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亚洲干旱区生态健康时空变化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院况简介

院领导集体

侯建国

吴朝晖

孙也刚

周 琪

汪克强

丁赤飚

何宏平

孙晓明

王 华

文 亚

王大同

机构设置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科技专项

中国科学院院级科技专项体系包括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重点部署科研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合作专项、科技平台专项5类一级专项,实行分类定位、分级管理。

文化副刊

诗 歌

书 画

摄 影

散 文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土地退化是全球面临的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占地球陆地面积41%的干旱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土地退化零增长(LDN)作为关键目标,要求在土地退化与恢复之间实现动态平衡。然而,以往针对亚洲干旱区的研究多侧重于评估“总退化量”,缺乏对“净平衡”(即退化与改善的抵消状况)的系统性、大尺度监测,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研究成果向有效的政策实践转化。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团队开发了一套创新的综合评估框架,首次将区域生态健康评估(REHA)模型与LDN范式相结合,对2000年至2020年间亚洲干旱区的生态健康演变进行了时空量化。研究综合利用土地利用、土壤水分、植被动态等多源遥感数据,详细评估了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并量化了其退化与改善的“收支”平衡。这一视角突破了以往单纯评估退化总量的局限,强调了监测“净变化”对于实现LDN政策目标的决定性作用,为连接实证研究与可持续发展政策需求提供了关键的数据支撑。

研究表明,亚洲干旱区生态健康在过去二十年间呈现出显著的两阶段特征:2012年以前为持续下降阶段,之后则转入加速改善阶段。尽管整体趋势向好,但区域仍面临严峻的“土地生态健康债务”。在过去二十年间,亚洲干旱区22%的土地(1.96亿公顷)经历了净退化,而仅有13%的土地(1.19亿公顷)实现了改善,最终导致约8%(7690万公顷)的净土地债务。这意味着,要实现区域平衡,需要恢复相当于四个吉尔吉斯斯坦国土面积的退化土地。

研究成果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关键的循证框架,研究建议生态债务持续扩大的国家,应优先在退化“热点”地区实施干预,避免损失加剧。此外,研究提出的“土地平衡金字塔”管理模型(优先避免新增退化>减缓现有退化>恢复已退化土地)为实现2030年旱地可持续管理目标提供了清晰的行动路线图。

相关研究成果以Asian Dryland Ecohealth Progress for Land Degradation Neutrality为题,发表在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伙伴计划等的支持。

亚洲干旱区在“土地平衡金字塔”下生态健康净退化与改善足迹之间的平衡关系

THE END
0.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2022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提出中方愿同阿方设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阿中心”),并将其列为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内容之一。2023年8月,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下简称“国家林草局”)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以下简称“阿盟秘书处”)共同签署了《关于jvzquC41yy}/ejk0ce4dp8nphq522?;176=3:7mvo
1.干旱传播的研究进展、挑战与展望最后分析指出了未来干旱传播研究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包括进一步挖掘传播过程时空异质性、突破数学与物理知识鸿沟建立可信模型以及融入跨领域知识实现全过程的传播解析。对国内外干旱传播研究的前沿进展和挑战进行了系统分析,可为下一步干旱灾害分析与科学管理提供关键理论与方法支撑。jvzquC41yy}/inttgu4dqv3ep1jrmo|1ET039333:<81s3kuut/3953/:77877245414=
2.专访中科院陈亚宁:解码全球干旱新趋势,探寻系统性应对之道当前,全球正步入新的干旱时期,干旱呈现 “频率更高、强度更大、范围更广、预测更难” 的系统性风险特征。传统 “事后响应” 模式已难以应对,亟需从科学层面破解干旱成因、影响与应对难题。《科技导报》新媒体专访中国科学院绿洲生态与荒漠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深入剖析全球干旱变化趋势、核心影响及治理 jvzquC41yy}/pn|uml4ptp4mzvy03B56;44ivvq
3.干旱区土壤盐渍化:测量监测与管理的关键技术及可持续策略土壤盐渍化威胁全球农业生产力与生态安全,研究人员围绕干旱区土壤盐渍化的 "measure-monitor-manage" 框架展开研究,整合多源数据融合、数字孪生模拟及水利工程 - 生态协同方案,为实现 SDG2 及盐碱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路径。 土壤盐渍化正成为全球农业的 "隐形杀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变暖叠加不合理灌溉等人类活动,jvzquC41yy}/gknqvtgeg7hqo1tfy|k14286/>4424;17:>353<13:=40jzn
4.李明博士团队近期在黄土高原干旱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3)2012年后,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WVCI的相对偏差为正,表明植被状况在此时间段优于平均水平。(4)通过与已有的植被状况指数比较,证明了WVCI在黄土高原年尺度上监测和评估植被干旱的能力。这些发现有助于水资源管理者提高大区域干旱评估的准确性,并制定抗旱政策,以减少干旱对研究区域的影响。jvzquC41mli/usw0gjv0ls1kplp1:6681892A3jvo
5.痴守西北土地与季节专志谱写干旱科学华章怀着求知的渴望和远大志向,张强踏入气象高等学府,从此与“气象”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回甘肃,从此扎根大西北土地,矢志潜心钻研自古以来就困扰着这篇土地的干旱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问题。 “深耕”干旱和沙尘暴 开启气象科研大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黑河地区地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研究(HEIFE)’是我参加jvzquC41nklf0lmkpc4dqv4424;.2=43;1ipp}jpva:44:<:0jznn
6.干旱半干旱气候变化最新进展和挑战干旱半干旱区占全球陆地面积42%,养育着世界38%的人口,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十分敏感。深刻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干旱半干旱区过去和未来气候的演变规律及其响应机制,对于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长期适应对策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 论文总结了全球干旱半干旱区气候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讨论了影响干旱半干旱jvzquC41cvspu7q|w0kew7hp1jznn8isz{5mfmvz{1yiq~~g1mkzcwo|13>469<8847699;968?10qyon
7.荒漠化治理与农业发展,《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的方向探索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作物品种改良、节水灌溉技术等方面,而对于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农业生态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干旱地区农业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的相互作用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评估。这种研究内容的局限性使得我们难以全面了解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复杂性,难以提出jvzquC41yy}/cuqeqplt0xwi1notvhnphqewkn|azwktj~3curEjfF:FG78BFJ;646974<=H53;FFA;D3H<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