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是一种自然气候现象,指20时以后,到第二天早晨8时以前下的雨。海洋上多夜雨,主要是因为夜间云层顶部辐射冷却,下沉冷空气抬升了海面上的潮湿空气的缘故。陆地上的夜雨多发生在山区河谷盆地地区,主要是因为太阳落山前,地面就开始降温,山坡上冷却了的空气不断沿坡下沉,逐渐抬升了河谷中间的暖湿空气,于是云层在凝结高度以上迅速形成,慢慢地上升气流就托不住越来越大的水滴,河谷夜雨便宣告开始。
我国内陆地区,如四川、西藏、贵州许多河谷、盆地地形中,夜雨比日雨多。西藏拉萨、河西走廊的敦煌、马海一带,夜雨率超过80%,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和湟水河谷上游等地夜雨率也都大于70%。
“巴山夜雨”其实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国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区)。这些地方的夜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例如,重庆、峨眉山分别占61%和67%,贵州高原上的遵义、贵阳分别占58%和67%。我国其他地方也有多夜雨的,但夜雨次数、夜雨量及影响范围都不如大巴山和四川盆地。
夜雨是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其多少常用夜雨率表示。夜雨率是夜间降雨量占日降雨量的百分率。图示意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夏季平均夜雨率(%)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城市中,夏季夜雨率最高的是
A.拉萨 B.昌都 C.林芝 D.那曲
2.夜雨率高
A.不利于植物光合作用
B.增大地面蒸发消耗
C.降低地质灾害发生频次
D.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
3.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B.昌都位于河流谷地之中
C.林芝年降水量小于拉萨
D.那曲以北地区地形崎岖
答案:1.A 2.D 3.B
1.解析:读图示等值线数值,四城市中拉萨的夜雨率占75%以上为最高。故选A
2.解析:夜间不会发生光合作用;夜间因温度低,蒸发弱,所以减少消耗,增加土壤水分。故选D
3.解析:图示海拔高处,夜雨率不一定高;据夜雨率不能推测年降水量;那曲以北等值线稀疏,表明地势变化小,地形平坦;而昌都夜雨率较高,可判断位于河谷中。故选B。
夜雨是重要的农业气候资源,其多少常用夜雨率表示,夜雨率是指20时至次日8时降水量总和占一天中降雨量的百分比,下图为青海省6~9月平均夜雨率的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
4.甲地夜雨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A.河谷地形,夜晚盛行上升气流,夜雨量大
B.位置偏东,受夏季风影响较显著,夜雨量大
C.地处高原,夜晚降水量较白天小,夜雨量小
D.临近河流,白天水汽较夜晚充足,夜雨量小
5.夜雨率高有利于该地
A.棉花的生长发育
B.地表水下渗量减少
C.土壤水分含量增加
D.地质灾害频次减少
答案:4.A 5.C
4.解析:甲地位于湟水谷地,河谷地形,夜晚盛行上升的气流,形成夜雨,选A。
5.解析:夜雨率高直接导致该地土壤水分含量增加,选C。该地不适合大量种植棉花;夜雨率增加会使地面下渗量增加,由于区域山地地形较多,夜雨可能会导致地质灾害频次增加。
小麦是一种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是三大谷物之一,几乎全作食用,仅约有六分之一作为饲料使用。我国种植小麦的地区较广,种植历史悠久,那么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区别是什么?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春小麦因为没有抗寒能力不适合在冬季种植,在冬季气温零下以下是不能够成活的。冬季小麦就能够适用零度以下的气温。春小麦是指开春之后才能种植的小麦,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黑龙江、吉林等地的种植比较多。冬小麦是在在秋季的时候开始播种,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三、种植地区不同
中国小麦主要种在北方地区,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温长,所以在春季气温回升后才种小麦,叫春小麦。华北地区气温冬季稍高,小麦能够过冬,所以在冬季就种小麦了,叫冬小麦。春小麦种在东北寒冷地区,冬小麦种在较温暖地区。
四、种植地方气候不同
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种的,因为冬季太冷,不能播种,所以在开春后才种,称为春小麦。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冬季播种夏季收,比如我国东北就是春小麦,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
五、品种特征不同
春小麦品种一般植株比较矮小,但是麦粒比较大,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冬小麦品种植株能长得比较高,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春小麦因为没有抗寒能力不适合在冬季种植,在冬季气温零下以下是不能够成活的。冬季小麦就能够适用零度以下的气温。
六、小麦品质不同
冬小麦品质较春小麦较高。春小麦的抗旱能力极强,株矮穗大,生长期短,适于春天播种,但不如冬小麦粉好吃。冬小麦在生长过程中抗寒的能力极强,其幼苗能够过冬,在春天来临时,幼苗分孽很快,扎蹲长大,冬小麦磨出的粉很好吃,冬小麦一般比春小麦要好吃。
七、用途不同
春小麦的麦粉品质不是很优质,因此大多都会用来做成做饲料。冬小麦是属于优质小麦适合做成面粉,所以现在大多数的人都会买冬小麦优质品种食用。
以上就是冬小麦和春小麦区别的介绍,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区别是春小麦生长在东北寒冷地区,冬小麦生长在温暖地区,春小麦生长周期短冬小麦生长周期长,春小麦产量高冬小麦产量相对低,冬小麦品质较春小麦优。
1、植被
(1)定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分类
①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
②人工裁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3)形成过程:
在新形成的裸地上,很快会有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植物生长过程中,也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从而有更多种类的植物在此生长,直至形成稳定的植被。(4)垂直结构: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2、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气候
①植物生长快慢与气温高低有关;热量决定植被类型
②昼夜温差影响植物生长的速度及品质
③光照强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重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不同光质对植物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等影响不同
⑤风是植物花粉、种子和果实传播的动力;风还能促使环境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水汽均匀分布,并加速它们的循环,形成有利于植物正常生活的环境;风会使植物变形(2)地形
①海拔影响植被垂直地带分异和非地带性分布
②坡向影响植被生长和类型(3)土壤
①酸碱度影响植被类型
②肥力影响植被生长
(4)环境污染影响植物生长
(5)植被形态对环境的适应
①根系: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
②叶子:叶片厚,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③分布: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而土壤贫瘠
④花色: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⑤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
3、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气候:调节温差;增加蒸腾,提高空气湿度;调节大气成分;防风固沙(2)地形:加快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保持水土,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减少侵蚀地貌的形成(3)土壤:减少土壤侵蚀;改良土壤性质;促进土壤形成(4)水文:涵养水源;减少含沙量;增加下渗;减缓地表径流;削减风浪,保护堤岸(5)生物:繁衍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6)城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滞尘
4、森林的作用(1)林冠层和林下植被层
①截留降水,减少地表径流
②白天阻挡太阳辐射,晚上阻挡热量逃逸,减少昼夜温差
③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加大降水的可能性
④防风,削减风力
(2)枯枝落叶层
①吸收和渗透降水,涵养水源
②枯枝落叶层腐烂后,形成腐殖质和有机质,改善土壤性质,促进下渗
③减缓地表径流,防洪减灾
④阻碍了土壤表面蒸发水分,土壤蒸发量减少
(3)根系土壤层
①植物根系可以固土护坡
②加大土壤孔隙度,加速下渗
5、森林的分布及类型
(1)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森林植被类型多样。热带的森林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温带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森林,如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
(2)几种典型的森林
①热带雨林: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藤本植物、附生植物数量丰富。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②常绿阔叶林: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干季,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③落叶阔叶林(夏绿林):分布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夏季炎热或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④亚寒带针叶林: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6、草原与荒漠
(1)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2)类型
①热带草原:分布于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湿季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②温带草原:分布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③荒漠: 分布于气候干旱的热带和温带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以旱生的灌木为主,植被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早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周期。
7、影响陆生动物生存的因素(1)生存空间
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空间大
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空间小
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2)气候
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
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
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生态环境
②全球气候变化,生存环境改变
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4)天敌:受到天敌威胁小,利于生存(5)人类活动
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到破坏
8、影响水生动物生存的因素(1)生存空间
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
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
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动物洄游产卵
(2)气候
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
②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
③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
(3)水文
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
②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
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
④水质好,适宜鱼类生长
(4)食物
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②水草丰美,有其他鱼类提供充足饵料。
(5)天敌: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
(6)人类活动
①污染加重,水质变差
②过度捕捞
9、多古老珍稀动物的原因(1)自然原因
①远离大陆,长期孤立存在,缺乏基因交流
②少大型食肉动物,缺乏生物竞争,动物进化缓慢
③自然环境变化小,不利于生物的进化
(2)人为原因:人类发现较晚(人迹罕至),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10、土壤的颜色和质地
(1)土壤: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方面进行。
(2)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①黑土: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②黄土:土层深厚,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磷肥、氮肥,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旱、涝、碱、沙。
③红壤: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加以改造。
④紫色土: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
⑤水稻土:在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种植水稻)中形成的特殊土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3)土壤质地
①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②土壤质地的分类: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在野外可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a.砂土:砂粒占优势,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蓄水、保肥性能弱,易耕作。
b.壤土: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通气、透水性良好,蓄水、保肥性能强,是理想的土壤质地。
c.黏土: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良差,蓄水、保肥性能强,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11、土壤剖面结构
(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森林土壤剖面:在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从上到下一般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
①枯枝落叶层、部分分解的有机碎屑层(有机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②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③淋溶层: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④淀积层: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⑤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⑥母岩层:坚硬的岩石。
(3)耕作土壤剖面: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①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②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③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1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
①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②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植物可把分散在成土母质、水和大气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储存在生物体内,并随生物残体的分解释放到土壤表层。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③生物循环促进土壤形成: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3)气候
②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③举例:亚马孙河流域因高温多雨,自然土壤失去热带雨林保护时,有机质快速分解,营养元素被淋溶。
(4)地形
①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②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③陡峭山坡: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④平坦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⑤阳坡:太阳辐射能多,温度状况好,蒸发量相对较大,水分较差。
⑥阴坡:太阳辐射能较少,温度较低,蒸发量相对较小,水分较好。
(6)人类活动
①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②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了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
13、土壤的功能
(1)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3)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土壤水是陆地水体的一部分。大气降水的一部分储存在土壤中,既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又可以持续提供植物所需的水分。
(4)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的;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
14、土壤养护的方法(1)改良土壤
①前提:有些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或者种植农作物产量较低,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
②举例: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通过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的方式,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2)种养结合:常用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