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粮食危机!非洲人宁愿大量种植芋头,为何不种植水稻小麦呢地理视角看植树造林降水玉米粮食产量

非洲的粮食危机,饥饿问题始终是他们经济发展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因此,各国对非洲的援助就包括对其农业的援助,然而非洲兄弟们似乎对世界所认识的高产量的主食,玉米、小麦、水稻等都不感兴趣,偏偏爱种芋头。

这芋头到底有什么魅力,让我们的非洲人民种了就根本停不下来。

非洲的粮食问题

非洲,是经济活动大洲中,经济最不发达的大洲之一,粮食危机,饥饿问题成为当前非中发展的首要问题。

受到东非地区蝗灾的影响,津巴布韦、南苏丹等地区的粮食问题尤其突出,数百万人可能面临难以吃上饭的问题。

然而,这并非是非洲大陆上第一次榜上有名。2019年至2020年,极端干旱后又面临极端的降水交替下,给蝗虫的生长带来有利的契机。

最终这场酝酿了一年有余的蝗灾,率先在埃塞尔比亚、索马里等地爆发,而后伴随着蝗虫大军的迁徙,逐渐扩展到乌干达、南苏丹等地。

同时,这批蝗虫随着季风,翻山越岭,不断深入,影响范围逐步扩展到我们的邻居——巴基斯坦,方才渐渐销声匿迹。

蝗虫给当地农业所带来的打击是致命性的,然而本次的蝗灾也仅仅是揭开非洲粮食安全问题的一页。

据世界粮食计划署所公布的2020年世界饥饿人口数量的报告上看,全球共有6.9亿人面临饥饿,其中30%在非洲大陆,而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30%的印度人也同样面临粮食难以裹腹的局面。

然而,2021年,在全球高喊去除饥饿的大势之下,世界粮食问题却开起了倒车,约8.28亿人面临饥饿问题,数量上涨,非洲所面临了粮食问题更为严峻。

如果说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那非洲之所以面临如此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却是天灾和人祸所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多变的气候让非洲产粮率始终不稳定。受到温室效应的影响,非洲过去十年极端天气频频,这使得南部地区的气温快速攀升,降雨量骤减。

干旱、雨季来临比预计偏晚以及飓风等自然灾害,让南部非洲农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尽管,萨赫勒地区的政府、宗教组织正积极呼吁当地民众,对抗干旱。但是,对于本就积贫积弱的非洲南部农业经济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例如,我们所熟悉的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对于气候有着严苛的要求,而多变的气候显然让这些优质高产的粮食作物难以招架,因此这类粮食作物在非洲地区并不受欢迎。

此外,非洲的农业经济仍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完全依赖于自然降雨,非常脆弱。在大灾害面前,完全没有能力应对。

如果说自然灾害,是目前非洲饥饿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地区的动荡不太平则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

而冲突不断的区域,扰动了当地经济的正常运行,就业困难,生活质量下降,处于赤贫状态,加剧了当地粮食安全状况的恶化。

目前,非洲地区的饥饿问题已经引起了多国的重视,出于人道主义,各国纷纷向非洲地区输送相应的粮食援助等,但由于地区冲突这些援助物资难以抵达。

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尽管粮食紧缺已经成为非洲各国的普遍共识,然后脆弱的经济下,技术水平低和运输业疲软,使得当地的粮食浪费现象严重。初步估计,在南非地区一年浪费的粮食,可满足480万人口一年的口粮。

这样背景下的非洲人,粮食问题严重,为何却独独偏爱种植芋头呢?

非洲集体种植芋头 宁可舍弃水稻小麦?

在世界主要的粮食产物中,水稻、小麦、玉米等都榜上有名,他们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量有一定的保证,成为了全球大部分人餐桌上的主食。

例如我们中国的主食米饭、面条、包子等,还有西方的面包、意大利面等,以及墨西哥的国民美食,玉米面、玉米饼等,我们均可以从中看到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影子。

部分地方,受限于当地的环境,可能会种植部分其他的粮食作物,例如我们青藏高原地区,就有种植青稞,黄土高原上的高粱等。但,这些主食均包含在五谷杂粮之中,构成了我们饮食的重要一部分。

然而,对于粮食问题颇为突出的非洲。当地人为何放弃更为高产的小麦和水稻,大面积种植芋头?究竟是饮食习惯的偏爱,还是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或许只能从他们的生活中,去一一寻找。

芋头,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红烧芋头、拔丝芋头、芋泥饼…软糯香甜的芋子自然吸引了一众吃货的关注。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充其量顶多做个菜,或者加入面粉之类的主食,制作成主食。

但是单独以芋头作为主食,这个放眼世界,都是极为少见。即便是大名鼎鼎的荔浦芋头,也达不到成为主食的标准。

但非洲人民就这么另辟蹊径,独爱芋头。即便在饥饿问题最严重的中非地区,每年因饥饿死亡的人数成千上万,但是他们的地头仍然种植着大量的芋头。

在非洲各大粮食产量普遍垫底的情况下,芋头独树一帜。在世界芋头产量排名前4位的国家中,除却第一名是中国外,剩下的均是非洲国家。

很多人好奇的是,对于非洲这片土地而言,难道只能种植芋头嘛?并非如此。事实上,和非洲饥饿人数不成正比的是,这片土地有着肥沃的土壤和富足的资源。

例如,非洲便是可可豆的主要生产地区之一。如果从出口创汇的角度而言,芋头的价格在国际市场可以说是“白菜价”,毫无利润可言。那么非洲人独爱芋头的原因,只能是为了食用。

淀粉含量较高。根据研究显示,各个粮食作物的淀粉含量,玉米约65%-72%,小麦中淀粉含量约在57%—75%,而大米和玉米大致相当。

在处处积贫的非洲,粮食大规模缺乏的情况下,并没有所谓的主食和配菜的说法。只要能吃饱,无所谓是否是主食还是配菜,甚至是水果,也为成为他们的食物之一。而类似于芋头、木薯等碳水化合物高的东西,可以有效的解决饥饿问题,快速吃饱,自然受到欢迎。

烹饪较为便捷。由于非洲地区基础建设较为匮乏,因此大部分家里并没有烹饪所需要固定灶台、锅碗瓢盆等。

而小麦变成面包或者面食,均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加工,方能食用。而水稻的食用,同样需要经过脱皮、去壳、过筛等一系列流程,才能形成可以食用的大米。这样相比,芋头的烹饪简直不能更简单。

仅需要将外皮去掉,放到水里或者直接放到火上烤,熟了就可以食用。不少家庭,加入一部分的盐巴,就可以轻松的解决一餐。如此方便的烹饪手法,当然更受非洲家庭的喜欢。

种植格外省事。根据芋头的习性,他们更加偏爱湿热地区生长。作为世界上第一芋头生长大国——中国,芋头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

很多人好奇的是,为什么非洲人不选择种植小麦和水稻呢?这和他们的种植习惯有着一定的关系。

非洲的气候环境让很多植物都可以成长,因此长期以来,非洲人民过的就是采摘和打猎为主的生活状态。

而作为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国,我们已经习惯了对庄稼进行精心的照料,培育,耕耘收获的生活。但是非洲人民并不习惯这种劳动方式,因此需要耗费较大心力的水稻、小麦并不适合当地的种植习惯。

此前,我们对非洲地区实行多项援助,其中就包括了对其水稻、小麦等方面种植培训,但效果并不明显。

一方面,我国尽管世界水稻生产大国之一,有着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但是到了非洲地区,也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壤等匹配相应的品种,同时还得祈祷天公作美,才能实现大丰收。

此外,我们的援助只能送达很少的一部分区域,对于广大的非洲来说,种什么吃什么的背景下,芋头依然是他们最佳选择。

同时,相较于其他的农作物来说,非洲的芋头长势特别的好。看完这些,你知道为什么非洲人民宁可种芋头,也不种高产的水稻和小麦的原因了吗?

关于植树节

为什么植树节在3.12?

真正将植树节作为一个专门的节日确立下来,是在1915年7月。在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自此中国有了植树节。

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植什么树?

常见的有银杏树、梧桐树、紫薇树、樟树、油桐、柏树。

为什么植树?

主要是因为植树可以带来多种效益。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

为什么植树?① 水土:保持水土。树木有像树冠那样庞大的根系,能牢牢抓住土壤。而被抓住的土壤的水分,又被树根不断地吸收蓄存。据统计,一亩树林比无林地区多蓄水20吨左右。

② 气候:抵挡风沙。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要抵御风沙的袭击,必须造防护林,以减弱风的力量。风一旦遇上防护林,速度要减弱70% ~80%。

④空气:清除空气污染。据统计,一亩树林一年可以吸收灰尘2万~6万千克,每天能吸收67千克二氧化碳,释放出48千克氧气;一个月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千克。

③ 经济:经济建设。植树造林能为人类提供许多有用的东西。不少水果、药材都是林产品;茶叶、橡胶、新碳等都是树木的贡献。

另外,还有多种功能。

树在高中地理中的三大难点和三大误区

“树”功能上的三大难点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吸烟除尘、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等功能。

01

“树”如何涵养水源?

“涵养”有修养之意,也有滋润养育之意,“涵养水源”则为后者。

“涵养水源”即养护水资源、减少水资源的流失,绿化是水源涵养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

植被之所以能够涵养水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林冠截留雨(雪)水

林冠截留的水约占降水量的5%~10% ,这使得降水对地面的机械冲击力减弱,从而间接地保护了林地土壤层。使得降水对地面的机械冲击力减弱,从而间接地保护了林地土壤层。使得降水对地面的机械冲击力减弱,从而间接地保护了林地土壤层。使得降水对地面的机械冲击力减弱,从而间接地保护了林地土壤层。

(2)枯枝落叶层吸收水分

覆盖林地表面的枯枝落叶层,除本身具有很大吸水或截留降水能力外,还可避免地表土壤遭到降水机械冲击力,并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削弱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作用。其截持的水量约占降水量的8%~10% 。

另外,森林下层的灌木与草本植物也能截流降水。

(3)林地土壤蓄渗降水

孔隙度越大的土壤越有利于地表径流下渗。森林土壤具有较大的孔隙度,从而加大了林地土壤的下渗量。降雨量的70%~80%被贮存、涵养于土壤孔隙内。

根据最新估,一公顷林地比裸地可以多储水3000立方米,一万亩森林蓄水能力相当于一个100万立方米的水库。

02

“树”怎样调节气候?

(1)使温差变小

在白天,浓密的林冠可以阻挡太阳辐射,使温度不至于太高;晚上林冠也可阻挡热量逃逸,使温度不至于过低。与无林地相比,林地冬暖夏凉,在夏季较其它季节更为显著。

(2)使湿度变大

森林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大量水汽,这使得林内的空气湿度比林外大。湿度的增加,则也加大了雾、露和降水出现的可能性。在条件相同地区,森林地区要比无林地区降水量一般要大20%至30%。

另外,森林还可对蒸发、风速等要素起到调节作用。

03

“树”何以能防风固沙?

(1)屏障的阻挡防风

当狂风受森林阻挡之后,风被迫分成两路前进,一路从森林的缝隙中穿流而过,风力消散在枝叶的摆动上;一路被迫从林冠上越过。这样森林附近风力一般可降低40—60%,最大可降低49—68%。

一般情况下,林带的防风作用是:在迎风面距树高5倍处风速开始减弱,在背风面距树高3-5倍处风速送到最低,以后则逐渐升高。

(2)根系的盘结固沙

由于树木、灌木、草类的根系错根盘结,固着沙地土壤,使沙地不能移动,从而固定了沙地。

“树”理解中的三个误区

01

认为植树造林是万能公式

在地理各类问题中,植树造林似乎是解决问题万能公式:滑坡泥石流的治理可以植树造林,水土流失的治理可以植树造林,全球变暖的治理可以植树造林......

是不是哪里的环境问题、灾害问题都可以套上“植树造林”呢?

树木的生长一般要求年降水量在400m以上,但在很多地区的降水条件并不能满足树木的生长。如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如果一味“植树造林”,不仅气候干旱树木难以存活,还可能因种树而消耗大量的水源,造成荒漠化的加剧。

“植树造林”,也需要因地制宜。

02

误会森林只会减少地表径流

森林的林冠、枯枝落叶层可以对降水进行截留,而森林地区孔隙度较大的土壤也有利于地表径流的下渗,以削减洪峰。

那是不是森林只会减少地表径流呢?

但森林与径流的关系十分复杂,也有专家得出与以上结论相反的观点。这与森林与降水的关系等问题,都是科学界有争议的问题。

03

感觉森林地区有机质比草地丰富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各种动植物的残体、微生物体及其会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质。

在我们的印象中,森林地区的生物量大,有机质自然要比草地丰富,其实不然。

一般情况下,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归还到地表。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试题链接

下图为某河流流域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流所在地区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有(  )

①热带雨林破坏严重  ②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土地盐渍化  ④水土流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该河流与长江相比,综合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主要原因是(  )

A.河密布,交通不便

B.人口稀少,经济落后

C.地表崎岖,水流湍急

D.矿产资源贫乏

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据此完成3~4题。

3. 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  )

A.耐湿 B.耐旱

C.耐盐 D.抗倒伏

A.化肥 B.农家肥

C.农药 D.淡水

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5. 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

A. 减小降水变率    B. 减少河水含沙量

C. 增加降水量    D. 加大河流径流量

6. 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 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

A. 河床    B. 沟谷

C. 裸露坡面    D. 植被覆盖坡面

8.[2018·重庆二诊]图A、图B为世界两大主要的雨林分布地区略图,图C、图D分别为图A、图B中M、N两地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A

图B

(1)比较M、N两地气候特点的差异,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植被破坏后对该地大气圈和水圈的不利影响。

(3)刚果盆地原始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大,但是伐木业极不发达,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4CBCD

5. B    6. B    7. D

【解析】本题组以汾川河流域降水后水文特征的变化为载体,考查植被对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5. 我国降水变率的大小与植被覆盖率无关,A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能力强,可以减少河水含沙量,B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能够提高区域降水量,但提高幅度不大,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涵养水源能力高,河流径流量会有所减小,D项错误。

6. 第5次只有两天,历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时间较短,但降水量在几次降水中接近降水最多的第3次,降水强度大,②对;前面连续的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达到饱和,大量降水以地表径流形势汇入河流,形成洪峰,③对;植被对径流汇聚的作用每次降水都相同,④错。B项正确,A、C、D项错误。

7.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错误;裸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少,C项错误;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堆积物冲走,导致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故D选项正确。

8.(1)差异:降水量M地小于N地,M地分干、湿两季(或降水季节分配不均),N地降水年内分配均匀。(或者答M地年降水量大于1500 mm,分干,湿两季;N地年降水量大于2000 mm,降水年内分配均匀。)原因:M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N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2)径流量变率增大(或答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导致温差变大,降水量(或空气湿度)减小;导致大气碳氧平衡失调。

(3)四周地形崎岖(或答盆周多山地),陆路交通不便利;河流下游流速快(或海岸线平直),沿海无大型港口,水运交通不便;本地经济落后,市场狭窄(或木材需求量小)。

更多资料资源,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关于节约水资源的调查报告(精选11篇)如果干旱持续时间较长,或者像今年降雨量持续偏少,水源将成为最严重的问题,同时由于灌溉面积有限,水库抗大旱和长期抗旱能力受到严峻的考验。我们务必认清这一现状,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径流区植被,涵养水源,增加来水量;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扩大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库的抗旱功能。jvzquC41okv/t~nygp4dqv4iqpmxgw4dcqmbq8<56:?90qyon
1.水土保持监测大纲(全文)项目所在区域80%以上的降雨量集中在4-9月,降雨量大、持续时间长、且多暴雨,因此以4-9月为重点监测时段。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项目区降雨规律,监测工作分为以下四个时段: 2001年8月至2002年2月为第一时段,制定监测方案并细化、全线调查及各种面积监测、部分扰动类型侵蚀强度监测及监测设施布设,完成阶段报告1。 jvzquC41yy}/;B}wgunv0lto1y5ker~4p86u8~=0jvsm
2.蓄水工程赏析八篇1.1.3 水文气象 项目区属清水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80—430mm,年径流深20—30mm左右,年均蒸发量1200mm,干旱指数2.3左右,属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年均气温6.8℃左右,日照时间12h/d,相对湿度55%~70%。最大冻土层深1.2m左右。 1.1.4 水文地质 项目区集雨窖和塘坝和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村落院庄和主支沟道,具有一jvzquC41|{}{0ofdkcu/exr1jcuxgw48;:?/j}rn
3.标准降水指数(SPI)、标准化降水蒸发蒸腾指数(SPEI)和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 SPI)是由Mckee et al(.1993)分析美国科罗拉多干旱时,发现降水服从偏态分布,基于此提出了标准化降水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通过计算给定时间内降雨量的累计概率,比较客观地表述了多时间尺度下的降水概率,反映降水因素对干旱的影响。Mckee et al.(1993)认为降水量的减少是jvzquC41dnuh0lxfp0tfv8\JaIeZ1jwvkerf1mjvckrt1:8:6377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