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粉尘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的影响地球化学循环气候源区碳循环粉尘通量

全球主要大洋盆地粉尘通量晚新生代以来阶段性增加与全球变冷显著同步

该研究成果11月1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

"这一全球性趋势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菲律宾海及南大洋等关键区域均有清晰记录。"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方小敏院士说。研究还进一步揭示,粉尘通量增加对北太平洋和南大洋生产力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图2)。在南大洋,粉尘是冰期亚南极海域的关键铁源,有效提升了生产力。在北太平洋,其效应则更为复杂:尽管粉尘通量早有增加,但低纬度地区直到中更新世,随着粉尘自身磷(P)和二价铁(Fe2+)含量的提升,才引发浮游植物群落从颗石藻向固碳作用更强的硅藻转变,并强化了南海的初级生产力;而亚北极太平洋因受其他营养源(如上升流)影响,生产力未同步提升。这些差异凸显粉尘的"施肥效应"不仅取决于通量变化,更由其来源、成分和元素生物可利用性共同决定。证据显示,亚洲冰川源粉尘因富含活性营养元素(如P和Fe2+),其影响远高于高度风化的北非粉尘(图3)。中更新世以来,输入北太平洋的亚洲粉尘营养通量因青藏高原冰川侵蚀加剧而猛增一到两个数量级,与该海域生产力和群落突然变化直接对应,证实了不同源区粉尘的施肥潜力存在本质区别。

亚洲与北非粉尘对全球碳循环及气候影响的机制对比。关键区别在于亚洲冰川源粉尘富含活性铁、磷等营养盐,对北太平洋的“施肥效应”显著,而高度风化的北非粉尘此类效应较弱。因此,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源粉尘减少,可能显著削弱其对海洋生产力的施肥作用。箭头与棕色阴影分别标示粉尘主要传输路径与源区。

研究团队认为,未来粉尘研究三大核心方向为:整合现代观测、藻类培养实验与多指标古气候重建,系统量化全球主要粉尘源区(如撒哈拉、亚洲干旱区)的营养成分及其生物可利用性;利用地球化学指标,在北太平洋等关键区域建立粉尘输入与海洋碳汇的定量关联,评估其导致的碳汇效应;最终建立包含粉尘组分与生物反馈过程的区域化参数方案,将其嵌入地球系统模型,以显著提升对粉尘-碳循环-气候互馈机制的模拟与预测能力。

THE END
0.粉尘也能“施肥”?科研人员揭秘其对气候影响之谜|气候变化|气候数据显示,全球陆地每年释放的粉尘超过40亿吨。作为连接陆地、大气与海洋的关键纽带,源自干旱、半干旱区的粉尘携带铁、磷等海洋限制性营养元素,通过大气环流远距离输送至海洋并沉降。 文章第一和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环境团队研究员昝金波介绍,这一过程对海洋浮游植物产生关键的“施肥效应”,不仅有效jvzquC41o07757hqo1jz1jwvkerf1TJ5SW7LJ9:568XD87mvon
1.NREE:粉尘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的影响这一全球性趋势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菲律宾海及南大洋等关键区域均有清晰记录。据此,研究团队提出晚新生代以来,全球变冷驱动的大陆干旱化、冰盖扩张加剧的物理侵蚀与风力输送作用,以及以青藏高原隆升为代表的大地形对水汽的阻隔效应,共同驱动了全球粉尘释放与海洋粉尘沉积通量的增加。jvzq<84yyy4jvyhcu0gd0ls1pg}`m‚hi1pkxat~l|1814>631v814>6333e92:52:64ivvq
2.研究:干旱致土壤中更多温室气体“逃逸”  科研人员解释说,干旱表现为长时间高温和低土壤含水量,这会导致细粒土壤开裂,有时甚至延伸到地表以下数米。裂缝让更多土壤暴露在空气中,从而导致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分解增加、二氧化碳被释放、支持植物生长的养分丧失以及二氧化碳封存能力下降等。   该研究显示,深层裂缝暴露了以前处于稳定且受保护的古老碳储存。jvzq<84yyy4ykwmwcpku0lto14636983:1g6:;ggh817;kg2674fn868h5d0qyon
3.第09讲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专项训练)(浙江专用)2026年高考地理一轮复随着环境的干旱化加剧,湖水消失后,区域降水减少,植被退化,地表松散物质(如湖相沉积物)暴露。干旱环境下,风蚀搬运裸露沉积物,形成沙丘或黄土堆积。剖面中湖相沉积层被风成砂层覆盖,直接体现沉积动力系统的更替。(2025·河南·高考真题)沉积地层是记录区域环境演化的天然“档案”。塔吉克盆地北临天山、东临帕米尔高原,jvzquC41yy}/|}m0eun1|thv1;43:;7924ivvq
4.粉尘也能“施肥”?科研人员揭秘其对气候影响之谜  研究团队通过集成分析全球22条海洋岩芯粉尘记录,发现新生代以来,全球主要海盆粉尘沉积通量呈阶梯式增长,其显著跃增期与北半球冰盖扩张及亚洲、北美、非洲等源区的干旱化进程同步。   “这一全球性趋势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菲律宾海及南大洋等关键区域均有清晰记录。”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方小jvzq<84yyy4ykwmwcpku0lto1vkdj87247723:4fcei9do73;9756mk;85674:87f:?8:lf1e0nuou
5.江海晚报干旱致土壤中更多温室气体释放 新华社北京电 美国科研人员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在气候变化相关研究中,人们可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自然过程,即随着干旱逐渐变得频繁和严重,土壤干燥开裂导致更多温室气体排放,这形成一个反馈回路,加剧气候变化。 美国塔夫茨大学等机构的科研人员日前在英国《环境研究通讯》杂志上发表论文说,土壤jvzq<84yyy4{iwy0pgz0lq|du|h0rl4e146369813;5dqwygpve28@5770nuou
6.全球变暖,如何应对干旱变化?生态系统新浪财经干旱区面积的扩大和干旱化过程的加剧,可能导致全球贫困化地区和人口的增加。荒漠化与贫困相伴相生,荒漠区既是生态脆弱区,又是深度贫困集中分布区。荒漠化贫困以资源性缺水、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为特点,是导致干旱区贫困的重要自然因素。 3.1大力倡导低碳减排,降低气候变暖速率 jvzq<84hkpgoen3ukpg/exr0ep5kl|14286/9=/2:5eql2kphqio}}728998@3ujvsm
7.最新研究:干旱致土壤中更多温室气体“逃逸”这形成一个放大的反馈回路,可能会使气候变化速度超过当前预测。 科研人员解释说,干旱表现为长时间高温和低土壤含水量,这会导致细粒土壤开裂,有时甚至延伸到地表以下数米。裂缝让更多土壤暴露在空气中,从而导致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分解增加、二氧化碳被释放、支持植物生长的养分丧失以及二氧化碳封存能力下降等。jvzq<84o0dpog€x0eqs/ew4fgvgjn86932>4896934?:6A3jvor
8.生态环境与保护论文大全11篇了14.47万人,增长252%;而由于流域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极强型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先天不足,从50—60年代政府号召农民开荒种地,到80年代至今的改革开放又使得到致富机会的农民更加过度地开垦草地、坡地,上游耕地面积越来越大,下游保灌面积却越来越小,东乐乡6.0万亩土地沙化,人均耕地不足0.5亩,昔日绿洲面临沙化的jvzquC41yy}/hjgkcq4dqv3ep1nbq€jp1398;>3jvor
9.最新研究:新生代以来全球主要海盆粉尘沉积通量呈阶梯式增长这项研究成果论文11月11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上线发表。研究团队认为,晚新生代以来,全球变冷驱动的大陆干旱化、冰盖扩张增强的物理侵蚀与风力输送作用,以及以青藏高原隆升为代表的大地形对水汽的阻隔效应,共同驱动了全球粉尘释放与海洋粉尘沉积通量的增加。 jvzquC41el4tkwf0eqs/ew4ctvodnnx1xkkx1:<:66=43><18c;dg?9724615lgly
10.最新研究:新生代以来全球主要海盆粉尘沉积通量呈阶梯式增长这项研究成果论文11月11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自然综述-地球与环境》上线发表。研究团队认为,晚新生代以来,全球变冷驱动的大陆干旱化、冰盖扩张增强的物理侵蚀与风力输送作用,以及以青藏高原隆升为代表的大地形对水汽的阻隔效应,共同驱动了全球粉尘释放与海洋粉尘沉积通量的增加。 jvzquC41yy}/eqnpcpkxu7hqo0io1|m142861:6/33522>6599>/u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