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韩城从春秋到辛亥大事记关中山西夏阳

‍韩城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平原之东北隅。北靠宜川,西临黄龙,东隔黄河与山西省乡宁、河津、万荣县相望,南与本省合阳毗邻。

春秋

晋献公二十三年(前654),骊姬作乱,公子夷吾出奔梁(伯)国。二十六年(前651),献公卒。秦穆公派百里奚领兵送夷吾回晋,立为晋惠公。

晋惠公六年(前645),晋兴兵攻秦,秦穆公拜丕豹为将。九月,与晋惠公夷吾合战于韩地,秦穆公俘晋惠公。十一月,放晋惠公回国,晋将河西地割给秦,并以太子圉[yǔ](日后的晋怀公)为质于秦。

秦穆公十九年(前641),梁(伯)国君大兴土木,致使民怨沸腾,被秦国乘机灭掉。

晋灵公四年(前617),晋发兵攻秦,夺得少梁(韩城芝川镇一带)。

晋景公十四年(前586),梁山崩,壅塞黄河,三日不流。之后又在战国时期,魏文侯二十三年(前423),黄河岸崩,壅[yōng] 于龙门。

战国

秦厉共公二十年(前457),黄河龙门段三里许,水色变赤。魏文侯七年(前439),该处又连续三日水色变赤。

魏文侯元年(前445),魏国公卜夫子子夏(其先世为卫国人,曾为魏文侯师),设教西河(本市城西南原有西河村,并有子夏庙),广授生徒。西泽、下干谷、河渎村卜姓居民,为其后裔。

魏文侯十三年(前433),魏使公子攻占秦邑繁庞城。

秦灵公七年(前418),秦与魏战于少梁。

秦献公二十三年(前362),秦与魏战少梁,俘魏太子申及将公孙痤[cuó],夺取繁庞城。

秦孝公八年(前354),秦与魏战于元里,斩首七千,夺取少梁。

魏惠王九年(前361),筑长城(本市城北村至城后村尚有遗址)。

秦惠文王八年(前330),魏以河西地少梁献秦。十一年(前327),秦将少梁更名为夏阳,置邑。

西汉

汉高祖二年(前205)八月,魏王豹(魏豹,魏景湣王之子)反汉,大军驻蒲坂,封锁黄河渡口临晋关(陕西大荔朝邑镇东)。汉高祖派韩信进击,韩信派兵佯攻临晋,暗中从夏阳渡(芝川口)用木罂缶[yīng fǒu]渡河,袭击魏军后方安邑(山西夏县西北禹王镇),魏王豹被俘。

武帝元狩四年(前119),禁止私人铸铁器及煮盐,夏阳设铁官 。

武帝元鼎四年(前113),武帝经夏阳去汾阴(万荣县西南宝鼎)。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又经夏阳巡河东祭后土,赦免夏阳死罪以下的囚犯,并免当年租赋。

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九月二十一日,本邑发生强烈地震(约6~7级),伤亡415人,城廓部分被毁。

东汉

顺帝永和五年(140),南匈奴句龙王吾斯、车纽等造反,攻河西,招诱右贤王合兵攻美稷(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杀朔方、代郡长吏,朝廷为防北方羌族袭击,将上郡治所迁至夏阳。

西晋

怀帝永嘉四年(310),汉阳太守殷济倡修的汉太史司马迁祠墓落成,建有石室、石碑,并栽植柏树。

东晋十六国

前秦永兴年(357~358年),昭宣帝苻坚自临晋登龙门,对随从臣下说:“美哉,山河之固!娄敬有言‘关中四塞之国’,真不虚也!”

(注:娄敬号奉春君,因力主建都关中,反对出战匈奴,集合天下豪族于关中,受到刘邦赏识,封建信侯)

南北朝

西魏时(535~556),薛善任司农少卿,为同州夏阳县二十屯监。同时朝廷在夏阳诸山置铁冶,任薛善为冶监,每月役八千人,营造军器。

开皇十八年(598),改夏阳县为韩城县。

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黄河龙门段水变清。宋大观元年至三年(1107~1109),连年春冬黄河韩郃[hé]段约百里许水变清。清康熙九年(1670)夏,黄河龙门至河南陕州段水变清。康熙十九年(1680)十一月六日至十二月二十八日黄河水变清。

大业十三年(617),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师至龙门。曾任过韩城尉的任瓖到龙门谒见,提出:“愿为一介之使,衔命入关,同州以东,必当款服。”并说:“于梁山船济,直指韩城,进逼郃阳,分取朝邑,孙华(冯翊人,先年举兵反隋,自号总管)诸人,必当相率而至。”李渊授任银青光禄大夫,为招慰大使,让陈演寿,史大奈率步骑六千,由梁山渡河,瓖果说降韩城,孙华、白玄度等均来降。

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620),韩城改属西韩州。

武德七年(624),云德臣为治中(相当于副州长),率民自龙门引黄河,灌田60余顷。后河底日下,渠废。旧迹即今之骆驼项。

武德八年(625),西韩州迁治韩城,领韩城、河西、郃阳三县。

唐高宗李治麟德元年~二年(664~665),王勃(初唐四杰之一)游韩城,作两赋:《夏日登韩城门楼序》、《夏日登龙门楼序》。城门楼序中有“韩城奥壤,昔时开战斗之场,秦塞雄都,今日列山河之郡”句。

宋仁宗赵祯庆历七年(1047),永兴路(辖同州)都转运使包拯给仁宗皇帝上《请罢同州韩城冶户疏》指出韩城设铁冶务50多年,虽领有冶户700余户,但官府每年仅得铁10万余斤。朝廷虽明令禁止私人采铁,但实际上私人卖铁者甚多。疏中建议:取消铁冶务,裁掉监官,让百姓任便炼铁,则铁价必然下跌,官府只按价收铁即可。

宋徽宗赵佶宣和七年(1125)秋,芝川镇民众重修太史庙,建献殿、寝殿,塑太史公像。县令尹阳为修庙撰文,立碑。

宋高宗赵构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金兵侵入陕西。二月十九日,自龙门渡河。宋军守将沿河安抚使曲方统兵驻于韩城,每日饮酒作乐,不治军政。金人渡河时已有人来报,但曲不信,斥为谎言,待金人离城四里时,才急忙带兵逃走。

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四年(1164),修本邑(今金城)城池,筑土城,周长4里59步,高2丈5尺,城壕深2丈。设四门:东为迎旴[xù]、西为梁奕、南为澽[jù]浡[bó]、北为拱宸。

金宣宗完颜珣贞祐三年(1215年),韩城升为桢州,辖韩城、郃阳二县。

金哀宗正大六年(1229)十二月,元兵自龙门渡河破韩城。第二年,大队元兵来韩,纵兵蹂躏,虏掠一空,惨状空前。

至元元年(1264)七月,在禹门口河中巨石鲤鱼岛上建陕西大禹庙(毁于抗日战争时期)。

至元二年(1265)复设桢州,韩城县治迁薛峰村东。至元六年(1269)废桢州,韩城县治迁回原址。

洪武四年(1371)重建文庙。设学宫明伦堂。

弘治十四年(1501)正月初一,发生地震,至十五日尚有余震。总计倒房5000余间,压死170余人。县东部平地裂缝,短者一丈,长者五丈,涌水溢流如河。

嘉靖二十年(1541),知县马攀龙倡修土门口头堰水利工程,引澽河水灌田,并立堰规,韩人为记其功在县城西建马公祠,今尚存。

嘉靖二十二年(1543),知县马春芳倡修芝川城(现已湮没),南北城门额分别书:“古韩雄镇”、“少梁古地”。

嘉靖三十四年(1555),十二月十二日夜半,华县八级大地震波及韩城,“厥声轰轰,如万车自西北往东南去,倾仆庐舍,压损旄倪[máo ní](老人和幼儿)”,“河堧[ruán]坝决裂,长逾十数丈,地翻泉出,几遍河滨”。

隆庆五年(1571)始建城隍庙,至万历六年(1578)竣工。

万历三十五年(1607),张士佩(累迁大司徒、南京户部尚书)撰成《韩城县志》。这是现存韩城最早的县志。

崇祯三年(1630),以砖砌本邑土城墙,上下各三尺。

崇祯八年(1635)自六年(1633)以来,气候干旱,农作物无收,民饥甚,食草根树皮,人相残。县署以官谷赈济,收遗婴。知县左懋[mào]第制《平准法》,禁私粜[tiào](卖出)。十一月,农民义军围攻薛峰(官兵设营守)20余日,又围攻芝川城10余日。十二月,起义军首领李闯王自宜川率义军来韩,与官军战于西原村、马庄村、西庄镇等处,又四路围攻县城,击杀韩郃营领兵李登务。

崇祯九年(1636)正月初二日,农民起义军满天星部又围攻县城。十二月初二日,农民起义军再次围攻县城。

崇祯十一年(1638)二月初二日,县令左懋第(明代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民族英雄。)倡议,在陈村修建白公祠(白居易之祖父在韩城有赐田,居香山下白田村)。

崇祯十三年(1640)三月,薛国观(本邑人,累迁户、吏部尚书,进为武英殿大学士)奏准明廷,倡议地方官绅捐资,改土城为砖城,历时五月竣工。更四城门额,东为“黄河东带”,西为“梁奕西襟”,南为“溥彼韩城”,北为“龙门盛地”。

顺治元年(1644)六月,大顺朝皇帝李自成率败军自龙门渡黄河,路过韩城,驻月余后南去。

顺治七年(1650)明末历任巡抚之刘永祚(潭马村人),秘密练兵千余,据守周原堡寨,树反清复明旗帜。清派参将李勋等率大军进剿,两军在天地庙(董村南,庙已湮没)激战数日,刘兵败,永祚被擒杀。

康熙四十一年(1702),曾任贵州巡抚之刘荫枢与曾任过县令的解咸一等,倡议捐资修建澽阳桥。后同州知府李星曜改名为毓秀桥(俗称南桥)。

康熙四十二年(1703),花椒极盛,各原野、村墅俱树之。品种有大红袍、枸椒、黄色椒,行销江淮。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庙后村王杰,被清高宗亲点殿试第一人(即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累东阁大学士,总理礼部,持文柄43年。

嘉庆十年(1805)五月,山西省荣河县与本县沿河农民因争种河心滩地发生纠纷,经两省各级官吏勘察会商,挖壕筑埂为界,并立碑纪其事。

嘉庆十二年(1807),曾任淮扬道道台之井溢村人师彦公,捐银5000两,并立条规,资助举贡生童应试卷价和路费。

道光二年(1822),柳村寨村民郝宏胞、郝宏益倡导将小渠沟原有的土桥改建为石桥,以利南北车马、行人。自捐银1430两,自任建桥总督。桥成后,名为康济桥。

同治六年至七年(1867~1868)六年五月,回民起义军进逼神道岭,击溃民团后,长驱直入,攻占芝川镇。六月十九日,又袭击彭村一带,怀德团团正王明渊和他的两个儿子阵亡。七年六月十七日,回民义军又自西山入境,战败官军后,火烧西庄法王庙,二日后北去。十一月初四日,又至韩,官军千总张吉珍阵亡,义军北去。十一月二十三日,西捻军来县,驻三日,东渡山西。

同治十二年(1873),清政府提倡种植罂粟。全县80%的农户,将上等地种烟,贩毒、吸毒人数日渐增多,形成“家无烟灯受贱看,不撑烟灯事难办”的恶劣社会风气。

光绪三年至五年(1877~1879),连年大旱,麦、秋歉收,饥民饿死者甚多。官府对打富要粮的饥民残酷镇压。大池埝、西原一带要粮饥民被铡死200余人。三年灾荒中全县减少7万人。

光绪五年(1879)五月二十日下午,震中甘肃武都的八级地震波及本邑,震感持续1小时许,许多房屋被震塌。

光绪二十年(1894),瑞典国基督教传教土山如仁,由山西来到韩城,开始在柳枝村附近传教,后来又在县城东吉家寨设教堂。

光绪二十三年(1897),黄河泛溢,河下等九村“田产庐舍漂没无存”,“老弱孺妇辗转失所”。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举人贾亦白、薛位创办《龙门报》宣传新政,一年后停刊。

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京津等地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下,本邑不少村庄请教师,学硬斗,剪纸人,“烧洋鬼”,掀起反帝爱国浪潮。

光绪二十七年(1901),新任知县丁锡奎,追逼田赋。农民不堪忍受,群起“交农”(上交农具,表示不再种田)。

光绪三十一年(1905),龙门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薛立人任堂长。王溶(曾任知县,入籍本邑)倡开冶户川铁矿,炼出生铁数十锭后,因成本过大而停办。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二十七日,韩城邮寄代办所成立,至民国2年(1913)升为二等甲级邮政局。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举人薛位在城东吉家寨开办畜力纺织厂,这是韩城工业的萌芽。

宣统三年(1911)十月,西安光复后,韩城哥老会成员段占彪、刘德功及县衙职员吉盛等,联络民团团总胡载之的马弁师锁儿,准备起义,后因师叛变告密,段、刘、吉等五人被胡逮捕杀害。

辛亥

民国元年(1912)春,陕西省都督府令文经庵(南谢村人)任韩城县第一任知事。6月23日,冯仰华等40余人,成立演说会,宣传辛亥革命意义,启发民智。清末举人贾乐天、薛位,创办明伦堂女子小学,招收学生20余人。学生一律留短发,着黑色短裙,不缠足,除学文化课外,又有刺绣、编织等劳作课,众誉“开一代之新风”。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刘允:《电大十五年》刘允: 《电大十五年》 清河 ~~~电大十五年文 / 刘允~~~ 刘允先生 谭宝琳题 四十年工作时光匆匆逝去 。 退休赋闲在家,岁月积淀的人生记忆便潮水般袭来,我的心田一片泽国。我决意把电大十五年写出来,留给自己,也留给我的朋友和孩子。遥想一九九四年八月我刚到电大jvzquC41yy}/onnrkct/ew443oixzn9
1.1995年陕西出土一篇墓志铭,证实武则天之子李弘,绝非正常死亡当时关中数地遭遇严重干旱,颗粒无收,受灾百姓众多,宿卫府兵有的以树皮草根为食,李弘见状内心大为难受,立刻下令,开仓放粮,设棚施粥,救济百姓官兵。 在镇守长安的时候,李弘无意中见到了两位被母亲囚禁于掖庭的两位同父异母姐姐义阳、宣城公主,即潇淑妃之女,年近四十,尚未婚配,李弘顿生怜悯之心,马上上表高宗将其jvzquC41jkyuq{~0uqnv0lto1c598?=7:9:4a:7384?2;=
2.[中国三农报道]应对高温干旱天气陕西三原高温逼近历史极值水库[中国三农报道]应对高温干旱天气 陕西三原 高温逼近历史极值 水库干涸村民用水受限来源: 央视网 2025-05-20 18:15 内容简介 热播榜 更多> TOP 1 那一年 一群年轻人神秘“消失” 国防故事 TOP 2 2026年机器人哪些趋势值得关注 今日亚洲 TOP 3 欲罢不能 拉栓大狙的独特魅力 军事科技 4假孙子真骗子!jvzquC41vx4de}{0ep532;:1275328[KFGpzgUFE38?vcmygP8Q56j7727810|mvon
3.陕西四成越冬作物遭受旱情今年以来,陕西省旱情持续发展,目前受旱面积达1000多万亩,约占全省越冬作物总面积的40%。 干旱最严重的安康地区有九百多条河流断流,可利用水量比往年同期减少30%以上,低于历史最干旱的1995年。目前这里155万亩农田受旱,占总面积的60%,部分牲畜饮水困难。 jvzquC41urusv|3eev|/exr1urkdkjqu1zocw8gcqfgp1kfqfcu767mvon
4.新仙女木事件研究进展*发生在12.9~11.6 ka BP 的一次北半球气候快速变冷——新仙女木(YD)事件在过去30年来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当下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全球变暖,研究类似的快速气候变化事件及其触发机制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时至今日,科学界对YD事件的发生时间、气候效应、触发机制及其全球性意义依然存在很大争议。对比多个jvzq<84yyy4bfnftvj4be7hp1cxuklqg1462686223393?;/4;322662;74ivvq
5.山西省浑源中学名人堂(A)~谢官成老师搜集整理资料1995年山西大学毕业,分配到原28集团军任副连职排长。后调任原63集团军教导大队任区队长、政治处干事。1999年调任太原警备区,先后任政治部干事,古交人民武装部政工科长。 2003年后任山西省军区政治部秘书群联处副处长、处长,2017年任太原警备区政治工作处主任。2020年8月任现职。入伍以来,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jvzquC41yy}/onnrkct/ew45cdgzimi
6.新中国1955年 2月,接收西安七区建国剧社,改名为“三原新艺剧社”。 同月,农村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三定”政策。 3月,“三原县人民政府”改称为“三原县人民委员会”。 7月,中共陕西省委党校迁往西安,中共三原县委机关由盐店街迁入省委党校旧址(现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协机关驻地)。 jvzquC41nkyik€jpjwg/uwsw0gjv0ls1||5t{4im1jtl8}|i0nuo
7.中国共产党甘肃一百年大事记(1921年—2021年)1924年 张一悟、葛霁云、胡廷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甘肃籍最早的共产党员。 1925年 12月 中国共产党在甘肃的第一个组织——中国共产党甘肃特别支部在兰州成立,隶属中共北方区委。张一悟任书记,宣侠父、钱崝泉任委员。这是甘肃近现代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 1927年 jvzq<84yyy4lgyziu0io1jwvkerf1mi:8e91:?he26jg5<96f5:fd9>384k38
8.好策略投资内参7.14旱情缓解油脂回调花生表现抗跌新浪财经花生独立行情逻辑淡化,油脂油料板块联动增强,天气市影响反复,美豆主产区干旱情况缓解,今日油脂集体回调,花生苏丹战乱引发市场对来年进口稳定性的担忧,关注事件影响。 国内主产区持续阴雨天气,关注异常气候对花生单产7月12日8时到13日8时,受局地降雨影响,甘肃、陕西、四川、江苏、内蒙古等省区共有11条河流发生超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nqwj{1h{uw{j1ygsffrf14284/9
9.多年持续干旱的概率分析及重现期的确定多年持续干旱的概率分析及重现期的确定,干旱,概率,函数,重现期,在假定某一地区的用水状况是一无限延续的贝努利试验的前提下,基于概率论及轮次理论的基本原理,研究了轮次长度为k年的多年持续jvzquC41ycv/ewpk0pku1}twej5xgk4Lqwxocu4Ctvodnn4UZHJ62:32254ivvq
10.我院刘宪锋副教授在全球植被变化对干旱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该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91230, 42171095)、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0D039)、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青年团队项目(GK202201008)以及城市与区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KLURE2022-2-1)的资助。 《GlobalChangeBiology》创刊于1995年,由WILEY出版商出版,是全球变化和环境生态 jvzq<84igqm/uwsw0gjv0ls1kplp1:5241>13:3jvo
11.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范文一年2季粮食种植效益约为19 500元/hm2(不含人工),按外出务工每天人均收入100~200元计算,每667 m2粮食年收入仅相当于每人7 d的务工收入,外出务工收入远高于种粮收入。 3.2种粮风险大 农业的自然风险,如暴风雨、冰雹、干旱、洪涝、低温冻害、地震、病虫鼠害等都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害。市场的供求失衡和价格波动,jvzquC41yy}/jjtskmgo0lto1jgpyns176>3:7mvon
12.1995北有天山南脉,西有帕米尔高原,南部有喀喇昆仑山,东部有叶尔羌河流域中下游绿洲,总体地势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海拔1 182~1 823 m,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内陆性干旱性沙漠气候特征,近30年平均气温为12.59 ℃,最高为2009年13.58 ℃,近30年平均降水量为80.57 mm,最多为2010年191.6 mm,在行政区域上包括8个街道jvzq<84kttohc}j0yj{/gmz0ep5DP8^42480X94K31=2
13.中华文史网⑥赵艳林:《甘肃近代史上的几次特大旱灾及其严重影响》,《开发研究》1995年第4期。 ⑦吴彤、包红梅:《清后期内蒙古地区灾荒史研究初探》,《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年第3期。 敬忠对绥远地区近代灾荒的研究①,使清代灾荒史研究的地理范围有所扩展。其中,尤其是周炜对西藏灾害的揭示颇为详实,对我们了解边疆地jvzq<84skpmik|yqt{4dp8xzu1:45=92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