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夏邦马峰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的聂拉木县境内,它也是唯一一座完全位于我国境内的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山。在希夏邦马峰北坡的一处开阔地,我们扎下了营地。画面正中尖耸的雪峰叫做摩拉门青,它右侧的峰顶便是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主峰。到了傍晚,在雪山和满天繁星的映衬下,被灯光照亮的帐篷显得格外温暖。远处的主峰似乎离我们还很遥远,可实际上,这里已经接近希夏邦马峰下的野博康加勒冰川末端,营地距离主峰直线距离不过20公里。
小江是金沙江的一级支流,它有172条泥石流沟。蒋家沟是暴发频率最高的一条泥石流沟,其所在地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也因此闻名。
童年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度过的冯凯文,对森林有着深深的情愫。在森林消防战线上经历了多年血与火洗礼的他,怀着拯救环境、珍爱生命的使命感,行走在原始的自然空间,用影像传达自然之美。
2010年年初,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遭遇连续七八个月滴雨不下的大旱。河水断流、水井干涸、农田龟裂,农作物因干旱而死。这次“百年一遇”的旱灾,谁也没想到揭开的仅仅是今年中国极端天……
这是野生孟加拉虎捕食水鹿的一个瞬间。受惊的水鹿从老虎身边跑过,老虎猛扑了过来,水鹿斜向右边闪避,老虎从左后跃扑上水鹿后半身,两只大虎掌由背上环抱鹿的两肋。一旦被老虎牢牢抱住,水鹿就再没机会逃出生天。
摄影 / 徐仁修
宿营希夏邦马峰希夏邦马峰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的聂拉木县境内,它也是唯一一座完全位于我国境内的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山。在希夏邦马峰北坡的一处开阔地,我们扎下了营地。画面正中尖耸的雪峰叫做摩拉门青,它右侧的峰顶便是海拔8012米的希夏邦马主峰。到了傍晚,在雪山和满天繁星的映衬下,被灯光照亮的帐篷显得格外温暖。远处的主峰似乎离我们还很遥远,可实际上,这里已经接近希夏邦马峰下的野博康加勒冰川末端,营地距离主峰直线距离不过20公里。
摄影 / 单之蔷
如果不考虑危害性,泥石流不失为一种大地上的奇特景观,尤其是这泼墨画般美丽的东川泥石流。目前,东川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泥石流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泥石流活动频繁、规模巨大、密度集中、类型多样,是研究泥石流的最好地点。
摄影 / 崔乾顺
地点/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章凤镇广山景颇风情寨长刀是男人的影子,刀魂是汉子的胆量行走舞动时银泡和银穗随着景颇族女子的曼妙身材一起摇摆,撞击出银铃般的轻灵乐音景颇族一个被西方人类学家当作研究范本的民族生命之刀,灵魂之刀长刀就是他们的一切千万人舞千万只脚在一个鼓点中抬起,又在另一个鼓点中顿击大地
摄影 / 陈海汶
尽管没有证据表明,舟曲泥石流的发生和某种人类活动直接有关,但人们还是普遍指出了森林砍伐、陡坡垦殖、水电开发、矿山开采、道路建设等对于环境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会增大地质灾害的风险。灾后的舟曲县城,救援队正在忙着救援和寻找遇难者。摄影/邓小卫
摄影 / 邓小卫
田松汉族,吉林四平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国际纳西学会理事,研究领域包括科学哲学、科学人类学、生态哲学等,著有《神灵世界的余韵——纳西族:一个古老民族的变迁》。
010年6月21日下午16点22分,广东省2010年5月以来,中国南部多个省市遭受了多轮特大暴雨袭击及洪涝灾害。中国气象局最新监测显示,江南大部、华南北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两成以上,其中江西、福建、广东等部分地区偏多五成至一倍。图为广州市在下午发生的暴雨天气。摄影/冯今宁
摄影 / 冯今宁
孙宏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名誉会长,美国语言学会名誉会员(终身)。1956年起,在羌族地区开展羌语调查研究,足迹遍及羌区各主要山寨和村落,参与设计羌族拼音文字方案,最近编辑出版《羌族文库》等。
名人档案冯凯文冯凯文,公安部消防局副政委,2009年1月退役,武警少将警衔。摄龄30年,擅长风光摄影。现任全国公安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摄影 / 杨国斌
摄影 / 杨国斌
杨贵生,63岁,羌族释比。一家世代居住在四川省汶川县龙溪乡西格村,龙溪乡是国家授予的释比之乡,而杨家又是释比家族,他家三兄弟都是有名的释比,汶川地震后,他家迁到了成都邛崃市南宝乡木梯村。上世纪30年代,摄影师庄学本深入四川西部羌戎地区采访。这是他在汶川拍摄的羌族释比,头上戴着法帽,上面有熊牙、贝壳等法器,手持羊皮鼓,表情严肃(下图 摄影/庄学本)。2010年8月,我们在邛崃南宝山汶川地震移民新村里,拍到了同样装束的释比,法帽、法器如出一辙,两个释比的相貌也惊人地相似,由于释比往往是父子相传的,难道这两位释比之间有亲缘关系?时隔70年,颇有传奇色彩(本图 摄影/袁蓉荪)。
摄影 / 袁蓉荪
纳西族 摄影/陈海汶
摄影 / 陈海汶
每次离家外出,和继全都要到白水台的烧香台祭拜神灵、祈求保佑,而彩旗飘舞的烧香台也成了他心中最难以割舍和忘怀的故乡符号。
摄影 / 谢罡
在东北虎园里,工作人员对老虎进行野化训练,给老虎投喂活食。面对水池里挣扎的活鸡,只有一只老虎扑了过去试图捕食,其他几只则表现得有些不知所措,它们自发地在水池边围成圈,引颈翘首,好奇地观望着。摄影/王远昌
摄影 / 王远昌
地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桃坪羌寨为家人织布、制衣一直是羌族妇女传统的职责。羌绣是一门古老的手艺,是发端于新时器时代的生活艺术。羌族真是一个美丽的民族,他们穿着艳丽的羌绣,住在漂亮的石头房子里,心里装着天上地下的神灵。羌人祖祖辈辈就信奉各路鬼神,羌族的历史也离不开鬼神,羌人的精神更离不开神灵。
摄影 / 陈海汶
地点/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天红村虽饱受战乱之苦,但从长远的历史角度看,亦尽享多元文化碰撞交流之地利。东巴经的每一页都跳跃着洪荒时代鸟兽鱼虫以及神灵鬼怪的异象怪形,令人遐思。吸收旷野山峦中的清爽气息,饱览寥廓壮美的万里霜天,回归自然,感受自然中原乡的野性与激情。体验感悟人与鸟兽山川间一种和谐相处的乐趣,也恰恰是纳西族鹰猎文化的至臻妙境。猎手们擎举着雄鹰,呼唤着猎狗,奔走在山野中,无所遮拦地冲锋,尽显纳西男人的雄性豪情。
摄影 / 陈海汶
金黎燕景颇族,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社会性别制度等研究。著有《莽林内外》、《景颇族原始信息传播方式及其变迁》、《浅析20世纪50年代前德宏景颇族制度中的社会性别关系》等专著和论文。
纳西神话中的神鸟大鹏名叫“休曲”,奉了丁巴什罗之命来帮助人类降伏了“署”,使人署之争以和平的方式化解。这幅“休曲斗署图”描绘了休曲与署的争斗场面,在纳西地区随处可见。
摄影 / 谢罡
摄影 / 夜壶
庄学本在20世纪30年代拍摄到一对羌人老两口,他并没有对这张照片作更多注解,这说明这样的夫妻在当地是很普通的。吸引我们的是男人手里握着的转经筒,这一喇嘛教的宗教器物出现在羌人手中,表明了当年喇嘛教在羌人聚居区的普及程度。
摄影 / 庄学本
看见挂在云杉上的绿色植物了吗?这是一种生长在无污染的高山环境的寄生植物,老百姓形象地叫它“树胡子”。“树胡子”是检测生态环境是否无污染的物种之一,只是现在能看见它们的地方越来越少了。这张照片拍摄于西藏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只有边防战士才能进入的原始森林里。
摄影 / 冯凯文
吉林省珲春市春化镇与俄罗斯接壤,茂密的森林和相对充足的猎物很适合东北虎生存,近年常发现东北虎的踪迹。摄影/许先行
摄影 / 许先行
摄影 / 庄学本
景颇族 摄影/陈海汶
摄影 / 陈海汶
本文作者和继全,纳西名阿普纳垦恒。1974年生于云南省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纳西东巴圣地白水台旁的波湾村,从小师从大东巴树银甲学习东巴经文和仪轨。1984年起外出求学,1998年毕业于云南民族大学,长期在丽江市博物院从事东巴文化传承、研究等工作。
摄影 / 谢罡
雍继容羌族,四川茂县人。现任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常委,紧急保护羌族文化遗产工作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国家有关部门主持的多项文化救灾重大项目,如“四川茂县羌族博物馆重建方案与基本陈列大纲编制”工作等。
摄影 / 于继东
姜竹仪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纳西语研究专家,长年从事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英国殖民印度之初估计印度约有5万头老虎,英国人见猎心喜,把猎杀老虎作为最刺激的上流社会游戏。到1947年英国人结束殖民离开印度时,老虎只剩约5000头。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老虎是英国殖民印度最大的受害者。这张旧画真实地记录了当年英国人骑着大象猎虎的场景。
摄影 / 徐仁修
从通拉垭口看希夏邦马峰在318国道上,海拔5100米的通拉垭口是远眺希夏邦马峰的绝好观景台。摩拉门青、希夏邦马主峰、希夏邦马西峰等山峰一字排开,延绵洁白的山体仿佛一片遥不可及的天空之城。在垭口,一个个石块堆砌起的玛尼堆表达着从这里过往的人们对山神的膜拜。
摄影 / 单之蔷
小江是长江上游环境最恶劣、侵蚀最强烈、灾害最严重、输送泥沙量最大的河流。小江两岸都是泥石流暴发密集的山体,即使是在夏天,这些山上也鲜有植物,看上去光秃秃的。山脚下的这些房屋都被泥石流掀去了屋顶,早就废弃了。
摄影 / 崔乾顺
一只野生的孟加拉虎正在巡逻它的领地。它的步子并不快,但步伐很大,体态威严而优雅,身上的虎斑纹随着身形起伏犹如一道道金色的波浪,展现出令人臣服的野性之美与慑人的气势。几位观察者驾驶着小吉普车在它身后驱车尾随。
摄影 / 徐仁修
摄影/赵汀
摄影 / 赵汀
舟曲是建在泥石流冲积扇上的县城,千百年来一直面临着泥石流的威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易发区。遥感图中三眼峪的支流每年都会暴发泥石流,40分种内降雨超过90毫米,更是迅速形成了超级泥石流。这使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200毫米的县城,立即被泥浆和洪水包围。供图/国土资源部 国家测绘局
千百年来,纳西人秉承着祖先传下来的生存哲学,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态使他们营建在山林掩映中的村庄也仿佛变成了大山的一部分,丝毫没有突兀之感。
摄影 / 谢罡
摄影 / 陈学纶
甲骨文里有许多关于羌人的记录。图中甲骨上的文字从右到左为“羌人”两个字。显然,最早的“羌”字是“羊”与“人”的结合。摄影/郭平
摄影 / 郭平
西藏,墨脱,夏天。小雨初停,这片长满苔藓的大石似乎散发出一股湿漉漉的清新气味,后面丛林里的雾气似要散去,又似即将再度席卷而来,别有一番韵味。
摄影 / 冯凯文
上世纪60年代,老虎还被看作“害兽”,需要猎人、民兵等有枪支的人去除害,“打虎英雄”不断涌现。 摄影/袁家骅
摄影 / 袁家骅
羌族的白石崇拜是他们美丽的标志。他们把洁白的石头放在房顶和墙角,以及任何能让神喜悦的地方,白色的石头鲜明地显露着,表达着羌人诚实的信仰。摄影/陈锦
摄影 / 陈锦
羌族 摄影/庄学本
摄影 / 庄学本
每年的“二月八”之前,村里的东巴都要为每户人家画木牌画。和继全回忆说:“我的师父树银甲先生在世的时候,我也曾到师父的小木屋中,坐在火塘边,跟随他学习画木牌画。”
摄影 / 谢罡
历史上和现在的老虎 分布示意图据目前化石分析,一般认为虎的故乡在中国。最早的虎栖息于亚洲东北部,后来逐渐分为两支,分别向西、向南方扩展,最后形成了8个亚种。因为虎在自然界中没有天敌,而适应能力又很强,它一度在亚洲分布很广,从北方寒冷的西伯利亚地区,到南亚的热带丛林,到处都能见到它们威武的身影。但是今天在野外能看到老虎的地区已极其稀少,地图上老虎的栖息地再难连续成片,只有在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朝鲜、中国这些国家某些特定的地区还有野生虎的存在。
1 羌绣 摄影/徐献
摄影 / 徐献
木仕华纳西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致力于纳西族文化及藏彝走廊诸族群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
希夏邦马峰边上的高峰从遥感图上仔细观看希夏邦马峰,会发现主峰的至高点周围还有5座山峰,其中最远的希夏邦马西峰距离主峰距离足有7公里,可在远处看,很难将它们与希夏邦马峰主峰区分开来。
东川地区的农民也许是中国最顽强、最勤劳的农民。他们在泥石流冲刷过的“土地”上耕种,先把泥石流冲下来的大小石头全部挑走,再把从远处背来的精心筛过的细沙一层层铺在这格外缺土的“土地”上,耗时费力“制造”好土地以后才能开始耕种。一旦在收获以前泥石流来了,他们的劳动就都白费了。摄影/吴世平
摄影 / 吴世平
中国主要泥石流灾害区及2010年雨季重大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图(截至8月18日)地质专家认为中国有几大泥石流高发区,包括藏东南、川西—川南、滇东北—滇西、甘南—陕南等。除了藏东南以冰雪融化型泥石流为主,其余地区皆为与夏季强降雨有关的降雨型泥石流分布区。资料提供/范晓
东巴师所持的木牌画上,最下端形似蛇状的图形就是东巴文中的“署”字。在每年的“二月八”仪式上,“署”作为最重要的祭拜对象,其地位甚至超过纳西人心中至尊无上的天。
摄影 / 谢罡
摄影 / 夜壶
庄学本拍摄的四川茂县城内修路的羌民们。修路工的年龄相差很大,贫苦的衣着都是一样的,路中间站着的那个人应该是位管理者。由此可以想见当年羌寨中的世态炎凉。
摄影 / 庄学本
5月,云南香格里拉,千湖山。高山杜鹃开得正艳,这株枝干格外粗壮的老树开着娇嫩的花朵,焕发出勃勃生机。
摄影 / 冯凯文
在树上留下爪痕是东北虎标示领地的方式之一,根据爪痕可以判断出东北虎的身长、体重等。这种爪痕在俄罗斯出现的概率远远超过我国东北。摄影/方谦华
摄影 / 方谦华
释比被羌人认为能与神沟通。事无巨细,释比都充当着仲裁者。羌人认为天上、人间、地狱都是有秩序的,都有一个大神在主管,天上是玉皇,人间是人皇,地下是城隍,他们下面又有许多不同的神灵。释比的存在就是为了替人在菩萨面前说好话,使人心得到安慰。摄影/陈锦
摄影 / 陈锦
“二月八”仪式上,主祭东巴都要主持除秽、祭自然神、祭天、顶灾、祭战神、祭村寨神、向神灵忏悔赎罪等仪式,还要念诵大段的东巴经文。摄影/赵汀
摄影 / 赵汀
2 四川省汶川县龙溪乡龙溪寨 摄影/徐献
摄影 / 徐献
摄影 / 陈海汶
小江流域是泥石流高发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这张图依据水土流失强度进行分级, 利用卫星遥感图像对小江流域水土流失强度进行识别和区划。小江流域轻度和中度水土流失的面积占到1 /3, 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到了2 /3。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小江东岸,那里泥石流沟众多。供图/张雪峰
从佩枯错旁看希夏邦马峰在聂拉木县的佩枯错湖旁,希夏邦马峰以高耸入云的雄姿涌入眼帘。这时的希夏邦马危岩耸立,悬崖万丈,仿佛已经点火起飞的航天飞机正冲破云雾,飞向天宇。
摄影 / 单之蔷
斑驳的树影下一只孟加拉虎正凝视着前方,它的目光中带着疑惑,仿佛想要向人类询问些什么。孟加拉虎是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之一,体长可达3米,体重在180公斤到260公斤。强健的体格、锋利的爪牙、凶猛的习性使它长期占据着食物链的顶点。可是今天,这些曾经的“森林之王”却成为人类贪欲的牺牲品,被人类逼到了灭绝的边缘。
摄影 / 徐仁修
摄影/徐晋燕
摄影 / 徐晋燕
摄影/赵汀
摄影 / 赵汀
传承千年的东巴经里写满了纳西人所敬奉的神灵故事,而纳西人也正是凭着东巴经把敬畏神灵、亲近自然的生存理念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摄影 / 谢罡
这是一场现代羌人的婚礼,新娘蒙着红盖头,继承着中国古老的婚俗,在陡峭的山路上,新娘的嫁妆正在被背送上来。这是一个温暖的时刻,每个人的心里都是朴素的,洋溢着美好的祝愿。摄影/徐献
摄影 / 徐献
摄影师经过特许才得以进入喀纳斯白湖,在这片原始森林封闭区里,他在向导的带领下走了5天,直走到白湖深处。他拍下很多珍贵的画面,而这张白湖中的倒木,无疑是他最满意的。
摄影 / 冯凯文
中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合作测量这个新发现的爪痕。摄影/方谦华
摄影 / 方谦华
纳西人相信白水台是创世之神修造的梯田模型,让人们模仿它的样子种粮食,为了表达对神灵的感恩,“二月八”这天,村民们把饵块等食物投入到白水台的出水口。摄影/石明
摄影 / 石明
泰国北碧府西部的帕朗塔布寺,本来是泰国众多寺庙中一座很普通的寺庙,如今却以养老虎而闻名,人称“虎庙”。这里的住持阿虔普希特在1994年建立了这座庙宇,为失去父母或受伤的动物提供庇护。现在虎庙里的老虎达到了17只,其中6只是被送来的,11只就出生在寺里。摄影/Mario Weigt
3 四川省茂县三龙羌寨里的碉楼 摄影/陈锦
摄影 / 陈锦
摄影 / 陈海汶
发生泥石流的山体都是格外陡峭的,几乎寸草不生。摄影/徐晋燕
摄影 / 徐晋燕
从南坡看希夏邦马峰我国与尼泊尔的国境线基本是以喜马拉雅山主脊线划分的,珠穆朗玛峰、卓奥友峰、洛子峰、马卡鲁峰等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都位于主脊线之上,因此成为两国共有的界峰,而希夏邦马峰却位于主脊线偏北约10公里的地方,因此成为了我国唯一一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从南坡望去,希夏邦马峰仿佛一面高墙,这与我们从北坡看到的峰形轮廓截然不同。从1964年中国登山队由北坡成功登顶希夏邦马峰后,北坡登顶的成功者很多,直到1995年,才有一支西班牙登山队从南坡冲顶成功,他们将这条难度极高的登山路线命名为“菲哥瑞斯路线”。 摄影/多吉彭措
摄影 / 多吉彭措
1.小溪对岸沙滩上有一只孟加拉虎正在潜伏。在安静地睡了两个多小时后,睡虎悄无声息地变成了伏虎,摆好了埋伏与准备突击的姿势,准备着一场捕猎。
摄影 / 徐仁修
泥石流、崩塌、滑坡,就像形影不离的地质灾害“三剑客”,在地质构造运动活跃、地形陡峭、地震频发的山区,它们结伴联手,频频现身。崩塌、滑坡往往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碎屑物质,而水,则是泥石流登场不可或缺的触媒与推手。因此,泥石流也被按水源条件分为降雨型、冰雪融化型和溃决型。这三张图展现的是典型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形成原理。供图/范晓 制图/萧关
摄影 / 万一
庄学本拍摄的一位正在搓麻线的羌族妇女。她所使用的方法与今天羌族妇女的方法没有差别。而这些技法,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了,羌族人保留着中国人最古老的一些生活技术
摄影 / 庄学本
俄罗斯积累了很多保护和研究野生东北虎的经验,已经给几十只野生东北虎做过长年监测了。WCS俄罗斯的工作人员正在给这只虎作检查并佩戴颈圈。摄影/John Goodrich/WCS
二月初七早上,全村人都要带着提前准备好的祭神香、五谷、饵块、麦面、酥油、木牌画、鲜花等供品和米、肉等野餐食物前往白水台,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祭奠。摄影/赵汀
摄影 / 赵汀
图为尼泊尔警察在尼泊尔Kailali地区没收的虎骨。据动物保护组织宣称,尼泊尔正迅速成为以印度虎制品和犀牛角为主的国际走私贸易的中转枢纽,通过这里走私者把违禁物品运过喜马拉雅山进入中国。摄影/WCN
摄影 / 陈海汶
摄影 / 陈海汶
从宿营地看到的希夏邦马峰(上、下图)我们沿着希夏邦马峰北侧登山的传统路线来到了希夏邦马峰下。清晨,爬上宿营地旁的一个山脊,希夏邦马峰以及其东侧山体如锥的摩拉门青终于近距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曙光中,披满冰雪的山体映射出温暖的淡金色光芒,如女神般庄严、美丽。
摄影 / 单之蔷
山体上密布网格,乍看起来似羊群走出来的羊道,实则这是泥石流造成的山体裂纹,呈规律性分布。
摄影 / 崔乾顺
2.一只母水鹿受惊,跃入水塘,冲向对岸,当水鹿冲过溪水奔上岸时,埋伏的老虎猛然窜出,扑向水鹿。
摄影 / 徐仁修
摄影/刘辉
摄影 / 刘辉
摄影 / 江宏景
羌绣负载着羌族妇女们的荣誉,张扬着她们的心智,作为一项基本功,她们从小就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她们不打样、不画线,仅以五色丝线或棉线,以娴熟的技巧,就能信手绣成各种图案。摄影/陈锦
摄影 / 陈锦
野生东北虎中俄分布图 供图/WWF中国是所有老虎的起源国,东北虎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分布在中国,但近年经调查发现野生东北虎则广泛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仅在我国东北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有零星公布,并且分布范围呈“孤岛”状。俄罗斯的东北虎数量已经饱和,新独立的成年虎为了寻求领地势必向中国扩张。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在东北虎潜在栖息地划定的优先保护区,将成为这些年轻老虎的家园。
波湾村到白水台的路程很近,曲曲折折的山间小路走不上10分钟便到了。站在白水台的“仙人遗田”向外望去,不远处的波湾小村就静卧在山坳里,像个睡熟的精灵,显得那么安详与宁静。
摄影 / 谢罡
动物园里的老虎,被圈养在重重铁网的后面,早已失去了当年虎啸山林的气势,它们目光呆滞,表情沉闷,也没有丝毫“困兽犹斗”的挣扎,只一副无可奈何的姿态,听任自己沦为人类茶余饭后的“观赏品”。摄影/徐健
摄影 / 徐健
摄影 / 陈海汶
摄影 / 陈海汶
摄影 / 单之蔷
3.水鹿因全身浸水而致皮毛尽湿,而且前冲的速度太快,竟使虎爪无法深入皮肉,鹿背上的猛虎正张口下咬,却突然后滑。
摄影 / 徐仁修
摄影/朱运宽
摄影 / 朱运宽
双流县华阳镇通济古桥被冲垮 摄影/员林
摄影 / 员林
羌人待客必饮酒,酒有白酒、咂酒、面蒸蒸酒和米酒等,其中尤以咂酒风味独特。羌人喜欢咂酒,饮时,往往由一长者致开坛吉辞,然后依长幼顺序轮流咂吸。他们自豪地称之为羌族人的酒。摄影/陈轲
摄影 / 陈轲
仪式开始前,各家各户都把前一天晚上从东巴那里请来的木牌画和纸牌画一起插在祭坛上,在这里膜拜纳西族敬奉的署神、战神、村寨神和各路东巴神灵。摄影/和桂华
摄影 / 和桂华
摄影 / 陈海汶
摄影 / 陈海汶
我们的宿营地建在了哪儿?那天我们的宿营地究竟建在哪里了呢?难道是云间的山腰上吗?反复观看地图之后,我们在这张从通拉山口到希夏邦马峰顶的切面海拔变化图上,标出了宿营地相对应的海拔位置。
4.老虎从水鹿背上滑下,掉在地上,跌地的老虎顺势再往前追跃。
摄影 / 徐仁修
摄影/陈安定
摄影 / 陈安定
邛崃市川南第一桥被洪水淹没 供图/邛崃市委宣传部
火塘与腊肉,是羌人家里最温暖的所在。在寒冷天气居多的高山上,围坐火塘是羌人一天中最想念的事情,高悬的腊肉则代表了某种踏实的心愿。摄影/陈海汶
摄影 / 陈海汶
头戴五冠帽、手执摇鼓和响铃的东巴舞展演(上图 摄影/石明)和白水台旁的杀鸡血祭(下图 摄影/赵汀),这些都是传统的仪式上不曾出现的。与很多民族节日一样,“二月八”仪式的神圣庄重感日渐衰微,它的祭祀属性逐渐被娱乐属性所取代。
摄影 / 石明
摩拉门青峰摩拉门青独特的峰形似乎比希夏邦马峰更加抢镜头。在当地的传说中,希夏邦马峰是一位性格冷酷的女神,摩拉门青是她的丈夫,北侧一座山顶平平的山则是她的情人。摩拉门青在与情敌的决斗中,砍掉了对方的头,自己腹部却也中了一刀,腹中的肠子流出来,形成了绵延的冰川。
摄影 / 单之蔷
5.此时母鹿已经离老虎有一个身子的距离,老虎暴起直追,水鹿也全力奔跃逃窜,最终水鹿逃脱成功。
摄影 / 徐仁修
摄影/陈安定
摄影 / 陈安定
珲春是我国至今仍有野生东北虎活动的地方,但1998年以后,虎活动的迹象很少,到2001年跌至最低点。同年珲春东北虎保护区成立,为了减缓人虎冲突,保护区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即对东北虎捕食的家畜进行赔偿,这增加了农民报告老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保护区监测到的东北虎活动越来越多。供图/WCS
摄影 / 赵汀
希夏邦马峰下的前进营地从宿营地继续前进不多时,我们见到了这片帐篷密集的登山前进营地,这是登山途中最后一处生活条件比较完备的大本营,营地的海拔大约是5580米。国际上,前进营地的名字是Advanced Base Camp,因而也被简称为ABC营地。在这里,我们已经能够清晰地看到野博康加勒冰川末端连绵的冰塔林。考察冰塔林,正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
摄影 / 单之蔷
野生的孟加拉虎主食为白斑鹿、印度黑羚和印度野牛,有时也能爬树捕食灵长目的猎物。其他的捕食者,如豹、狼和鬣狗也可能成为孟加拉虎的猎物。在比较罕见的情况下,孟加拉虎也攻击小象和犀牛。在所有虎中,孟加拉虎虽然体型不是最大的,但却被认为是最为凶猛的。图为被孟加拉虎猎杀的斑鹿。
摄影 / 徐仁修
摄影/李跃波
摄影 / 李跃波
广汉市石亭江铁路大桥被洪水冲垮,行驶在桥上的火车掉下两节车厢。摄影/程果
摄影 / 程果
龙池泥石流灾区现场,挖土机正在排除河道中的石沙。摄影/王红强
摄影 / 王红强
由于缺少猎物,饥饿的东北虎会攻击森林附近村庄的家畜,给农民造成损失,这是人虎冲突的重要体现。上图这位农民饲养的羊就被东北虎当成猎物了。摄影/王来会
摄影 / 王来会
纳西人认为“二月八”仪式上的牺牲猪被赋予了上天所赐的福泽,因此在完成祭献后要平均地分成70份,全村每户人家都能分到一份。摄影/赵汀
摄影 / 赵汀
野博康加勒冰川末端的冰塔林走到近前,你才会知道这些冰塔有多么高大。以人作为参照物,不难看出冰塔可高达20米左右。站在冰下仰望,如象牙般洁白的冰塔仿佛比稍远处的希夏邦马峰更加高大。
摄影 / 单之蔷
在Ranthambhore一片安详的湖区,成带状的岸草泛着金黄,间杂着深红色的槐萍以及棕黄的挺水植物。为数众多的野生动物正在悠闲地休憩,水鹿群和众多的各种雁鸭、白冠水鸡、小在水深及膝的湖中觅食,野猪、彩鹳等则在浅水区自在地徜徉。
摄影 / 徐仁修
摄影/陈锦
摄影 / 陈锦
上图中这位男子被野生东北虎咬伤。摄影/许先行
摄影 / 许先行
冰塔野博康加勒冰川的长度约13.5公里,从前进营地一直到海拔5800米左右,一路上洁白晶莹的冰塔林绵延不绝。近乎直射的阳光下,冰川末端的冰体被雕琢成金字塔一般的形态。近前观看,冰体中渗出的融水使得冰塔的基部呈现出半透明的冰蓝色。
摄影 / 单之蔷
摄影/赵汀
摄影 / 赵汀
成都市民在清水河边观看洪水 摄影/黄梅
摄影 / 黄梅
在中国研究野生东北虎很受限制,由于野外数量极为稀少,科研人员在野外亲见野生东北虎的机会非常渺茫,因此其留在泥地、雪地和树上的爪印极其重要。这是野生东北虎留在泥地上的爪印。 摄影/王来会
摄影 / 王来会
摄影 / 齐云峰
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成年东北虎平时独来独往,孤独地生活,唯独在交配期和哺乳期,雄虎和雌虎才会聚集在一起,像上图这样的情景也只有在虎园中才能看到。老虎活动范围很大,但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珲春国家级东北虎自然保护区也只有1000 平方公里,这还远远不能满足老虎的需要。摄影/王远昌
摄影 / 王远昌
今年夏季的天气十分反常,这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中国上空的异常位置(上)有直接关系。往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自5月至8月期间在中国上空会连“跳”三次(下),从而给它所经过的地区带来有规律的天气变化过程。如江南的梅雨、长江中下游的“火炉”天气,长江、淮河流域的雨涝等。然而今年不同了,直到8月份,副热带高压在中国上空徘徊不动,而且气团体积越来越庞大。由于副热带高压是一个不断以顺时针方向向周边吹去湿热空气的气团,它的水汽直接来自于西太平洋,所以,它的边缘所及地区就会遭受持续不断的降雨。由此可以解释今年各地“异常”的降雨天气和泥石流灾情。
中国科学家对中国东部(华北、江淮、江南)两千年以来的重大雨涝、重大干旱事件的发生频率做了统计,同时对比冷暖气候的变化。他们发现,20世纪后50年极端旱涝事件仅处于过去两千年的平均水平。几个典型暖期与极端天气事件的对应关系也表明,20世纪后半叶的气候变暖并没有增加极端旱涝事件发生的确频率。资料提供/郝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