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陕西——水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

陕西省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纵跨温带、暖温带、亚热带三个气候带,受复杂地形影响,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多年平均降水量676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省内河流众多, 绝大部分为外流河,分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

秦岭山脉东西横贯陕西,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北洛河、泾河、渭河等,流域面积133301平方千米,有河流2524条;秦岭以南除南洛河外,均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流域面积72265平方千米,有河流1772条。境内最长的河流是北洛河。

陕西省主要流域分布

陕西省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面积构成

黄 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资源。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陕西系黄河流域九省区之一,处于黄河“几”字湾庇护的核心地区,黄河干流在陕境内全长719千米,流域面积14.3万平方千米,是陕西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陕西将紧紧抓住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迈上新的发展征程。

黄河流域主要流域分布

壶口瀑布是世界最大的黄色瀑布

渭 河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从渭源鸟鼠山的滴水泉开始,一路不拒溪流,逐渐莽荡,它曾多次挣脱黄土高原与秦岭的夹峙,开拓出一片片坦荡的河谷。在陕西境内它仅千里之长,流域面积约6.7万平方公里,滋养了十三个王朝,见证了其兴衰与辉煌,这块土地无疑曾对中华民族有过很大的影响。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渭河由西向东流去,在潼关汇入黄河后,随其奔流向东到大海。渭河,就是这样一条身价不凡的河流。

渭河(渭南段)

陕西段黄洛渭关系图

说来渭河又实在应该取个“秦河”的名号,因为它和历史上秦朝的先祖息息相关。渭河造就的关中平原又称“秦中”,这秦中有好多与“秦”字相关联的事物。比如:山有“秦岭”,地有“秦川”,丘有“秦陵”,字有“秦篆”,戏有“秦腔”,菜有“秦椒”……而上游天水一带在古代被称作“秦州"”,还有秦安县、秦亭乡、秦家塬村……这“秦”字堪称渭河流域的灵魂。

北 洛 河

北洛河是渭河最长的支流,全部流程都在陕西境内,纵贯陕北和 关中,从北到南流经榆林、延安、渭南,孕育了黄土高原和渭塬秦川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北洛河发源于榆林定边县白于山南麓草梁山的小天塘,说是“塘”,据说连水的影子也看不到。严格来说,这里还不能称为北洛河,只是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从地理上判断这里是河流最远处。到了吴起县,待乱石头川、水泉沟和头道川汇合后,才称之为北洛河。龙首渠引北洛河水灌溉农田的历史比较悠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

汉 江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发源于陕西宁强县汉王山,一个个小泉眼流出的山泉汇成溪流,然后一路向东流去,冲破秦岭、巴山的阻隔,奔流3000多里,最终在湖北武汉三镇的汉口汇入长江。

汉江、嘉陵江与长江关系图

汉江中游

汉江,又名汉水。汉水名称的来历很显赫。天上有银河、银汉。古代秦岭西部的周秦先人,以天上之银汉,命名地上如银河璀璨的汉水。“大汉民族”“汉文化”“汉学”“汉语”这些名称,都是因有了汉朝才定型的,而汉朝得名于汉水,发祥于汉中。汉高祖刘邦登上皇帝宝座,便以其发迹之地来命名这个新建立的王朝。水运时代,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交流主要通过两横两纵的水运交通网络实现,两横是长江与黄河,两纵即汉江和大运河。

【嘉 陵 江】

嘉陵江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发源于陕西凤县代王山,最初,嘉陵江只是一股涓涓细流,由东南向西北流动一段距离后,逐渐形成了一条河流。经陕西凤县,甘肃两当县和徽县,再流回到陕西的略阳县和宁强县,随后穿过大巴山,经四川进入重庆境内,最后在重庆渝中区的朝天门汇入长江。

嘉陵江干流

参考资料:

1.《陕西省地理国情图集·2020》,审图号:陕S(2021)026号

THE END
0.期刊中心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学术期刊中心下设英文编辑部、中文编辑部和维吾尔文编辑部3个编辑部,主办6本学术期刊,分别是《Journal of Arid Land》(干旱区科学)和《Regional Sustainability》(区域可持续发展)英文刊、《干旱区地理》和《干旱区研究》中文刊,以及《干旱区地理》和《干旱区研究》维吾尔文刊。 jvzq<84yyy4fir3ce0io1ƒhdo1wl|
1.干旱区生态环境知识资源中心(Arid):HYDROGEOLOGYJOURNAL干旱区生态环境知识资源中心Knowledge Resource Center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rid Area登录 注册 首页 科学数据 基金项目 文献资源 领域专家 研究机构 学术会议 科技资讯 态势分析 Arid HYDROGEOLOGY JOURNAL 其他名称 ISSN 1431-2174 期刊网址 https://link.springer.com/journal/10040 收录jvzq<84ctkj/nufu0ci/ew4jcpjmg87ZKNR7794;33
2.干旱区地理2024年07期干旱区地理2024年各期:[01][02][03][04][05][06][08][09][10][11][12] 干旱区地理 其它年:[2025][2023][2022][2021][2020][2019][2018][2017][2016][2015][2014][2013][2012][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2001][2000][1999][1998][1997][1996]jvzquC41yy}/ewpk0eun0ls1Lq{spjq1H/L5/PMFN/814=2290nuo
3.地理科学学部人地系统耦合团队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地理2024年4月27日,中国地理学会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入选成果,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人地系统耦合团队研究成果“干旱和放牧共同驱动的中国旱区生态系统阈值”入选“中国地理科学十大研究进展”。通知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iVwnpFYwiOXGTFAJbL4tw jvzquC41igu/dwz0gf{/ew4zy|~02<9d827:f>id69k3;;feg77gcAh868660qyon
4.《干旱区地理》2022年CSCD影响因子稳步上升近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发布了2022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指标(CSCD-JCR)》,《干旱区地理》CSCD影响因子稳步上升,达1.9408,再创历史新高,继续位居天文学、地球科学领域Q1区。 创刊40余年来,《干旱区地理》充分发挥干旱-半干旱区地域特色,不断加强期刊人才队伍、办刊机制、优质稿源等建设,加大投入数字出版平台建设jvzq<84cni4ylnlk0eun1LS1eqrvow4kvgs597xjvor
5.基于适宜性和安全性评价的干旱区绿洲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以渭干选择典型干旱区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为研究区,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相关应用软件,在详实的野外实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遥感数据支持下,应用空间插值、叠置分析、逐步回归、神经网络、层次分析等方法,建立评价模型,进行自然、生态、土地利用和综合适宜性评价,相应确定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适宜性等级、适宜度及其jvzquC41yy}/fu~l0ci/ew4EP1710:6:435en‚o423<13966
6.新疆,何以“亚心”?新疆乌鲁木齐市数据来源: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国家统计局,Google Map API,新华丝路数据库,中欧班列官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网,中国一带一路网 参考文献: [1] 部分素材来自中新视频 [2] 刘琳,胡毓钜,徐庆荣.以地图为基准的亚欧大陆地理内心及其区域旅游开发环境[J].干旱区地理,1998:72-80. jvzquC41pg}t0|npc0ipo7hp1|~0is44249.3:2431jpe6no|xov{>;33>257xjvor
7.地理科学学院吕明珠等:《Journal of hydrology》从概率角度分析不同干旱2025-10-18 陈健成等:《ISME Communications》微生物群落演替驱动凋落物2025-10-11 常用链接 教务处|研究生院|人事处|财务处|科技处|社科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中国地理学会jvzquC41igu/pnsw0gjv0ls1
8.海水的密度范例6篇一、几股特殊洋流的形成、分布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索马里寒流(图1中的1)和索马里暖流(图1中的2) 索马里寒流(或暖流)位于北印度洋海域,是北印度洋季风环流的一部分。北印度洋夏季时,随着气压带和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海水向东jvzquC41yy}/dj~ycvii0ls1jcuxgw435;<827mvon
9.保护生态的重要性样例十一篇干旱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吐曼河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低、系统结构简单、协调性差、易遭受破坏并难以恢复,表现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特征。 (二)人为因素 1.认识问题。对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恢复再建的困难性认识不足,在长期拓展绿洲的进程中,缺乏对山区生态系统保护、恢复重要性的认识,更忽视了对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 2.流域规划jvzquC41yy}/uofdkcu/exr1jcuxgw4689=10qyon
10.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2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生地所”)在干旱区生态学与干旱区地理学领域,围绕干旱区自然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环境治理、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和试验示范,在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骨干和引领作用。新疆生地所2023年计划招收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jvzquC41pg}t0ttqnggsp7hqo1qbqyjk1{~yz899;6>0
11.近50年西南地区极端干旱气候变化特征[15] Yang Xia, Zhao Yizhou, Li Yuanyuan et al. Extreme weather events in Urumqi and their relation with regional climatechange. Arid Land Geography, 2009, 32(6): 867-873. [杨霞, 赵逸舟, 李圆圆等. 乌鲁木齐极端天气事件及其与区域气候变化的联系. 干旱区地理, 2009, 32(6): 867-873.] jvzquC41yy}/inti0eun0ls1EP522763:470zk72336:298
12.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中游地区全新世沉积相变与环境变化——以石羊河选取位于石羊河中游地区的九墩滩剖面(图1,JDT,38°10′46″N、102°45′53″E,顶部海拔:1460 m)分析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中游地区的沉积相变,该剖面的底部沉积物为河床相中、细砂;之上系氧化环境,有机质含量较少;中间为湖沼相沉积,其中含有一个泥炭层;剖面上部则是风成沉积物,颗粒较细,多为粉砂(图2)。jvzquC41yy}/fu~l0ci/ew4EP1710:6:435en‚o423:2295:
13.干旱区地理杂志2022年04期干旱区地理 期刊 全部 期刊 图书 纸书 工具书 文献 2022年04期 主  办: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 ISSN: 1000-6060 出版周期: 双月刊 CN: 65-1103/X 语  种: 中文; 创刊时间: 1978年 开通会员,期刊低至5折起jvzquC41ocrm0lsmk0tfv8rcic€jpn4ocigeg}fkn1MIFU7244650qyo
14.干旱区地理——胡增运.pdf干旱区地理——胡增运.pdf 第36卷 第4期 Vol.36 No.4 2013年7月 ARID LAND GEOGRAPHY July 2013 CFSR、ERA-Interim和MERRA降水资料① 在中亚地区的适用性 1 1,2 1 1,2,3 1,2 1 胡增运 , 倪勇勇 , 邵华 , 殷刚 , 艳燕 , 贾超君 (1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jvzquC41oc~/dxtm33>/exr1jvsm1;5391673;433697:A<;0unuo
15.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范文[6] 张丽娟,李文亮,张冬有.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J].地理科学,2009,29(2):250-254. [7] 王积全,李维德.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干旱区农业旱灾风险分析―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J].中国沙漠,2007,27(5):826-830. [8] 刘亚彬,刘黎明,许迪,等.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中国粮食主产区水旱灾害风险评估jvzquC41yy}/jjtskmgo0lto1jgpyns1636667mvon
16.干旱区地理编辑部公告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主办中文期刊《干旱区地理》编辑部收到Scopus期刊评估支持部通知,《干旱区地理》通过Scopus内容选择与咨询委员会(CSAB)的严格评估,正式被Scopus数据库收录。这是继《干旱区地理》开展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影响因子得到大幅提升后,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 jvzq<84cni4ylnlk0eun1LS1eqrvow4kvgs557x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