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常考点分析土地盐碱化和四种特殊农业技术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 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二、土壤盐渍化的程度

一般将土壤含盐总量大于0.3%的现象称为土壤盐渍化。

三、土壤盐渍化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水分蒸发后,盐分在土壤表层累积。

②地势低洼,水向低洼处汇集的过程中携带大量盐分到低洼处,水分蒸发后,盐分遗留积累。

低洼地区地下水埋深浅,蒸发剧烈,土壤易积盐。

③受地下水与地面水的双重影响,主要是由于一定矿化度的地下水上升引起积盐,同时地面水补给地下水,又侧向运动引起积盐。  ④沿海地区因海水侵蚀,在蒸发的作用下引起地下水矿化度增高和土壤表层强烈积盐。  ⑤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长着草甸植物和荒漠的植物,通过根系从底层吸收水分和盐分后,其残骸被分解而形成的钙盐和钠盐返回土壤中。  2.人为原因  (1)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  (2)随意排污,高浓度废水造成土壤表层积盐。  (3)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围垦养殖导致海水倒灌。

盐碱地的成因'其实就是三个字:高、大、上。''高'是指地下水位高,较高的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水位的上升,在土壤中聚集;'大'是指土壤中的水分蒸发量大,促进地下水中的盐分向上运动和累积;'上'是指有盐分向上积聚,致使土壤含盐量增加,最终达到一定浓度,形成盐碱地。

四、土壤盐渍化的分类

根据形成原因的不同,土壤盐渍化可分为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

①原生盐渍化:由自然环境因素变化引起的土壤盐渍化。

②次生盐渍化: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引起的区域水盐失调,所导致的土壤表层不断积盐的过程。

五、土壤盐渍化的分布

全球盐渍土壤面积逾8.33亿公顷,其中大多分布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的自然干旱或半干旱地带。

六、盐碱对植物的危害

①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②不利于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土壤板结致使作物根部缺氧,导致根系活力下降;坚硬的土壤也阻碍根系生长;  ③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土壤中盐分提高土壤溶液的渗透压,导致水分从根细胞外渗,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伤害植物组织

七、土壤盐渍化的改良措施

水利: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加强用水管理,严禁过度开采地下水,控制地下水水位,通过灌水冲洗、引洪放淤等,不断淋洗土壤中的盐分。引淡淋盐,井灌井排

种植:通过种植一些杂草或耐盐性强的作物,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以此可缓解土壤中盐分上升。

深耕:让土壤通风透气,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抑制盐渍化继续加重。

化学技术:施用化学改良剂,通过酸碱中和,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抑制盐渍化的发生。

农田覆盖:抑制蒸发返盐﹣﹣选择适当覆盖物(光解地膜、作物秸秆等)覆盖地表,抑制蒸发返盐。

鱼塘——台田模式:降低地下水位——低洼地区挖泥成塘、堆泥成田,通过提高台田高度降低地下水位,可抑制蒸发返盐;又利于雨季时台田雨水下渗淋盐,使土壤脱盐。

增施有机肥: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腐殖质可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使孔度增加,提高土壤疏松度,增强透水性,利于盐分淋洗和抑制返盐;腐殖质可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腐殖酸钠还能刺激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盐能力。

经典高考试题

1.(2024年1月浙江高考真题)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长江两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数据图,悬沙是指河水中悬移的泥沙,甲地为雨养农业(无人工灌溉,仅靠自然降水作为水分来源的农业生产)区。图2为图1中甲地某年土壤盐分变化图,土壤电导率值越大盐分越高。

材料二长江三峡水库的建成蓄水,对其下游河段输水输沙能力造成一定影响。水库下泄水流携带的泥沙越少,对河床冲刷越强。河口土壤的水盐变化深受气象、水文等因素制约,土壤盐分过高,会对低耐盐作物造成危害。

(1)三峡水库建成前后,宜昌与汉口两水文站测得悬沙平均粒径发生了变化,宜昌站变____,汉口站变____,分析成因____。

(2)分析甲地该年6月土壤盐分偏高的原因。

(3)试从水循环角度说出降低甲地土壤盐分的措施。

【答案】(1)    ①. 细    ②. 粗    ③.

宜昌站位于三峡大坝坝前,颗粒大的在水库内沉积(或被大坝拦截),使得坝前的宜昌站悬浮的泥沙粒径变细;汉口站平均流速增大,携带能力增强,悬沙平均粒径增粗。

(2)甲地该年梅雨季(节)降水较少,蒸发较强;水库(建成)蓄水,使得水库汛期下游径流量减少,甲地径流量(减)少,海水倒灌形成咸潮。

(3)引水灌溉;开挖沟渠排水;人工降雨、覆盖地膜、植被覆盖、建防晒网、建大棚。

【解析】本题以长江两水文站位置及水文数据图以及河口水盐变化为材料,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土壤盐碱化以及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三峡水库建成前宜昌站悬沙平均粒径为0.008,建成后为0.004,宜昌站悬沙平均粒径变小(细);三峡水库建成前汉口站悬沙平均粒径为0.010,建成后为0.013,汉口站悬沙平均粒径变大(粗)。

原因: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宜昌站距离三峡大坝较近,三峡大坝建成之后,颗粒大的悬沙被大坝拦蓄下来,宜昌站悬沙平均粒径减小;汉口站距离三峡大坝较远,三峡大坝建成之后,河流流速变快,侵蚀搬运能力变强,颗粒较大的泥沙被搬运到汉口站,汉口站悬沙平均粒径变大。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地位于长江入海口处,6月份梅雨季节结束,该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较少,蒸发旺盛,盐碱化加剧;三峡水库建成蓄水之后,下游径流量减小,河流入海口处海水入侵,带来大量盐分,盐碱化加剧。

(3)降低甲地土壤盐分的措施:引水灌溉,将土壤表层的盐分淋洗下去;开挖沟渠排水,促进土壤盐分的排出;雨季人工降雨,增强土壤淋溶作用等。

2.(2021·福建地理)罗布泊地区原为湖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与积盐中心之一,干涸过程中盐壳(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的坚硬壳状物质)广泛发育。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内相邻且不同海拔的甲、乙、丙三处地下水埋深、盐壳厚度和含盐量。据此完成1~2题。

1.甲、乙、丙三处盐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2.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甲、乙、丙三处中(  )

A.甲处降水量最多 B.甲处地下水位最高

C.乙处蒸发量最多 D.丙处地表温度最高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一般情况下,距湖越近的地区,地下水埋深越浅,距湖越远地下水埋深越深。根据地下水埋深图可推知,甲距离湖泊最远,乙距离湖泊最近,丙在甲、乙之间。湖泊的干涸过程是湖面逐渐降低,距离湖泊越远意味着形成盐壳的时间越早,所以形成盐壳的先后顺序是甲丙乙,选B。第2题,丙处盐壳刚开始形成时,乙处还是湖泊,水面的蒸发量最大,选C。甲距离湖泊最远,地下水埋深最深,水位低,B错;甲、乙、丙三地空间相邻,降水量和地表温度的差异较小,A、D错。

3.(2018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图1为黄河三角洲略图。

材料二 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以降低土壤盐碱含量。2000年以来,该地区引进暗管排盐碱技术,即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目前,这一技术已成为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治理的有效措施。图2为暗管排盐碱示意图。

(1)21世纪以来黄河三角洲河道未发生摆动,说明主要原因。(4分)

(2)从水循环角度,说明黄河三角洲土壤盐碱化的成因。(4分)

(3)简述利用暗管技术排盐碱的主要优点。(4分)

(4)有专家认为,与商品谷物农业相比,该地更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你认为专家提出该观点的理由有哪些?(3分)

【答案】(1)中上游生态环境改善,水土流失减轻;水土保持工程发挥效益,泥沙减少;流域用水量增加,河口径流减少;河道疏浚,加固堤岸,不易泛滥。

(2)地势低平,径流缓慢;海水倒灌;地下水位高;蒸发量较大。

(3)节约用水;节约用地;降低地下水位;排盐碱快。

(4)灌溉水源紧张,缓解水资源压力;土壤盐碱化较重,相对适宜牧草生长,畜牧产品市场扩大,牧业经济效益更高。

【分析】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及水循环原理的应用。水循环的角度从蒸发、降水、径流输送、水汽输送等环节说明,土壤盐碱化形成是由于蒸发旺盛、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形成的,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形、气候、地下水位条件说明。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利用暗管技术排盐碱的主要优点可对比传统排盐技术进行说明。

【详解】(1)水循环的角度从蒸发、降水、径流输送、水汽输送等环节说明,土壤盐碱化形成是由于蒸发旺盛、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形成的:黄河三角洲地势低平,径流缓慢,排水不畅;黄河枯水期时,流量少海水倒灌,加剧沿海三角洲盐碱化;三角洲地带地下水位高;华北地区,降水集中,春秋季少雨,蒸发量较大,土壤中盐份随着水分蒸发被带到地表形成盐碱化。

(2)传统盐碱化治理措施是在地表开挖明渠,引水漫灌,利用暗管技术排盐碱的主要优点可对比传统排盐技术进行说明;暗管排盐技术,是在土壤中铺设渗水管收集盐碱水,再通过排水管将盐碱水排出,排盐碱快,节约用水;通过暗管排水,利于降低地下水位,减缓盐碱化形成:暗管在地下安装,利于节约用地。

【点睛】土地盐渍化的原因:

(1)在比较干旱的地区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位上升时把地下的盐分带到地表面来,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水分蒸发,盐分留在地表,使地表土壤中盐分增多,出现盐渍化:

(2)在沿海地区,人们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恶化。再加上灌溉不合理地下水位上升,盐分随着上升,土地盐渍化;

(3)在一些比较干旱的地区河流上游的人们大量引水灌溉,使河流流向下游的水量减少、入海水量减少,海水倒灌导致沿海三角洲土壤盐渍化:

(4)一些比较封闭的河口地区,在河流进入枯水期时,河口水位低海水上溯形成咸潮,导致河流两岸土地盐渍化。

THE END
0.干旱区大尺度土壤盐度信息环境建模——以新疆天山南北中低海拔【摘要】: 区域空间信息有助于决策者针对特定潜在和既定的土壤盐渍化区域制定改良和优化政策,以避免灌区水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干旱区土地生态系统持续性退化。然而现存区域尺度土壤盐度数据以矢量方式留存,多边形内部土壤属性无空间变异性,缺乏实时更新,对当下实际指导作用具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JMZK72396229<0jvs
1.土壤盐渍化:耕地杀手盐渍化在我国分布很广,除滨海半湿润地区盐渍土外,大部分分布在沿淮河-秦岭-巴颜克拉山-唐古拉山一线以北,即北纬33 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遍及辽、吉、黑、冀、鲁、豫、 晋、新、陕、甘、宁、青、苏、浙、皖、闽、粤、内蒙古及西藏等19个省区。近年来,由于土壤资源使用不当,每年都有大面积的耕地因为人为jvzq<84yyy4lgyz0pgz/ew4dnqm0k|f1427:2=4v427:2=53a6=93<80jvsm
2.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学术视点李保国:新时代下盐碱地2021 年10 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考察调研,他特别强调指出:“18 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 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如果耐盐碱作物发展起来,对保障中国粮仓、中国饭碗将起到重要作用。”2021 年12 月5 日是第8 个世界土壤日,主题为“防止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生产力”。说明盐碱地或盐渍土的改良与jvzquC41enyu0lfw0gjv0ls1ctz04974135378ftva923>;a:393;@3jvor
3.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题目和A.甲B.乙C.丙D.丁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分析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指由于大水漫灌或只灌不排等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或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当土壤含盐量太高(超过0.3%)时,形成的盐碱灾害. 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h|mq1ujoukhnfa9
4.盐渍土壤特征及改良措施研究进展在河西走廊盐渍土壤中,随盐渍化程度加深,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降低[12]。滨海盐渍化土壤还存在磷素有效性低的问题[13]。新疆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和速效氮、磷含量呈正相关[14]。盐渍土壤溶液离子浓度大、pH高,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酶的活性,进而影响土壤有机质的转化。例如土壤糖苷酶、几丁质酶jvzq<84uqkrt0rxucu4be7hp1jznn8yt14634861vt814:5642628>3jvo
5.陕西渭北农田土壤盐碱化动态及影响因素研究学位[7]邹超煜,白岗栓.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成因及防治[J].人民黄河.2015,(9).DOI:10.3969/j.issn.1000-1379.2015.09.038. [8]邵建荣,张凤华,董艳,等.干旱区微咸水滴灌条件下典型土壤盐碱化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6).DOI:10.7606/j.issn.1000-7601.2015.06.36. jvzquC41f0}bpofpifguc7hqo0io1}mguky0[<876677
6.宁夏平原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明显的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分析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中国盐渍土或称盐碱土的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总面积约1亿hm2,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解答 解:盐碱化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不合理的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h|mq1ujoukhnfae:59;76h8gchlj8h:682A57:ck1cl7dc
7.5种沙地灌木对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响应地下水埋深是控制干旱区植被生长和分布的关键因素之一[26]。在降水稀少、蒸发剧烈的干旱区, 当地下水埋深较浅, 小于或等于植物根系深度时, 植物可能由于土壤盐渍化和土壤透气性差[10, 14, 32], 导致植被分布稀疏。当根系深入毛细水带时, 植物可以利用沿毛管上升而存在于土壤毛管孔隙中的地下水[39], 以维持正jvzquC41yy}/gltnqiodc7hp1jznn87243531|yzd463298532=747mvo
8.新疆铁干里克绿洲水文过程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张飞, 丁建丽. 干旱区典型绿洲土壤盐渍化特征分析. 草业学报, 2007, 16(4): 34-40.] [35] Liu Xinyong, Tian Changyan. Study on dynamic and balance of salt for cotton under plastic mulch in south Xinjiang. 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2005, 19(6): 82-85. jvzquC41yy}/inti0eun0ls1EP522763:470zk722:6829:
9.基于改进植被指数的黄河口区盐渍土盐分遥感反演1 王飞;丁建丽;伍漫春;基于NDVI-SI特征空间的土壤盐渍化遥感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0年08期 2 赖宁;李新国;梁东;开都河流域下游绿洲盐渍化土壤高光谱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年02期 3 姚远;丁建丽;雷磊;江红南;张芳;牛涛;干湿季节下基于遥感和电磁感应技术的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性[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TZI^7237662:;0jvs
10.黄河流域不同区段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关键问题二是近年来入黄泥沙锐减导致入黄泥沙填海速率与海水侵蚀速率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海水倒灌导致湿地萎缩的同时,也导致土壤盐渍化加剧。盐碱化进一步造成湿地土壤肥力下降,碳氮等营养元素含量逐渐减少,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锐减,土壤易于板结,保水能力下降。三是湿地盐渍化导致土壤盐度增加,土壤有机质降低,植被由原本的香蒲、芦苇群落逆向演替为柽柳、碱蓬jvzq<84yyy4yck3ce0io1}uzy1814:551v814:5524e6;?<3854ivvq
11.长期咸水滴灌对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3 讨论 3.1 咸水滴灌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淡水资源短缺是限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合理利用咸水灌溉已成为缓解干旱区淡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咸水灌溉会导致盐分在土壤中的积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的循环转化,特别是氮素转化的关键过程[22]。本研究结果表明微咸水、咸水灌溉使土壤盐分、含水量、NH4jvzquC41yy}/cnx0qtm/ew4jvor0496;1380496;34780qyo
12.土地盐碱化的原因是什么?近年来,由于连续干旱和过度放牧,苏打盐渍化现象呈现加重的趋势。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超过jvzquC41yy}/3?850eun1jxm158:2>=0jvsm
13.农业资源与环境系杨海昌[14]杨小虎,罗艳琴,杨海昌*,张凤华,雷继军.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田土壤盐分反演及空间分布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1, 35(02): 156-161. [15]王巍琦,杨海昌,王卫超,张凤华*.新疆绿洲盐渍化区域土壤质量评价[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05): 26-30. jvzquC41pz/uqw0gjv0ls1428419>2;1i23B67c3?2:@91rcmf0qyo
14.地理与环境学院新疆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 (XJUBSCX-2016013). 基于多源遥感的干旱区土壤盐渍化监测. 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区域尺度遥感水盐遥感监测与模拟方法研究-以渭干河-库车河流域为例(41161063)参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浅层地下水盐变化与地表植被生态效应研究(41261090)参与 jvzquC41jl~z0uhw0gjv0ls1u|rm1sx315;1;;60jv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