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多国出现了极端性高温气候,而在高温之下,干旱也变得非常严峻。7月以来,我国长江流域大部持续高温少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四成半。
水利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受西太平洋副高影响,长江流域内主要河湖来水明显偏少,水位显著偏低,多地土壤缺墒,旱情快速发展,出现了多年同期少见的干旱灾害。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干旱的定义与分类,长江流域干旱成因及应对措施。
一、干旱和旱灾
干旱是由水分的收支或供需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旱灾全称是干旱灾害,是指由于降水减少、水工程供水不足引起的用水短缺,并对生活、生产和生态造成危害的事件。干旱主要是由降水偏少或气温偏高等异常因素所导致的,这属于自然现象。而旱灾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自然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叠加效应,是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耦合的特定产物。换句话说,干旱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当其对人类社会或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才演变成旱灾。
按照世界气象组织的分类方法,干旱可分为气象干旱、水文干旱、农业干旱和社会经济干旱。
气象干旱:在某时段内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导致的水分收支不平衡现象称为气象干旱,通常以降水的短缺作为指标。
水文干旱:水文干旱是由降水和地表水或地下水的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现象。通常用某一时间内径流量、河流平均日流量、水位等数据小于某个数量作为水文干旱指标,或用地表径流与其他因子组合成多因子指标来分析水文干旱。
农业干旱:农业干旱是由外界环境因素造成作物体内水分不平衡,水分缺乏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导致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
社会经济干旱:社会经济干旱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水资源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异常水分短缺现象。如果需求大于供给,就会发生社会经济干旱。
二、长江流域为什么“汛期反枯”
今年7月以来,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几乎全域出现旱情,是我国自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纪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气象干旱。其中鄱阳湖“瘦成闪电”,水体面积减少近70%。8月27日,中央气象台连续第8天发布气象干旱橙色预警,连续第10天发布气象干旱预警。那么,长江流域“汛期反枯”的根源何在?
事实上,在长江流域发生夏伏旱并不罕见,近二十年来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也曾数次出现干旱。但今年的干旱和往年相比,又有所不同。
一是今年受旱空间范围大。如2006年大旱主要集中在长江上游的重庆和四川,2013年和2019年干旱发生在长江中下游,但这次是长江全流域大旱,覆盖了上游、中游和下游,较为罕见。
二是旱情发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往年伏旱更容易发生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这段时间内,但今年从6月上旬起,长江流域降水就开始偏少,6月下旬降水比同期偏少二成、7月偏少四成,尤其是长江下游干流及鄱阳湖水系偏少五至七成,为近10年同期最少。长江流域部分地区的汛期已经提前结束,这场干旱持续到现在,已经接近两个月。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受持续拉尼娜事件影响,今年7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位置更加偏西、偏北,受副高下沉气流控制,长江全流域持续高温少雨。
三、应对干旱的措施
关于应对干旱,也就是抗旱,一般是指通过采取工程措施或者非工程措施,预防和减轻干旱灾害对生活、生产和生态造成不利影响的活动。
目前抗旱主要的工程措施有“蓄、引、提、调”四类。
蓄,即蓄水工程,通过兴建水库、塘坝和水窖等蓄水工程可以达到调节径流、以丰补欠、发展灌溉、增加供水等目的,从而提高抗旱减灾能力。
引,即引水工程,是指从河道等地表水体自流引水的工程(不包括从蓄水、提水工程中引水的工程)。
提,即提水工程,是指从河道、湖泊等地表水或从地下提水的工程(不包括从蓄水、引水工程中提水的工程)。
调,即调水工程。调水是指将水从水资源量较丰富的地区向水资源量相对较少或水量紧缺的地区调动,以满足区域或流域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对水资源的基本需求。调水工程是指为了从某一个或若干个水源取水并沿着河槽、渠道、隧洞或管道等方式送给用水区域而兴建的工程。
抗旱非工程措施是指通过政策、法规、行政、管理、经济、科技等工程措施以外的手段,减少干旱灾害损失的措施。抗旱非工程措施一般包括抗旱法规和制度、抗旱规划、抗旱预案、抗旱信息管理、抗旱物资储备、抗旱服务组织、抗旱水量调度以及农业抗旱节水技术等。抗旱非工程措施是全社会各方面抗旱资源整合高效利用的基础,是实现科学抗旱、精准抗旱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