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特殊条件”打造的特色农业
本专题主要内容:
1.充分发挥优势条件;
2.科学改造不利条件;
3.正确区分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限制性区位因素;
4.“特色农业”类型多样,解答该类问题时,坚持“一种思想”“两个方向”。
[集训高考——明规律]
(2019·江苏高考)“川西林盘”主要分布于川西平原,因竹木繁茂、小巧如盘而得名,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乡村聚落。成都市有大小林盘约12万个。下图为川西林盘景观及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
1.川西林盘形成的背景有( )
A.地形平坦,水网密布 B.气候温和,物种丰富
C.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D.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2.发挥川西林盘历史文化价值的途径有( )
A.拆迁合并,扩大林盘的规模
B.集中布局,建设规模化小区
C.保护性建设,留存文化遗产
D.农旅融合,发展特色旅游业
3.(2019·江苏高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东南沿海某行政村总人口2 750人,其中70%外出就业生活。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其中60岁以上占36%。近年来,该村农业的总产值与收入有下滑趋势,家庭年均收入约5万元,主要源自外出务工。
材料二 图1为某村等高线地形及立体农业示意图,图2为某村土地利用结构图。
图1
图2
(1)分析该村立体农业空间布局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2)指出该村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依据当地资源利用状况,为振兴该村经济可积极拓展的产业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读图1中“立体农业示意”可知,该地山上为松林,山坡为竹林和茶园,山麓为稻田,这主要受当地地形、气候和水源的影响。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山麓处靠近河流,水源充足,适宜水稻生长。第(2)题,由材料一可知,该村70%的人口外出就业,反映了劳动力流失问题;留村人口中60岁以上占36%,说明人口老龄化严重;留村人口绝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说明产业结构单一;农业总产值与收入下滑,说明农业衰退。第(3)题,图1显示该地以低山、丘陵为主,有竹林、茶园,因此可以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增加收入,可发展观光农业;电商可以拓宽农产品销路,增加就业机会。
答案:(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灌溉水源充足。
(2)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产业结构单一;农业衰退。
(3)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观光农业;农村电商
[备考师说]
考查重点
显性考查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地形等),隐性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查方式
以某具体区域的农业生产图文资料为载体,考查农业区位理论在实际生产活动中的应用,一角度是对优势条件的利用,另一角度是对限制性因素的改造
命题预测
以具体案例切入,在考查区域自然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农业区位选择、农业生产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辩证分析农业类型选择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命题视角——逐一研]
充分发挥优势条件
[例1] 近年来,新疆“红色产业”发展红红火火。“红色产业”是该地区红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业的统称,红花、番茄、枸杞是该地区“红色产业”三大支柱,其中番茄酱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读新疆主要红色作物分布及种植面积(单位:万亩)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新疆红色作物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盆地边缘和山麓地区
B.河谷地带和盆地内部
C.山前洪积平原和盆地内部
D.盆地边缘和山顶上
(2)新疆红色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主要来自( )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新疆红色作物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区,因为这里有高山冰雪融水提供灌溉水源,并且山麓地区土壤肥沃。故答案选A。第(2)题,新疆红色作物质优的主要原因有该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着色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积累养分。故答案选C。
[答案] (1)A (2)C
[微点拨]
传统优势农产品品质好,市场需求量大。但是传统生产方式,生产效率低,制约种植因素多(种植成本上升),单产较低,造成种植面积减少,总产降低。应利用品牌效应,拓展高端市场;改进生产方式和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单产;适当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扩大种植面积(在不降低品质的基础上),以提高总产,满足市场需求。
[押题训练]
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首要条件,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因而高山出好茶。最适宜茶树生长的温度是20~30 ℃,年降雨量在1 500 mm左右,要求土壤的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排水和通气较好。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为pH值在4.5~6.5之间的酸性土壤。丘陵地区,云雾萦绕,生产的茶叶具有嫩、鲜、爽的特点。据此完成1~3题。
1.福建铁观音茶品质优的原因是( )
①热量条件好 ②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③排水条件好 ④湿润多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目前福建茶叶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是( )
A.水资源紧缺 B.土质退化
C.交通不便 D.劳动力成本上升
3.下列措施符合福建茶叶产业发展方向的是( )
A.开发地下水,解决水资源紧张问题
B.向丘陵进军,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面积
C.将原有防护林有计划地改造为茶叶种植基地
D.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改进制作技术
解析:1.C 2.D 3.D 第1题,茶树生长对光照、气温、降水、土壤、地形等要求较高。福建铁观音茶品质优的原因是位于亚热带,热量条件好,①对。茶树适宜生长在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②错。丘陵地形,排水条件好,③对。位于湿润区,气候湿润多雨,④对。第2题,目前福建茶叶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位于湿润区,水资源充足。适宜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少,土质退化不是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第3题,措施符合福建茶叶产业发展方向的是培育和引进优良品种,改进制作技术,提高竞争力。
科学改造不利条件
[例2] 垛田是由当地农民每年春季把河道和沟渠中的淤泥挖出堆积而成的、高出水面1米乃至数米的台状高地(如图)。图1中甲地是我国著名的垛田镇。完成(1)~(2)题。
(1)与当地水田农业相比,发展垛田农业的优势是( )
A.集中连片,机械化程度高
B.陆路交通便利,耕作方便
C.地势较高,排水条件好
D.热量丰富,生长期长
(2)甲地区农民选择春季清淤堆田的自然原因是( )
A.降水较少,河流水位较低
B.伏旱天气,晴朗天气较多
C.梅雨季节,河道淤积严重
D.台风多发,清淤利于抗洪
[解析] 第(1)题,读图2可知,垛田被水域划分成一块一块的,A错。当地水域面积大,交通运输工具为小船,水运便利,B错。读文字材料可知,垛田为“高出水面1米乃至数米的台状高地”,故C对。与当地水田农业热量、生长期相同,D错。第(2)题,甲地区春季还未受到锋面雨带影响,降水较少,河流水位较低,利于清淤,选A。伏旱多为7月、梅雨多为6月、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故B、C、D错误。
[答案] (1)C (2)A
[微点拨]
正确区分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限制性区位因素
(1)主要区位因素:对某一区域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主导区位因素:对某一农业发展来说最重要(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或理解为没有该因素,某农业无法发展),如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热量;河西走廊的粮棉和南疆的棉花——水源;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地形;城郊的乳牛、花卉、蔬菜——市场;以色列的无土蔬菜栽培——技术。
(3)限制性区位因素:对某农业影响最大的不利因素,当该条件得到满足时,则其成为主导区位因素。随着科技发展,可以通过改造限制性区位因素来促进农业发展,其改造方式从宏观来看,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改造自然限制性区位因素,使之适合农业生产,如温室大棚生产,改造热量条件;二是改良作物品种或耕作制度,使生产适应当地环境,如改良耕作技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培育耐旱品种。当然也可两方面同时进行操作。
[押题训练]
通辽市农科院在科尔沁沙地(见图1)建设占地约33.3公顷的沙地生态修复试验基地:主要采用沙地衬膜(经拉沙造田平整后采取铺设衬膜形成防渗层,如图2)技术种植水稻,并利用稻田里丰富的浮游生物和腐殖质养殖鸭子、螃蟹、泥鳅等。据此完成1~3题。
1.该试验基地发展沙地衬膜种稻的主要原因是 ( )
A.种植技术先进 B.劳动力充足
C.日照时数长 D.土壤腐殖质多
2.该试验基地的水稻生产属于( )
A.混合农业 B.生态农业
C.季风水田农业 D.商品谷物农业
3.沙地衬膜种植水稻会 ( )
A.加剧盐渍化 B.抑制土地沙化
C.改善地下水质 D.造成生物入侵
解析:1.A 2.B 3.B 第1题,水稻好暖喜湿,在沙地里种水稻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该试验基地发展沙地衬膜种稻的主要原因是种植技术先进,A正确。第2题,由材料“利用稻田里丰富的浮游生物和腐殖质养殖鸭子、螃蟹、泥鳅等”可知,该试验基地的水稻生产属于生态农业,B正确。第3题,由材料可知沙地衬膜会防止水分下渗,不会加剧盐渍化,对地下水质没有影响,种植水稻不会造成生物入侵,增加植被会抑制土地沙化,B正确。
[通性通法归纳]
“特色农业”类型多样,解答该类问题时,坚持“一种思想”“两个方向”:
1.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分析角度
(1)区域农业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生产所需的条件,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种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活动。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优势条件表现在: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大;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
②劣势条件表现在:水资源短缺;盐碱地、涝洼地占较大比例;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2)区域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时间、市场、科技等方面分析。在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作物类型。
(3)区域农业布局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在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见下表所示)
平原地区
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
山区
适宜发展林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
水资源丰富地区
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
气候相对干旱地区
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环境,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
城镇周边地区
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花卉种植业、乳畜业、观光农业等城郊农业
(4)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①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或建设商品性生产基地)。
②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④科技兴农,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⑤推进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
⑥积极开拓市场,树立品牌意识。
⑦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2. 明确商品农业发展的方向
【试题链接】
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甘蔗习性喜温、喜光,需水量大,年积温需5 500°C~8 500°C。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长期是我国的产糖冠军,七八十年代,广东成为我国第一产糖大省,从1993年至今,广西甘蔗种植面积与蔗糖产量始终稳居我国第一。与巴西、澳大利亚等甘蔗产区的机械化收割不同,广西的甘蔗种植、收割主要靠人工完成。近年来广西农村大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下图为“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变化示意图”。
(1)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广西适宜甘蔗种植的原因。
(2)分析广西甘蔗种植面积位居我国第一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分析近年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
(4)为了改变近年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请你为当地政府提出可行性措施。
【答案】
(1)纬度低,太阳高度大,热量充足,满足甘蔗种植的热量条件;距离冬季风源地远,且受北部山地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利于甘蔗越冬;南方沿海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丰富,满足甘蔗种植的水分需求;邻近广东,利于借鉴广东甘蔗种植的经验。
(2)劳动力价格相对廉价;土地价格较低;临近广东,有利于甘蔗种植经验及技术的引进;政府对甘蔗种植的政策支持。(任答三点)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3)我国甘蔗收割劳动力需求量大,而广西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甘蔗种植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城市化的发展,导致甘蔗种植面积减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甘蔗种植业受到冲击;受国际市场影响大,竞争力弱。(任答三点)
(4)提高种植、收割的生产效率,增强甘蔗产业竞争力;加强基础设施等建设,降低流通成本;加强政府支持力度,提高甘蔗收购价格;加大甘蔗深加工,提高甘蔗行业利润水平。(任答两点)
【解析】
(1)本题实质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去考查农业区位因素,首先分析纬度位置:广西纬度低,太阳高度大,热量充足,满足甘蔗种植的热量条件;另外由于距离冬季风源地远,且受北部山地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利于甘蔗越冬;其次分析经度位置:广西靠海,夏季受夏季风的影响大,降水丰富,为甘蔗的种植和生长提供有利的水分条件;最后分析相对位置,广西靠近广东,有利于向广东学习和借鉴甘蔗的种植经验;
(2)分析广西成为我国甘蔗种植面积第一的社会经济条件: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广西的甘蔗种植、收割主要靠人工完成,说明广西具有劳动力优势,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种植面积位于全国第一,说明土地价格低;政府对种植甘蔗有一定的政策支持;临近广东,有利于甘蔗种植经验及技术的引进;
(3)分析近年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对图表进行分析,广西近年来甘蔗种植面积减少,结合材料便可分析原因:广西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劳动力成本上升;甘蔗种植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城市化的发展,导致甘蔗种植面积减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甘蔗种植业受到冲击;受国际市场影响大,竞争力弱。
(4)本题考查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言之有理即可。
2. 读图表资料,回答问题。
意大利是欧盟的重要国家,了解该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有助于更好地发展与欧盟的友好合作关系。
2010年意大利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
年龄段
比重(%)
小于35岁
5.1
35-54岁
33.5
55以上
61.4
2010年意大利农户生产规模结构
生产规模(公顷)
比重(%)
小于2
50.9
2-10
33.6
大于10
15.5
(1)据图概括意大利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状况。
(2)从气候、灌溉水源的角度,分析意大利粮食作物种植的自然条件。
(3)据表资料,归纳意大利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4)请你为意大利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答案】
(1)粮食作物(水稻、玉米、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波河平原地区;柑橘分布广泛,在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撒丁岛均有分布;葡萄主要分布在亚平宁半岛西部和撒丁岛北部;橄榄主要分布在西西里岛东部和亚平宁半岛西部;柠檬主要分布在亚平宁半岛东部。
(2)气候条件:意大利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的北部平原,地处地中海气候区,雨热不同期,夏季热量充足,而水分不足,需要人工灌溉。
灌溉水源:流经平原的河流主要支流多发源于其北面的阿尔卑斯山脉,夏季阿尔卑斯山脉的冰雪融水,通过河流系统给平原的农业带来了充沛的灌溉水源。
(3)农业劳动力人口老化严重;农户以土地面积很小的农场为主,难以开展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
(4)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小型农业机械;建立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体系和农业保险政策;培育良种,形成农产品品牌;发展绿色农业旅游;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水平等。
【解析】
(1)意大利地处欧洲南部阿尔卑斯山南麓且向地中海延伸的亚平宁半岛上,北部为阿尔卑斯山脉,山脉南侧为平原。结合图例说明即可。
(2)读图可知意大利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北部的波河平原。当地属地中海气候区,雨热不同期,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热量充足,而降水少、水分不足,且是农作物生长重要时期,需要人工灌溉。流经平原的河流主要支流多发源于其北面的阿尔卑斯山脉,夏季阿尔卑斯山脉的冰雪融水,通过河流系统给平原的农业带来了充沛的灌溉水源。
(3)由表格资料可以看出:意大利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农业劳动力人口老化严重,中老年人口占比重大;农户以土地面积很小的农场为主,农场规模小,难以开展大规模农业机械化生产。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措施: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②建立产供销一体化农业体系和农业保险政策;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培育优良品种;④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⑤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⑥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⑧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等。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