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为何频发泥石流科学家采用多源数据精准评估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原创 杨飞 王姣 蒋祯妮 科普中国 北京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旱区降雨模式发生显著变化,短时强降雨事件明显增多,冰雪融水的增加使得旱区水文条件更为复杂,这些变化导致干旱地区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规模持续增大,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传统泥石流监测手段如人工实地调查、现场设备监测等,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人工调查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一些偏远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数据采集难度极大。现场设备监测虽然能够提供较为精确的数据,但设备成本高,维护难度大,且只能覆盖有限的范围。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很难大规模部署这些监测设备。因此,在偏远山区和广阔的干旱地区,获取准确的泥石流数据变得异常困难。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一直在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以实现对旱区泥石流活动性进行大范围的快速定量评估。

近年来,卫星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卫星遥感能够提供大面积的地表信息,而人工智能则在图像识别和数据分析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能力,将两者结合起来,有望为干旱地区的泥石流预报预警提供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崔鹏院士团队便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员们开发了一种创新的泥石流评估方法,将卫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 AI 图像识别技术有机结合。这种方法能够自动提取泥石流堆积扇和沟道的关键参数,为泥石流预报预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创新方法:当泥石流遇上人工智能

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提供了丰富的地表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系分布等。AI 图像识别则能够从这些海量数据中精准地识别出泥石流的沟道、扇体等特征信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 可以学习泥石流活动的典型特征,从而在卫星影像中快速准确地定位高频泥石流易发区域。

在此基础上,该团队构建了“规模-活动性复合指数(SAC)”,用于量化泥石流的活动程度。SAC 指数综合考虑了泥石流的规模和频率两个方面,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多个泥石流活动性关键参数(包括沟道数量、扇体大小、最大临界剪切应力和事件频率等)集成到一个指数中,能够全面反映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和潜在危害。

实地验证:南天山的科学实验场

为了验证这种新方法的有效性,研究员们选择了新疆南天山干旱半干旱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面积达 6751 平方公里),具有典型的内陆山区特征,泥石流灾害频发,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

根据 SAC 指数的空间分布,该团队发现了南天山地区的泥石流活动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具体来说,南天山南部的泥石流活动性显著高于北部地区,这种差异与冰川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南部地区冰川融化产生的大量融水,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这些融水与山区的松散物质相结合,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泥石流,沿着沟道快速下泄,对下游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一些特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泥石流的活动性会进一步增强。例如,在暴雨天气下,大量的降水会加速冰川融化,使得山区的水文条件更加复杂,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规模都可能增大。而在一些地形陡峭、岩石破碎的区域,泥石流的破坏力也更为显著。

应用价值:从实验室到防灾一线

这种基于卫星影像和 AI 技术的泥石流评估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该方法具有高效性和低成本的特点。卫星遥感能够快速覆盖大面积区域,获取丰富的地表信息。而 AI 技术的应用则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效率,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和解读。与传统的人工调查和仪器监测相比,这种方法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还能够更及时地提供泥石流预警信息。

其次,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来源相对容易获取,且不受地理条件和人为因素的限制。因此,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干旱地区,为当地的泥石流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方法可以为灾害预测预警系统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定期获取卫星影像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泥石流的潜在风险区域,并提前发出预警信息。同时,它还可以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泥石流防治策略和措施。

结语:科技守护生命线

该团体提出的这种结合卫星影像和 AI 技术的区域泥石流活动性评估方法,为干旱地区的泥石流预测预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它不仅提高了泥石流活动性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还降低了成本,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随着卫星遥感技术和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技术将在灾害防控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前沿科技在实际应用中的转化和推广,让科技的力量真正惠及社会。

参考文献

[1] Jiang Z, Wang J, Zhang G, et al.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evaluate debris flow scale-activity across diverse aridity zones: Fusion of image recognition and geomorphometric analysis [J]. Catena, 2025, 250

THE END
0.[中国新闻]高温干旱致英国大片绿地变枯黄[中国新闻]高温干旱致英国大片绿地变枯黄 选集 更多 《中国新闻》 20251105 12:00 《中国新闻》 20251104 12:00 《中国新闻》 20251105 07:00 《中国新闻》 20251105 04:00 《中国新闻》 20251105 03:00 《中国新闻》 20251104 21:00 《中国新闻》 20251104 19:00 jvzq<84o0cvq0lhvx0ipo8{ugv|0fnyckn5D398581le:?6g75k8c=9465?9dA5ffh899;;e765jpmjz0unuou
1.欧洲及地中海地区干旱持续恶化超半数土壤受影响当地时间25日,欧洲干旱观测站(EDO)最新数据分析,8月初欧洲及地中海周边地区干旱形势持续严重,超过一半(51.3%)的土壤受到影响。 自4月中旬以来,欧洲约有一半地区陷入干旱,严重程度超过了2022年夏季的历史性干旱。干旱显著加剧了森林火灾风险。根据欧洲森林火灾信息系统数据计算,2025年以来,因干旱导致的火灾已在欧盟境内jvzquC41eqtugwy/uvgukl3eev|og€x0eezw0lto1utpy6gqqm5jpmjz0jznnHnvgoejfF6376?4:B7339687=<599
2.澎湃新闻新闻1+1丨持续高温下,多地旱情如何应对? 绿政公署 2024-06-13 云南旱情持续:降雨量较常年偏少超四成,泸西县已发干旱红警 绿政公署 2024-05-09 15评 水利部:近期我国西南地区旱情可能持续发展 绿政公署 2024-04-01 两部门:当前旱情主要集中在西南特别是云南,要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绿政公署 2024-03-19 15评 jvzquC41o0zigyfrgt4dp8yci19:2B87
3.[新闻30分]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新闻30分]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 选集 更多 《新闻30分》 20251106 《新闻30分》 20251105 《新闻30分》 20251104 《新闻30分》 20251103 《新闻30分》 20251102 《新闻30分》 20251101 《新闻30分》 20251031 jvzq<84o0cvq0lhvx0ipo8{ugv|0fnyckn5D39;23183dnigch9d;>99:;h2hl9g4;=e4@ic485jpmjz0unuou
4.[中国新闻]高温干旱叠加强风北非地区林火不断[中国新闻]高温干旱叠加强风 北非地区林火不断 选集 更多 《中国新闻》 20251105 12:00 《中国新闻》 20251104 12:00 《中国新闻》 20251105 07:00 《中国新闻》 20251105 04:00 《中国新闻》 20251105 03:00 《中国新闻》 20251104 21:00 《中国新闻》 20251104 19:00 jvzq<84o0cvq0lhvx0ipo8{ugv|0fnyckn5D398581l92?j;35ke8:978d?9:A=2h4g2hm:9h55jpmjz0unuou
5.北林大团队首次系统揭秘极端干旱生态影响机制10月17日,记者从北京林业大学获悉,该校庾强教授团队联合全球28个国家126家单位的177位科研人员,在最新一期的国际顶级期刊《科学》发表题为“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互作加剧初级生产力的损失”的研究论文,以突破性科研发现,首次系统揭秘极端干旱生态影响机制,为全球干旱生态研究提供关键科技支撑。这是该校建校73年来首篇《jvzquC41yy}/u}ickn/exr1ygh0im}y1463766213=0exsvgpz`6:;7::4ivvq
6.新闻速览丨干旱持续“节”尽所能蓄水保水科学用水9月2日,湖南省气象局启动气象灾害(干旱)四级应急响应。预计9月全省整体温高雨少、气象干旱将进一步发展加重,出现“夏秋连旱”可能性大。 永州新田县提前引导农户大力实施以“抗旱电排”为主的农田水利项目,打通粮食生产基地的“毛细血管”,提升抗旱减灾保丰收能力。今年以来,新田县共实施“五小”水利项目89个。其中,jvzq<84{uz}/elyx0et0c{ykenk/j}rnAkzfohnf?3=6;B:;47::9=:8:3923
7.【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走进“大漠创辉煌,治沙建功勋”的地方第七届新闻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沙坡头站沙漠研究试验站位于宁夏中卫市境内,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104°57′E, 37°27′N,海拔1250m,年降雨量186mm,主要集中在6-8月份,年蒸发量3000mm,年平均温度9.6℃,年均风速2.8m/s,是钙积正常干旱土与砂质新成土的复域,属草原化荒漠地带。 jvzq<84icpyv0pxep0ipo7hp1utvnr1427819=139513:<:7:>:0|mvon
8.“对症”施肥可减少干旱地区温室气体排放科普/教育“对症”施肥可减少干旱地区温室气体排放 科技日报昆明4月3日电(记者赵汉斌)记者3日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近期研究发现,滥施化肥,有把全球旱地变为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源的风险;而施用生物炭肥,则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将全球变暖潜势最小化。这一研究,为不同旱地的施肥策略提供了科学指导。相关成jvzquC41yy}/j~~cpitfv7hp1euovnsv1463565612<0exsvgpz`3@:;7:
9.土壤碳释放干旱与气候变化模型的最新挑战这篇文章深入探讨了土壤碳释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干旱加剧如何加速土壤碳的释放,形成一个放大的反馈循环。文章指出,土壤储存了巨量的碳,但干旱导致土壤结构变化和微生物活动改变,加速了有机物分解和二氧化碳排放。文章还探讨了目前全球气候模型在模拟土壤碳动态方面的局限性,特别是未能充分考虑微生物适应性和干旱影响jvzquC41yy}/hxwyctjqc}myc{4dqv4327=87
10.4)我的家乡——西吉从干旱土塬到美丽乡村 焦建鹏或许知道如何填写这份脱贫“答卷”。 现年39岁的焦建鹏出生在西吉县吉强镇龙王坝村。在他记忆中,自己的家乡山高、天旱、路差,顿顿要吃洋芋蛋。 大学毕业后,焦建鹏留在了银川,从事文化创意工作。几次返乡让他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伴随宁夏全域施行封育禁牧,龙王坝村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逐步jvzquC41yu~z0wrw0gjv0ls1kplp1:5961713>3jvo
11.[新闻直播间]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为土地退化零增长[新闻直播间]今天是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 我国为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巨大贡献 选集 更多 《新闻直播间》 20251106 15:00 《新闻直播间》 20251106 14:00 《新闻直播间》 20251106 13:33 《新闻直播间》 20251106 11:00 《新闻直播间》 20251106 10:00 jvzq<84o0cvq0lhvx0ipo8{ugv|0fnyckn5D39;381>c7l:29f79fl9hhe?7;jhcfg=7g966:75jpmjz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