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菌草在西北半干旱区与玉米紫花苜蓿产量及饲用价值对比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建设优质节水高产稳产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快牧草等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青贮饲料,加快推进秸秆养畜,深入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

据悉,国内饲料用草及规模化养殖用草数量约在1000万吨左右。与此同时,我国牧草饲料适合冷季耕作的草地只占全年种植草地的24.3%,也有75%超过地区的牲畜冬季缺草,所以不可忽视的是,我国饲草特别是优质饲草供给不足。

《“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到2025年的发展目标,全国优质饲草产量达到9800万吨,牛羊饲草需求保障率达80%以上,饲草种子总体自给率达70%以上,饲料(草)生产与加工机械化率达65%以上。

目前初步测算,要确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给率的目标,对优质饲草的需求总量将超过1.2亿吨,尚有近5000万吨的缺口。

巨菌草作为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的饲草之一,其适应性强在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等水资源有限区域都能种植,同时还能作为饲料饲草进行应用。

因此要增加巨菌草种植面积,以增加优质饲草供给,推动草食畜牧业发展,不仅能促进农民增收,对提高饲草产量上具有很大的潜力。

巨菌草作为多年生禾本科在非水分限制条件下其产量在C4作物中相对较高,是玉米、甜高粱、苏丹草、紫花苜蓿的2~3.8倍。经研究发现,相比于种植巨菌草,种植玉米、甜高粱等传统饲草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要求更高。而且,巨菌草具有高效稳定的水分利用效率、抗逆性、耐热性以及营养价值和生物产量。

此外,相比同科属的一年生苏丹草和豆科紫花苜蓿,这两种饲草缺点是具有高耗水特性,对区域土壤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土壤水分的降低也会造成苏丹草、紫花苜蓿产量的下降。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5%,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但发展潜力巨大,是发展旱地农业的重要土地资源,选择适宜的饲草对提高该区饲料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让各位菌草农人更加直观的了解,选取在甘肃省黄土高原地貌下同一土壤、灌水、田间管理等相同条件下作为比较种植巨菌草、玉米、甜高粱、苏丹草、紫花苜蓿。

与其他饲草生产及饲用价值比较

不同饲用植物的生产性能

请输入

注:数据为5种饲草种植180天后测量测算所得;不同省份气候、降水量等条件不同导致巨菌草生长在各地存在些许偏差,因此数据仅供参考。

在收割期饲用作物之间,巨菌草株高显著高于玉米、甜高粱、苏丹草、紫花苜蓿 (P< 0.05)。其中,巨菌草的株高最高 (457.82cm),比甜高粱和玉米的株高高一倍,而苏丹草株高最低 (172.80cm)。

不同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比较

请输入

从表2看出,5种全株饲用植物中,甜高粱中性洗涤纤维(NDF) 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最高。

就整株植物而言,巨菌草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最低,而粗蛋白(CP)含量最高达15.03%,比紫花苜蓿高约55%;而在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中巨菌草最高(63.79%),其次为苏丹草 (56.44%),玉米的最低 (50.78%)。

不同饲用植物的饲用价值比较

请输入

从表3看出,巨菌草的总可消化养分(TDN)、干物质消化率(DDM)、干物质采食量(DMI)最高,其次紫花苜蓿,饲用玉米总可消化养分(TDN)的最低 。

各饲用植物的干物质采食量(DMI)在2.10%~3.00%,其中巨菌草最高,甜高粱最低,除饲用玉米与甜高粱差异不显著外,其他饲用植物间差异显著 (P < 0.05);

同一土壤下种植的紫花苜蓿

同一土壤下种植的巨菌草

生物产量和营养品质是评价饲用植物优劣的主要依据,其中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高的饲用植物适口性差,影响牲畜的采食率,酸性洗涤纤维(ADF)影响饲用植物的消化率。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及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常用于衡量家畜对饲料消化能力。

RFV值越大(相对饲喂价值),说明饲用植物的饲用价值越高。通过表4分析可知,巨菌草的适口性较好,采食率高,而且家畜对其消化能力较高。巨菌草RFV值较高 (143),其次是紫花苜蓿和苏丹草(126~134),甜高粱和饲用玉米最低 (101~109),分别达到了粗饲料分级标准的1 级、2级和3级。

以往,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等许多养殖户习惯种植饲用玉米和干草作饲料喂食家禽,但都知道玉米的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籽粒上,在干旱的环境条件下,就限制了玉米的生产,对干物质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巨菌草、玉米、甜高粱、苏丹草和紫花苜蓿产量,发现巨菌草的干物质产量与其他4种饲用植物相比,产量优势十分明显。这与植物的株高和茎粗有一定的关系。

经在同一块土壤地上种植测量表明,巨菌草的株高最高、茎粗最粗。从株高和茎粗可知,巨菌草的高产性是由于其较高的株高和茎粗,加上其较强的分蘖能力等先天优势。由此可知,巨菌草比其他几种饲用植物具有产量上的绝对优势。

此外,种植巨菌草,比种饲用玉米、甜高粱、苏丹草、紫花苜蓿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要求要低,更能降低成本,节水、节约耕地。

因此,在降水少、土壤相对贫瘠而面积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区,应当考虑用巨菌草代替饲用玉米、甜高粱、苏丹草、紫花苜蓿作为饲草的种植策略及该区推广的优良饲草,以提高干旱半干旱区的生产潜力,进而提高我国饲草产量。

THE END
0.鬃狮蜥适合新手养吗?Pogona vitticeps,中文名为鬃狮蜥,原产于澳大利亚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是爬行动物爱好者中广受欢迎的宠物之一。成年个体体长通常在45至60厘米之间,其中尾巴约占一半长度。它们具有明显的眼睑、短而粗壮的四肢以及颈部周围可膨胀的刺状鳞片,这些特征不仅用于防御,也用于社交展示。鬃狮蜥属于日行性动物,依赖外部热源维持jvzquC41yy}/lrfpuj{/exr1r1i3;:=f4dk:4B
1.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干旱监测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杜灵通博士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01438)、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NGY2014001)等项目的资助下,从干旱致灾因子分析到遥感光谱监测机制模拟,再到综合干旱监测模型构建与改进,系统地梳理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综合干旱监测的理论基础与模型机制。同时,以宁夏为研究区开展干旱时空演化特征研究,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干 jvzquC41ugk/pz0gf{/ew4kphu039:213;467mvo
2.干旱半干旱区草原灌丛化的原因及影响争议与进展【摘要】: 灌丛化作为全球干旱半干旱区草原普遍发生的现象,其定义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灌木/木本的生物量、密度、盖度的增加以及草本的生物量、密度、盖度的减少。草原灌丛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过度放牧被认为是引发草原灌丛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最新的研究 jvzquC41yy}/ewpk0eun0ls1Ctzjeuj1ELLEVxycn/MIFU7237672:80jvs
3.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分析: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气湿度小,蒸发强烈,而减少蒸发使绿水中的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覆膜种植农作物会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水分的蒸发. 解答: 解:减少水分蒸发量,即增加了绿水中生产性绿水的比重.A、水田改旱地,会增大水分的蒸发,使生产性绿水比重下降,故不符合题意.B、植树造林不符合干旱半干旱地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h|mq1ujoukhnfa7;dfA::8h?g3@52h3ldhjjc5:7c2jj:d
4.半干旱雨养区覆盖种植冬麦田土壤水热效应16张延成;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地表土壤水分反演研究[D];长安大学;年 17聂红梅;半干旱雨养区覆盖种植冬麦田土壤水热效应[D];西北大学;年 18谢巍;基于C和L波段雷达数据的干旱区土壤水分反演[D];长安大学;年 19童永平;半干旱雨养区覆盖种植冬麦田土壤水热效应[D];长安大学;年 20马战林;Mironov介电常数模型对土壤水分jvzquC41efse0lsmk0ipo7hp1Cxuklqg1EJNF662959.3967;9;72:3jvo
5.半干旱沙地固沙植被恢复对降雨深层渗漏的影响研究获进展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限制性资源,但随着工业、农业和生态用水需求的增加,该区域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深层渗漏是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重要组成部分,降水模式和植被生长特征的改变会影响深层渗漏过程及地下水补给。探究半干旱沙地固沙植被恢复以及降水格局变化对深层渗漏过程的影响,可为区域降水及地下水jvzquC41yy}/ejx0ep5t{t~142823:4v42823:76a6>27@<80unu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