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面临年来最大旱灾!万只企鹅丧命,波及亿人的灾难或将降临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8月7日是立秋,这也说明秋天来了。

本该是酷暑去、凉秋来的季节,全国各地却依旧陷在高温的泥沼之中。

很多人估计做梦也没想到,熬过了38度的夏天,等着他们的是40多度的秋天。

往年的7月-8月,是长江的主汛期,“汛”就是水盛的意思。

但今年主汛期的长江是这样的——

7 月份以来,长江流域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四成,而长江流域旱情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提前100天进入枯水期;

“八百里洞庭湖”更提前4个月进入枯水期, 8月2日还有约 1000 平方公里的水域面积,8月15日就缩小了750平方公里左右;

在南京溧水的石臼湖沿岸,往年六七月就被淹没的“龙猫草海”再次出现,不少人闻讯赶来打卡,殊不知这是非常反常的异象...

截至16日下午3点,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长江流域6省市有78.3万人次因旱灾需要生活救助,农作物受灾面积1764万亩。

根据@火星数据研究所 统计:

8月上旬,重庆的降雨量比同期的历史平均水平减少了55%。比历史上有记载的最低水平1966年还低13%;

长沙的降雨量仅41毫米,比同期的历史平均水平减少了89%,比历史上有记载的最低水平1966年还少69%;

武汉的降雨量仅7.6毫米,比同期的历史平均水平减少了81%,比历史上有记记载的最低水平1966年还少45%;

合肥的降雨量仅9毫米,比同期的历史平均水平减少了78%,比历史上有记记载的最低水平1966年还少31%;

南昌与南京8月上旬则滴雨未下。

高温还将升级,干旱还将继续。

一场全人类的灾难,是否已悄然降临?

美国有28个州正在经历「极端高温」的炙烤。

我们开空调就会知道,一般20度-25度是最适宜的温度,但「极端高温」所指的温度,是51.7摄氏度。

目前受到「极端高温」影响的美国人约为800万,然而纽约非营利组织“第一街基金会”预测,在未来30年中,这一人群将增至1.07亿人。

1.07亿人对于美国而言什么概念?

美国人口普查局曾预测,到2058年美国人口可能将突破4亿。

也就是说,届时将有至少1/4的美国人口受到「极端高温」的波及...

这与我们完全无关吗?

恐怕未必。

南京大学的相关研究者表示,到2070年,「极端高温」波及的范围可能近20亿人。

2070年不过是40多年后,在看文章的你那会儿大概率还健在,谁都不能说自己不是那20亿人中的一个。

因为「极端高温」,美国西部正在经历1200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

截至11日,美国西部约70%的地区处于干旱状态,其中近300,000平方英里的土地被认为处于“极端”或“异常”干旱中,这也是最严重的干旱类别。

让我们来更直观地感受下美国的极端干旱。

米德湖是美国最大的水库,它为亚利桑那州、内华达州、加利福尼亚州和邻国墨西哥部分地区约2500万人供水。

2000年,米德湖还是一片丰盈水美,深蓝色的湖水淹没湖岸。

2022年,曾经满溢的湖水变成了现在干裂的裂缝,水位急剧萎缩。

图源NASA,米德湖过去22年间的卫星对比图

2021 年 7 月干旱期间的米德湖。白色的“浴缸环”显示了水位曾经达到的高度

7月23日在美国内华达州拍摄的米德湖干涸的湖床

水位下降得有多夸张呢?

那些曾经被深埋于湖底的船只、甚至是人类残骸都“得以”重见天日,暴露无遗。

不只有美国被热浪、干燥席卷。

去年加拿大的温度飙升到了49.6度,一周内超700人猝死,死亡人数是同期的3倍。

但人类没有反思,还是在继续一意孤行地破坏环境,浪费能源,宰杀动物。

于是情况愈演愈烈。

在今年7 月 11 日至 24 日期间,西班牙监测系统列出了1,682 例与高温有关的死亡病例。

这个数字或许还保守了。

除去新冠病毒的致死病例,西班牙在7月11日这一周,比过去五年同期的平均死亡人数还多了2700人。

而西班牙官方则将这些病例归因于「高温」。

与此同时,英国宣布多地进入干旱状态。

刚刚过去的7月,是1935年以来英格兰最干旱的7月,英格兰所有地理区域连续5个月降雨量低于平均水平,气温却高于平均水平。

东北部的Wanstead公园出现一个完全干涸的大池塘

就连泰晤士河、莱茵河、多瑙河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河流,都正在干涸。

这是以前的英国“母亲”河——泰晤士河。

现在泰晤士河的源头已经干涸。

这是以前的欧洲第二长河多瑙河。

现在是干涸的多瑙河。

研究人员表示,目前欧洲正在经历的干旱可能是 500 年来最严重的一次。

似乎已经有了一些不好的预兆。

河流的极速萎缩,让几个世纪前的一块石头“饥饿之石”露了出来。

那是祖先为了警示后人而设,意为如果看到那些刻在石头上的字,人类或将不得不面临干旱、饥荒等苦难。

石头上写着:“如果你看到我,请哭泣。”

全人类的灾难,或许已经来临。

高温,让欧美地区陷入更深的干旱,野火蹂躏了数千公顷的森林。

美国国家消防中心(NIF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8月10日,40,775 起火灾已经烧毁了 5,883,577 英亩土地。

1 英亩=4046.86平方米。大家可以自行想象一下被烧毁的是多么辽阔的一片区域。

加利福尼亚州格林维尔的迪克西大火肆虐,一所房屋被大火吞没

野火同样在法国南部燃烧,一夜之间超过 12,000 个足球场的面积被烧毁。

一个标准的足球场面积为7140平方米,12,000个足球场就是85,680,000平方米。

一夜之间,地球上又多了一块8千多万平方米的黑色“伤疤”。

而在葡萄牙,今年大火至少烧毁了 30,000 公顷的土地。

1公顷=10000平方米。

自工业时代开始以来,世界已经变暖了约 1.1 ℃。

这听上去是不是还行?

但美国一项预测显示,气温每平均升高 1 ℃会使某些类型的森林每年的燃烧面积增加多达 600%。

而气候的变化,创造了更温暖、更干燥的环境。这种情况下更容易产生火灾,也正因为温度和干燥,火势更容易蔓延,更难扑灭。

火灾产生的成亿吨的二氧化碳,全部进入大气,加入到了大气循环,让天气愈发的极端、变态。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然而,等着人类的远不止这些。

人类灭绝的风险,还没有被充分探索。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全球变暖可能导致世界末日。

情况可能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糟糕。

接下来我说的话可能要突破你的固有认知。

住在北极圈附近的人民,夏天需要吹空调来降暑。

“不然夏天太热了。”那里的居民说道。

在北极圈内俄罗斯的Verkhojansk小镇,当地居民记录到了48°C的地表最高温度值。

是的,你没看错,48°C,北极圈。

这里以前是“全世界最冷小镇”,在1892年的冬天,这里的气温曾低至零下67.8°C。

这场极端高温,比专家预测的早了80年到来。

今年也凉快不到哪里去。今年7月,北极圈的最高温达到了32.5摄氏。

极地气候是一个地球变暖的放大器,这个放大器的焦点,是如履薄冰的小动物们。

这是以前的阿德利企鹅,干净洁白,可爱呆萌,走起路来昂首阔步的。

但显然,它们还没做好准备。

全球变暖,让它们的主要食物磷虾大量死亡,数量锐减80%。

而温室效应导致了冰山崩裂,这些企鹅们不得不跋涉60公里到最近的海岸捕食,累的累死,饿的饿死。

在6年里,有15万只阿德利企鹅因捕食困难死亡。

这座冰山的崩塌后来还酿成了一桩惨剧。

冰层碎裂,融水大量入海结冰,使得2017年的夏季海冰过厚,为了捕食来喂企鹅宝宝,成年企鹅需要多走上100公里。

这就导致很多企鹅宝宝在等待食物的过程中被活活饿死。

最后,18000对企鹅生的企鹅宝宝,只有2只存活。

遍地都是刚出生的企鹅宝宝的尸体

过去25年来,南极半岛阿德利企鹅的数量下降了65%。

曾有人预言,如果人类没有觉醒,不到10年,阿德利企鹅将会在地球上消失。

它们所有在地球上的踪迹,都会成为历史,纪录片。

下一个灭绝的,会是谁呢?

是在俄罗斯垃圾桶里翻找人类食物的北极熊?

是如果全球变暖没有得到控制,将在世界范围内面临生存威胁的60%的鱼类?

还是,北极的冠海豹、北极的独角鲸、南极的帝企鹅?

人类总是自大地认为,那森林的野火烧不到自己头上,极地动物们的哭声轮不到我们怜悯,我们是万物之主,地球之王。

但大自然才不管你的自以为是。

人类正在一点一点地因为自己的狂妄、毁灭而引火上身。

受异常温暖的天气影响,南极洲的“末日冰川”也正在以5500年来最快的速度融化。

之所以叫“末日冰川”,是因为思韦茨冰川是南极洲融化速度最快的冰川之一,但很显然,融化速度还在加快。

思韦茨冰川的面积约为19.2万平方公里(几乎和英国一样大),当它损失了大约5950亿吨的冰后,全球海平面上升了4%。

与此同时,格陵兰岛北部的冰山正在极速融化。

7月15日至17日之间,格陵兰岛每天有60亿吨融化的水涌入海洋,三天的冰雪融化量足以填满720万个标准奥林匹克游泳池。

如果格陵兰冰盖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米。

到那时,最可能受到波及的,可能是我们中国。

都不用等全球海平面上升7.5米了,只要温度再增加2度,上海就可能会被淹没。

同样危险的城市还有天津、深圳等。

图源:climate centra,图为上海的计算机模拟渲染图,分别增加了2℃(顶部)和4℃(底部)

不要觉得土地被淹没是危言耸听,印尼已经有两座小岛因海平面上升被淹,从此渺无踪影。

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关心动物,也不住在上述的几个城市,依旧认为全球变暖与自己无关,那我们再来看看这个。

大家知道永冻层吗?

永冻层是持续多年冻结的土石层,它在地球上约占陆地面积的20%,现约有500万人生活在北极永冻层上的城市。

气温正常时,它坚硬无比,但随着气候变暖,永冻层正在一点点融化。

生活在永冻层上的居民随时面临房屋开裂、道路弯曲和管道破裂等威胁。

想象一下,生活在一块每天都在融化的冰上是种什么感觉?但那就是那几百万人每天的日常。

在俄罗斯雅库茨克等西伯利亚城市中,永久冻土融化导致地基软化,损坏了城市内的建筑物

但这还不是最值得担忧的。

永冻层的融化,还可能释放出古老、神秘的未知病毒。

科学家就曾在冻土样本中发现了两种新的巨型史前病毒,其中一种名叫Mollivirus sibericum的病毒已经沉睡了三万年。

CNN曾报道称,一些在北极永久冻土中冰冻了2.4万年的微型“僵尸”(蛭形轮虫),在俄罗斯的一个实验室里被复活并繁殖出了克隆体

那些病毒只是暂时休眠,一旦有合适的温度和宿主,它们就能复活,生命力顽强到超乎人类想象。

我们对那些史前病毒知之甚少,根本不知它威力的全貌。

我们也不清楚,冻土里究竟都沉睡了哪些病毒,但《北极报告》曾推测,天花或黑死病这样的已经被消灭的疾病,很可能被封冻在永久冻土中。

那些沉睡万年的魔鬼,会毁灭人类吗?

所以,看到这里的你还觉得全球变暖与我们无关吗?

人类的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或许从现在起哪怕少开一天空调,点外卖选择不要一次性餐具,都是在拯救地球母亲和我们自己的生命。

不要等到最后一棵树被砍倒,最后一条河被污染,最后一条鱼被捕杀,我们才会领悟钱不能果腹。

点个「在看」,让更多人懂得: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ref:

石臼湖“网红草海”、鄱阳湖落星墩提前“露脸”,长江流域这些湖泊还好吗?

第一财经:北极圈穿短袖短裤空调续命,地球冷极变“全球升温最快”地区

本文系原创文章发布,作者:阿美,当地出稿比较慢的美女。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THE END
0.高温干旱更有可能是暂时现象而非长期趋势高温干旱水灾由于长江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多、经济份额最大的区域,这场高温干旱对国家全局的影响无疑不可低估;但从更大范围、更长时间跨度上考察,在气候干旱化时期个别年度发生极端水灾,气候趋向湿润化时期个别年度发生极端干旱,这是历史上一再发生过的现象,并不会因此扭转整个时期的气候变化大趋势。 jvzquC41pg}t0|npc0ipo7hp1q532;7/2:33:8iqe/onkƒntcy61:==760yivvq
1.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范文二是地方电力工程建设标准低,导致小水电大量开发,加剧干旱发生的风险。如在广西隆安县小水电站7座,总装机容量5595千瓦,年发电量1299万千瓦时。截至2010年7月1日,中国共有434个项目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CDM)执行理事会注册,其中广西省占19个CDM项目。但小水电不同于大型水电站,难以带来水流调节、防洪、旱季提供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82:6/j}rn
2.我国极端干旱地区是()A.西北地区B.青藏地区C.云贵地区D.塔里木解答解:我国西北地区深居亚欧大陆腹地,高山环绕,海洋水汽不易到达,干旱少雨,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内部因蒸发强烈,地表水难以保存,沙漠、戈壁广布,极端干旱. 故选:D. 点评考查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征,要理解记忆. 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mq1ujoukhnfa8>34lfe:9id7:78g5h89m65:g73f@h441
3.极端高温来袭!2022年全国这些地方“热哭了”全球还有哪些异象?异于往常的高温天气也导致国外出现了诸多异象,北极圈的温度今年夏天一度飙升至32.5摄氏度,格陵兰岛单日融冰60亿吨,足以填满720万个奥运会标准游泳池。此外,极端旱灾席卷近半个欧洲,捷克易北河“饥饿之石”的铭文巨石也显露了出来,历史上铭文曾用来警示人们,因干旱导致饥荒时代即将到来。 全球范围内,还有哪些高温导致的异象? 今年7月, jvzquC41hktbplj0gcyuoxsg{0ipo8f142832A6746>14>>4374ivvq
4.大湖之南|喜看稻菽千重浪今年,受异常天气影响,湖南全省遭受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极端干旱情况。据湖南省防旱抗旱专报,7—9月,湖南各市州累计降雨量较历史同期偏少五至七成,并形成夏秋连旱态势,至10月上旬,全省122个县区市均达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等级。 “衡邵干旱走廊是湖南此轮旱情受灾较重区域,相关市州充分发挥灌区保障作用,全力缓解粮食生产jvzq<84jp0vfqyqg0eun0ls1p4532;7132891l858782/=53957:97mvon
5.首页全球干旱网络(Drought Net)实验站点分布图难题二:如何定义并量化“极端干旱”的科学标准 在全球尺度上,干旱的极端程度难以统一界定。不同地区气候波动幅度和降水变率的差异,使得传统相对指标无法比较。团队提出了以长期气候记录为基础的“百年一遇干旱”(1-in-100-year drought)判定标准,将极端干旱定义为降水量低于jvzq<84yyy4djrscitgtu7tti0i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