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区为何频发泥石流科学家采用多源数据精准评估地表水文遥感南天山泥石流灾害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旱区降雨模式发生显著变化,短时强降雨事件明显增多,冰雪融水的增加使得旱区水文条件更为复杂,这些变化导致干旱地区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规模持续增大,对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传统泥石流监测手段如人工实地调查、现场设备监测等,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人工调查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在一些偏远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数据采集难度极大。现场设备监测虽然能够提供较为精确的数据,但设备成本高,维护难度大,且只能覆盖有限的范围。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很难大规模部署这些监测设备。因此,在偏远山区和广阔的干旱地区,获取准确的泥石流数据变得异常困难。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一直在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以实现对旱区泥石流活动性进行大范围的快速定量评估。

近年来,卫星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卫星遥感能够提供大面积的地表信息,而人工智能则在图像识别和数据分析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能力,将两者结合起来,有望为干旱地区的泥石流预报预警提供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崔鹏院士团队便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研究员们开发了一种创新的泥石流评估方法,将卫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 AI 图像识别技术有机结合。这种方法能够自动提取泥石流堆积扇和沟道的关键参数,为泥石流预报预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创新方法:当泥石流遇上人工智能

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提供了丰富的地表信息,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系分布等。AI 图像识别则能够从这些海量数据中精准地识别出泥石流的沟道、扇体等特征信息。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 可以学习泥石流活动的典型特征,从而在卫星影像中快速准确地定位高频泥石流易发区域。

在此基础上,该团队构建了“规模-活动性复合指数(SAC)”,用于量化泥石流的活动程度。SAC 指数综合考虑了泥石流的规模和频率两个方面,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将多个泥石流活动性关键参数(包括沟道数量、扇体大小、最大临界剪切应力和事件频率等)集成到一个指数中,能够全面反映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和潜在危害。

实地验证:南天山的科学实验场

为了验证这种新方法的有效性,研究员们选择了新疆南天山干旱半干旱地区作为研究区域(面积达 6751 平方公里),具有典型的内陆山区特征,泥石流灾害频发,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是进行科学研究的理想场所。

根据 SAC 指数的空间分布,该团队发现了南天山地区的泥石流活动性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具体来说,南天山南部的泥石流活动性显著高于北部地区,这种差异与冰川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南部地区冰川融化产生的大量融水,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这些融水与山区的松散物质相结合,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泥石流,沿着沟道快速下泄,对下游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一些特定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下,泥石流的活动性会进一步增强。例如,在暴雨天气下,大量的降水会加速冰川融化,使得山区的水文条件更加复杂,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规模都可能增大。而在一些地形陡峭、岩石破碎的区域,泥石流的破坏力也更为显著。

应用价值:从实验室到防灾一线

这种基于卫星影像和 AI 技术的泥石流评估方法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该方法具有高效性和低成本的特点。卫星遥感能够快速覆盖大面积区域,获取丰富的地表信息。而 AI 技术的应用则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效率,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对大量数据的处理和解读。与传统的人工调查和仪器监测相比,这种方法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还能够更及时地提供泥石流预警信息。

其次,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推广性。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等数据来源相对容易获取,且不受地理条件和人为因素的限制。因此,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其他干旱地区,为当地的泥石流预警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方法可以为灾害预测预警系统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定期获取卫星影像并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泥石流的潜在风险区域,并提前发出预警信息。同时,它还可以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帮助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泥石流防治策略和措施。

结语:科技守护生命线

该团体提出的这种结合卫星影像和 AI 技术的区域泥石流活动性评估方法,为干旱地区的泥石流预测预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它不仅提高了泥石流活动性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还降低了成本,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随着卫星遥感技术和 AI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技术将在灾害防控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这也提醒我们要更加关注前沿科技在实际应用中的转化和推广,让科技的力量真正惠及社会。

参考文献

[1] Jiang Z, Wang J, Zhang G, et al. An innovative approach to evaluate debris flow scale-activity across diverse aridity zones: Fusion of image recognition and geomorphometric analysis [J]. Catena, 2025, 250

策划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国

作者丨杨飞 王姣 蒋祯妮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监制丨中国科普博览

责编丨张一诺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区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在新源举办从地理学视角开启干旱区科学的研究和探索,不仅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更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干旱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的舞台和机遇。 大会现场 张明摄 会上,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区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分党组书记陈曦研究员代表干旱区分会发布了《中国干旱区研究宣言》。《宣言》指出,我国内陆干旱区半jvzq<84yyy4ylk3ecu4dp8ldzyju1pgeoup04975275u4975276:a?<729810qyon
1.“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安全保障科学基础”B类先导专项第二季度进展会议围绕B类先导专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安全保障科学基础”第二季度执行进展和下一步工作重点展开讨论与指导。     B类先导专项进展调度会上,新疆生地所段伟利副所长代表专项组汇报了总体研究进展。专项以提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多维协同调控理论为目标,为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典型jvzq<84yyy4fir3ecu4dp8}yfv5{j|a38948;4424;198y424;19:6a9:>7;;70jvsm
2.《中国干旱区研究宣言》发布为进一步做好干旱区研究科学交流平台的建设,加大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寻找干旱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科学途径,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区分会2023年学术年会暨干旱区分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中国地理学会干旱区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分党组书记陈曦代表干旱区分会发布了《中国干旱jvzq<84zl0vfqyqg0eun0ls1p4532;8128661l6:8593/=5666:377mvon
3.基金委发布“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科学计划”项目指南—新闻—科学网(一)干旱半干旱区社会-生态系统动力学与可持续发展方向 为进一步提升对干旱地区社会生态系统响应全球变化的科学认知,提出增强生态系统韧性及居民生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综合过去干旱半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本计划资助的项目)研究认识的基础上,将在以下几个方向开展集成研究,揭示“水-土-植被-人文”耦合系统的互馈jvzquC41pg}t0|hkgpifpny0ep5ivvqpgyy049771;567:7260yivv
4.经管学部干旱区水治理高端论坛暨南疆水系统科学与工程联合实验室本站讯 7月5日,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干旱区水治理高端论坛暨南疆水系统科学与工程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在天津大学顺利举办。国家级杰出人才王浩、傅伯杰、邓铭江、冯起,水资源规划专家汪党献正高,天津理工大学校长练继建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董新光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jvzq<84cnwsok7ylw0kew7hp1ktgq8624:57:;70jvs
5.干旱绿洲区葡萄农田水碳通量定量评估干旱绿洲区葡萄农田水碳通量定量评估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青海大学土木水利学院;东北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 张扬何建华 朱高峰 马金珠 王尚涛 于海超 开通知网号 为科学合理地认识水资源消耗和碳固存潜力,实现干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基于涡度相关系统、树干液流技术和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于2014-2019年生长季对甘肃省敦煌南湖绿洲区一jvzquC41ycv/ewpk0pku1}twej5xgk4Lqwxocu4Ctvodnn4NF\Q32;:272660qyon
6.紫薯什么时候成熟?不同地区与季节的种植技术详解📚 引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川渝地区特色薯类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规程》(2023年发布) 3.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甘肃、陕西、宁夏)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花青素积累,是优质紫薯产区。 最佳播期:4月中旬至5月初(避开倒春寒) 成熟时间:9月上旬至中旬(秦紫薯系列) jvzquC41o0nv7hqo1gsi}jej16J8Bo8645
7.西南干旱河谷区耕作侵蚀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9787030791672【正版包邮】正版 西南干旱河谷区耕作侵蚀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9787030791672张泽洪,勇,张建辉著农业基础科学 收藏 ¥ 累计评价 0 降价通知 - + 加入购物车 jvzquC41kvkn0si0eqs0396:89:57:7:394ivvq
8.空天院科研团队揭示全球干旱区陆地水储量对植被生长的响应特征和近期,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树东带领的生态水文遥感团队,在干旱区生态水文响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研究团队揭示了过去四十年来(1982年至2016年)全球干旱地区植被生长和陆地水储量的趋势,对陆地水存储对植被生长的响应进行了深入评估,并对未来陆地水存储的演变趋势进行了预测。 长期以来,jvzq<84yyy4bk{hcu0ibu7hp1fzyy8p{fv532;82:1z32;82:49`8A;7:6?/j}rn
9.科学网通过分子系统学、基因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结合经典形态学分类方法,聚焦新疆干旱区特有植物、小型苔藓植物和地衣等类群,解决系统分类、进化、区系组成和物种形成机制等科学问题;探讨干旱区苔藓、地衣等孢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形成和维持机制;通过生态学调查方法,揭示不同区域植物群落特征及群落的构建机制。jvzquC41vcrfp}3uekkoensgv0io1rsfgz4qjyDu?Ktgq8npfg~0km4443=:
10.王忠/于丹团队揭示青藏高原和干旱半干旱区湿地植物N2022年11月22日,地球科学领域权威期刊《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美国地球物理协会会刊,JCR一区Top期刊,IF=6.5)在线发表了生命科学学院梁子湖国家站研究论文“Salinity Induces Allometric Accumulation of Sulfur in Plants and Decouples Plant Nitrogen-Sulfur Correlation in Alpine and Arid Wetlands”(盐度升高诱jvzquC41dku/yqz0gf{/ew4kphu03=;714883@3jvo
11.关于合作申报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的公示(二)科研处(社科处)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厅关于启动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的通知》(内科成字[2022]45号)要求,拟推荐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王娟同志作为“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升关键技术”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以个人的名义参加2022年度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类)的提名。为保证科学技术奖励的公开性,现jvzquC41yy}/kvse0gjv0ls1mli0kwkq13628878464ivv
12.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试验(NWCALIEX)及其研究进展【摘要】: 简要阐述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支持的“我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试验(NWC ALIEX)”的科学意义、试验方案和科学目标,总结了该试验在最近几年取得的部分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概括叙述了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JYLc72276529<0jvs
13.西北师大获批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8项8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西北师大58项课题获批资助,直接经费合计2087万元,平均资助率为21.32%。其中,面上项目6项、经费359万元;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项、经费216万元;地区科学基金项目43项、经费1512万元。 此次获批项目中,数学与统计学院9项、经费306万元;物理与电子工程学jvzquC41pg}t0w|pw0kew7hp1463385:3;5d5<=7c3<9;?91rcmf0qyo
14.2011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公示主要完成单位:福建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陈锦辉、卜力平、羡蓓蓓、张超、马子嵘 13、半干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山东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浦华环保有限公司、中勘冶金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完成人:方世杰、舒安平、刘甲荣、王广和、李振江 jvzquC41yy}/lrfpujk:;7hqo1tfy87233731ƒm4237249>2;665;=<7:;;397xjv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