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读“黄河流域水系特征示意图与图中的相关资料不同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相关背景知识回答题黄河上游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原因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黄河下游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近些年黄河下游旱季经常断流的原因题目和参考答案——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1)黄河上游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原因。

(2)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3)黄河下游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

(4)近些年黄河下游旱季经常断流的原因

【答案】(1)①黄河上游主要流经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植被稀疏, 生态环境脆弱。②且由于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严重,荒漠化严重。

(2)①自然原因:A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B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C植被覆盖率低。

②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人地矛盾加剧,导致植被破坏严重。

(3)①黄河下游主要流经华北平原,地形平坦,流速缓慢,大量的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②夏季多暴雨,易形成 洪涝灾害。

(4)①黄河水资源不丰富,平均年径流量比较小,②且季节分配不均衡,冬春枯水期河流下游易形成断流;③黄河沿岸水资源 供需矛盾突出,上中游沿岸城市及工农业用水量大,影响下游径流量,造成断流。

【解析】

该题考察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1)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角度分析。自然原因跟气候有关,黄河上游流域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主要跟人口剧增,对土地的压力增大,过多开垦,砍伐及放牧等活动有关。

(2)水土流失的原因要从自然因素分析,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黄土高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且夏季多暴雨;黄土土质疏松,更容易被侵蚀;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因素多是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3)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自然原因(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人为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植被破坏、围湖造田)。黄河下游是华北平原,地势较为平坦;黄河含沙量大,在下游容易淤积形成地上河;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夏季多暴雨。

(4)断流的原因主要是区域降水较少,气候干旱。黄河流域总体降水量较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冬春季节降水较少。加之黄河流域是我国人口、工农业集中的区域,用水量大,过度引水容易造成断流。

【题目】巴丹吉林沙漠以沙山与湖泊相伴的独特景观而闻名。该区域常年的降水量虽然只有105mm左右,但研究发现,沙漠的干沙层厚度仅有20cm左右,20cm之下为湿沙层。据图完成下面小题。

【1】巴丹吉林沙漠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 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 B. 高山环绕,水汽难以到达

C. 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严重 D.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2】巴丹吉林沙漠常年盛行风向是

A. 西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南区 D. 东北风

【3】导致该沙漠区有众多湖泊发育的有利条件是

①沙山区存在较强的有效降水 ②沙漠区表层入渗率高 ③沙层受蒸发作用影响深度大

④植物蒸腾消耗的水分少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题目】下表是2016年发生的部分7级以上的地震统计表。读表,回答问题。

【1】

A. 7:55 B. 8:55 C. 10:55 D. 23:55

【2】

A. 1500km B. 2500km C. 10000km D. 20000km

【题目】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南部。乾隆年间,湖南长沙移民见此地气候温润,森林茂密,与江南相似,于是游说当地农户共同开垦,并逐渐完善梯田灌溉系统。凤堰梯田主要位于山前冲积扇,在修筑初期,常发生前一天灌满水,第二天就出现干涸的情形,其后先民采用措施加以解决。该梯田现为我国北方省份面积最大的古水稻梯田,已成为旅游胜地。下图示意凤堰梯田位置及景观。

(1)说明凤堰梯田水源条件较好的原因。

(2)推测梯田修筑初期易干涸的主要原因。

(3)分析梯田对当地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

(4)就旅游业发展对凤堰梯田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当地同学持有正反两种不同的看法,请选择其中一种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题目】下图为世界地图上的一段纬线,P点以西为海洋,Q点以东为海洋,PQ为陆地;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四项,属于X地所在国的是

A. 大堡礁 B. 泰姬陵 C. 好望角 D. 长江三角洲

【2】北京一年中雨量最多的季节,X地

A. 每月降水量在10毫米以下 B. 盛行东北季风

C. 时逢雨季 D. 反气旋活动频繁

【题目】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地质历史上生物、构造及其活动情况。下图为某地质勘探队员绘制的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三叶虫、恐龙、大型哺乳动物分别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代表性动物。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1】图中断层最可能发生的地质时期是(  )

A. 古生代前期 B. 古生代后期—中生代前期

C. 新生代后期 D. 中生代后期—新生代前期

【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处岩石没有生物化石,为变质岩

B. 乙岩层形成之前该地发生过地壳抬升

C. 丙处岩石由岩浆上升冷凝而形成

D. 丁岩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题目】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部的可鲁克湖与托素湖原属一个湖,后因地壳抬升,一分为二形成“孪生湖”(图甲)。两湖仅靠一条小小的淡水河紧紧相连。图乙示意托素湖某采样点一年内盐度的变化情况。

托素湖面积约180多平方千米,周围全是茫茫的戈壁滩,湖面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湖心岛面积约1平方千米,每年初春,成群的黑颈鹤、斑头雁、鱼鸥等到此群聚,岛上的鸟儿成千上万,整个湖岛窝巢遍地、鸟蛋累累,简直是“鸟的乐园”“蛋的世界”。

(1)简述托素湖盐度年内变化特点,并说明理由。

(2)分析托素湖形成“水天一色”景观的原因。

(3)推测可鲁克湖未来盐度变化的趋势,并阐述依据。

(4)简析每年初春开始,托素湖的湖心岛成为“鸟的乐园”的主要原因。

【题目】下图为某日北半球太阳高度(不考虑负值)日变化幅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图中a和c表示纬度度数,b表示太阳高度日变化幅度。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THE END
0.黄河流域干旱演变特征及人口暴露度预估黄河流域干旱演变特征及人口暴露度预估,CMIP6,黄河流域,干旱,人口暴露度,双碳目标,全球气候增暖已经成为不可辩驳的事实,其造成难以抵御的气候灾害,已然成为当今最严重的气候及环境问题。干旱是各种气象灾害中发展jvzquC41ycv/ewpk0pku1uzpygt.3974748:6:3jvor
1.读黄河流域示意图与表数据.回答题.表:黄河各水文站的监测数据解答:解:认真分析可知,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注入渤海.图中A、B河段都建设了著名的水电站.这些河段建设水电站的有利条件是落差大,水流急.由表一可知,陕西水文站测得的含沙量最大,主要原因是黄河流经了黄土高原,该地区的地表特征千沟万壑,形成这种特征的气候原因是干旱.黄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治理这一jvzquC41o07139okclobq7hqo1i{fu4ujkzjariaeh<19?ifc5k16><3::817?58ecj5hA;6
2.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这是由黄河流域复杂多样性的自然和经济特征决定的。黄河流经高寒地区和温带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上、中、下游区域特征差异明显;黄河流域各地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条件各不相同,要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就不能搞一个模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有利于探索富有地域特色对高质量发展新路jvzq<84ilu4du|s0ep5l{my1m{juat~ei18149631v81496333e64::63;4tj}rn
3.基于GEE的黄河流域盐渍化遥感监测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飞;干旱区典型绿洲盐渍地地物光谱特征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纯;黄河流域干旱演变特征及人口暴露度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2年 2 张维康;基于特征空间的黄河三角洲盐渍化遥感监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6年 3 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659.39759::6;?3jvo
4.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下黄河流域农业干旱时空演变及驱动机制期刊摘要:为全面剖析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下黄河流域农业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该研究首先构建黄河流域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黄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基于标准化土壤湿度指数(Standard Soil Moisture Index,SSMI),识别不同干旱等级下的农业干旱历时、强度及干旱事件,分析黄河流域不同分区农业干旱特征值以及干旱事件频率在年季尺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p{mdzk72437:2:5
5.初三地理复习提纲(二)干旱的西北地区: 1、地形以高原(内蒙古高原)和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为主。 2、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3、区域特征:干旱;其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我国最大的沙漠。 4、河湖:稀少,水量小,流程短,多内流河、内流湖,最长的内流河为塔里木河。 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fpihg0lrzpkctkkmnnk1?85<>:0jznn
6.黄河流域人地耦合与可持续人居环境作为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黄河流域经历了繁荣与衰落,探究黄河与城镇变迁的历史规律将对当下有参考价值。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分布着许多民族聚居区,自古以来积淀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结合多样的自然环境,衍生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这些地方特征在时代变迁下不断演化,在城镇化过程的冲击下如何保留地方性值得探讨;jvzquC41yy}/fu~l0ci/ew4EP1710:6:435en‚o242812;69
7.广西干旱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韩兰英等[12]基于4因子风险评估体系,对黄河流域进行干旱灾害风险分析,发现黄河流域干旱灾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并由致灾因子和承灾体控制干旱风险总体格局。 诸多学者针对广西干旱灾害进行了研究:晏红波等[13]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结合TRMM卫星数据,发现在22 a的时间内,较大范围的干旱事件发生频率为2~3 a。田忆等jvzq<84kttohc}j0yj{/gmz0ep5kupl1EP5227645;<0l|li04635;94
8.基于VIC模型构建的综合干旱指数在黄河流域的应用【摘要】:【目的】研究黄河流域年内和年际尺度的干旱特征,为评估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气候提供参考。【方法】基于VIC模型划分0.5°×0.5°经纬网,结合黄河流域多年降水资料,将子流域所有网格日径流取均值,采用GPP(Gringorten plotting po 下载App查看全文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CPb7239632;=0jvs
9.中蒙俄经济走廊蒙古国段的风沙流特征之后,为诊断地表的吹蚀、搬运和堆积状态,吴正提出了风沙流结构特征值的概念及判别方法[2] 29。丁国栋发现,风沙流的沙粒搬运量与高度呈一定数学关系[3] 85。近年来,风沙流结构研究主要集中于风沙流结构对下垫面的反馈[4,5,6,7,8,9,10]、风沙流水平通量与风速的关系[11,12,13,14,15,16,17]、基于输沙率jvzq<84uejupn7ktggqbq‚fp0eun1ko1kiyot{4424703;24;17769<:63823>5974>/u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