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国南北多个粮食产区遭遇冬春连旱,部分地区达特旱,多地发布“干热风”预警。目前各地旱情如何?有何特点?面对旱情,水文情报预报部门做了哪些工作?未来,我国旱情又将如何发展,主要粮食产区旱情能否得到缓解?一起来看。
全国127个县土壤中度以上缺墒
目前,陕西、河南、湖北、甘肃、宁夏、四川、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文干旱,共有127个县土壤中度以上缺墒,主要分布在陕西延安、河南平顶山、湖北十堰、甘肃庆阳、宁夏吴忠、四川南充、内蒙古乌兰察布等地。
5月29日我国土壤墒情实测分布图
此轮旱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特点一:降水量明显偏少。今年以来,全国面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1成,其中陕西、甘肃均偏少近4成,分别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四少、第六少。
特点二:江河来水量偏少。今年以来,降水量偏少导致旱区部分的主要江河来水量明显偏少,全国主要江河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成;其中,陕西北洛河偏少6成,河南沙颍河上游偏少5成,湖北汉江上中游偏少4成,甘肃泾河上游偏少5成,四川雅砻江偏少近6成。
特点三:旱区阶段性发展显著。3月初,旱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4月初,扩展至贵州、安徽、河北、甘肃等地;5月初,旱区发展迅猛,涉及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四川、云南、广西等7省(自治区)。截至目前,受降雨影响,山西、河北、云南、广西等地旱情解除,但西北东部、华北西南部、西南东北部等部分地区土壤缺墒明显。
精准应对,科学研判旱情趋势
面对严峻的旱情,水利部门积极行动,密切监视旱情发展态势,通过科学调度水源、强化用水调配等措施,全力保障灌区以及沿线城乡居民的用水需求。同时,大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工作,加快补齐灌排设施存在的短板。坚持“四个精准”原则,指导各地针对冬小麦等重要农作物所处的生育期、需水量以及灌区可供水量进行细致摸排。充分利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成果,对灌溉工作进行精准指导,实现科学灌溉。
加强雨水情监测预报。充分利用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和数字孪生体系建设成果,对旱区的雨情、水情、土壤墒情进行动态监测,并结合农作物的生长阶段分析用水需求,逐周滚动开展短、中长期气象水文耦合分析,精准预判旱情发展趋势,为抗旱决策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部分地区累计降水(5月29日至31日)以及土壤墒情实测分布图(5月29日)
精准施策。坚持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时段、精准措施“四个精准”原则,对大型骨干水利工程的来水蓄水情况进行精准预测,保障供水安全。同时,细致掌握灌区作物种植结构、需水时段、需水量以及灌水方式,借助数字孪生平台建设成果,强化旱情分析,做好抗旱保供水工作。
落实抗旱“四预”措施。积极推进专用数据库建设,完成以流域为单元的主要江河年径流量产品制作。建立起了一套干旱评估预警指标体系,并研发相应的干旱综合评估和预测模型。积极探索AI技术在旱情分析中的应用,有效提升旱情综合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大力开展抗旱“四预”工作。
5月28日至6月6日全国降雨量图
根据预报,未来10天(5月28日至6月6日),四川北部南部等地局部,将有最大超过50毫米的累积面雨量。基于大尺度分布式水文模型,融合降雨预报和径流、墒情、蓄水等多源旱情感知信息,陕西、河南、湖北、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自治区)水文干旱将持续,而四川地区旱情将有所缓解。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水利信息化和水文监测预报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多地发布“干热风”预警,粮产区旱情还会持续吗? | 汛问水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