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面对全球工业体系调整和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双重压力,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成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中利用动态GMM模型,从产业结构调整视角研究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1)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偏低,时间上呈现增长趋势,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2)环境规制综合强度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但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的影响存在差异。3)环境规制主要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等路径影响工业绿色增长,但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工具的作用路径也存在差异。应构建多元化的环境政策体系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绿色转型。

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仍面临着以农村能源贫困为代表的相对贫困问题。通过构造多维能源贫困指数,文中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市场一体化对农村能源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提高能源市场一体化水平有利于缓解农村能源贫困。市场一体化指数每上升1%,农村能源贫困指数平均下降0.7%。市场一体化对农村能源贫困的影响随着分位点数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市场一体化对农村能源贫困的改善效应在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一体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和资源调入地区表现更加突出。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市场一体化通过削弱能源所有制分割和地理分割以及增强能源服务稳定性和提高能源效率等渠道,显著缓解农村能源贫困。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背景下,文中研究结论有助于科学识别市场一体化与农村能源贫困之间的因果关系,为解决农村能源贫困问题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启示。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着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协调土地利用对优化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黑河流域甘肃段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采用PLUS模型对流域2035年惯性发展(S1)、生态保护(S2)、水资源控制(S3)和经济发展(S4)情景进行模拟,并借助In VEST模型量化了区域各时期的碳储量动态。研究表明:1)未利用地和草地是流域的主体地类,其与林地在1990—2020年整体减少。2035年不同情境下的土地利用具有差异,S2未利用地均衡补偿其它地类。2)黑河流域甘肃段存在明显的储碳梯度,高碳储量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区。1990—2020年碳储量整体呈增长趋势,草地的碳储量贡献最多。2035年不同情境下的碳储量均高于2020年,其中S2和S3最显著。3)不同情景具有不同的导向意义,S2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优情景。此研究为黑河流域甘肃段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增强碳汇能力提供科学支撑。

在全球气候严重变化背景下,中国为推动发展模式绿色低碳转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政策作为绿色金融领域的一次全新尝试,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将政策执行视为“地方化”过程,基于“模糊-冲突”模型,构建政策执行机制的“资源整合-政策调适”分析框架,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政策执行机制进行分析;并利用城市面板数据,剖析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政策的减碳效应。政策执行机制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化特征:各试验区因其制度环境、经济禀赋和行动场域等方面的差异,因地制宜选择适配性执行策略,最终提出“发达地区示范性政策执行”“生态新区调整性政策执行”和“欠发达地区引导式政策执行”三种典型模式。政策实施效果分析表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政策显著抑制了试点区域的碳排放增长,其作用途径体现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绿色技术创新提升的双轮驱动效应,这些作用途径基于深度访谈资料也得到验证。异质性分析进一步揭示,该政策在东部区域和资源型城市中的碳减排作用更为突出。研究发现对于优化绿色金融政策工具组合、构建区域协调减排机制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为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实践支撑。

以全国46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为样本,提出政府侧、公民侧和企业侧共9个政策因素,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生活垃圾多元共治的政策因素组合。研究发现:1)对政府进行“绩效考核”和“社会监督”、对公民进行“宣传教育”,以及为企业创造“市场条件”,是实现“强”多元共治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一个政策组合(物质奖励*财税优惠)或(规则供给*分担成本)或(监督惩罚*规则供给)的助力,且这三个政策组合可以相互替代,相应地形成了经济激励型、社会共建型和强制规范型3条政策驱动路径。2)“绩效考核”“社会监督”“宣传教育”“规则供给”同时存在且“分担成本”政策因素缺失,是产生“较强”多元共治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实施“财税优惠”或对公民进行“监督惩罚”,皆可实现“较强”多元共治。

基于信息获取能力视角,采用项目反应理论模型测度458个竹农调查样本的信息获取能力,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竹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及其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调研样本中竹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比例较低,仅有21.62%的竹农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竹农测土配方施肥行为受到其信息获取能力显著正向影响;信息获取能力能通过影响竹农参与竹林经营相关技术培训影响其技术采纳;在不同年龄、文化水平、经营规模及家庭规模中信息获取能力对竹农测土配方施肥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不同渠道的信息获取能力将对竹农测土配方技术采纳行为产生不同影响。据此,提出以下建议:重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政策推广工作与后续跟进工作;加强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实施差异化的信息传递和技术培训计划;优化农业技术信息传播体系。

基于脱贫摘帽地区677份农户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内生发展能力提升作用及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可以显著提升农户内生发展能力及其发展愿景、发展动力和发展能力三个维度;互联网使用深度有利于提升农户内生发展能力及其三个维度,表明跨越二阶数字鸿沟有助于数字红利释放;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无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户、地形起伏度大的县域和中东部地区农户具有更为积极的内生发展能力提升效应;机制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通过提志机制、赋能机制和强权机制提升农户的内生发展能力。因此,应以建设数字乡村战略为抓手,推动互联网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乡村治理与发展全链条,以增强农民主体性为导向,构建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居民日常生活空间是人文地理学以及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文中以宁夏闽宁镇作为案例区,通过佩戴式GPS获得数据,运用Arc GIS、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采用案例对生态移民日常生活空间进行研究。研究显示:1)移民前后职业类型分化是影响生态移民日常生活空间结构的核心因素,工作日与休息日日常生活空间有明显差异,对社区空间和乡镇空间的利用程度不同。2)生态移民的日常生活空间存在工作日与休息日的显著差异,生态移民休息日的日常生活空间大于工作日,休息日对乡镇以及社区空间的利用程度更高。3)移民日常生活空间与乡镇内以及社区内生活空间呈现正相关。4)移民工作日乡镇内生活空间面积集中在20km~2以下,休息日在30km~2左右居多。工作日社区内生活空间利用分布较为均匀,休息日大多在3km~2以上。

厘清风险态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机理,对于促进宅基地退出政策实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安徽金寨、河南长垣实地调研数据为例,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探究风险态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以及风险感知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并考察家庭收入与社会网络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1)风险态度正向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风险偏好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更高。2)风险态度能够通过降低农户对宅基地退出中的农业经营风险感知、就业风险感知、居住风险感知与保障风险感知来提升其宅基地退出意愿,居住风险感知(0.124)与保障风险感知(0.124)的路径系数更大。3)在风险态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中,收入水平表现为倒“U”型调节效应,社会网络表现为正向调节效应,其中强连接网络的调节效应高于弱连接网络。对此,从加强宅基地退出政策宣传、降低农户风险感知、提升农户抗风险能力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文中以河套灌区义长灌域的四种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荒地、湿地、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观测,系统分析了6—9月期间土壤温室气体(CO_2、CH_4、N_2O)排放通量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湿地和荒地土壤均表现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源,湿地的整体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高于荒地;耕地表现为CO_2和CH_4的排放源,同时表现为N_2O的吸收汇;林地则表现出较低的CO_2排放通量和一定的CH_4、N_2O吸收特征。进一步分析表明,耕地和林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主要受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及有机质含量的调控,而湿地和荒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则主要受土壤温度和含水率的影响。基于全球增温潜势(GWP)评估结果显示,研究区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温室效应贡献表现为:湿地(3613.45kg·hm~(-2))>荒地(1887.33kg·hm~(-2))>耕地(1215.80kg·hm~(-2))>林地(66.52kg·hm~(-2))。文中研究揭示了区域内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驱动因素,为区域土地利用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为过去三百年中国土地覆被变化最显著的区域之一,重建清至民国河西走廊县域耕地面积及时空分布,有利于深化对西北干旱区土地变化过程的认识。基于清至民国河西走廊册载田亩数据的考释,构建了县域耕地面积估算方法,订正并重建了清至民国6个关键时点的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和时空变化。研究表明:1)清代河西走廊的册载田亩数据,不单单是清政府征收田赋的依据,也是耕地面积的客观反映。2)清至民国河西走廊耕地面积表现为波动性上升态势,大致经历了康雍起步期、乾嘉道兴盛期、同光衰落期、北洋政府停滞期、国民政府恢复期五个阶段,时间序列变化主要受战乱、人口、垦殖政策、水利设施等人文因子的影响。3)清至民国河西走廊土地垦殖呈现由东向西、由中间向两边的扩展过程,县域耕地格局呈现为东西部区域差异和上下游流域差异,空间格局本质上是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分配制度和社会权力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农业种植结构“趋粮化”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所在,而粮食安全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文中基于南方丘陵4省1972个农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Tobit模型及内生性处理方法,结合调节效应模型,系统分析农田宜机化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农田宜机化显著推动种植结构“趋粮化”。2)农田宜机化对农户种植结构的影响效应通过非农就业效应、社会化服务效应、农地转入效应三大机制实现。3)农田宜机化对种植结构的影响在不同地形条件、社会化服务类型及宏观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据此,南方丘陵地区需重视农田宜机化对粮食产能提升的关键作用,从评估标准化农田利用效率、推广农业外包服务、促进土地流转等方面制定差异化政策。

中国西北内陆干旱区的塔里木盆地发育的天山克孜尔红石林丹霞地貌,由于对比研究程度低,景观有些相似,被“张冠李戴”为雅丹地貌。文中依据地貌学理论和两类地貌的实地考察成果,基于科学因果、类比分析方法,揭示了丹霞与雅丹地貌在地貌主营力、发育位置、微地貌及组合等方面的区别与差异,系统总结了干旱区丹霞、雅丹两类侵蚀地貌发育的特性与规律,构建了丹霞与雅丹两类地貌对比表。研究发现,天山克孜尔红石林不是雅丹而是丹霞地貌。在国内首次报道了红石林地貌发育过程与第四纪冰期同步,第四纪冰期期间的冰川融水侵蚀作用是红石林地貌塑造的主营力;红石林的地貌特征与坡面形态与丹霞地貌完全相符的确凿证据。同时指出:地貌研究必须明确地貌形态与地貌营力之间的因果关系;地貌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类比分析,环境条件相似的不同区域的地貌,以及相同地貌类型所指示的相似环境条件之间的类比,为地貌发育规律的认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以蔡家坡镇燃煤供暖电厂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并分析了燃煤供暖电厂周边38份表层土壤样本的重金属Cd、Sb、Cr、Zn、Cu、Ni、Pb和As含量。运用相关性分析、PMF模型分析土壤重金属的来源,结合基于源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和基于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分析不同污染源下的生态风险以及健康风险。结果表明:1)除As外,Pb、Ni、Cu、Zn、Cd、Cr平均含量均高于陕西省土壤背景值,其中Zn变异系数最高,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2)研究区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工业源、交通源、农业源和综合源4种污染源。各污染源的贡献率分别为29.9%、28.5%、31.2%、10.4%。3)基于源的潜在生态风险-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工业源和农业源是研究区的首要管控源,Pb、Cd、As为主要管控因子。后续应针对这些重点污染源和污染因子制定防控措施,从而保障周边生态环境与人群健康。

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与游客环境态度密不可分。从旅游地空间要素感知角度来窥探游客环境共情的影响,有助于旅游地设计者、管理者从游客视角来思考如何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中采用扎根理论,通过访谈法对旅游地空间要素感知的类别与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得出:1)旅游地空间要素感知包括复杂性感知、一致性感知、易读性感知、神秘性感知、功能维持性感知、可持续性感知6个维度。2)明确了旅游地空间要素感知与游客环境共情意识产生的关系。3)发现利他价值在旅游地空间要素感知与游客环境共情意识产生之间起到促进作用。文中结果表明,旅游地通过空间要素的表达向游客传递信息,将有利于旅游地塑造环境保护形象,更好地构建生态型旅游地。

引导旅游者践行环境责任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旅游目的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已有研究缺乏对康养旅游背景下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关注。文中基于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理论,以康养旅游者环境恢复性感知为自变量,引入环境态度和积极情绪为中介变量,同时考虑游客涉入作为调节变量,深入剖析康养旅游者在环境中的恢复性感知如何驱动其采取环境责任行为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1)环境恢复性感知有助于激发康养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2)环境态度和积极情绪在环境恢复性感知影响环境责任行为的过程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游客涉入显著正向调节环境恢复性感知对环境态度和积极情绪的影响。同时,游客涉入调节环境恢复性感知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经由积极情绪的间接效应。研究结果揭示了康养旅游者环境恢复性感知影响环境责任行为的双路径影响机制,为环境恢复性感知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框架,并为康养旅游目的地的建设提供了实践启示。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识别各区域数字经济的特点及其结构性差异,是实现文旅要素优化配置、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文中基于2015—2022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了数字经济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及其子系统对文旅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水平。2)数字经济的不同子系统(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应用程度和数字外部环境)均对文旅融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数字经济及其子系统对文旅融合的影响在地理区位和融合水平维度呈现显著异质性。未来应扩大数字基础设施广度,因地制宜优化建设布局;加深文旅数字应用程度,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加强数字经济政策支持,优化区域文旅创新生态,以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正>"预防为主"是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方针。地质灾害具有复杂性、隐蔽性、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防不胜防,是目前我国自然灾害中最为活跃频繁的灾害,点多面广,危害极其严重。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3-2023年全国发生地质灾害355854起,每年平均有近两万起灾害发生,生命财产损失巨大。《地质灾害预防》一书是在2010年原版基础上2024年的再版。作者对地质灾害预防领域里多年来的科技进步和国家在地质灾害预防方面的行政管理成果系统全面进行了梳理总结,以科普视野叙述了常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黄土湿陷(西北多见) 7种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预防理论、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的基本知识、政府应急管理的基本规定和要求等;结合专业知识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总结提炼了我国在地质灾害一线抢险救灾的案例及经验;附录了基层地质灾害预防管理"台账式"文案样本。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黄河流域作为我国人口经济与文旅资源的重要地区,其乡村振兴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典型意义。旅游业对乡村脱贫与振兴的特殊功效已被验证,新时代将继续赋能乡村振兴。文中选取黄河流域云丘山村为案例地,通过11年的追踪调研,运用扎根理论剖析其20余年的发展历程,构建了基于触媒理论的旅游促动乡村振兴框架并探究其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促动乡村振兴呈现触媒准备、效应释放与效应持续三个阶段,与乡村的发展阶段相对应,并遵循“触媒方向明确-要素选择-要素优化-效应释放-效应持续与深化”的路径。2)其机制为政策导向、市场需求、旅游资源禀赋、乡村困境和旅游业属性共同明确触媒方向,具备资源进阶能力的本土民营企业作为关键触媒要素,主导优化配置人力资源、旅游资源、投资、企业文化特质等核心要素,释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等乡村振兴效应,并通过引导与调控持续与深化触媒效应。3)黄河流域依托自然资源的乡村振兴模式为产业支撑、政府扶持、村企支部联合、企业家任村书记、党建统筹、村民参与。本土民营企业乡村自下而上的实践及资源配置是核心促动力。研究将为广大乡村通过旅游促动乡村振兴进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旅游地居民生计演化是多主体参与的社会关系重构的过程。文中基于行动者网络,以诺邓古村作为案例地,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分析古村落旅游地居民生计演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诺邓古村经历了传统农业、农业主导下旅游兼业化、生计资源整合下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三个生计演化阶段。2)在乡村旅游发展背景下,诺邓古村的异质行动者发生了重组,乡村设施、旅游产品与社会权力关系的重构,促使古村的生计模式发生了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3)地方禀赋、自强化机制构成了诺邓古村生计演化的内在条件和动力,政策契机是古村落生计演化的诱发因素和外部机遇,关键行动者主导着古村生计演化的方向。各异质行动者间相互作用、相互构建,共同推进诺邓古村的发展演化。研究详细论证了政府与社区之间相互协同,共同发挥各自作用,能够更有效地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THE END
0.王发信淮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分析其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和不同干旱指数的适用性,提高淮北平原抗旱风险能力,对农业生产和旱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淮北平原20个气象站1962-2021年降水资料,计算了年尺度和季尺度的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和Z指数,分析了两指数在淮北平原的一致性以及时空变化特征的差异性,并结合历史旱情jvzquC41ycv/ewpk0pku1}twej5xgk4Uejumc{4Kpfky1HhqfgC129546::95;5(pcsf?.J9':K&:K*G7'>G'B6'G6+CH.F3
1.干旱严重程度指数(DSI)在山东省干旱遥感监测中的适用性摘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干旱遥感监测指标,对于及时准确评估干旱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植被指数和蒸散发指数,构成干旱严重程度的指数(DSI),并定量评价DSI在山东地区干旱监测的适用性,以期为该区干旱遥感动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在定量分析DSI适用性的过程中,采用相关分析方法,针对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长时间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itzs72426329;
2.测绘学院导航定位与空间环境监测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在《Remote然而,目前现有的传统站点干旱监测指数,如帕尔默干旱指数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其计算公式复杂、所需气象参数多、不适用评估区域干旱情况。因此,本课题组在传统干旱监测指数基础上在数据选择、多时间尺度、标准化三方面进行研究,基于泰森多边形方法提出了区域加权干旱监测指数。此外,选取了中国典型城市及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jvzquC41ej~z0zuv0kew7hp1ktgq86552573>80jvs
3.水文院李艳忠副教授及其团队在《JournalofHydrology》发表遥感遥感降水产品可为大尺度、近实时气象干旱监测提供重要的降水资料,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近日,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学院李艳忠副教授及其团队,以实测降水格网数据(CMA)为标准,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游程理论,评估了国际主流的5种遥感降水产品(MSWEP、TMPA 3B42、PERSIANN-CDR、CHIRPS 和 COMRPH)在中国不同气候区jvzquC41jyx/p~nuv0kew7hp1ktgq86235558970jvs
4.非平稳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构建及中国未来干旱时空格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干旱的变化逐渐趋于非平稳化,水文气象序列的非平稳性已有广泛研究,但在干旱检测指标中却鲜有考虑。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非平稳性理论,构建非平稳性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SPEI)并进行适用性评价,利用NSPEI评估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中国气象干旱时空格局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 非平稳性站点集中jvzquC41yy}/inti0eun0ls1EP5bd|ytcez0ckxvtciu6@<7;0yivvqAuvCbky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