膜和大棚都是保温,都和大气逆辐射有关。大棚中的空气多,侧重于大气的保温作用;地膜侧重于减少地面辐射的损失而保地温的。

地膜下的农作物或植被大多在播种后放置地膜,出芽后需要破孔以利于后期继续生长。而大棚则用一些支撑物撑起,塑料膜下有更多的空间,大棚内的植被则不需要破孔就可以正常生长。

温室大棚

地膜覆盖

保温原理

太阳辐射可穿透塑料大棚和玻璃加热大棚内的地面,但地面的长波辐射很少能透过温室和大棚,外界的冷空气了难以进入棚内,室内的热量却很少散失出去,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大棚侧重于大气的保温作用

地膜可以减弱地面辐射的散失,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地膜也能反射部分阳光,

保温效应

2、避雨、避风,维持土壤结构:可保护表土,减轻风力、水力对土壤的侵蚀

3、保持土壤疏松:会减少雨水的冲击,防止因此而造成的土壤板结

改善光照条件:膜下水珠反射阳光

4、防止病虫害;增加地温、减少与外界大气接触等减少病虫害

5、可以提高产量,提早成熟

1、提高土壤温度:通过减少地面辐射来实现增温效果。改善光照条件:膜下水珠反射阳光。

2、保持土壤水分(保墒):减少因蒸发而造成的水分流失,减少水资源浪费。

3、维持土壤结构:可保护表土,减轻风力、水力对土壤的侵蚀

5、防止病虫害;增加地温、减少与外界大气接触等减少病虫害

6、提高土壤肥力:覆膜后土壤中的氮肥以挥发形式的损失量减少,使氮肥得以保存;地温提高,微生物活动随之增加,增加土壤有机物。

7、使农作物早熟

8、抑制杂草:黑色地膜效果最好,地膜下较高温度不利于杂草嫩芽生长

9、抑盐保苗;防止土壤盐渍化

适用的季节及范围

适用于冬季的农作物正常生长;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植物的栽培和育苗等用途。大棚内的植被则不需要破孔就可以正常生长。

换成遮阳棚,用于夏秋季节的遮荫降温和防雨、防风、防雹等。

多应用在春季播种时;地膜下的农作物或植被大多在播种后放置地膜,出芽后需要破孔以利于后期继续生长。

黑色地膜可遮光

使用特点

建设更高,可多次使用

建设成本低;一次性

地膜在不同地区作用不同:

在干旱缺水地区:保水抗旱,提高地温为主

在无霜期短的低温寒冷地方:以提高地温,延长有效生育区为主

在多雨高温区:以防涝、防土壤养分流失为主

在果园树下:反射阳光,利于果实均匀着色

地膜的消极影响:

1. 塑料薄膜难降解,残留在土壤中造成了污染

2. 地膜覆盖虽然有保水的作用,但也阻碍了外界降水进入垄体。如果遇到了连续性降雨则造成严重的水渍,使土壤的通透性变坏,水分蒸发受阻

3. 影响土壤水分的渗透、含水量、透气性

4. 阻碍水肥的运移

5. 残膜导致土壤板结

6. 造成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塑料薄膜的颜色分类

不同作物选择不同的颜色,适当浓度的薄膜,才能达到增产的目的,薄膜颜色越浓,透光率越低,作物的光合作用越差,而颜色越薄,选光性则越差

黑色地膜

夏季高温时,主要用于降温和除草,还有蔬菜的软化栽培。黑色地膜几乎不透光,杂草不能发芽和进行光合作用,因而除草效果显著。在阳光照射下。黑色底膜本身增温快,温度高,传给土壤热量少,故用于降温。

乳白色地膜

抑制杂草为主,较好的解决透明地膜覆盖草害严重的问题

银灰色地膜

秋季用于驱蚜虫,防病毒,保摘,除草,增加地面反射光有利于果实着色。反光中带有红外线,对蚜虫有驱避作用,蚜虫是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可起到防病毒作用。透光率低,可以抑制杂草生长。

银黑两面地膜

夏秋季高温时,既可以驱呀防毒,又可降温除草。银灰色面朝上,黑色贴地

黑白两面地膜

主要用于降温除草,且效果比黑色地膜更好。白色朝上,黑色面贴地,白面增加光反射,黑面阻止阳光透射。

绿色地膜

除草为主,增温为辅。对自然光透射有选择性,可抑制杂草叶绿素的形成,热辐射透射率不如乳白色地膜,比黑色更强,故以除草为主,增温为辅。可替代黑色地膜用于春季除草,对茄子、甜椒、草莓等作物也有促进地上部生长和改进品质的作用。但绿色地膜价格较贵, 且易老化,使用期缩短,所以可在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上或设施栽培时用于地面覆盖。

无色透明地膜

广泛用于春季增温和蓄水保摘,此外,还可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对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一定作用。

蓝色农膜

蓝色膜的主要特点是保温性能好,在弱光照射条件下,透光率高于普通膜,在强光照射条件下,透光率低于普通膜,保温性能良好。用于水稻育苗,苗壮、根多、成苗率高。用于蔬菜、花生和草莓等作物,能抑制十字花科蔬菜的黑斑病菌生长,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品质的

作用。还可用于蔬菜、棉花、花生、草莓、马铃薯等作物覆盖栽培。

红色地膜

红色地膜比黑色地膜更能刺激作物生长,植物会利用更多的能量进行地上部分的光合作用。红色地膜能透射红光,同时可阻挡其它不利于作物生长的色光透过,因此使作物生长旺盛。

实践证明,红色农膜能满足水稻、玉米、甜菜等对红光的需要,可使水稻秧苗生长旺盛,甜菜含糖量增加,胡萝卜长得大,韭菜叶宽肉厚、收获期提前。

新型地膜

由于塑料地膜的不可降解性对环境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处于对环境保护角度考虑,还有许多其他种类的地膜,

生物降解地膜:

生物降解地膜能够在自然环境下可以被微生物降解,最终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土壤造成污染的新型地膜。但生物降解地膜的高成本是制约其推广的主要因素。

光降解地膜:

主要通过光照的照射降解作用使地膜破碎,通过控制光催化剂,在年以内,能够有效控制地膜的降解时间,从而满足各种农作物对时间的要求,既保证农作物的生长,还不会对环境造成伤害。

渗水地膜:

渗水地膜现在主要运用在干旱以及半干早地区。渗水地膜能够让水分有效的下渗到土壤底部,有着渗水、保水、温湿度调节以及耐用性强等各种优点。相对于普通的地膜来说,渗水地膜能够充分的利用雨水,有效的提高雨水利用率。并且还能够提高土壤表层肥料的利用,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增强作物生长能力,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能够为半干旱地区有效节省水资源。

THE END
0.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C.干旱地区D.半干旱地区题目和参考A、湿润地区B、半湿润地区 C、干旱地区D、半干旱地区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考点: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 专题: 分析:根据各地的干燥度(年内可能的蒸发量和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比值),将中国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青藏高原以东,秦岭一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都是湿润地区.大兴安岭的北段的寒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mq1ujoukhnfa46eco=39e>22<55f2>d3@679f772:6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