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距今年的气候事件或推动西周的灭亡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王朝。然而,其在统治275年后走向终局,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动荡和人口迁移。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学界此前提出多种解释,而气候因素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仍鲜为人知。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研究发现,在西周灭亡的前后发生了一次气候突变事件,该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800年前,被称为2.8ka事件。它引发的季风环流与区域水文的显著变化,可能对西周灭亡及之后的人口南迁产生重要影响。

石笋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种自然现象,由滴水中的碳酸钙沉积形成。其沉积生长过程中记录了渗入的雨水信息。通过高精度的铀钍定年技术与多种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科研人员能准确反演出石笋生长时段的古气候环境。

此次研究中,研究团队使用我国东北与东南两地两个高精度、覆盖公元前1000年‒前550年的多指标石笋记录,并结合其他古气候与考古证据,系统重建了2.8ka事件期前后的季风环流与区域水文演变。

结果显示,2.8ka事件主要发生在公元前820年‒前700年,历时约120年。这一时期北半球温度降低,东亚季风减弱,我国季风区呈现“北干南湿”的偶极型格局。

2.8ka事件期间,北方的严重干旱与寒冷或深刻影响西周核心区农业与社会稳定,影响历史走向。

“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实。”这是《竹书纪年》对当时桃、杏成熟时间的记载。在通常情况下,这两种果实在农历七月份就已经成熟。《竹书纪年》的记载表明,部分作物的成熟期明显推迟,可见2.8ka事件对北方农业的深刻影响。

考古证据表明,当时北方居民被迫调整饮食结构,改为更多依赖耐寒耐旱的植物作为基础食物。

同时,环境压力或迫使北方游牧部落南下寻求资源,进而加剧与西周的军事冲突。历史资料记载,公元前771年,游牧部落进犯都城丰镐,周幽王被杀,幸存的皇室随即东迁至洛阳地区,标志着西周的灭亡。

对已发表的考古遗址14C年代的空间密度分析表明:2.8ka事件之前,遗址点集中在西周行政中心。2.8ka事件期间既往聚居区的遗址点数量减少,且分布趋于分散,而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遗址点数量有所增加,指示人口向该地区迁移。2.8ka事件之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遗址点数量显著增加,成为新的人口中心。

综合来看,北方干旱首先导致人口分布趋于分散,激化了当时游牧民族与西周的冲突,致使西周灭亡,人口向南迁移。在气候事件结束后,人口中心从我国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尽管气候因素不是唯一动因,但其对早期社会的发展或具有重要影响。

THE END
0.面向2035年的灾害事故智慧应急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丨中国工程科学|相关基础研究主要包括数据–模型混合驱动的灾害演化大规模快速分析方法,大规模灾变过程仿真数据与现场数据的多参数、多维度匹配及灾害演化过程动态修正方法,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感知与预警理论和方法,基于高性能计算的大规模复杂灾害事故场景快速计算方法;云计算和边缘计算结合的人机交互式仿真建模理论与方法,物理空间 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396618=ohu4ivvq
1.AR:人类活动导致了暖干复合事件影响空间范围的扩张同时发生的极端高温和干旱事件通常被称为暖干复合事件,其影响往往超过单独发生的高温或干旱事件,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等构成了重大威胁。因此,研究人类活动对暖干复合事件的影响,并基于归因结果对其空间范围进行约束预估,不仅为制定气候适应性政策提供科学支撑,也对农业防灾减灾、能源系统风险建设等领域意义重大。李伟副教授jvzquC41eki/p~nuv0kew7hp1463785;485d59;2c4?17971rcmf0qyo
2.地理信息系统有哪些创新应用?多行业案例深度解析灾害预警管理:GIS空间分析可提前识别洪涝、干旱、病虫害高风险区域,助力农业部门防灾减损。 真实案例分享:江苏省某农业合作社采用GIS平台管理数千亩农田,实现地块自动识别、实时土壤湿度监控、病虫害空间分布预警。平台通过集成卫星遥感、土壤传感器数据,自动生成空间分布图,农技人员可在GIS地图上直接查看各地块状况,制定差异jvzquC41yy}/hrsgtgvpt}3eqo5cnxl1ctzjeuj18:j76mg2f4;39n5gd9i1;lg5
3.AR:人类活动导致了暖干复合事件影响空间范围的扩张同时发生的极端高温和干旱事件通常被称为暖干复合事件,其影响往往超过单独发生的高温或干旱事件,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等构成了重大威胁。因此,研究人类活动对暖干复合事件的影响,并基于归因结果对其空间范围进行约束预估,不仅为制定气候适应性政策提供科学支撑,也对农业防灾减灾、能源系统风险建设等领域意义重大。我院李伟jvzquC41ecy/p~nuv0kew7hp1ktgq86723533<=90jz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