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归纳什么是荒漠沙漠沙地风沙化荒漠化沙漠化,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高考地理重难点:非地带性规律雪线问题及例题解析

“荒漠、沙漠、沙地、风沙化、荒漠化、沙漠化”这些词听起来给人的感觉是风沙漫天、寸草不生的凄凉场景。那么,它们究竟是么呢,今天让我们来走进它们。

01

荒漠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其气候变化剧烈,风力作用强烈。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也称石质荒漠)、砾漠或戈壁(也称砾质荒漠)、沙漠(也称沙质荒漠)、泥漠或粘漠(也称泥质或粘质荒漠)、盐漠(也称盐质荒漠);按生物气候带或生态系统划分,为草原化荒漠(干燥度4~8)、典型荒漠(干燥度8~16)、干旱荒漠(干燥度16~32)、极端干旱荒漠(干燥度≥32),也有的把此类归入干旱荒漠。荒漠还可以按气候、植被、土壤、地理位置和成因等划分成不同类型。

此外,把高海拔(高山雪线以上)和高纬度(极地)地区终年以冰雪覆盖地面的寒漠(也称冷漠、冻漠、冰漠)归属于荒漠的特殊类型。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02

沙漠

沙漠是沙质荒漠的简称,是地球上以风成沙物质和沙丘覆盖地表的特定区域,即只分布于干旱和极干旱地区的荒漠领域。沙漠是在纯自然作用下,形成于地质历史时期,进入人类历史时期以后,已经成为复杂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03

沙地

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由于受自然及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和干扰,形成类似沙漠的地貌类型,称为沙地。沙化土地的若干类型有:

流动沙地(丘):指植被盖度小于10%的沙地或者沙丘。

半固定沙地(丘):指植被盖度在10%~29%之间,而且分布均匀,风沙流活动受阻,但流沙纹理依然普遍存在的沙丘或沙地。

固定沙地(丘):指植被盖度大于30%,风沙活动不明显,地表稳定或者基本稳定的沙丘或沙地。

04

沙化

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遭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

05

风沙化

指出现在湿润、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干河床、河流泛淤三角洲、古河谷、古代河流决口扇和海滨沙地等地段,具有风沙活动并形成风沙地貌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06

荒漠化

1994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指出:“荒漠化是各种复杂的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对荒漠化给予了更加明确的定义: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及自然植被长期丧失。

目前,全世界2/3的国家和地区、1/4的陆地面积、近10亿人口受其危害,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环境问题。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是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过度放牧,这是草地沙化、退化的主要原因。

二是滥樵、滥挖、滥采,这是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化扩展的重要成因。

三是滥垦,在固定沙地及草地上开垦耕地使其变成流动和半固定沙地。

四是滥用水资源,一些地区由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大片沙生植被干枯死亡,沙丘活化。

07

沙漠化

沙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受自然因素或人类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和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以及在沙漠地区发生了沙漠环境条件的强化与扩张过程。简言之,沙漠化也就是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区别

以上四个概念(荒漠化、沙漠化、风沙化、沙化)在内涵上是大同小异的。因为都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造成土地退化的过程。在外延上则差异较大,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的亚湿润干旱地区,不包括极端干旱和湿润地区。具体指标是由“国际荒漠化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INCD)”确定的,即年降水量与潜在蒸发数之比在0.05~0.65之间(该指标也称INCD湿润指数)。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荒漠化包括风蚀、水蚀、盐渍化和冻融等几个方面,地域涉及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71个县(市)。沙漠化是发生在北方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主要是在人为干扰下,因风蚀造成土地退化的过程。因此,也称风蚀荒漠化或沙质荒漠化。在我国地域涉及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96个县(市)。风沙化主要是发生在南方和沿海的湿润地区,在我国地域涉及14个自治区、省202个县(市)。沙化在我国地域涉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41个县(市),其中10个省(区)占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7%,沙化土地范围略大于沙漠化地域,比荒漠化范围大得多。

反思

翻阅一下人类文明的历史不难看到,由于人类的无知和傲慢而造成土壤破坏的事例比比皆是。V.G.卡特和T.戴尔在名著“土地和文明”中写到:“人类踏着大步前进,在这走过的地方留下一片荒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口、黄河流域等古代文明发祥地,现在都变成了荒漠。在几经盛衰的北部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突尼斯、克里特、希腊、意大利、西西里、墨西哥、秘鲁......也到处可以看到土壤流失所造成的荒漠景象。这些景象比其他什么都更有力地证明了,人类在文明的旗号下对于环境的掠夺达到何种激烈的程度。

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反过来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与荒漠化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有人口、过度耕种、过度放牧、毁林和低下的灌溉水平有关。人口的高增长率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

据统计,中国西北部地区从公元前3世纪至今共发生沙尘暴111次,13世纪后出现的次数增多,20世纪已发生49次。专家们研究发现,西北历史人口与各世纪发生沙尘暴次数的曲线图非常相似,反映出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森林的大量砍伐,土地的大规模开垦,工矿、交通的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自然的荒漠化现象是一种以数百年到数千年为单位的漫长的地表变化。而现在发生的这种全球性人为的荒漠化则是以十年为单位的看得见的土地荒废。在几乎没有降雨的荒漠地带,人类无法居住。但是,在与此相邻的半干旱地带也有生产能力较高的地区。在这些地区,游牧民和农民巧妙地生活着。然而这些地区也正在受到过度开发。森林被烧毁或砍伐,变成了热带深草原。热带深草原再经受过度的农耕和放牧,土壤干燥化进一步加剧,仅存的植物在人类和牲畜的破坏下荡然无存,逐渐演化为荒漠。

现有过高的人口增长率(每年超过3-3.5%)增大了对现有土地的压力,使生产边界线推移到濒临荒漠化危险的境地,农业向脆弱生态带扩张。结果使潜在荒漠化的土地演化为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

世界人口每年都在增加,而农业用地增加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为了养活不断增加的人口,唯一的办法就是依靠增加灌溉来提高农业的生产量。但是,随着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大,随之带来了盐份的蓄积。引起盐渍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灌溉用水中含有盐份,这些盐份在土壤中不断蓄积;另一个是底层土壤中含有的盐份被灌溉用水所溶解,随着水分的蒸发,盐分残留在地表。后者为甚。

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的崩溃原因,一般认为是盐渍所致。过度放牧也是撒哈拉地区70年代发生大旱灾的原因之一。

一、八大沙漠

根据200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图集》。

(1)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心,面积35.7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上面积第二大的流动沙漠。行政范围包括阿克苏、喀什、和田、巴州的部分地区。

(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中央,面积5.68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行政范围包括昌吉和阿勒泰

(3)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高原的西南边缘,行政区包括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的部分地区,面积约5.50万平方公里。

(4)腾格里沙漠。位于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东南部,总面积为4.19万平方公里。涉及甘肃、内蒙、宁夏三个省区

(5)柴达木盆地沙漠。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1.70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海拔最高的沙漠。

(6)库姆塔格沙漠。位于新疆南部东端,罗泊湖以南、以东,面积2.21万平方公里。

(7)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

(8)乌兰布和沙漠。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东北部,河套平原的西南部,面积近0.91万平方公里。

八大沙漠具体面积如下:

二、四大沙地

(1)科尔沁沙地。位于西辽河中下游,行政区域涉及内蒙古赤峰和通辽两市、吉林西部、辽宁西北部,面积6.3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

(2)毛乌素沙地。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面积5.55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涉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榆林市,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石嘴山市和吴忠市。

(3)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高原中部,主要涉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和河北承德市围场县的一部分,面积3.96万平方公里。

(4)呼伦贝尔沙地。位于呼伦贝尔高原上,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海拉尔区境内,面积约0.74万平方公里。

高考地理:非地带性规律、雪线问题

1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季节因素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人自然环境变迁、类活动因素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2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带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因素地区自然带和地表景观成因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苔原带、针叶林带无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北极地区冰原带无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地形起伏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科迪勒拉山系西侧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高山植物区地势高,水热条件差洋流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森林带或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岸针阔混交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水分昆仑山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河水灌溉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分析和判读

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总结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

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例题练习】

1、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图示是根据我国气象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2)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 m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雪线的分布趋势大致是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第(2)题,一般来说,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 气温和降水。气温越高,则雪线也相对越高; 降水越多,雪线相对较低。横断山区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大,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因此梅里雪山雪线相对较低。

【答案】(1)C (2)A

2、读“挪威雪线海拔和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图”,完成(3)~(4)题。

(3)中国从16世纪到21世纪期间,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是( )

A.1470年~1520年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B.1620年~1720年

C.1840年~1890年

D.1910年~1950年

(4)图示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水稻种植范围向北扩展

B.野象栖息地的最北界北迁

C.热带范围扩大

D.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解析】第(3)题,中国从16 世纪到21世纪期间,大部分时间中国气温距平为负值,1910 年后为正值,说明此后气候处于温暖期。第(4)题,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中国气候相对变冷,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答案】(3)D (4)D

3.下图中四个箭头方向表示自然带更替方向,读图完成(5)~(6)题。

(5)四个箭头方向中,出现非地带性现象的是( )

A.a B.b

C.c D.d

(6)上述非地带性现象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 )

A.地形 B.海陆分布

C.洋流 D.岩石性质

【解析】第(5)题,a、c方向的变化都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方向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方向的变化受山地地形影响,呈现出非地带性。选D。第(6)题,由上题可知主导因素为地形。选A。

【答案】(5)D (6)A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THE END
0.新华全媒+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沙漠的N种打开方式新闻新闻 新华视频 2021(上) 00:00/00:00 自动 倍速 新华全媒+|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沙漠的N种打开方式 节目简介jvzquC41yy}/opyx0eun1k4579:7;86449:7:>3jvor
1.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我国荒漠化沙化石漠化面积持续缩减人民网北京6月17日电 (记者余璐)今天是第27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我国确定的主题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共治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目前,我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面积以年均2424平方公里、1980平方公里、3860平方公里的速度持续缩减,沙区和岩溶地区生jvzq<84hkpgoen3rgqvmg7hqo0io1w61428219;391i2299/54745:740jznn
2.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jvzq<84yyy4eczgujkoiso0eqs0yjsizkgp1pfq{k5egun1{k5ec}f1256739832290TNdD5aJMa;6a24e12<4TGaH4aMQa43e14h5251oofn}0jvsm
3.新闻外宣交流材料范文正是因为这种与水紧密相关的特殊省情,青海省明确提出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我们认为,在世界日益面临水资源危机、面临日益严重的干旱化与荒漠化的生态背景下,青海应该有行动、有所作为。 在2008年6月17日,即第十四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青海境内蓝色的黄河岸边举办了“首届青海国际水与生命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648?/j}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