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

应急管理部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情况

近日,应急管理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统计局、气象局、银保监会、粮食和储备局、林草局、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国铁集团等部门和单位,对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会商分析。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干旱、风雹、地震和地质灾害为主,台风、低温冷冻和雪灾、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等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07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525人,紧急转移安置233.5万人次;倒塌房屋3.4万间,不同程度损坏53.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161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095.9亿元。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10%、30%、71%、29%。

前三季度全国自然灾害主要特点有:

一、灾害时空分布特征明显

前三季度,我国自然灾害形势复杂严峻,水旱灾害多发并发,西部地区青海、四川发生强震,局地次生地质灾害高发,风雹灾害点多面广。从发灾时段看,年初除发生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2月份南方部分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外,总体灾情平稳偏轻。进入夏秋季后,相继发生华南、江南等地和辽河流域严重暴雨洪涝,长江流域罕见伏秋连旱,四川、黑龙江、甘肃、青海等局地突发山洪,四川泸定6.8级地震等灾害,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从区域分布看,前三季度南方地区灾害损失明显偏重,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比74%。从因灾死亡失踪人数看,西部地区较多。从受灾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来看,中部地区损失较重。

(资料图)

二、洪涝灾害“南北重、中间轻”,局地山洪灾害频发重发

前三季度,我国共发生43次强降雨过程,全国面降水量52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6%。广西、广东、福建、江西、辽宁等28省(区、市)共有612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部分地区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局地山洪灾害频发重发。华南前汛期先后经历9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珠江流域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北江发生特大洪水,多地出现城乡内涝、山洪地质灾害等。除6月份华南、江南洪涝灾害偏重外,7、8月份东北等地发生较为严重汛情灾情,长江流域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洪涝灾害较常年同期偏轻。此外,全国共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5543起,地灾类型以中小型为主,发生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南、华南、西南等地。

三、长江流域发生严重伏秋连旱,影响范围广、造成损失重

前三季度,受副热带高压偏强偏大和拉尼娜现象等影响,我国平均气温偏高,中东部地区夏季出现1961年以来最强高温过程,造成较为严重干旱灾害。今年以来,相继发生年初珠江流域冬春连旱、4月至6月中旬黄淮海和西北地区春夏旱、长江流域罕见伏秋连旱。当前,长江中下游湖南、江西、湖北等地旱情仍在持续。特别是7月份以来,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少雨,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平均降水量为历史同期最少,干旱快速发展。极端高温干旱对相关地区农业生产、人畜饮水、生态环境等造成严重影响。8月份旱情峰值时,全国共有449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4284千公顷。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干旱灾害受灾人次、因旱需生活救助人次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上升56%、62%和72%。

四、强对流天气过程偏少,风雹灾害较往年偏轻

前三季度,我国共出现37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数量较近年同期均值偏少。从时间上看,春季强对流过程显著偏少偏弱,夏季强对流活动相对集中。从区域上看,前三季度全国共1109个县(市、区)遭受风雹灾害影响,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主要为农林牧业损失。从造成人员死亡原因看,全国雷电活动显著偏多,青海、四川等地雷击事件造成的伤亡人数较多,其他主要为大风造成的构筑物、树木倒压等所致。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风雹灾害受灾人次、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39%、18%和23%。

五、西部地区中强地震偏多,四川发生三次6级以上地震

前三季度,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78次,其中4.0–4.9级58次,5.0–5.9级15次,6.0–6.9级以上5次。5级以上地震次数较往年同期平均水平有所增强。中强地震空间分布相对集中,我国大陆发生的20次5级以上地震中,6次位于四川、7次位于青海。其中,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是前三季度震级最高的地震,造成17.1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2.5亿元。四川省相继发生6月1日芦山6.1级地震、6月10日马尔康6.0级震群地震、9月5日泸定6.8级地震等强震。其中,四川泸定6.8级地震震级高、破坏力强、次生灾害多,造成54.8万人受灾,97人死亡、20人失联,灾区居民住房及电力、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此外,云南、新疆等地中小地震也造成一定损失。

(资料图)

六、台风生成及登陆个数偏少,灾害损失为近年来同期最轻

前三季度,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8个台风生成,比多年同期平均偏少,其中,有4个在我国登陆。7月2日,第3号台风“暹芭”在广东电白沿海登陆,是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较多年首台平均登陆时间偏晚、登陆强度偏强,造成广东、广西、海南、江西4省(区)186.2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1.1亿元。8月份,7号台风“木兰”和9号台风“马鞍”分别登陆广东沿海地区,两次台风强度不大,未造成较大灾害损失。9月份,第12号台风“梅花”先后四次登陆我国,登陆强度强、大风范围广、降雨强度大,对浙江、上海、山东等地造成较大影响。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台风灾害受灾人次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66%和87%,为近年来同期最低值。

七、年初低温冷冻和雪灾影响西南、中南地区

前三季度,我国共遭受20次冷空气过程影响,较常年同期均值偏多。2月份,南方低温雨雪天气强度偏强,受灾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中南地区,造成大田蔬菜、经济林果等损失较重,江西、湖南、云南部分地区农业大棚、牲畜棚舍、工贸简易厂房因积雪垮塌,局地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此外,4、5月份和8、9月份冷空气过程对华北、黄淮等地局地农业造成一定影响。与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23%和9%。

八、森林草原火灾时空分布较为集中,形势总体平稳

据统计,前三季度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491起,其中,重大森林火灾1起,未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因灾死亡8人;发生草原火灾20起,未发生重特大草原火灾。火灾起数总量下降,较近五年同期均值下降1200余起;分布区域集中,受南方持续高温少雨影响,湖南、广西、江西、湖北、重庆等南方省份是森林火灾多发区域。特别是7月份以来,长江流域多地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森林火灾多发。

THE END
0.八年级地理气候教案【三篇】1.通过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我国气温的分布特征;阅读温度带分布图,说出我国温度带的分布,知道它们的划分依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国气温南北差异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知道不同温度带的农作物差异,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jvzquC41yy}/7:yguv4og}4ujq}0:?9425=/j}rn
1.基于降水距平百分率的河南省干旱特征分析干旱 降水距平百分率 时空分布 特征分析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OUM7236732;:0jvs
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植被线形沙丘地貌特征与发育模式初步研究【摘要】: 植被线形沙丘(固定、半固定沙垄/线形沙丘)(vegetated linear dunes,VLDs)是风积地貌中常见的沙丘类型,有丘脊圆钝、植被盖度较高、稳定性高的特点,一般在单向风况或呈锐角相交双向风作用的、植被盖度较高的内陆沙漠均有分布。各沙漠植 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5;:.3975:5<19:3jvo
3.呼伦贝尔沙地风沙土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特征鉴于此,笔者以呼伦贝尔沙地表层风沙土为对象,通过探究不同类型沙丘土壤有机质与碳酸钙的分布特征,解析沙丘固定过程中两者相关性及空间异质性的变化规律,以期进一步为沙区的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呼伦贝尔沙地(E 115°31′~126°04′、N 47°05′~53°20′)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jvzquC41jvsm0{mj|0tfv8xuyei0j}rn1462;891427:/=23264ivv
4.基于MCI的中国干旱时空分布及灾情变化特征干旱MCI指数 时空分布 灾情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WYZa72397229>0jvs
5.沣河沿岸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土壤 重金属 空间分布 生态风险 沣河 陕西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MISS72366329=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