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微专题地理视角看冻土黑土火山岩土,附中国土壤分类及地带性分布(附考点设计)路基冻土

定义: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

冻土土层可分为活动层和 多年冻土层两部分

活动层靠近地表,随着外界气温变化或冻或融

多年冻土则常年处于冰冻状态

全世界多年冻土的分布

(越蓝表示越有可能存在多年冻土)

中国冻土分布

分为高纬度多年冻土和高海拔多年冻土,前者分布在东北地区,后者分布在西部高山高原及东部一些较高山地(如大兴安岭南端的黄岗梁山地、长白山、五台山、太白山)。

冻土的危害

多年冻土正融化塌陷到科雷马河中

1.基建施工常遇冻胀问题,地基不稳定,冻土热熔后容易发生沉降和塌方;

2.冻土消融,容易形成沼泽,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

3.冻土融沉,破坏路基,扭曲铁路轨道。

例题 1

(【高考专递】2017届高三地理二轮(新课标)专题复习)

青藏高原气候高寒,气温一般低于地温,是我国主要的冻土分布区,冻土土层可分为活动层和多年冻土层两部分。其中,活动层靠近地表,随着外界气温变化或冻或融;多年冻土则常年处于冰冻状态。

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千米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使冻土的体积发生膨胀和收缩,会危及铁路路基,为此青藏铁路的建设者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低架旱桥、热棒技术、抛石路基等措施。

其中抛石路基即用碎块石填筑路基,利用其通风透气性,隔阻热空气下移,同时吸入冷量,起到保护冻土的作用。

左图是青藏铁路分布图,右上图是抛石路基结构示意图,右下图为片石护坡景观图。

(1)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分析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于地温的原因(6分)

(2)冻土活动层冬夏季的反复冻融,会对列车运行的安全产生怎样的不利影响,请简述其过程。(6分)

(3)根据抛石路基的设计原理,判断其散热效果最显著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6分)

(4)专家建议,部分东西走向的路段的路基两侧增加片石护坡,且南侧厚度要大于北侧,试分析其可能原因。(4分)

【答案】

(1)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较多;白天被削弱的太阳辐射较少,到达地面的热量较多,地面吸收后增温;但空气稀薄、云量较少,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吸收较少,加之高原地区多大风天气,大部分热量散失掉,气温较低。

(2)冬季的时候,冻土在冻结状态下,体积会发生膨胀,建在上面的路基和钢轨就会被顶起;到了夏季,冻土消融,体积收缩,路基和钢轨随之会降下去;以上情况反复出现就会造成路基严重变形,铁轨出现严重弯曲、高低不平,影响列车行车安全。

(3)冬季。原因:冬季气温较低,冻土易冻结,抛石路基利用其通风透气性,起到类似于通风管储冷的作用,加快路基的散热,减小因路基升温对冻土冻结产生的影响。

(4)南侧为阳坡,增温较北侧快,增加片石护坡厚度可减缓外部温度的变化对冻土的影响,从而达到与北侧相近的温度,保持路基两侧降温的一致性。

【解析】

(1)青藏高原地区气温低于地温的原因可结合海拔、热力环流的过程以及风力等方面回答。

(2)冻土对列车运行的安全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从冬夏季冻土的变化回答。

(3)抛石路基散热效果最显著的季节为冬季,其原因可从低温对抛石路基的影响回答。

(4)南侧路基片石护坡厚度要大于北侧的原因可从气温变化引起冻土的变化回答。

02

黑土

PHAEOZEM

世界上有三块著名的黑土地

一块在美洲— 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一块在欧洲— 第聂伯河畔的乌克兰

一块在亚洲— 中国的东北平原

东北黑土分布(来自中国国家地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大东北肥沃的黑钙土松软肥沃

腐殖质层深厚

富含有机质利于作物生长

黑土区属于 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干燥。

通常认为黑土是 温带草原草甸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其自然植被为草原化草甸植物。

在温暖多雨的 夏季,植物生长茂盛,使得地上及地下 有机物年积累量非常大;而到了 秋末,霜期很早的到来,使得植物枯死保存在地表和地下,随着 气温急剧下降使得残枝落叶等 有机质来不及分解。

等到来年夏季土壤 温度升高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使植物残体转化成腐殖质在土壤中积累,从而形成 深厚的腐殖质层。

东北黑土地形成原因

这里是是重要的农业产品基地,但也都发生过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的 水土流失正使中国肥沃的东北黑土地变得 又“薄”又“黄”。

拓展资料

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的原因:

人为原因:由于大力的开发,自然植被基本被破坏,黑土缺乏稳定的覆盖物保护;

自然原因:东北地区冬天气温寒冷、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降水集中,黑土极易受到水蚀和风蚀,导致面积减少,表层土壤变薄。

治理措施:

①封山护林,退耕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②优化耕作方式,秸秆还田,提高肥力,同时能够防止因风力等因素形成的水土流失。

③改变种植结构,草田轮作,回复土地肥力,同时提供牧草。

例题 2

(福建省莆田第八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地理试题)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长时间演化形成的肥沃土壤。图13示意某优质黑土区。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黑土侵蚀严重。60年代起,该区域采取了滴灌等一系列措施,黑土侵蚀明显减少。

(1)说明该地区气候条件对黑土形成的影响。(4分)

(2)分析20世纪30年代以来该地区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5分)

(3)说明滴灌对减轻该地区黑土侵蚀的作用。(4分)

(4)简述该地区土壤侵蚀减轻所产生的生态效益。(3分)

【答案】

(1)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1分);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1分);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2分)。

(2)种植面积扩大,导致森林、草地破坏,加剧黑土退化(2分);黑土区深居内陆,年降水较少,地势平坦,多大风天气,风力侵蚀作用显著(2分);初夏汛期流水侵蚀作用较强(1分)。

(3)保持黑土水分,防止旱季因土壤过度干燥,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2分);防止过度灌溉造成水土流失(2分)

(4)减少大气中的扬尘(1分);改善水质(1分);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1分)。

【解析】

(1)该地夏季雨热同期,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有利于黑土的形成。

(2)该地区黑土侵蚀严重的原因,可以从草地破坏、风力侵蚀等方面回答。

(3)滴灌有利于保持黑土水分、减轻风力对土壤的侵蚀。

(4)土填侵蚀减轻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可以从改善水质、保护土填肥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回答。

03

火山岩(土)

VOLCANIC SOIL

火山爆发遗留下来火山灰或火山岩土质的土壤蕴涵着丰富的氮、磷、钾、铜、铁、镁、钙、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所种植出的农作物富含大量对人体所需的有益营养成分。

肥沃的火山土壤

此外,由于喷出型岩浆岩 玄武岩的 气孔状构造具有良好的 蓄水性,这些地方地下水富集处,对植物生长十分有益,十分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中国•海口•火山岩荔枝

中国•海口•火山岩上种植铁皮石斛

火山土壤十分适合种植水果、花卉,多肉等,有一定坡度的火山岩上还可以种植茶树和珍稀的中药材。

火山土壤的特点

1.火山土通常多孔,渗水性良好;

2.土质疏松,排水性好,不易结块;

3.矿物质含量较高,同时还具有镁、硒、铁、钾等多种元素;

4.火山灰沉积的土壤肥沃而深厚;

例题 3

(【全国省级联考】天一大联考2017-2018学年高一阶段测试四地理试题)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石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名贵中药,其性微寒、味甘,俗称“药黄金”。石斛喜在温暖、潮湿、半阴半阳的环境中生长,以年降水量1 000毫米以上、空气湿度大于80%为佳,对土肥要求不严格。石斛多生长在海拔480~1 700米的林中树干或岩石上,石斛的根是气生根,要在通风透气的基质中才能生存,种植石斛时可用苔藓包围其根部。

海口石山镇火山岩分布广,火山岩中富含硒、钠、镁、铝、硅、钙、铁等微量元素,使海口火山石斛拥有独特而珍贵的火山富硒品质。经科学检测,海口火山石斛中石斛碱(一种有机化合物)含量高,其有效成分高于国家药典标准,具有免疫调节、延缓衰老等作用。下图示意石山镇石山火山分布位置。

(1)说明在火山岩上种植石斛的原因。(8分)

(2)分析在种植石斛时用苔藓包围其根部的益处。(6分)

(3)简述石山镇在火山岩上发展石斛种植业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8分)

【答案】

(1)火山岩多孔,表面粗糙,有利于石斛稳固根基,提高抗风能力;火山岩热传导性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质的合成与积累;火山岩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在火山岩上种植石斛,有利于提升石斛的品质。

(2)用苔藓包围石斛的根部,能够保证石斛根部具有很好的通风性;能够检测空气湿度,及时补充水分;能够保护石斛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3)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当地居民收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促进当地多种经济的发展。

【解析】

(1)结合文字材料中石斛的生长习性, 分析火山岩的特点及其对石斛生长的积极影响。例如,火山岩多孔利于石斛扎根生长,提高抗风能力;根据材料, 火山岩含有多种有益微量元素,利于提高石斛品质。

(2)根据材料“要在通风透气的基质中才能生存”可推知,用苔藓包围根部种植,有利于通风透气,还可以减少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流失。另外,苔藓生长对水分敏感,可用来检测空气湿度。

(3)石山镇在火山岩上发展石斛种植业的社会效益主要表现在增加劳动力就业方面,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增加经济收入、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

土壤是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未固定的结构层,我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按土壤质地分类土壤一般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大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国的土壤分类有哪些吧!

土壤是地球陆地的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的具有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未固定的结构层,我国土壤资源丰富、类型繁多、世界罕见,按土壤质地分类土壤一般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大类,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国的土壤分类有哪些吧!

砖红壤

砖红壤分布于海南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台湾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植被为热带季雨林。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

赤红壤分布于滇南的大部、广西和广东的南部、福建的东南部以及台湾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

红壤和黄壤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周围的山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

黄棕壤分布北起秦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亚热带季风区北缘。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

棕壤

棕壤分布于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土层较厚,质地比较粘重,表层有机质含量较高,呈微酸性反应。

土壤问题都是大问题,是我们避不开也坚决不能避开的问题。长期的过度使用土地使得这片养育了我们的土壤日渐衰老,千疮百孔。也许某一天,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丁点儿适合耕种的土壤;也许有一天真的到了山穷水尽,弹尽粮绝的时候人类才会幡然悔悟,为自己的愚蠢和贪婪付出惨重的代价。不过很荣幸我生而为人,更荣幸人类及早的反应了过来,开始医治被我们伤害的土壤。

一、中国土壤面临的现状

长三角地区:至少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据调查南京郊区有30%的土地遭受到污染,浙江省17.97%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普遍存在镉、汞、铅、砷等重金属污染。

华南地区:部分城市有50%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有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华南地区主要存在铜、砷、锌、镍、铅、镉、汞等重金属污染。

东北地区:存在着严重的Pb,Hg,Cd,As,Cr污染,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的污水灌区、旧工业区及城市郊区

西部地区:主要污染物是重金属汞、镉、砷、铜、铅、铬、锌、镍等,其中云南,四川,甘肃白银市市、内蒙古河套地区污染较严重

云南地区:单个元素超标率在30%以上的达到37个县

二、中国土壤的分类及分布

东边-青色。东临大海,又是很多江河的入海口,因此土壤长期处于淹水状态之下,其中的氧化铁(Fe2O3)被还原成氧化亚铁(FeO)而呈灰绿色,是为青土。

南边-红色。南方闷热潮湿而多雨,大量易溶于水的土壤矿物质,受雨水冲刷而流失,最终剩下氧化铁和氧化铝(Al2O3),因而呈现红色。

西边-白色。西部气候干旱,土壤以盐土和碱土为主,这类土壤中富含碳酸钙、石膏等白色物质,加上可溶性盐在土壤表层聚集,所以变成了白色。

北边-黑色。东北地区气候湿润而寒冷,黑色腐殖质在土壤表层大量积累而降解缓慢,长年累月黑色不断加深,因此称作黑土。

中间-黄色。黄土则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的有机质含量不高但其颗粒细腻适宜耕作,其所在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当然这五种颜色只是我们国家土壤颜色的一个缩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中国土壤十四大家族

1、有机土。2、人为土。3、灰土。4、火山灰土。5、铁铝土。6、变性土。7、干旱土。8、盐成土。9、潜育土。10、均腐土。11、富铁土。12、淋溶土。13、雏形土。14、新成土。

三、土壤污染治理的难度

一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都比较直,通过感官就能察觉,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壤样品分析、农作物检测甚至人畜健康的影响研究才能确定,土壤污染从产生到发现危害通常时间较长。

二是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与大气和水体相比,污染物更难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因此,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累积。

三是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匀性。由于土壤性质差异较大,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导致土壤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匀,空间变异性较大。

四是土壤污染具有难可逆性。由于重金属难以降解,导致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完全逆转的过程。

另外,土壤中的许多有机污染物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因此,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很难恢复。总体来说,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但是,这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是所有人都应该努力去做的,因为没了土壤,人类也将无处容身。保护土壤,保护我们耐以生存的基石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高考地理专题设计——土壤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ρb)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其中M表示物质质量,V表示物质体积。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下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土壤容重越大

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

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越利于作物生长

2.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A.东南丘陵的红壤 B.松嫩平原的黑土

C.三江平原的沼泽土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3.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A.引水灌溉 B.秸秆还田 C.深耕土地 D.红壤掺沙

【答案】

1.A

2.B

3.A

【解析】

1.根据材料可知,土坡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 越不利于作物生长,选A。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2.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硫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据此选项中最肥沃的土壤应土壤容重最小,据此选B。

3.秸秆还田、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可能会提高土壤容重,选A。

4.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的是

A.土壤矿物质 B.土壤有机质 C.土壤水分 D.土壤空气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土壤的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组成。土壤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有机质的含量。所以有机质是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与外界的热交换量称之为土壤热通量,正值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下图示意7月份某地不同深度土壤热通量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5.地表至地下40cm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的

A.吸热量增加B.散热量增加

C.日温差减小D.日均温减小

6.影响地下lcm土壤热通量日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太阳辐射B.海陆位置

C.地势高低D.植被覆盖

7.土壤温度日较差即一天中土壤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土温日较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面热收支状况(如土壤热通量大小)和土壤热特性,下列关于土壤温度日较差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A.浅色土壤大于深色土壤B.干土大于湿土

C.阳坡小于阴坡D.平地小于凸地

【答案】

5.C

6.A

7.B

【解析】

5.根据图例,地表至地下40cm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的热通量数值变化幅度不断减小,说明日温差减小,C对。正值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根据横轴时间,白天吸热量增加,夜晚散热量增加,A、B错。地下40cm处热通量一直大于0,不能表示日均温减小,D错。

6.结合时间分析,在白天,地下1cm处土壤热通量是正值,夜晚是负值,且变化幅度大,说明影响地下lcm土壤热通量日变化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A对。海陆位置、地势高低 、植被覆盖没有昼夜差异,B、C、D错。

7.土壤温度日较差即一天中土壤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土温日较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面热收支状况(如土壤热通量大小)和土壤热特性。浅色土壤热通量小,土温日较差大小浅色土壤小于深色土壤,A错。干土热的快,土温日较差大于湿土,B对。阳坡热量收入多,大于阴坡,C对。平地热通量较大,大于凸地,D错。

我国北方某蔬菜大棚,为追求高效益,长期连作,过量施用氮肥,造成大棚内的土壤逐年退化。下图示意该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连作 8 年时, 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

A.土壤有机质减少B.土壤盐碱化C.土壤酸化D.土壤沙化

9.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 可采取的措施是( )

A.增施速效肥料B.及时深耕土壤

C.适量掺沙改造D.采用滴灌技术

【答案】

8.C

9.B

【解析】

8.读某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示意图可知,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0-20cm土壤的PH值减小到小于7 ,使土壤呈酸性,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故选C。

9.读图可知,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值变化不大,故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措施中和土壤酸碱度,以致减缓大棚内土壤酸化及退化速度,故选B。

二、多选题

10.关于土壤与农业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B.土壤是可更新资源,农业生产中怎样利用土壤,其肥力也不损耗

C.土壤中有机质多,就是好土壤,有利于作物生长

D.不合理的耕作经营,会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沙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等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土壤肥力下降,B错误;农业生产对土壤的要求不仅是肥力,还与水分和热量条件等有关,C错误。

点评:知识性试题,容易题。

三、综合题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其中的碳元素即为土壤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容量既与进入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多少有关,也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的损失量有关。当土壤水位较低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比较明显,因此也导致了土壤有机物的损失。

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使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更加数感。调查研究表明,位于黑河中游(河西走廊中段)湿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2.28--29.55克/千克,较洞庭湖湿地(19.63-50.20克/千克)和三江平原湿地(96-184克,/千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下图为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与形成和演变过程示意图。

(1)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黑河中游湿地。试从气候角度分别指出洞庭湖湿地和三江平原湿地的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黑河中游湿地的原因。

(2)根据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分析湿地退化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原理和趋势。

【答案】(1)与黑河中游湿地相比,①洞庭湖湿地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纬度更低,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通过输入更多生物残体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含量;②三江平原湿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纬度更高,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形成大量积累。

(2)原理:碳汇聚的过程可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则会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趋势:湿地退化会导致积累的有机碳被分解并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气候变暖。

【解析】

【分析】

题目通过湿地有机碳的形成与分解原理,考查湿地资源的生态作用的应用能力和判断能力。

【详解】

(1)气候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来分析;三江平原纬度高,是温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凉湿润,冬季漫长严寒,低温的条件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速率减慢,形成大量积累。洞庭湖湿地纬度低,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多,气候更为温暖湿润,植物可以终年生长,输入生物残体更多,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多。黑河地处内陆,水热条件不如东部季风区,植物状况较差,有机质循环差。(2)由材料“湿地系统因为处于常年积水或者季节性积水状态,积累了更多的土壤易分解有机碳”可推测出土壤积水有利于有机碳的积累;因此非积水季节该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当水位下降到湿地基低以下时,土壤有机碳中易于分解的部分会被微生物分解,释放CO2,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水分的减少,生物量会随之减少,导致生物残体和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减少。湿地退化后,微生物分解有机碳量增加,有机碳含量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湿地退化会导致积累的有机碳被分解并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到大气中,从而使气候变暖。

12.【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分析土壤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及防治措施。

【答案】污染源:工业三废;农田排水中残留的化肥、农药;生活排污;防治措施:控制污染源;制定相关法规达标排污;采取相应农业技术措施治理;增施有机肥促进土壤对有毒物质的吸附和降解

THE END
0.地理视角看农业土壤与农业地理,附高中地理农业区位条件评价类答题1、有机土。2、人为土。3、灰土。4、火山灰土。5、铁铝土。6、变性土。7、干旱土。8、盐成土。9、潜育土。10、均腐土。11、富铁土。12、淋溶土。13、雏形土。14、新成土。 土壤污染治理的难度 一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一般都比较直,通过感官就能察觉,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过土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877;28?9a8h932o8223?12€{fi0nuou
1.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022.干旱土分布区不合理灌溉导致灌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 D.地面沉降 2021/01/01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12月适应性考试地理试题 相似题 纠错 详情 收藏 下图为某市区域发展规划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图中物流jvzquC41|wpvcw3zmy4dqv43:r?42;790jznn
2.干旱土分布区大陆性气候最为显著,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很大干旱土分布区大陆性气候最为显著,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很大。( )A.正确B.错误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生产力工具jvzquC41yy}/uqzcuj{bvr3eqo5uk87c37l8;9k83e:ecn=369l7ejke5;?1;=3jvor@hvBdf9gfh99;:4h:e9>e8hldc9;62c8ccl6e2
3.中国科学院大学2026年835自然地理学考研大纲及参考书目2.掌握成土因素学说、成土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土壤形成的基本规 律和主要成土过程 3.了解土壤分类、空间分布;了解耕作土壤分布;世界土壤分布 4.了解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 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等的 jvzquC41o0qpqujctp4dqv4mcqbp872476:2;43:963:B3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