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危害的不可预见性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过程的不可逆性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青夏教育精英家教网——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图中②河。流量丰富,但航运价值不大,简述其主要自然原因。

(2)简述俄罗斯将鄂毕河水引入咸海的主要意义。

(3)俄罗斯的主要农业地带是在(    )

A.①河流域            B.②河流域           C.③河流域            D.④河流域

(4)D、B地形区上修建铁路的最大地质困难是什么?

材料一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酱油,颜料之鲜艳者亦呼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陈作霖《秉烛里谈》

材料二  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时期“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就是习俗更易具有了商业化趋向。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

——《新编中国通史·晚清社会风貌》

材料三  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倡导发动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必修Ⅱ):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

(6)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四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7)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材料五  2009年入秋以来,包括重庆在内的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对此,专家认为:此次旱灾既与天气异常有关,也有西南地区植被破坏、生态失衡有关。

旱灾发生后,重庆市委、市府立即作出了抗灾的重要指示。各有关部门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8)西南地区遭遇特大旱灾和重庆市的应对措施给我们什么样的唯物论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滑坡产生于特定的地质环境中,是以重力为主要的自然营力作用下或在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发生发展的斜坡变形运动,是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并且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等特点。产生滑坡的主要条件为:一是地质条件和地貌条件,这是滑坡发展的内在因素;二是内外营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这是滑坡发生的诱发因素。

材料二 下图为中国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图。

材料三 下表是对重庆地区已发生的577个滑坡的统计分析。

表 滑坡数与当日降雨量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判断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________(多选)(填入字母代号)。原因是什么?

A.青藏高原           B.云贵高原

C.黄土高原           D.内蒙古高原

E.四川盆地周边地区

(2)根据材料三,滑坡与________雨的关系最为密切。试分析滑坡与降水时空分布的关系。

滴滴涕(DDT)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广为应用的一种杀虫剂,它由三氯乙醛和氯苯通过如下反应制备得到:

材料一 据统计,由于使用了DDT等化学农药,减少病虫害,挽回的粮食损失占总产量的15%。若以世界粮食年产量18亿吨(70年代末水平)计算,那么有2.7亿吨是由化学农药换回来的,相当于10多亿人一年的口粮。此外,DDT还能有效地杀灭蚊蝇、体虱等传染疾病的害虫,从而大大减少疟疾、伤寒等的发病率和死亡人数。瑞士昆虫学家保罗·米勒因发现DDT药效,而于1948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材料二 曾几何时,DDT因其稳定性、脂溶性、药效普适性等特点,而被大量生产,普遍使用,以致最终造成环境污染。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尔松(Bachel Carson)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对包括DDT在内的农药所造成的公害,作过生动的描写:“天空无飞乌,河中无鱼虾,成群鸡鸭牛羊病倒和死亡,果树开花但不能结果,农夫们诉说着,莫名其妙的疾病接踵袭来。总之,生机勃勃的田野和农庄变得一片寂静,死亡之幽灵到处游荡……。”此书问世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从70年代初起,美国、瑞士等国相继禁止生产DDT。我国政府于1985年明令全部禁止使用DDT。

材料三 DDT从兴起到被取缔,发人深省。为此事,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就因曾颁布此项诺贝尔奖而表示深深的愧疚。

材料四 为了杀灭对人类有害的昆虫,而又避免或减少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化学工作者进行了不懈地努力,研制出多种新型杀虫剂,以代替DDT等农药。例如化合物A就是其中的一种。

请完成下列各题:

(1)氯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由苯和氯气生产氯苯的反应是

[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取代反应

D.加成反应

(2)下列关于DDT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DDT也能杀死有益的生物

B.DDT极易溶于水

C.DDT是烃的衍生物

D.DDT不易被生物分解

(3)化合物A含有的官能团有:________

(4)南极企鹅和北极土著居民的体内也曾发现微量的DDT,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5)DDT等化学杀虫剂的危害之一是打破了一些营养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的平衡。例如在华北地区,化学杀虫剂通过食物链到达食虫鸟体内,使松毛虫的天敌数量减少,于是纯油松林中松毛虫泛滥成灾。若将纯林改造为混交体,由于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就建立起食物网的生物控制机制,既控制了虫害,又维持了生态平衡。下图为混交林中食物网结构的一部分,请将下列生物的代码填入相应框中。

A.绿色植物B.昆虫C.食虫鸟D.鼠E.鹰F.蛇G.兔(6)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启示?

A.绿色植物

B.昆虫

C.食虫鸟

D.鼠

E.鹰

F.蛇

G.兔

(6)从对DDT认识的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哲学认识论启示?

2006年,我国北方多次出现大范围的浮尘、扬沙天气,部分地区出现了沙尘暴。据环保部门报道,仅4月16日至17日北方某城市降尘总量就超过30万吨。“怎么会有这么多沙尘?它们主要从哪里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爱动脑筋的小林决定通过查找分析资料来探究这些问题。

(1)从小林查得的上图“我国沙尘暴源头和路径示意图”中可知,受沙尘暴天气影响的省区有________等(填写三个以上)。

图中还可以判断出影响我国的沙尘暴有境外和境内两大源区。境外源区主要是蒙古和________(填国家名称);境内源区主要是内蒙古和________(填省区名称)。

(2)经查找和分析资料,小林了解到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条件除了沙源之外还有________。从图中分析得出沙尘移动的方向是向________。

(3)小林利用所获得的资料绘制了一张“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季节变化”的统计表,请根据下表数据在上边相应位置上转绘成柱状图(直方图)。

从中看出,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是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

(4)研究中小林归纳出荒漠化的形成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因素。当前促使全球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的人为原因除毁林外,还有________等。

(5)资料反映,我国十分重视治理北方风沙危害。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建设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大部分的“________”防护林体系。此外,在荒漠地区还大量种植适宜干旱环境的植物,这些植物具有的特征有________。

A.根系发达   B.叶片表面有角质层

C.茎变态成刺  D.叶片大而薄(6)在探究过程中,小林还发现一个现象:随着人们对沙漠的日益关注,沙漠正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有报道说,“五一”长假期间55名游客被困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并有一人遇难。作为一个沙漠探险的游客,你认为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

(6)在探究过程中,小林还发现一个现象:随着人们对沙漠的日益关注,沙漠正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有报道说,“五一”长假期间55名游客被困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并有一人遇难。作为一个沙漠探险的游客,你认为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

2006年,我国北方多次出现大范围浮尘、扬沙天气,部分地区出现了沙尘暴。据环保部门报道,仅4月16日至17日北方某城市降尘总量就超过30万吨。?

“怎么会有这么多沙尘?它们从哪里来?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爱动脑筋的小林决定通过查找分析资料来探究这些问题。?

(1)从小林查得的“我国沙尘暴源头和路径示意图”中可知,受沙尘天气影响的省区有____________等(填写三个以上)。从图中还可判读出影响我国的沙尘暴有境外和境内两大源区。境外源区主要是蒙古和____________(填国家名);境内源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____________(填省区名)。?

(2)经查找与分析资料,小林了解到形成沙尘天气的主要条件除了沙源之外还有____________。从图中分析得出沙尘移动的方向是向____________。?

(3)小林利用所得的资料绘制了一张我国西北地区沙尘暴发生频率季节变化的统计表,请根据下表数据在下边相应位置上转绘成柱状图(直方图)。

10

11

12

发生频率(%)

17

47

21

13

从中看出,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是____________,其原因为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中小林归纳出荒漠化的形成除自然原因外,还有人为因素。当前促使全球土地荒漠化加速发展的人为因素除毁林外,还有____________等。?

(5)资料反映,我国十分重视治理北方风沙危害。?

a.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建设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大部分的“____________”防护林体系。?

b.此外,在荒漠地区还大量种植适宜干旱环境的植物,这些植物具有的特征有(  )

①根系发达 ②叶片表面有角质层 ③茎变态成刺?④叶片大而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在探究过程中,小林又发现了一个现象:随着人们对沙漠的日益关注,沙漠探险正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有报道说,五一长假期间55名游客被困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并有一个遇难。作为一个沙漠探险的游客,你认为应该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写两点)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