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题库气候异常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预测docx

认证主体:晁**(实名认证)

IP属地:黑龙江

下载本文档

2025年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题库——气候异常事件的原因分析与预测考试时间:______分钟总分:______分姓名:______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厄尔尼诺现象主要表现为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异常偏________,而拉尼娜现象则表现为异常偏________。2.大气环流异常中的________是引发和影响许多气候异常事件的关键模态。3.地表冰雪覆盖率的增加会降低地表反照率,吸收更多太阳辐射,导致局部地区气温进一步升高,这是典型的________反馈机制。4.全球变暖背景下,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进而可能________极端降水和干旱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5.利用历史观测数据进行模式验证时,常用的统计指标包括均方根误差(RMSE)和________。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ENSO现象对全球大气环流的主要影响。2.简述季风异常形成的主要大气环流背景因素。3.解释什么是“集合预报”,并简述其主要目的。4.列举并简述影响气候异常事件预测技巧的主要因素。5.简述全球变暖对北大西洋涛动(NAO)可能产生的影响。6.解释气候监测在气候异常事件原因分析和预测中的重要性。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1.详细论述海气相互作用在厄尔尼诺现象形成中的关键物理过程。2.结合农业应用,论述降水异常(无论是过多还是过少)对区域农业生产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并简述如何利用气候预测信息进行应对。3.论述人类活动(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现代气候异常事件频次和强度增加可能产生的贡献。4.假设某地区连续三年出现严重干旱,请尝试分析可能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均需考虑),并简述可以采用哪些监测和预测手段来应对未来的干旱风险。试卷答案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高;低2.极地涡旋(或急流、遥相关等合理答案)3.正反馈(或冰铝效应)4.增强或加剧5.相关系数(或决定系数R²)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ENSO现象对全球大气环流的主要影响。答案:ENSO通过改变热带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影响大气对流活动,进而改变信风带位置和强度,导致全球大气环流系统(如急流位置和强度、副热带高压、极地涡旋等)发生调整。例如,厄尔尼诺期间,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暖水向东扩散,可能导致全球多地降水异常(如美洲西北部干旱、东南亚和澳大利亚东部洪涝),全球平均气温偏高;拉尼娜期间则相反,信风增强,西太平洋暖水聚集,可能导致全球多地降水异常(如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东部干旱、美洲西北部洪涝),全球平均气温偏低。解析思路:考察对ENSO机制及其全球遥相关效应的理解。需要说明ENSO如何通过改变海气相互作用中心(热带太平洋)影响大气环流,并举例说明对全球不同区域气候(降水、气温)的具体影响。2.简述季风异常形成的主要大气环流背景因素。答案:季风异常主要受行星尺度大气环流系统的影响。例如,海陆热力差异是季风形成的根本原因,而其年际和年代际异常则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异常(ENSO)、印度洋海温异常(IIO)、热带大气遥相关模态(MJO)、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变化、西风带异常(如极地涡旋强度和位置变化)等因素有关。这些大气环流因子通过影响季风区的风场、水汽输送和垂直运动,导致季风强度、季节性变化和极端事件(如旱涝)出现异常。解析思路:考察对季风动力学及其年际变率驱动因素的理解。需要点出基本成因(海陆热力差),并列举主要的年际/年代际异常驱动因子(ENSO、IIO、MJO、西风带等),说明这些因子如何影响季风系统。3.解释什么是“集合预报”,并简述其主要目的。答案:集合预报是指通过使用相同的数值天气预报(NWP)模型,但输入不同的初始条件(通过添加小的随机扰动)或包含不同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运行一系列(多个)平行天气或气候模型,产生一组(集合)预测成员。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评估和量化预测的不确定性,提供概率预报,帮助用户了解预测结果可能的变化范围以及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解析思路:考察对集合预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需要定义集合预报是什么(多模型/多初值运行),并说明其核心目的(评估不确定性、提供概率预报)。4.列举并简述影响气候异常事件预测技巧的主要因素。答案:影响气候异常事件预测技巧的主要因素包括:(1)模式分辨率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能力:分辨率越高,模式越能捕捉小尺度细节;物理方案越完善,越能准确模拟真实大气过程,但都存在局限性。(2)初始条件的不确定性:大气系统极其复杂,初始状态的小误差会随时间迅速放大(蝴蝶效应),这是导致短期气候预测困难的主要原因。(3)外强迫的不确定性:火山喷发、太阳活动等外部强迫因素的时间和强度难以精确预测。(4)气候系统本身的内在随机性:即使没有外部强迫,气候系统也包含固有的混沌行为和随机扰动。(5)预测时段:预测时间越长,不确定性累积越大,技巧通常越低。解析思路:考察对气候预测不确定性的来源的理解。需要从模型能力、初始误差、外部强迫、系统内在随机性、预测时效等多个角度列举并简要解释影响预测技巧的因素。5.简述全球变暖对北大西洋涛动(NAO)可能产生的影响。答案: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北大西洋涛动(NAO)发生变化。例如,观测和模式研究表明,北极Amplification(北极变暖快于中低纬度)可能抑制或改变NAO的模态,甚至可能增加NAO正相(有利于欧亚大陆东部冬季温和湿润)出现的频率或强度。同时,大西洋暖池的变暖和海气相互作用的变化也可能影响NAO。具体影响方向和程度可能存在区域差异,且仍在研究中。解析思路:考察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大气环流模态可能响应的理解。需要提及北极Amplification的作用,并说明其对NAO模态(正/负相)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可以提及其他相关因素(如海温)。6.解释气候监测在气候异常事件原因分析和预测中的重要性。答案:气候监测是气候异常事件研究的基础。对于原因分析,持续、准确的观测数据(如温度、降水、海温、风场、气压等)是识别气候异常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分析其时空特征,并追踪诊断不同因素(如ENSO、大气环流)贡献的关键依据。对于预测,高质量的监测数据是提供准确的初始条件(对于数值预报)和评估预测结果(验证预测模型)的基础,也是识别预测偏差和改进预测方法的重要信息来源。解析思路:考察对气候监测双重作用(研究基础和预测支持)的理解。需要分别从原因分析和预测两个角度阐述监测的重要性,强调数据在诊断、初始条件和验证中的作用。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1.详细论述海气相互作用在厄尔尼诺现象形成中的关键物理过程。答案: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是海气相互作用反馈过程的结果。其关键物理过程通常被认为始于热带太平洋东部的“热力反馈”(ThermodynamicFeedback)机制:当东太平洋信风异常减弱时,向西输送到赤道太平洋东岸的暖水减少,导致该区域海表温度异常偏低。这会改变海气相互作用:冷海面吸收更多太阳辐射,大气对流活动减弱,导致上空大气异常偏干,进而进一步抑制了来自美洲西岸的暖湿气流,使信风更加减弱。同时,冷海面也改变了大气环流,例如可能抑制了亚赤道急流的位置偏南,使得赤道东太平洋上空出现异常的辐合和下沉气流。这种下沉气流进一步抑制了对流,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信风减弱->海温降低->大气干燥下沉->信风进一步减弱。这个初始扰动在赤道东太平洋缓慢发展、维持和向东传播,最终形成大范围的厄尔尼诺状态。此外,海洋内部动力学过程(如赤道逆流)也参与并放大了这种海气耦合。解析思路:考察对厄尔尼诺形成机制中关键反馈环(特别是热力反馈和大气环流调整)的深入理解。需要详细描述信风减弱如何启动过程,海温变化如何影响大气,大气变化如何反作用于海洋,形成正反馈,并提及海洋内部过程的参与。2.结合农业应用,论述降水异常(无论是过多还是过少)对区域农业生产可能产生哪些影响,并简述如何利用气候预测信息进行应对。答案:降水异常对农业生产影响巨大。(1)降水过多:可能导致作物淹没、根系缺氧、病虫害滋生、土壤养分流失、渍涝灾害,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2)降水过少:导致土壤干旱缺水,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引发旱灾。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可能影响作物的播种、生长、授粉、收获等各个阶段,并导致农业经济损失。利用气候预测信息进行应对:①早期预警:通过季节性或年度气候预测,提前获取降水偏多或偏少的可能性信息,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依据。②作物选择与布局调整:根据预测的降水趋势,选择耐旱或耐涝的作物品种,或调整种植区域和结构。③水资源管理:预测干旱时,提前规划灌溉水源,优化灌溉方案,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预测洪涝时,做好排涝设施准备。④农事措施调整:根据降水预测调整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事活动的时间。解析思路:考察对降水异常农业影响的理解以及气候预测信息应用能力。需要分别论述过多和过少降水的影响,然后重点阐述如何利用预测信息进行风险规避和主动管理(品种选择、水管理、农事调整等)。3.论述人类活动(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地利用变化)对现代气候异常事件频次和强度增加可能产生的贡献。答案:人类活动是导致现代气候异常事件频次和强度增加的重要因素。(1)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工业革命以来,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毁林等活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浓度显著升高。这些气体增强了地球大气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改变了大气环流模式(如急流位置和强度、阻塞高压频率等),增加了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强降水、干旱)的发生概率和强度。例如,warmeraircanholdmoremoisture,leadingtoheavierrainfallevents;warmingcanalsoincreaseevaporation,exacerbatingdroughts;shiftingtemperaturezonescanalterthefrequencyandintensityofstorms.(2)土地利用变化:大规模的毁林(减少植被蒸腾和反射率)、城市化(增加地表粗糙度、改变热岛效应)、改变地表水系等活动,改变了地表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和水分循环过程。例如,城市热岛效应可能加剧局部高温;裸地或硬化表面可能减少蒸散发,加剧干旱;改变的下垫面性质可能影响局地降水和径流,增加洪涝风险。这些变化与全球变暖协同作用,进一步增加了气候异常事件的复杂性和风险。解析思路:考察对人类活动(温室气体、土地利用)如何影响气候系统,进而导致异常事件增加的理解。需要分别解释两种人类活动的作用机制(温室效应、改变能量和水分平衡),并阐述其如何具体影响异常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如热浪、强降水、干旱、极端风)。4.假设某地区连续三年出现严重干旱,请尝试分析可能的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均需考虑),并简述可以采用哪些监测和预测手段来应对。答案:分析连续三年严重干旱的可能原因:(1)自然因素:①气候模式变化:可能处于某个长期气候偏旱的阶段或模态,如拉尼娜现象持续影响或北大西洋涛动(NAO)长期处于不利于降水的状态。②大气环流异常:持续出现不利于该地区降水的水汽输送和辐合条件。③海气相互作用异常:如持续的海温偏低或海气耦合模式变化影响季风或急流。④降水极值变化:极端降水事件减少,而极端干旱事件概率增加。(2)人类活动因素:①过度用水: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需求激增,超出了当地水资源涵养能力,导致地表和地下水位持续下降。②土地退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地表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加剧干旱影响。③气候变化背景:全球变暖可能加剧区域干旱化趋势,使得极端干旱事件更频繁、更持久。综合分析需结合该地区的具体气候背景和用水情况。应对措施:(1)监测:加强区域内降水、气温、土壤湿度、河流水位、地下水位的实时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进行大范围干旱监测和评估(如制作DroughtSeverityIndexDSI)。(2)预测:利用区域气候模型进行干旱预测,结合集合预报评估预测不确定性

0/150

联系客服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THE END
0.​长江流域及以南区域河湖生态流量确定和保障技术规范7.2 计算方法 7.3 管控目标确定 7.4 预警值确定 8 生态流量调度 8.1 调度对象 8.2 泄放要求 8.3 常规调度 8.4 应急调度 9 生态流量监测与预警 9.1 监测断面 9.2 监测要素及时机 9.3 监测方式 9.4 监测频次 9.5 预警响应性监测 9.6 信息传输和报送 jvzquC41yy}/uqfpi{kykwjk0ipo8ftvkimg89;99;897mvon
1.SpatioAbstract [WangYatao,DongLanfangandNiKui.2007. Image Morphing Algorithm Based on Biharmonic Spline Interpolation and Its Implementation.Journal of Image and Graphics, ( 12):2189-2194. ] Cited in this article [1] [18] 王莺, 王静, 姚玉璧, 王劲松 .2014.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南方干旱脆弱性评价.jvzquC41yy}/tmin0eun0ls1GP5227654::0l7hpmk4sfmq022935?
2.全球森林绿度异常对干旱事件的响应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发生更加频繁,研究森林绿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键在于评价森林绿度异常现象如何响应干旱事件。目前,绿度异常用于刻画气候变化下森林生长趋势和探究绿度变化对干旱的敏感性[11],主要集中于区域尺度的研究中[22,23]。具体而言,研究发现近年来北半球出现的持续性干旱限制了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5],并主要影响 jvzquC41ktxjijyg0ynv0niw0et0l|li1ET0393345?71sxii0814;6;9
3.巢清尘:全球变暖情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还会增加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在水资源、生态系统、粮食生产和人类健康等领域都已有体现,预计在未来全球变暖的情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还将进一步增加,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带来更大风险。 例如,在未来全球温升2℃情景下,科学家预测全球99%的珊瑚礁都将退化,而在jvzquC41pg}t0qjzwp4dqv44248.392431818B9437
4.鲁西南区域性高温干旱复合事件特征及危险性分析【摘要】:基于山东西南部28个气象观测站1991-2022年3-10月逐日气温和降水量数据,根据区域性高温过程等级划分标准和区域性干旱过程监测评估方法,识别区域性高温、干旱及高温干旱复合事件,并开展相应的发生特征和致灾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西南部区域性高温事件发生频次显著增多,开始日期显著提前,高温强度呈微弱增强变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HPb72466729=0jvs
5.长江科学院院报张北地区不同退化程度的小叶杨防护林对干旱事件的响应差异 郑鹏飞, 欧亚, 贾国栋, 余新晓 2025, 42(11): 66-72.https://doi.org/10.11988/ckyyb.20241012 摘要(35)PDF全文(76)HTML(7) 基于SSPs-USLE耦合的未来气候情景下鄱阳湖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闫峰, 王静宜, 王露瑶 jvzq<84em{c0lwutk4dp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