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时空变化及自然因素地理探测

何宏昌, 马炳鑫, 靖娟利,2, 徐 勇, 窦世卿, 刘 兵

(1.桂林理工大学 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广西 桂林541006; 2.广西空间信息与测绘重点实验室, 广西 桂林 541006)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植被固定的有机干物质的总量[1-2]。植被NPP是表征植物活动的重要变量,是陆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了植被在自然环境下的恢复和退化情况,也是判定生态系统中碳循环过程的主要因子,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5]。近年来,通过植被NPP动态变化来反映生态系统功能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热点,监测植被NPP的动态变化并探索其影响因素,已经成为了未来生态保护研究的重点[6-7]。

关于植被NPP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8]。Nemani等[1]通过研究全球植被NPP的变化情况,发现全球气候朝着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方向发展;Peng等[9]分析了加拿大中部植被NPP分布特征,指出气候变化、碳含量等因素与植被NPP变化密切相关。我国对植被NPP的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学者使用不同数据源对不同区域进行了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动态及气候影响因子研究。陶波等[2]利用CEVSA模型探讨了1981—1998年中国植被NPP的时空变化格局,指出了气候因子中的降水是影响植被NPP时空分布的关键性因素;刘恒等[10]利用MOD17A3数据集分析了武陵山区植被NPP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变化趋势,并利用地理探测器的方法解析了气温是影响该区域植被NPP变化的主要因子。

西南喀斯特地区位于中国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区域,山多地少,土层薄、土质差,并且有石漠化现象[11-12],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谷晓平等[13]利用AVIM2模型模拟了西南地区植被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多年变化,发现西南地区植被NPP的空间分布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李燕丽等[14]基于光能利用率模型对广西植被NPP进行估算,发现广西植被NPP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并指出人类活动正在逐渐成为植被NPP变化的主要因素;左丽媛等[15]基于地理探测器方法对2015年贵州三岔河流域植被NPP进行定量归因,发现植被覆盖度和温度是植被NPP的显著控制因子。上述研究为阐明西南地区植被NPP的空间分布特征、动态变化奠定了基础,并在探索植被NPP的驱动力机制上做出了探索。然而,目前大多数研究时间较短,范围较小,且大多数的研究集中于探讨植被NPP与降水及气温之间的关系,对于植被NPP与其他自然因子之间的研究较少。

鉴于此,本文基于长时间序列MOD17A3数据集、基于站点的气象数据和DEM数据,运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R/S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方法研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时空格局及变化趋势,探讨自然因子对植被NPP的影响程度,以期为该区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包含3个省级行政区、1个自治区和1个直辖市,分别为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及重庆。地理位置介于97°21′—112°04′E,20°54′—34°19′N。东临南岭山脉、鄂西山地,西起青藏高原,北依秦岭淮河一带,南毗邻越南、老挝、濒临于北部湾和南海;区域总面积137.63万km2,占全国陆表总面积的14.34%。该区域地势自西向东阶梯式降低,地形地貌复杂,是世界著名的喀斯特地貌区,其中包含横断山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广西丘陵等,气候条件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雨林气候为主,年均温为12~27℃,年降水量为1 000~1 300 mm,受季风气候影响,水热条件良好,适合植物生长发育,降水自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受地形因素影响很大(图1)。

图1 研究区概况

2.2.1 植被NPP变化动态分析 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能逐像元分析研究区植被NPP的波动规律和动态变化[16],计算过程如下:

(1)

式中:T为植被NPP变化的趋势和强度;n表示估算年数;NPPi为第i年植被NPP值。若T>0,表示此区域植被NPP值呈增加趋势,反之减少,且T绝对值越大,变化趋势越明显。

2.2.2 植被NPP变化显著性检验 本文采用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方法对植被NPP的变化趋势的显著性进行检验。MK检验是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在气象与水文研究中广泛使用,其优点是计算样本不用遵循特定的规律分布,且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影响[17-19]。

该方法通过计算检验值(Z)判断时间序列变化趋势是否显著,标准化后Z值为标准正态分布排列,根据标准正态分布表采用置信度95%的条件下对应的值,即|Z|>1.96的区域表示具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反之表示趋势变化不显著,计算公式详见参考文献[20]。根据研究区2000—2019年植被NPP数据,使用MATLAB 2020年软件编程实现植被NPP逐像元计算。

2.2.3 植被NPP变化持续性分析 R/S分析法(rescaled range analysis),又称为重新标度极差分析法,最先被用于水文研究,经过多国学者进行完善,已经成为了研究水文学、气候学等方面长时间序列数据的经典方法,并相较于传统的残差方差法、聚合方差法准确性更高[21-23]。通过计算赫斯特指数(H)来分析研究区植被NPP变化趋势的持续性,计算方法详见参考文献[21]。

2.2.4 地理探测器法 地理探测器法,最早由中国学者王劲峰等[24]提出并使用,是一种探测空间要素成因和机理的重要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经济、风险评估、人类健康等相关领域中[25-27]。该方法不仅可以探测空间分异性的大小,还可用于识别不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即评估双因子对植被NPP共同作用时是否会增加或减弱对植被NPP的解释力,其具体计算公式详见参考文献[24]。空间分异性是由地理探测器的q值来衡量的,q的取值范围为[0,1],当q值越大时,表明该因子对NPP的影响越大,反之则影响越小。本文选取高程(AL)、坡度(SL)、坡向(AS)、生物温暖指数(BWI)、生物寒冷指数(BCI)、生物干湿度指数(BK)、湿度(H)、日照时数(S)、降水(P)、气温(T)共计10种自然因子(其中BWI,BCI,BK计算方法详见参考文献[28-30])。研究过程中,研究区划分为2 km×2 km的栅格点,各因素进行重分类后将其与植被NPP空间关系进行一一对应,以格网为基本单元,对研究区逐年进行因子影响力探测。

基于西南喀斯特地区2000—2019年的植被NPP数据逐像元计算近20 a年均植被NPP,计算结果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研究区年均植被NPP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20 a间总体均值为751.37 gC/(m2·a),空间分布总体呈北低南高,造成这种分布的原因可能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土壤类型、地形、植被类型等因素有关。

图2 2000-2019年西南喀斯特地区年均NPP空间分布

为了进一步分析西南喀斯特地区年均植被NPP空间分布格局,将年均NPP分为7个等级(分级规律见参考文献[14])。从图2可以看出,大部分区域植被NPP值在550~1 000 gC/(m2·a);低值区[0~550 gC/(m2·a)]占研究区面积的26.55%,主要分布在横断山脉和四川盆地,这些区域植被NPP植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部分地区平均海拔较高,自然环境恶劣,植被覆盖相对较低,另外一部分区域地处盆地平原,城镇建设面积大,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高值区[1 000~1 950 gC/(m2·a)]占研究区面积的19.19%,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南部区域,如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其附近区域,广西防城港市、大桂山一带也有零星分布,这些区域植被类型主要为针叶林及阔叶林,因此其植被NPP较高。

3.2.1 植被NPP时间变化特征 从时间上来看(图3),西南喀斯特地区2000—2019年植被NPP年际变化特征明显,20 a间研究区植被NPP介于706.28~793.57 gC/(m2·a),波动幅度为87.29 gC/(m2·a),最小值出现在2000年,最大值出现在2015年,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年均上升速率为3.67 gC/(m2·a)。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2000—2003年、2005—2009年和2012—2018年植被NPP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4—2005年和2009—2010年植被NPP出现明显降低。其中植被NPP下降原因可能与2004年南方大旱以及2009年间西南旱情致使降雨不足,温度升高,植被生长受限,西南地区生态被破坏有关[31]。

图3 2000-2019年西南喀斯特地区年际NPP变化趋势

3.2.2 植被NPP空间变化特征 基于一元线性回归趋势方法,对西南喀斯特地区2000—2019年植被NPP进行逐像元趋势分析,并结合MK检验,得到近20 a研究区植被NPP变化趋势(图4)。从图4可以看出,植被NPP呈增加趋势的占比为78.10%,其中呈显著增加趋势(|Z|>1.96,T>0)的区域占42.14%,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乌蒙山一带,广西丘陵及云贵高原西部也有少量分布。植被NPP呈减少趋势的占比为21.90%,其中呈显著减少趋势(|Z|>1.96,T<0)的区域占3.90%,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附近,广西丘陵也有呈零星分布的显著减少区域。总体来看,研究区植被NPP呈增加趋势的区域远大于呈减少趋势的区域,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各地区植被NPP变化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

图4 2000-2019年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变化趋势

为探究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未来变化趋势,对研究区植被NPP进行R/S分析,并参考文献[32]将分析结果分为3个等级,反持续(H<0.5),弱持续(0.50.75),并将分级结果与变化趋势进行叠加分析,得到12种未来变化趋势。如图5所示,H> 0.5的区域占比为94.93%,说明研究区未来植被NPP变化趋势具有较高的持续性,其中呈强持续的面积占比为48.23%,主要分布在嘉陵江东部及长江重庆段上游地区,乌蒙山一带及广西盆地、都阳山附近也有大量分布。由表1可知,研究区未来植被NPP以增加趋势为主;未来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比为76.97%,其中呈强持续增加的面积占30.67%,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五莲峰、乌蒙山一带,广西河池市及南宁市附近地区,其他地区有零星分布;未来呈减少趋势的面积占23.03%,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南部及横断山脉等地。

3.4.1 植被NPP自然因子影响力分析 植被NPP变化是多个因子协同作用后的结果,应综合考虑自然因素对植被NPP的影响。基于地理探测器方法,本文选取高程(AL)、坡度(SL)、坡向(AS)、生物温暖指数(BWI)、生物寒冷指数(BCI)、生物干湿度指数(BK)、湿度(H)、日照时数(S)、降水(P)、气温(T)共计10种自然因素,对影响植被NPP变化的因素进行了探测。如表2,表3所示,不同年份驱动因子q值不同(除坡向外其余各因子p检验值均小于0.01),说明不同年份,驱动因子对植被NPP解释力强度不同。20 a间,湿度、生物温暖指数、日照时数和气温是影响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q均值分别为0.405,0.351,0.350,0.308;降水、高程、生物寒冷指数、生物干湿度指数是造成研究区年均NPP空间差异的次要因素,其q均值均超过了0.2;坡度q均值小于0.1,说明坡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植被NPP空间分布差异,但影响程度较小;坡向q均值接近于0,p检验值大于0.01,说明坡向与植被NPP无明显的线性及非线性关系。

1)数据访问对象(DAO)模式:主要用于软件架构的数据层,其主要功能为完成数据的编辑(添加、删除和修改)与查询。

表1 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未来变化趋势

图5 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 Hurst指数

3.4.2 植被NPP自然因子交互作用探测分析 使用地理探测器交互作用模块对植被NPP的驱动因子进行交互作用探测,用来评估双因子共同作用时是否会增强或减弱对植被NPP解释力,或者这些因子对植被NPP作用是否是相对独立的。见表3,不存在相互独立对植被NPP起作用的因子,并且双因子交互作用q值均大于单因子q值,说明双因子交互作用对植被NPP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其中,湿度、生物温暖指数、日照时数、气温及高程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较强,其中高程∩生物温暖指数、高程∩湿度和湿度∩日照时数的q值最高,分别为0.498,0.493,0.482。双因子对研究区植被NPP的作用并非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的关系。

表2 2000-2019年自然因子对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影响力

表3 双因子交互作用对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解释力

西南喀斯特地区气候多变,地形复杂,大范围监测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变化及驱动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基于MOD17A3 NPP数据,揭示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年际变化趋势及驱动力,选取10种自然因子,以便更好的分析研究区植被NPP空间分布差异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20 a间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总体均值为751.37 gC/(m2·a),高于李登科等[33]研究得出的中国陆地植被NPP均值的273.5 gC/(m2·a)及陶波等[2]研究得出的342 gC/(m2·a),这主要与西南地区水热条件良好,适合植物生长,植被覆盖度高有关。研究结果与董丹等[34]基于改进的CASA模型研究得出的1999—2003年西南地区的植被NPP估算结果相近,且都得出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在2000—2002年呈持续上升趋势,在2003年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与黄晓云等[35]研究结果相同,均得出2006—2011年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呈波动下降趋势。这些结果从侧面验证了本文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一定程度表明了近年来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已对植被NPP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

本文运用地理探测器的方法分析了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发现湿度、生物温暖指数及日照时数在10种驱动因子中解释力较高,这3种驱动因子与气温具有较大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同样表明降水解释力(q=0.265)低于气温解释力(q=0.308),此研究结果与黄晓云等[35]一致,降水与植被NPP的相关性低于气温与植被NPP的相关性,这可能与西南地区降水充沛,降水量对不同地区的植被生长存在促进与抑制的作用有关。本文研究结果中气温解释力大于降水解释力与谷晓平等[13]研究结果不同,其原因可能与NPP估算模型和驱动数据的不同及研究区域及研究时段的不同有关。

此外,植被 NPP变化是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有研究表明[36-37],西南喀斯特地区随着人类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人类活动对NPP的影响力逐渐上升。本研究只基于自然因子对植被NPP的变化进行驱动力分析,并未对人类活动对植被NPP的影响进行探究,此方面将作为下一步的研究内容。

(1) 近20 a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总体均值为751.37 gC/(m2·a),空间分布上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植被NPP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西部及广西丘陵一带,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横断山脉及四川盆地等地,植被NPP分布格局主要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植被类型及气候变化有关。

(2) 从时间变化看,近20 a研究区植被NPP整体呈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3.67 gC/(m2·a);从空间变化看,植被NPP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78.10%,呈显著增加的区域占42.14%,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乌蒙山一带;呈下降趋势的占21.9%,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等地。

(3) 从未来趋势分析来看,植被NPP以上升趋势为主,呈上升趋势的区域占76.97%,其中呈强持续增加的面积占30.67%,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及乌蒙山一带;呈下降趋势的面积占23.03%,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南部及横断山脉附近地区。

(4) 驱动因子影响力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NPP的主导因子为湿度、生物温暖指数、日照时数和气温,其q均值均超过0.3;次要因子为降水、高程、生物寒冷指数、生物干湿度指数,q均值均超过了0.2。各因子交互作用之间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其中高程∩生物温暖指数、高程∩湿度和湿度∩日照时数的q值最高,分别为0.498,0.493,0.482。

THE END
0.草地畜牧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摘要: 青海省草地资源丰富, 但受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草地面临大规模退化。受传统、文化、生 态等因素影响, 高寒牧区牲畜出栏时间普遍较晚, 这种传统的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导致草地超载, 进一步加剧了草 地退化。为探寻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畜牧方案, 本研究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为例, 基于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51693@42;1=52:562;e22B79;;>4;7xjvor
1.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以青海省目的 明确黄土高原–青藏高原过渡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区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以青海省大通县为研究对象,利用MOD17A3、地形、气象和人为活动数据,通过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最优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该区域植被NPP进行分析。 结果 (1)2000—jvzq<84l0dpgw7jfw0io1ls1ctzjeuj1[46378N315?
2.2000—2019年若尔盖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摘要: 基于2000—2019年逐年MODIS–NPP数据和逐月气温、降水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若尔盖高原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植被多年平均NPP为366.55 gC/(m2·a),呈东高西低的态势;2000—2019年植被平均NPP总体上以1.66 gC/(m2·a)的增加速率呈波动上升jvzq<84zpnjyd7su0u}gw7jfw0io1ls1ctzjeuj1kf57;ki3g9<.6o67/6;3:6>725379lj;d9?1hA7
3.新疆生地所研究揭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地下水位的临界值及其对碳汇    近年来,极端干旱区碳循环响应机制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热点。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生态系统依赖生态输水改善地下水位(GWL),对维持区域生态稳定及碳汇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地下水波动对植被生产力(NPP)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非线性影响及其阈值机制尚不清楚。 jvzq<84yyy4fir3ecu4dp8}yfv5l{mya38948=4424;198y424;199=a9:>24>50jvsm
4.蒙古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规律及其气候响应蒙古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规律及其气候响应,蒙古高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物候,时空格局,变化趋势,气候响应,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指绿色植物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所累积的有机物数量,是由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jvzquC41ycv/ewpk0pku1uzpygt.396922>27=3jvor
5.成都山地所在青藏高原草地绿化与干旱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    该研究揭示了绿化与干旱响应之间的阈值非线性及其显著的海拔分异特征,为青藏高原草地水分管理与风险防控分区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提醒应警惕绿化即安全的认知误区。相关成果以题为 “Greening Nonlinearly Intensifies Drought Impacts on Grasslands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发表于生态学一区TOP期刊Globaljvzq<84yyy4jomj0ce4dp8~lnfe32::14286394v42863973a9?:5B<60jznn
6.基于改进土壤冻融水循环的BiomeBiome-BGC模型被广泛用于估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但是该模型未考虑冻土区土壤冻融水循环过程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本文基于Biome-BGC模型,改进冻土区活动层土壤冻融水循环,估算了2000—2018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NPP。通过比较原模型和改进后的模型,并对NPP模拟结果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jvzq<84uejupn7ktggqbq‚fp0eun1ko1kiyot{4424703;24;17769<:62<83>59659/uqyon
7.青藏高原高寒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分异6杜加强;舒俭民;张林波;基于NPP的黄南州自然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0年06期 7秦泗国;钟国辉;王景升;那曲草地气候格局对草地NPP的影响及载畜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7期 8丁明军;张镱锂;刘林山;王兆锋;1982—2009年青藏高原草地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J];自然资源学报;2010年12期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JMZK72356:29:0jvs
8.黄河流域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分析黄河流域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湿地萎缩等生态问题.为了解黄河流域生态质量状况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格局、植被、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价值、县域生态质量等多方面的数据和jvzq<84yyy4orjicvc4dp8xhaG9E:MF984855=FC;;JB;NGFECKEHLF:5a918h6545HE4><3:0nuou
9.基于CASA模型和MODIS数据的甘南草地NPP时空动态变化研究期刊分析了2000-2016年甘南地区草地NPP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基于CASA模型模拟的草地NPP精度整体上高于MOD17A3 NPP产品的精度,其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较MOD17A3 NPP小9.94 g C·m-2;CASA模型分析的甘南地区草地NPP总体上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的趋势;对不同草地类型而言,沼泽类的平均NPP最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ecuzgg423?18954
10.2001—2018年黄河流域植被NPP的时空分异及生态经济协调性分析摘要 基于NDVI、LSWI、土地利用数据以及气象和统计数据,借助CASA-VPM模型和生态经济协调耦合度模型分析了黄河流域2001-2018年植被NPP时空分异特征;探讨了生态和经济发展现状,并以此对生态经济协调耦合度做出评价。结果表明:2001-2018年黄河流域植被NPP年平均值为288.33 gC/(m2·a),且持续波动增加,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jvzq<84jpzhm0lslqwxocux0pgz0j}rn1j€o{m}|t1814:4414633973:0nuou
11.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生态恢复力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区, 并根据分区内部自然和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特征提出相应优化策略。结果表明: 1)京津冀生态系统服务供给高 值区主要分布在承德市北部、秦皇岛市和唐山市区县, 中部县(区)有零星分布; 需求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发展较好的 京津冀中部及东南部城市, 而北部山区及高原生态系统服务需求较低; 研究区供需关系表现为空间负相jvzq<84yyy4489iqe0ipo8iqewsfp}44516:4>4391=52:562;e22B<:8478:7xjvor
12.【双碳系列】碳中和、碳排放、温室气体、弹手指、碳储量、碳循环及leap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由于其能够模拟宏观经济系统运行和价格调节机制,分析政策工具的影响和效应而备受“双碳”目标研究者的青睐。由于CGE模型基于严格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对非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人员门槛很高;且受经济学研究传统的影响,CGE模型多半用GAMS等工程领域研究者不熟悉的软件建立。本文有利于生态及环境等领域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65564:8ftvkimg8igvcomu865:8:93A7
13.新疆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摘要:分析植被物候与净初级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直是研究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新疆草地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对气候和环境变化的影响十分敏感,在新疆地区开展草地物候和净初级生产力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着独特的意义.基于遥感数据和野外台站实测数据,利用CASA模型模拟了新疆草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阐述了2001-20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uv~c497237634
14.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明确沼泽湿地植被生产力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于评估全球湿地固碳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气候和MODIS NPP等数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湿地生态系统管理学科组分析了全球沼泽湿地植被NPP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2年全球沼泽湿地面积减少约1.63 × 1012m2,其中沼泽湿地转变为草地、灌木jvzq<84yyy4ogrlcg0gd0ls1pg}t1{jugcxdj87247661}7247664
15.基于Biome以“气候变暖”为标志的全球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产生强烈影响,利用参数本地化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Biome-BGC)对五道梁地区草地生态系统进行模拟,研究了该区域1961~2015年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变化,并进行了情景模拟。结果表明:五道梁地区jvzq<84igqydkns0pgohcn3ce0io1LS1cdyutjhv1chtv{fev6<59<3ujvsm
16.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分布范围和生态功能的影响研究进展这些高原树木具有脆弱性和敏感性的特征。脆弱性在于高原树木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敏感性在于高原树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加显著[30]。在海拔高度、温度和水分等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原树木特定的分布格局和林线地理位置[31]。气候变暖能够促进高原树木的生长,多表现为该区域的植被覆盖度、生物量、NPP(净初级jvzquC41yy}/eunocvkdjjsig0io1jwvkerf1;5461779<2393?03?<5/3=2;672/837;B3ujvsm
17.内蒙古草地NPP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CENTURY模拟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基于空间化的CENTURY生物过程模型,分析1981-2010年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对关键气候因子的敏感性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内蒙古草地大部分区域NPP呈下降态势但趋势并不显著,全区平均降速约为1.17 g C/m2·a;NPP年代际变化jvzquC41yy}/fu~l0ci/ew4EP1710:6:435en‚o423<14958
18.21世纪以来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空间重构过程与驱动机制另一方面,作为农业大国与超大陆型国家,中国粮食生产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明显[5]。因此,21世纪以来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的空间重构过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人地系统核心要素剧烈重构背景下粮食生产系统重构的典型区域案例[6]。 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及其时空演变获得了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研究进展可概况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粮食jvzquC41yy}/lww0ce4dp8HP136/5:9;91€s|‚}d046379832
19.Python语言在地球科学交叉领域中的实践Matplotlib和Pandas等众多Python应用程序库的开发,Python在科学和工程领域地位日益重要,在数据处理、科学计算、数学建模、数据挖掘和数据可视化方面的优异性能使得Python在地球科学中地理、气象、气候变化、水文、生态、传感器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高效解决各种数据分析问题,可以预见未来Python将成为科学和jvzquC41dnuh0lxfp0tfv8|gkzooa=;65564:8ftvkimg8igvcomu865;78:6:7
20.基于kNDVI的CASA模型NPP估算——以青藏高原为例.pdf基于kNDVI的CASA模型NPP估算——以青藏高原为例.pdf,摘要 摘要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关 键因子,在量化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评估生态系统质量上具有重要作用。本 研究通过在不同尺度上对比青藏高原NDVI、kNDVI 植被指数的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471652@4:28825:5282682>60ujzn
21.国内外主要湾区生态系统特征,修复理论与技术模式当前,湾区生态修复大多聚焦于工程实践评价,缺少从生态系统特征入手,梳理归纳湾区生态修复的 理论和技术模式. 本文基于 Meta⁃Analysis 及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对国内外主要湾区生态系统特征,退化机制, 以及开展生态修复所依托的理论和技术模式的分析,力图为我国及广东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修复提供理 论和技术支撑. 1 jvzquC41gpmjpn3uekiikwf0eqs0fxn1rfl0;BH;75<8GN;;6G68;>
22.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对沿河绿化范围响应山东省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对沿河绿化范围响应-response of land use change and landscape pattern in shandong province to greening area along rivers.docx,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I I 摘要 植树造林是改善生态环境,保证经济jvzquC41o0hpqt63:0ipo8mvon532:=1298:1A5322642@52237287xjvo
23.长江流域片20002015年植被NPP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探测期刊[8]曾智.沱江流域NPP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2023. [9]黄兰鹰,杨育林,彭涛,等.大渡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其地形分异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23,51(11).DOI:10.3969/j.issn.1000-5382.2023.11.010. [10]李彬,孙小龙,卢士庆,等.基于FY-3D/MERSI2的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反演[J].干旱气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yjtkqjjejq1uvhd{s7244622;;
24.过去30年气候变化对黄河源区水源涵养量的影响通过县级行政区对源区各县域内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以期为该地区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表明:在1975-2005年间,黄河源区的环境退化非常明显,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沙地、滩地和水库、坑塘面积增加;沼泽地面积减小;高覆盖度草地面积减小,中、低覆盖度草地面积增加. 从县级行政区划jvzquC41yy}/fu~l0ci/ew4EP1710:6:435en‚o423<1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