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全记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春秋、战国到西汉  春秋时期直接记载干旱的史料不多,间接记述的有大雩(因天旱,天子或诸侯祭天求雨)。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295年中发生旱灾29次(平均约10年1次),其中较大的旱灾有5次(平均约60年1次)。  1.自公元前625年“十二月不雨至(公元前624年)秋七月”。  2.公元前617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3.公元前614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4.公元前517年“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秋书再雩”。一年三雩,是久旱祈雨,大旱之年。  5.公元前492年“是岁大旱,洛绝于周(成周)”。是年大旱,东周京城附近的洛河一度因旱断流。  战国期间(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计255年,据资料记载旱灾4次,都是较大的旱灾,其中:  1.公元前314年关中、豫西大旱,“河渭绝一日,渭涸三日”。  2.公元前309年“大旱,河、洛、江、汉皆可涉”。大旱范围在黄河、长江流域,这年发生全国范围的大旱。  秦代有1次大旱记载,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天下大旱,六至八月乃雨”。  西汉的旱灾史料增多,自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至地皇三年(公元22年)的212年中有24个大早年,平均9年1遇。其中有两次较重的干旱:一是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夏,黄河流域东西数千里大旱;二是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天下大早,关东饥,人相食,蝗飞蔽天,流民人关数十万人”。史料上第一次出现“人相食”的记载。  东汉自建武二年(公元26年)至献帝兴平一年(公元194年)计169年中有14个大早年。其中较大的旱灾有2次:(1)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关中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一金易粟一斛”。旱区大致在今陕西至豫西一带。(2)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黄河中下游“自四月至七月不雨,三辅大旱,早蝗亡谷,百姓相食”。  西晋自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至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46年中计有10个大早年。其中有3个特大早年:(1)元康七年(公元297年)七月“雍、梁州大早、疾疫、关中饥,术斛万钱,诏骨肉相卖者不禁”。(2)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五月大旱,河、洛、江、汉皆可涉”,发生全国性大旱。(3)自永嘉四年冬至五年(公元311年)春,“关西饥馑,白骨蔽野,士民存者百无一二”。  东晋自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至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计104年有11个大早年,平均约九年一遇。时值五胡十六国,战火纷飞,岁无宁日,旱灾日趋严重,“天下大饥,人相食”的记载出现六次。  北朝自北魏至北周(公元420~580年)160年中有10个大早年,平均约16年1大旱。其间特大旱灾有5次:(1)北魏文成帝和平四年(公元463年)春夏东诸郡大旱,民饥死者十之六七。(2)孝文帝延兴三年(公元473年)魏国有11个州镇大旱,相州(今安阳一带)民饿死者2845人。(3)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春夏魏大旱,京都(洛阳)大饥,秋京师遇旱,谷价踊贵”。“秦州民饥,开仓赈恤”。“魏春夏大旱,代地尤甚,加以牛疫,民馁死者多”。(4)西魏文帝大统二年(公元536年)关中大饥,人相食,死者十之七八。(5)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四月乙酉,神武以并、肆、汾、建、晋东、雍南、汾、秦、陕九州霜、早,人饥流散,请所在开仓赈给。  隋代自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至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38年间大旱三年,平均12年一遇。  唐代自武德元年至天祐四年(公元618。907年)计290年,大旱20次。其中特大旱五次:(1)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黄河流域“大旱大饥,米麦俱无,人民相枕于路,斗米千钱”,“山东旱,免今岁租”。(2)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陕西“连年旱,是年关中及山南州二十六饥,京师人相食,死者枕藉于路”。(3)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是岁大旱,全国大饥,人相食,山东、陕西尤甚”。(4)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山东、河北二十余州旱,饥馑、疾、疫死者数千计。关中旱。(5)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黄河中下游旱,无麦苗,“夏四月关东大饥,赋调不入,国用益窘。关中饥民蒸蝗虫而食之”,“东都、河南、河北死者相枕,至于八月旱甚,灞、浐将竭,井皆无水”。  五代自后梁开平元年至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07~960年)54年间,水灾多,旱灾少,仅有一次特大旱记载:后晋高祖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四月天下诸州飞蝗害田,北抵幽蓟,南逾江淮,食草木叶皆尽”。“时蝗旱相继,人民流移,饥者盈路,关西饿殍尤甚,死者十之七八”。一、北宋旱灾  自建隆元年至靖康二年(公元960~1127年)计168年,大旱23年。北宋有关水旱灾害的史料详实,水灾危害多于旱灾,旱灾史料中没有特大干旱的记载。黄河中上游出现3次连续干旱年:(1)宋景德三年至大中祥符四年(1006~1011年)陕西、宁夏、山西持续6年干旱。(2)神宗熙宁七年至十年(1074~1077年)黄河流域持续4年大范围干旱。(3)大观元年至三年(1107~1109年)黄河中游连年干旱。  二、金元旱灾  自天会五年(1127年)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共计242年中有15年大旱。其间发生4次特大旱:(1)金天会七年(1129年)黄河中下游特大旱,“泾、渭、沮皆竭,山东郡国大饥,人相食”。(2)金皇统二年(1142年)八月赈陕西,九月西夏饥,升米百钱,十二月陕西不雨,五谷焦枯,泾、渭、灞、浐皆竭。饥民离散,郡邑遂空。旱区涉及黄河中上游。(3)金崇庆元年至贞祐二年(1212~1214年)黄河流域连续3年大旱。山东自1210.1212年连续三年大旱。元年“河东、陕西大饥,斗米钱数千,流殍满野”。二年“河东、陕西大旱,京兆斗米至八千钱”。由于连续两年大旱,至1214年夏黄河清。“六月黄河自陕州界至卫州八柳树,清十余日,纤鳞皆见”。(4)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大旱“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平)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乾而积(食)之,又罄,则人相食”。明代自洪武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368~1644年)计277年,大旱73年,平均不足4年一次。其中有多次持续干旱年,旱情严重的有8次:  洪武四至七年(1371~1374年)连续干旱年,其中以五年旱情为重。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宁夏特大旱,“河南黄河竭,行人可涉”,沁阳等地一度出现黄河清的现象。凤翔、平凉久不雨,六月蝗,人大饥,草实树皮,食为之尽。  明成化四年(1468年)凤阳及陕西、宁夏、甘肃平凉饥,百姓流移,赤地千里。五年陕西早荒。六年直隶、山东、河南、陕西多旱。成化十年(1474年)陕西早大饥,人相食。五月免陕西西安、平凉、庆阳、凤翔、延安五府州县去年夏税四十五万三千二百六十石有奇。  明成化十八年至弘治十一年(1482~1498年)黄河流域持续17年大旱。成化十八年“两京、河南、陕西旱”,“陕西大旱饥,人相食”。二十年“陕西、山西、河南大旱饥,人相食”,因成化十九年灾重,“百姓逃窜,十多年未能复业”。二十年“山东大旱。人相食,道殣相望”。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华北五省大旱,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山西之境,“赤地千里,井邑空虚,尸骸枕藉,流亡日多”。“关中连岁天旱。百姓流亡殆尽,人相食,十亡八九”。  “河南、山东、畿内率多饥馑,陕西、山西尤剧,至有弃恒产家室不顾者”。“山、陕、河南比岁旱灾,而平阳、西安、河南、怀庆四郡尤甚”。二十三年(1487年)兰州黄河清。  正德七至八年(1512~1513年)黄河流域大旱。七年陕西黄陵等地大旱,人相食,山西、宁夏、河北等省亦旱。八年山西垣曲黄河清,凡七日,山西、河南、河北等省旱。  嘉靖六至九年(1527~1530年)黄河流域持续4年大旱。六年春夏不雨,黄河清,井泉涸,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俱旱。七年“大旱蝗,陕西、甘肃、河南人相食,死无数。重灾区豫西、宝丰、鲁山饿死大半”。八年“陕、晋、豫、鲁俱旱,大饥,人相食”。“九年北畿、河南、山西、陕西大饥。延绥、榆林诸处凶歉连岁,人烟几绝,至有研木屑石以食者”。  万历十至十九年(1582~1591年)连续10年干旱,其中十四、十五、十六年全流域发生干旱。“民食草木,人相食,白骨满路”。十八年春“畿辅内外及秦、晋、齐及河淮间方数千里,二麦几槁,诸泉源涸不流,漕河蜿蜒一线,运艘淤阻”。  万历三十年(1602年)特大旱。黄河上中游前两年连旱:二十八年(1600年)庆阳大饥,二十九年晋、陕、豫、鲁大旱,“三辅嗷嗷,民不聊生,草茅既尽,剥及树皮,道殣相望,村室无烟”。三十年闰二月戊午,“陕西河州莲花寨等处黄河水干见底,三月临洮黄河水竭,自贵德千户所至河州凡二十七日”。  崇祯元年(1628年)秦、晋、豫、鲁、北畿大旱,其中以陕北尤甚,草木枯焦,秋绝籽种。之后几乎连年干旱:二年米脂、镇原等处“饥死无算”,三年隆德“父子相食”。崇祯六至十四年(1633~1641年)黄河流域持续9年特大旱,旱情重,范围大:七年陕、晋“斗米千钱,饿殍遍至”、“人相食”;八年靖边民饥死者十之八九,晋豫飞蝗蔽日;九年陕西礼泉无麦,人多渴死,豫北河水竭;十年旱区西至宁夏、平凉,向东扩展至河北、山东;十一年“山陕豫西草根树皮殆尽”,河水变小变清以至枯竭,“瘟疫盛行,死者甚众”;十二年中原鬻河、淮阳河、泌河等河水皆竭,飞蝗蔽天,公鬻人肉,旱区遍及西北、华北、华东、中南。十三至十四年旱情最重,范围最大:甘肃大片旱区,“人相食”;陕西“绝粜罢市,木皮石面皆食尽,父子夫妇相割啖.十亡八九”;山西“汾、浍、漳河均竭,民多饿死”;河北“九河俱干,白洋淀涸,尸骸遍野”;河南“大旱蝗,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民饿死十之五六,流亡十之三四,地大荒”;山东“飞蝗蔽天,蝗蝻相生,食草跟树皮,井泉湖泊尽涸,泗水断流”;江苏、淮北大旱,“黄河水涸,蝗蝻遍野,流亡载道”;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旱区连成一片。 清代自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年)268年间,大旱27年,平均约10年一遇。期间发生10次特大旱:  康熙二十九年(1600年)甘肃靖远卫旱饥,宁夏、陕西、河南、河北大旱,自年前冬至是年六月乃雨,沁、济、泌河均竭,虫、蝗、雹、疫相继,民饥。  康熙六十年(1721年)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春夏大旱。山西旱,涑水涸。“上以山陕旱灾,发帑金五十万治赈”。“七月免河南郑州、祥符等四十五州县旱灾,额赋有差”。山东旱灾持续至六十一年春夏,每年有50余州县成灾、大饥。  流域连年干旱,乾隆五十年(1785年)为重,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省均大旱,局部地区有“人相食,人多渴死”的记载。山东自乾隆五十、五十一至五十二年连续三年春夏大旱,鲁西、北、中60余州县成灾。“运河水涸”、“微山湖涸”,郓城、成武等县出现“人相食”。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甘肃、宁夏等地旱。山西境内黄河自十二月初七八日渐次澄清,至二十八九日,时届两旬,河水清澈见底,共计1300余里。  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鲁、豫、陕、晋等省大早,豫、鲁连旱两年,是岁河南春夏大旱,秋水,大饥,人相食。山东71个州县大旱饥,鄄城等地“人相食”。河北大旱,冀中尤甚,井竭、泊涸。陕西58个州县大旱,年荒。山西旱,晋中、晋南尤甚。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豫、鲁、冀、晋、陕五省大旱。河南春夏大旱,秋雨伤稼。豫西、东、北35个州县大饥或出现“人相食”。山西沁水、晋城、阳城、高平等县夏旱,秋雨大饥。陕西关中春夏大旱民饥。山东西北66个州县大早饥,人民流离,道殣相望。河北大旱,冀中冀南尤甚,大饥,死者甚多。  同治六年(1867年)陕、甘、宁、内蒙古、晋、冀旱。同治四年、五年皋兰、靖远、西宁大饥,人相食。六年夏皋兰、金县(今榆中)、庄浪(今永登)大旱饥,人相食。七年平凉、静宁、庄浪、固原、灵台、巩、秦属及永昌等处大旱饥。陕西夏旱,铜川大旱,山西全省春夏旱和大旱,晋中、晋南十余县尤甚。  光绪二至四年(1876~1878年)黄河流域持续三年特大旱。二年晋、豫、鲁、陕、直各省皆旱甚。山西34个州县旱饥,河南春夏大旱,夏秋两季未收.40个州县大旱饥,人相食,伊、洛断流。山东全省特大旱,97个县成灾。潍县、长清、峄县、临邑、青城、齐东等县志有“人多饿死”、“道殣相望”、“树皮草根食殆尽”等记载。三年干旱扩展至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河套以至大青山以北地区。秦、晋历冬经春及夏不雨,赤地千里,人相食,道殣相望,其鬻女弃男,指不胜屈,为百年来未有之奇。八月一日山西报灾州县57处,饥民200余万。十二月十日奏报,被旱10分(颗粒无收)者16个州县,被旱9分者13个县,被旱8分者30个县,被旱7分以下9个县,合计18267个村庄,其中以灵石尤甚,有人相食者4000户约4万口。三年全省成灾者70余个州县,晋南尤酷,赤地千余里,山童川竭,树死土焦。陕西自春至六月不雨,亢旱异常,夏麦枯萎,秋稼间有种者,率苦蝗害,顷至八月,泾、渭几涸,民大饥,人相食,高陵疫毙3000余人,蒲城饥,至四年夏,饿死者三分之二。河南全省麦秋全无收,赤地千里,伊、洛断流,黄水微弱,大饥,人相食。山东北、中、南一带麦秋几近绝产,68个州县成灾,饿死甚多(见图5-4)。光绪四年(1878年)甘、宁、陕、晋、豫、冀持续春夏大旱,40个州县饥,庄浪、阶州、成县、灵州、巩昌、秦州各属饿。三年持续大旱,黄河中下游因旱灾饥饿致死者达1300万人。  光绪十八年(1892年)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青海、甘肃大旱。归化道属7厅及蒙旗大饥。去岁灾歉,人春至夏无雨,不能下种,秋收无望。境内赤地千里,死者枕藉。陕西北部与关中夏旱民饥困苦。山西春夏亢旱,秋淫雨,冬大寒,民大饥,卖男鬻女,拆屋易食,饿死无数。青海西宁东部旱情严重。甘肃春夏雨泽愆期,麦收欠薄。  光绪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899~1901年)黄河流域持续三年大旱,以二十六年为甚。是年陕西夏大旱,渭水几涸,灾区至56个州县之广,饥民至数十万人之多,渭北州县,大荔、蒲城为最。山西大旱,遍及全省,临县死尸遍野。河南大旱,北、东、西重灾区人相食。河北、山东亦大旱。是年六月,泾州、皋兰、平凉、庄浪、固原、洮州旱。民国自1912至1949年计38年发生六次大旱灾,其中有三次特大旱:  1920年“冀、鲁、豫、晋、陕等省,自春徂秋,雨泽稀少,亢旱情形实为数十年来所罕见,加以飞蝗肆虐,颗粒无收,灾民转徙流离,道殣相望”。“五省三百十七县两千万人因旱遭灾,五十万人饿死”。“青海旱疫,死亡枕藉。农业区死亡八万余口”。  1927~1929年持续三年大旱。其中以1928年为甚。“陕西自春徂秋,滴雨未沾,井泉枯竭。泾、渭、汉、褒诸水,平时皆通舟楫,今年夏间断流,车马可行。树皮革根采掘已尽,赤野千里,树多赤身枯槁,遍野苍凉,不忍目睹”。当年全省91个县遭灾,次年旱灾遍及88个县。河南全省“自春至夏滴雨未降,秋复旱,年收成不足二成,九分之一的县全无收获”。山东省1927年56个县受旱灾,“秋收不及四成,灾民2000万”;1928年79个县受灾,“灾民500万人”;1929年94个县受水旱灾害,“受灾728.5万人”。内蒙古1928年春夏大风亢旱,五谷不登,入夏雹灾,统计灾民149.8万人。山西全省旱和偏旱,太原、大同尤旱。  1942年黄河中下游陕、晋、豫、鲁、冀五省旱,以豫、鲁为甚。陕西自1941~1949年旱,各地旱情不一,以1942年旱情为重。山西是年旱、水、虫、雹数灾俱发,晋中、晋南18个县春夏旱,3158个村受灾。重灾44个县无法生活者共119845户、568606人。河南春夏秋全省大旱,赤地千里,飞蝗遍野,大饥,人相食。鲁北特大旱,连续150天无雨,土地龟裂,河道干涸,树叶树皮食尽。河北由春徂夏,迄未降雨,演成亢旱之象。其间以衡水、安阳为最。1949~1990年的42年间,黄河流域发生多次特大旱:  一、1965年山西、河北、陕西大旱,自1964年冬至1965年春夏至三伏不雨、少雨,旱情严重,不少河流水枯,沁河一度断流。河北衡水、保定、石家庄、邯郸,河南新乡,山东德州、聊城等地区旱。  二、1972年全国少雨,北方出现了近3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华北大部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4成,山西中部年降水量仅160~260毫米,个别地区不足100毫米。山西省绝大部分地区春夏连旱,降雨量不足常年一半,造成水库干涸,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旱象,汾河断流达两月之久。全省43座大中型水库有24座是空库,只有19座水库储水3.7亿立方米,且大部分为死库容。全省受灾面积2574.89万亩,成灾面积1536.43万亩。  三、70年代后期以来,黄河在济南以下已多次出现断流现象。

春秋、战国到西汉

春秋时期直接记载干旱的史料不多,间接记述的有大雩(因天旱,天子或诸侯祭天求雨)。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295年中发生旱灾29次(平均约10年1次),其中较大的旱灾有5次(平均约60年1次)。

1.自公元前625年“十二月不雨至(公元前624年)秋七月”。

2.公元前617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3.公元前614年“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

4.公元前517年“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秋书再雩”。一年三雩,是久旱祈雨,大旱之年。

5.公元前492年“是岁大旱,洛绝于周(成周)”。是年大旱,东周京城附近的洛河一度因旱断流。

战国期间(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计255年,据资料记载旱灾4次,都是较大的旱灾,其中:

1.公元前314年关中、豫西大旱,“河渭绝一日,渭涸三日”。

2.公元前309年“大旱,河、洛、江、汉皆可涉”。大旱范围在黄河、长江流域,这年发生全国范围的大旱。

秦代有1次大旱记载,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天下大旱,六至八月乃雨”。

西汉的旱灾史料增多,自汉惠帝五年(公元前190年)至地皇三年(公元22年)的212年中有24个大早年,平均9年1遇。其中有两次较重的干旱:一是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夏,黄河流域东西数千里大旱;二是地皇三年(公元22年)“天下大早,关东饥,人相食,蝗飞蔽天,流民人关数十万人”。史料上第一次出现“人相食”的记载。

东汉自建武二年(公元26年)至献帝兴平一年(公元194年)计169年中有14个大早年。其中较大的旱灾有2次:(1)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关中饥,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一金易粟一斛”。旱区大致在今陕西至豫西一带。(2)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黄河中下游“自四月至七月不雨,三辅大旱,早蝗亡谷,百姓相食”。

西晋自武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至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46年中计有10个大早年。其中有3个特大早年:(1)元康七年(公元297年)七月“雍、梁州大早、疾疫、关中饥,术斛万钱,诏骨肉相卖者不禁”。(2)怀帝永嘉三年(公元309年)“五月大旱,河、洛、江、汉皆可涉”,发生全国性大旱。(3)自永嘉四年冬至五年(公元311年)春,“关西饥馑,白骨蔽野,士民存者百无一二”。

东晋自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至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计104年有11个大早年,平均约九年一遇。时值五胡十六国,战火纷飞,岁无宁日,旱灾日趋严重,“天下大饥,人相食”的记载出现六次。

北朝自北魏至北周(公元420~580年)160年中有10个大早年,平均约16年1大旱。其间特大旱灾有5次:(1)北魏文成帝和平四年(公元463年)春夏东诸郡大旱,民饥死者十之六七。(2)孝文帝延兴三年(公元473年)魏国有11个州镇大旱,相州(今安阳一带)民饿死者2845人。(3)孝文帝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春夏魏大旱,京都(洛阳)大饥,秋京师遇旱,谷价踊贵”。“秦州民饥,开仓赈恤”。“魏春夏大旱,代地尤甚,加以牛疫,民馁死者多”。(4)西魏文帝大统二年(公元536年)关中大饥,人相食,死者十之七八。(5)大统三年(公元537年)四月乙酉,神武以并、肆、汾、建、晋东、雍南、汾、秦、陕九州霜、早,人饥流散,请所在开仓赈给。

隋代自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至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38年间大旱三年,平均12年一遇。

唐代自武德元年至天祐四年(公元618。907年)计290年,大旱20次。其中特大旱五次:(1)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黄河流域“大旱大饥,米麦俱无,人民相枕于路,斗米千钱”,“山东旱,免今岁租”。(2)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陕西“连年旱,是年关中及山南州二十六饥,京师人相食,死者枕藉于路”。(3)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是岁大旱,全国大饥,人相食,山东、陕西尤甚”。(4)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山东、河北二十余州旱,饥馑、疾、疫死者数千计。关中旱。(5)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黄河中下游旱,无麦苗,“夏四月关东大饥,赋调不入,国用益窘。关中饥民蒸蝗虫而食之”,“东都、河南、河北死者相枕,至于八月旱甚,灞、浐将竭,井皆无水”。

五代自后梁开平元年至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07~960年)54年间,水灾多,旱灾少,仅有一次特大旱记载:后晋高祖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四月天下诸州飞蝗害田,北抵幽蓟,南逾江淮,食草木叶皆尽”。“时蝗旱相继,人民流移,饥者盈路,关西饿殍尤甚,死者十之七八”。

一、北宋旱灾

自建隆元年至靖康二年(公元960~1127年)计168年,大旱23年。北宋有关水旱灾害的史料详实,水灾危害多于旱灾,旱灾史料中没有特大干旱的记载。黄河中上游出现3次连续干旱年:(1)宋景德三年至大中祥符四年(1006~1011年)陕西、宁夏、山西持续6年干旱。(2)神宗熙宁七年至十年(1074~1077年)黄河流域持续4年大范围干旱。(3)大观元年至三年(1107~1109年)黄河中游连年干旱。

二、金元旱灾

自天会五年(1127年)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共计242年中有15年大旱。其间发生4次特大旱:(1)金天会七年(1129年)黄河中下游特大旱,“泾、渭、沮皆竭,山东郡国大饥,人相食”。(2)金皇统二年(1142年)八月赈陕西,九月西夏饥,升米百钱,十二月陕西不雨,五谷焦枯,泾、渭、灞、浐皆竭。饥民离散,郡邑遂空。旱区涉及黄河中上游。(3)金崇庆元年至贞祐二年(1212~1214年)黄河流域连续3年大旱。山东自1210.1212年连续三年大旱。元年“河东、陕西大饥,斗米钱数千,流殍满野”。二年“河东、陕西大旱,京兆斗米至八千钱”。由于连续两年大旱,至1214年夏黄河清。“六月黄河自陕州界至卫州八柳树,清十余日,纤鳞皆见”。(4)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大旱“蝗食禾稼,草木俱尽,所至蔽日,人马不能行,填坑堑皆(平)盈,饥民,捕蝗以为食,或曝乾而积(食)之,又罄,则人相食”。

明代自洪武元年至崇祯十七年(1368~1644年)计277年,大旱73年,平均不足4年一次。其中有多次持续干旱年,旱情严重的有8次:

洪武四至七年(1371~1374年)连续干旱年,其中以五年旱情为重。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宁夏特大旱,“河南黄河竭,行人可涉”,沁阳等地一度出现黄河清的现象。凤翔、平凉久不雨,六月蝗,人大饥,草实树皮,食为之尽。

明成化四年(1468年)凤阳及陕西、宁夏、甘肃平凉饥,百姓流移,赤地千里。五年陕西早荒。六年直隶、山东、河南、陕西多旱。成化十年(1474年)陕西早大饥,人相食。五月免陕西西安、平凉、庆阳、凤翔、延安五府州县去年夏税四十五万三千二百六十石有奇。

明成化十八年至弘治十一年(1482~1498年)黄河流域持续17年大旱。成化十八年“两京、河南、陕西旱”,“陕西大旱饥,人相食”。二十年“陕西、山西、河南大旱饥,人相食”,因成化十九年灾重,“百姓逃窜,十多年未能复业”。二十年“山东大旱。人相食,道殣相望”。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华北五省大旱,山东、河北、陕西、河南、山西之境,“赤地千里,井邑空虚,尸骸枕藉,流亡日多”。“关中连岁天旱。百姓流亡殆尽,人相食,十亡八九”。

“河南、山东、畿内率多饥馑,陕西、山西尤剧,至有弃恒产家室不顾者”。“山、陕、河南比岁旱灾,而平阳、西安、河南、怀庆四郡尤甚”。二十三年(1487年)兰州黄河清。

正德七至八年(1512~1513年)黄河流域大旱。七年陕西黄陵等地大旱,人相食,山西、宁夏、河北等省亦旱。八年山西垣曲黄河清,凡七日,山西、河南、河北等省旱。

嘉靖六至九年(1527~1530年)黄河流域持续4年大旱。六年春夏不雨,黄河清,井泉涸,河北、河南、陕西、山东、山西俱旱。七年“大旱蝗,陕西、甘肃、河南人相食,死无数。重灾区豫西、宝丰、鲁山饿死大半”。八年“陕、晋、豫、鲁俱旱,大饥,人相食”。“九年北畿、河南、山西、陕西大饥。延绥、榆林诸处凶歉连岁,人烟几绝,至有研木屑石以食者”。

万历十至十九年(1582~1591年)连续10年干旱,其中十四、十五、十六年全流域发生干旱。“民食草木,人相食,白骨满路”。十八年春“畿辅内外及秦、晋、齐及河淮间方数千里,二麦几槁,诸泉源涸不流,漕河蜿蜒一线,运艘淤阻”。

万历三十年(1602年)特大旱。黄河上中游前两年连旱:二十八年(1600年)庆阳大饥,二十九年晋、陕、豫、鲁大旱,“三辅嗷嗷,民不聊生,草茅既尽,剥及树皮,道殣相望,村室无烟”。三十年闰二月戊午,“陕西河州莲花寨等处黄河水干见底,三月临洮黄河水竭,自贵德千户所至河州凡二十七日”。

崇祯元年(1628年)秦、晋、豫、鲁、北畿大旱,其中以陕北尤甚,草木枯焦,秋绝籽种。之后几乎连年干旱:二年米脂、镇原等处“饥死无算”,三年隆德“父子相食”。崇祯六至十四年(1633~1641年)黄河流域持续9年特大旱,旱情重,范围大:七年陕、晋“斗米千钱,饿殍遍至”、“人相食”;八年靖边民饥死者十之八九,晋豫飞蝗蔽日;九年陕西礼泉无麦,人多渴死,豫北河水竭;十年旱区西至宁夏、平凉,向东扩展至河北、山东;十一年“山陕豫西草根树皮殆尽”,河水变小变清以至枯竭,“瘟疫盛行,死者甚众”;十二年中原鬻河、淮阳河、泌河等河水皆竭,飞蝗蔽天,公鬻人肉,旱区遍及西北、华北、华东、中南。十三至十四年旱情最重,范围最大:甘肃大片旱区,“人相食”;陕西“绝粜罢市,木皮石面皆食尽,父子夫妇相割啖.十亡八九”;山西“汾、浍、漳河均竭,民多饿死”;河北“九河俱干,白洋淀涸,尸骸遍野”;河南“大旱蝗,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民饿死十之五六,流亡十之三四,地大荒”;山东“飞蝗蔽天,蝗蝻相生,食草跟树皮,井泉湖泊尽涸,泗水断流”;江苏、淮北大旱,“黄河水涸,蝗蝻遍野,流亡载道”;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旱区连成一片。

清代自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1644~1911年)268年间,大旱27年,平均约10年一遇。期间发生10次特大旱:

康熙二十九年(1600年)甘肃靖远卫旱饥,宁夏、陕西、河南、河北大旱,自年前冬至是年六月乃雨,沁、济、泌河均竭,虫、蝗、雹、疫相继,民饥。

康熙六十年(1721年)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春夏大旱。山西旱,涑水涸。“上以山陕旱灾,发帑金五十万治赈”。“七月免河南郑州、祥符等四十五州县旱灾,额赋有差”。山东旱灾持续至六十一年春夏,每年有50余州县成灾、大饥。

流域连年干旱,乾隆五十年(1785年)为重,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等省均大旱,局部地区有“人相食,人多渴死”的记载。山东自乾隆五十、五十一至五十二年连续三年春夏大旱,鲁西、北、中60余州县成灾。“运河水涸”、“微山湖涸”,郓城、成武等县出现“人相食”。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甘肃、宁夏等地旱。山西境内黄河自十二月初七八日渐次澄清,至二十八九日,时届两旬,河水清澈见底,共计1300余里。

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鲁、豫、陕、晋等省大早,豫、鲁连旱两年,是岁河南春夏大旱,秋水,大饥,人相食。山东71个州县大旱饥,鄄城等地“人相食”。河北大旱,冀中尤甚,井竭、泊涸。陕西58个州县大旱,年荒。山西旱,晋中、晋南尤甚。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豫、鲁、冀、晋、陕五省大旱。河南春夏大旱,秋雨伤稼。豫西、东、北35个州县大饥或出现“人相食”。山西沁水、晋城、阳城、高平等县夏旱,秋雨大饥。陕西关中春夏大旱民饥。山东西北66个州县大早饥,人民流离,道殣相望。河北大旱,冀中冀南尤甚,大饥,死者甚多。

同治六年(1867年)陕、甘、宁、内蒙古、晋、冀旱。同治四年、五年皋兰、靖远、西宁大饥,人相食。六年夏皋兰、金县(今榆中)、庄浪(今永登)大旱饥,人相食。七年平凉、静宁、庄浪、固原、灵台、巩、秦属及永昌等处大旱饥。陕西夏旱,铜川大旱,山西全省春夏旱和大旱,晋中、晋南十余县尤甚。

光绪二至四年(1876~1878年)黄河流域持续三年特大旱。二年晋、豫、鲁、陕、直各省皆旱甚。山西34个州县旱饥,河南春夏大旱,夏秋两季未收.40个州县大旱饥,人相食,伊、洛断流。山东全省特大旱,97个县成灾。潍县、长清、峄县、临邑、青城、齐东等县志有“人多饿死”、“道殣相望”、“树皮草根食殆尽”等记载。三年干旱扩展至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河套以至大青山以北地区。秦、晋历冬经春及夏不雨,赤地千里,人相食,道殣相望,其鬻女弃男,指不胜屈,为百年来未有之奇。八月一日山西报灾州县57处,饥民200余万。十二月十日奏报,被旱10分(颗粒无收)者16个州县,被旱9分者13个县,被旱8分者30个县,被旱7分以下9个县,合计18267个村庄,其中以灵石尤甚,有人相食者4000户约4万口。三年全省成灾者70余个州县,晋南尤酷,赤地千余里,山童川竭,树死土焦。陕西自春至六月不雨,亢旱异常,夏麦枯萎,秋稼间有种者,率苦蝗害,顷至八月,泾、渭几涸,民大饥,人相食,高陵疫毙3000余人,蒲城饥,至四年夏,饿死者三分之二。河南全省麦秋全无收,赤地千里,伊、洛断流,黄水微弱,大饥,人相食。山东北、中、南一带麦秋几近绝产,68个州县成灾,饿死甚多(见图5-4)。光绪四年(1878年)甘、宁、陕、晋、豫、冀持续春夏大旱,40个州县饥,庄浪、阶州、成县、灵州、巩昌、秦州各属饿。三年持续大旱,黄河中下游因旱灾饥饿致死者达1300万人。

光绪十八年(1892年)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青海、甘肃大旱。归化道属7厅及蒙旗大饥。去岁灾歉,人春至夏无雨,不能下种,秋收无望。境内赤地千里,死者枕藉。陕西北部与关中夏旱民饥困苦。山西春夏亢旱,秋淫雨,冬大寒,民大饥,卖男鬻女,拆屋易食,饿死无数。青海西宁东部旱情严重。甘肃春夏雨泽愆期,麦收欠薄。

光绪二十五至二十七年(1899~1901年)黄河流域持续三年大旱,以二十六年为甚。是年陕西夏大旱,渭水几涸,灾区至56个州县之广,饥民至数十万人之多,渭北州县,大荔、蒲城为最。山西大旱,遍及全省,临县死尸遍野。河南大旱,北、东、西重灾区人相食。河北、山东亦大旱。是年六月,泾州、皋兰、平凉、庄浪、固原、洮州旱。

民国自1912至1949年计38年发生六次大旱灾,其中有三次特大旱:

1920年“冀、鲁、豫、晋、陕等省,自春徂秋,雨泽稀少,亢旱情形实为数十年来所罕见,加以飞蝗肆虐,颗粒无收,灾民转徙流离,道殣相望”。“五省三百十七县两千万人因旱遭灾,五十万人饿死”。“青海旱疫,死亡枕藉。农业区死亡八万余口”。

1927~1929年持续三年大旱。其中以1928年为甚。“陕西自春徂秋,滴雨未沾,井泉枯竭。泾、渭、汉、褒诸水,平时皆通舟楫,今年夏间断流,车马可行。树皮革根采掘已尽,赤野千里,树多赤身枯槁,遍野苍凉,不忍目睹”。当年全省91个县遭灾,次年旱灾遍及88个县。河南全省“自春至夏滴雨未降,秋复旱,年收成不足二成,九分之一的县全无收获”。山东省1927年56个县受旱灾,“秋收不及四成,灾民2000万”;1928年79个县受灾,“灾民500万人”;1929年94个县受水旱灾害,“受灾728.5万人”。内蒙古1928年春夏大风亢旱,五谷不登,入夏雹灾,统计灾民149.8万人。山西全省旱和偏旱,太原、大同尤旱。

1942年黄河中下游陕、晋、豫、鲁、冀五省旱,以豫、鲁为甚。陕西自1941~1949年旱,各地旱情不一,以1942年旱情为重。山西是年旱、水、虫、雹数灾俱发,晋中、晋南18个县春夏旱,3158个村受灾。重灾44个县无法生活者共119845户、568606人。河南春夏秋全省大旱,赤地千里,飞蝗遍野,大饥,人相食。鲁北特大旱,连续150天无雨,土地龟裂,河道干涸,树叶树皮食尽。河北由春徂夏,迄未降雨,演成亢旱之象。其间以衡水、安阳为最。

1949~1990年的42年间,黄河流域发生多次特大旱:

一、1965年山西、河北、陕西大旱,自1964年冬至1965年春夏至三伏不雨、少雨,旱情严重,不少河流水枯,沁河一度断流。河北衡水、保定、石家庄、邯郸,河南新乡,山东德州、聊城等地区旱。

二、1972年全国少雨,北方出现了近3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华北大部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少2~4成,山西中部年降水量仅160~260毫米,个别地区不足100毫米。山西省绝大部分地区春夏连旱,降雨量不足常年一半,造成水库干涸,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旱象,汾河断流达两月之久。全省43座大中型水库有24座是空库,只有19座水库储水3.7亿立方米,且大部分为死库容。全省受灾面积2574.89万亩,成灾面积1536.43万亩。

THE END
0.中国十大最惨烈的旱灾事件中国史上的重大旱灾大盘点→MAIGOO生活榜旱灾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多发旱灾。那么,你知道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旱灾有哪些吗?本文中,买购小编盘点了一批中国历史干旱事件,包括丁戊奇荒(1877-1878年)、崇祯大旱(1637-1643年)、河南大饥荒(1942-1943年)、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等。其中有的被誉为中国史上最大的旱灾。一起来详细了解下。jvzquC41yy}/ojniqq4dqv4ekvobq8qkuve25<:580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