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存资源和生产资料,人类活动、非法侵占、过度开采、污染、自然灾害等,都会对自然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将被动抢救自然资源转为主动预防、改善、保护的态势,实现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倡导的深入贯彻。
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已从传统的人力调查统计模式快速发展为信息化管理模式,海量基础数据与调查统计数据的积累,也将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数字化、智慧化自然资源管理打下基础。
01
热点聚焦
80个左右!第四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启动
《通知》提出,创建工作要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禀赋、区域特点和发展基础等因素,聚焦重点、突出特色,全链统筹、系统推进,加快探索符合不同生态类型的农业绿色发展模式,示范带动同类地区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突出系统集成,全域推进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构建整建制全要素全链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机制,净化农业产地环境;整建制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粪肥就地就近还田,探索建立规模以下畜禽粪污集中收运利用体系;统筹农业面源污染与农村生活污水、地下水污染防治,推进“无废乡村”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管理水平。要突出全链开发,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产业。要突出机制创新,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体系。根据《通知》,第四批先行区拟批准创建80个左右,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将共同组织开展先行区创建评审工作。(中国环境APP)
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将在浙江省湖州市举办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今年8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中央宣传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在浙江省湖州市举办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
活动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主题,将举办主场活动开幕式、生态文明重要成果发布会、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及绿色低碳创新大会等活动。
全国生态日当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也将会同本地区有关单位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官网)
02
《吉林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全文发布!
7月26日,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发布《吉林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因地制宜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力争2025年底前,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建立配套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系统,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到2030年,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提升至65%。
结合城市内涝治理和水环境治理,系统化全域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和技术标准,督促指导各地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常态化机制,力争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平均可渗透面积比达到45%。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实施城市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加大供水管网建设改造力度,提升公共供水管网普及率,到2030年,力争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以内。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有序指导各地加快市政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提升利用效能,到2030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力争达到30%。(北极星环保网)
厦门印发无废城市方案 到2025年增200个垃圾分类屋
厦门市近日印发《厦门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共包含7项主要任务26条措施。记者获悉,到2025年,厦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将保持95%以上,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95%,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5%以上,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合格率达98%以上。
《方案》的建设时间为2023年7月起至2025年12月,2025年后持续推进。按照《方案》,将持续深化垃圾分类“厦门模式”,新建垃圾分类屋(亭)200个。厦门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因地制宜建立智慧化垃圾投放体系;制定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推动居民广泛参与垃圾资源回收活动,引进智能回收箱,推进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建设
《方案》提出,厦门鼓励推广使用环保可降解替代产品,推广使用纸质包装代替塑料包装,积极响应“以竹代塑”倡议。到2025年,各类展会活动、A级旅游景区等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在全市星级酒店和饭店推行不主动提供“六小件”等一次性用品。同时,厦门将做好净菜和白条鸡、鸭上市,推行大型批发市场厨余垃圾就地减量,倡导“光盘行动”。推行机关无纸化办公、鼓励使用再生纸制品、不使用一次性水杯。深化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景区、环境教育基地等创建活动,开展生活领域各类“无废城市细胞”建设。此外,到2025年,厦门将打造一批无废餐饮、无废码头、无废邮轮、无废机关、无废校园、无废景区、无废社区、无废教育基地等。(闽南网)
03
实践动态
贵州行走的“黑科技”精准防控大气污染
近日,一辆载着“黑科技”的“实验室”专用车辆穿梭在贵阳街道,行驶途中对大气环境进行实时溯源研究。这个行走的“实验室”——贵州首个“大气环境溯源研究移动实验室”,同步实现170余种大气参数观测,为全省大气环境管理、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以及相关科学研究等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
2021年,在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安排指导下,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筹建“大气环境溯源研究移动实验室”,于今年7月下旬建成启用,成为我省大气污染防控“问题精准、时间精准、区域精准、对象精准、措施精准”的“科技利器”。在移动实验室内,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周围170余个大气环境参数监测报告、溯源成因分析报告便可一键生成。“移动实验室通过激光雷达可探测大约3000米高的高空到地面的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情况。载有20余台大气环境监测精密仪器和辅助设施,能同步实现亚秒级时间分辨率和亿万分之一浓度分辨率的指标分析。”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大气与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所所长黄代宽介绍。该实验室还配备了数据分析、数据管理、走航观测等功能为一体的“大气环境溯源研究移动实验室数字平台”,实现大数据、物联网和大气环境的融合运用。(贵州日报)
智慧管理助力三江源生态保护
近日,随着长江源(当曲)、黄河源(约古宗列曲)和澜沧江源头(扎西齐哇)远程观测点位的建立以及5G信号的开通,标志着“中华水塔”生态环境智慧管理迈上新台阶,开启了三江文明发源地与世界连接的新篇章。
2023年初,玉树藏族自治州以持续完善三江源生态环境监管平台为切入点,启动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生态环境远程监管和5G覆盖项目。期间,克服高寒缺氧、施工难度大等难点,历时三个月顺利完成海拔5000米以上三个源头的塔基、云台、线路建设,实现“江源之窗”稳定流畅高清视频接入。目前,观测站点实现周边5G网络(800Mbps)覆盖,对三江源国家公园监测拓展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移动数据支撑。(青海日报)
04
国际视角
世界气象组织报告称,初步数据显示,今年6月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6月,海面温度达到新高,南极海冰面积创历史新低。6月已经悄然离去,但热浪炙烤全球的脚步并未停歇,温度计的水银柱在继续攀升,欧洲很多地区的温度已超过40℃,亚洲和北美也在接受极端高温的“烤”验。专家指出,目前全球已进入厄尔尼诺气候模式,2023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那么,哪些因素导致今年如此炎热呢?
在经历了2022年创纪录的炎热夏季之后,今年,导致太平洋变暖的厄尔尼诺事件“卷土重来”,为炎热天气“火上浇油”。大西洋的变暖可能因两种物质的减少而加剧,这两种物质是撒哈拉沙漠上空漂浮的灰尘和航运燃料中的硫气溶胶,它们通常会将海洋表面的阳光反射到空中,从而降低海洋表面的温度。海洋变暖影响陆地天气模式,会在一些地方引发热浪和干旱;而在另一些地方引发暴风雨。英国雷丁大学气候科学教授理查德·艾伦形象地描述道:温度更热的大气吸收水分,并将其倾倒在其他地方。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今年的报告中称,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气候变化使致命的热浪“在大多数陆地地区出现得更加频繁且更加强烈”。世界气象组织表示,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温的影响通常在它出现后一年内显现出来,因此本次厄尔尼诺现象对气温的影响可能在2024年最明显。(科技日报)
05
数据洞察
最高法:今年上半年新收环境资源一审案件11万件
8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2023年上半年人民法院司法审判工作主要数据。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法院新收各类案件1696万件,同比增长11.01%;审结案件1526.2万件,同比增长9.65%;未结案件453.6万件,同比下降4.45%。其中,新收环境资源一审案件11万件,同比下降7.9%,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
新收环境资源一审案件11万件,同比下降7.9%,刑事、民事、行政案件均比去年同期有所减少。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方面加强司法保障,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司法服务的意见》,就依法促进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助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推进完善碳市场交易机制等内容作出规范。数据还显示,全国法院坚持“抓前端、治未病”,有力践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诉前调解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功能凸显,诉前调解质效持续提升。2023年上半年,全国法院诉前调解纠纷770.7万件,占诉至法院纠纷量的36%,同比增长41.5%,调解平均时长13.9天。其中,499.6万件调解成功,同比增长51.2%,当事人自动履行率达94.6%。(中国环境APP)
云南上半年全省国控优良水体比例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云南省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采取多种举措切实压实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责任,全省上下团结一心,着力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集中力量打好10个标志性战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监测数据表明,今年1月—6月,云南省纳入国家考核的地表水断面Ⅰ—Ⅲ类水体比例为92.6%、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为1.0%,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全省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泸沽湖水质Ⅰ类,洱海、抚仙湖、阳宗海水质Ⅱ类,水质优;滇池草海、滇池外海、程海(不含氟化物)水质Ⅳ类,水质轻度污染;与上年同期相比,阳宗海水质由Ⅲ类好转为Ⅱ类,滇池外海水质由Ⅴ类好转为Ⅳ类。
在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方面,深入开展农用地涉镉等重金属污染防治,多措并举落实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措施,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和新污染物治理。积极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开展三年攻坚行动,总结提炼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牟定模式”,推广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探索建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今年1月—6月,累计完成557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42%,比2020年的27.03%提升14.97%。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广绿色技术,带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加强畜禽养殖管理和粪污处置,持续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国环境APP)
编辑 | 陈泽玺
图片 | 网络
清研智谈
清研智观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