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高温日数多极端性强,华北东北等地现“旱涝急转”财经头条

原标题:今夏全国气候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 回顾这个不平凡的夏季

2023年夏季,我国气候总体雨少温高,全国平均降水量偏少,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主要多雨区出现在东北和华北等地;海河和松花江流域降水明显偏多,珠江流域明显偏少。暴雨过程频繁,华北、东北等地强降水引发严重洪涝灾害,出现明显“旱涝急转”;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少,但破坏力强,“杜苏芮”导致严重洪涝灾害;高温日数多,极端性强;短时强降雨、雷暴、风雹、龙卷等灾害多点散发、致灾性强。

一、夏季全国气候特征

全国平均降水量总体偏少,但空间分布差异大。夏季(6月1日至8月31日),全国平均降水量320.2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3.5%(图1)。主要多雨区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中东部降水总体呈“北多南少”分布,东北地区中部、华北东部、华中北部及陕西东南部、江苏南部等地降水偏多2~5成,河北南部、吉林西部等地偏多5成至1倍;西北地区北部及新疆大部、山西西部、内蒙古中部和西部、广西北部、湖南中部等地降水偏少2~5成,甘肃中西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等地偏少5成以上(图2)。全国共有220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其中江苏灌云(348.2毫米)、广东英德(335.5毫米)、湖南保靖(316.9毫米)等43站日降水量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

海河流域和松花江流域降水明显偏多,珠江流域明显偏少。从各大流域来看,海河流域(426.2毫米)夏季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7.8%;松花江流域(433.6毫米)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5.8%,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5多;太湖流域(667.3毫米)和淮河流域(481.2毫米)分别偏多18.6%和4.2%。珠江流域(670.7毫米)、黄河流域(237.1毫米)、长江流域(504.4毫米)和辽河流域(366.9毫米)降水量分别较常年同期偏少10.6%、7.1%、5.0%和2.4%。

全国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第二高。夏季,全国平均气温22.0℃,较常年同期偏高0.8℃,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图3),仅低于2022年同期(22.3℃)。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华北大部及甘肃大部、宁夏、新疆、内蒙古西部等地偏高1~2℃(图4)。北京、河北、海南、新疆平均气温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天津、山东为第二高,山西、宁夏、广东、云南为第三高。

高温日数多、极端性强。夏季,全国共352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极端事件监测标准,华北、华中、华南及新疆等地69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图5左);新疆吐鲁番(48.7℃)、河北平山(43.7℃)、河南林州(43.3℃)等15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43℃。全国共411个国家气象站连续高温日数达极端事件监测标准,新疆托克逊、吐鲁番多达74天;河北、山西、山东、湖南、河南、贵州、广东、福建、云南、新疆等地26个国家气象站连续高温日数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图5右),其中云南东川20天、湖南道县18天。

二、夏季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1.华北、东北等地阶段性强降水引发严重暴雨洪涝灾害,出现“旱涝急转”

夏季,我国共发生17次暴雨过程,其中7月29日至8月1日为特强暴雨过程,其余为8次强暴雨过程和8次较强暴雨过程。

6月1日至7月28日,华北大部降水明显偏少,华北中南部和河北北部部分地区偏少5~8成,并多高温天气,河北北部、山西西部等地出现不同程度气象干旱。7月20日,华北地区中旱以上气象干旱面积达最大,为18.9万平方公里。7月29日至8月1日,华北大部出现历史罕见强降水过程,北京西南部、河北中部和西南部等地累计降雨量350~600毫米,局地700~800毫米,最大累计降雨量达1003毫米(河北邢台临城县);100毫米以上降雨面积17万平方公里。强降水致使华北地区出现严重暴雨洪涝灾害,“旱涝急转”现象明显。

5-6月,东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其中东北西南部偏少5~8成,气象干旱露头并发展。6月20日东北地区气象干旱面积达到最大,为31.2万平方公里;6月底,东北西南部部分地区达特旱等级。7月5日至8月13日,东北地区出现5次明显降雨过程,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有200~400毫米,局地400毫米以上,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2倍,部分地区出现旱涝急转。

2.台风生成和登陆个数少,“杜苏芮”影响重

夏季,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共生成10个台风,较常年同期偏少1.1个,2个台风登陆我国,较常年同期偏少2.6个。

受台风“卡努”北上带来的降雨影响,8月10日8时,黑龙江省有8条河流超警戒水位。

3.高温日数多、极端性强,华北、西北出现高温干旱复合事件

夏季,全国平均高温日数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仅少于2022年同期。我国共发生13次高温过程,其中6月29日至7月2日、7月5-16日为全国型高温过程。

7月5-16日的高温过程影响范围较大,中东部大部以及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极端最高气温超过35℃,华北、华东东南部以及内蒙古西部、新疆大部等地局地达40℃以上,新疆吐鲁番站最高达到48.7℃;北京、山西、广东、新疆、河北、河南、甘肃、辽宁等地共有12个国家站日最高气温达到或突破历史极值。北京、天津、河北、新疆经历最热6月;华北地区在6月、西北地区在7-8月还遭遇了高温干旱复合事件。

4.强对流天气多点散发、致灾性强

夏季,我国发生18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全国有26省(区、市)出现短时强降雨、大风、雷暴、冰雹、龙卷等灾害,广西玉林、重庆万州、陕西西安等地因局地强降雨导致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等多灾并发,江苏、山东、辽宁、黑龙江等省多地发生龙卷,造成较重人员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

三、秋季气候趋势预测

预计2023年秋季(9至11月),内蒙古东部、东北大部、华中南部、华东东南部、华南西部、西南地区西部和东南部、西北地区南部、西藏东部、新疆大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偏多;华西秋雨北区秋雨量较常年偏少,南区秋雨量接近常年到偏多;我国其余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到偏少,其中华北西部、华中北部、西北地区东部较常年偏少2~5成;秋季降水季内变化大。预计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到偏高,其中内蒙古中西部、华北大部、华中北部、华东北部和南部、华南东部、西北地区大部、新疆东部偏高1~2℃。北方大部地区初霜冻日期接近常年到偏晚。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有8~10个热带气旋生成,其中有2~3个登陆或明显影响我国。

THE END
0.中国极端气象干旱事件(19512022)文件ChinaExtreDroEventSet(v1.0)_01_Dataset_AAS_LiuZhou2024_20240330.zip 包含 1951 - 2022 年中国极端气象干旱的数据文件。 一级文件名(例如 Dro - 06_P0_m1p0_40pts)由干旱事件序号(例如 Dro - 06)、区块代码(例如 P0)和事件检测的参数配置(例如 m1p0_40pts)组成。 jvzquC41dnuh0lxfp0tfv8mw5;=43<68:1gsvrhng1jfvjnnu1764B57;29
1.基于时空聚类方法的中国极端干旱事件识别与预估分析【摘要】: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干旱事件发生的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趋势,这不仅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构成了严峻挑战,还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深入研究未来极端干旱事件,对于准确评估其潜在影响、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 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526.397777;4493jvo
2.变化及干旱事件起因方面取得研究进展黄土高原降水变化除了受亚洲夏季风强弱及与之相关的大尺度环流(如NAO和PDO)变化的影响外,本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1920s末期广发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干旱事件可能还与北半球温度平均态变化有关。 该研究不仅对客观评估黄土高原当前降水状况、缓解人们对水资源短缺的担忧以及提高我们对整个黄土高原气候变化时空特征的理解具有jvzq<84yyy4jgnhcu0io1|w1|f~n1ƒ}142832B4v42832B57a8;1;9<50jznn
3.新疆生地所研究预测:全球陆地气象干旱趋势可能进一步加剧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亚宁研究员团队借助CMIP6的全球气候模式数据,系统分析了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s)下的全球以及亚洲旱区未来气象干旱变化趋势、干旱事件的持续时间以及干旱发生频率和强度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全球陆地未来总体可能呈现干旱加剧趋势,干旱jvzq<84yyy4fir3ecu4dp8}yfv5l{mya38948=44247238y424723:;a84;95970jvsm
4.祁连山脉不同干旱程度和海拔梯度下厚叶云杉(Piceacrassifolia)的径干旱地区的树木对温度升高的敏感性增强,这威胁到了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生存。因此,了解树木的生长模式并评估它们对极端干旱事件的生态韧性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我们在中国西北部干旱和半干旱带内的祁连山脉的湿润和干旱地区,沿着海拔梯度采集了厚叶云杉的树木年轮样本。我们利用树木年轮数据评估了树木的生长模式、其对气候jvzquC41yy}/gknqvtgeg7hqo1tfy|k14286/:6142863:6522824B8:80nuo
5.气象里的“百年一遇”是一百年里只遇见一次?还真不是这样……|郑州市(原文刊载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官网2017年12月29日,原标题为《以50年重现期变化衡量的中国未来极端冷暖和降水及干旱事件变化》)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候中心和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基于新的全球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20多个模式结果进行未来气候变化的集合预估,分析了中国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