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是中国人,分什么川云贵渝、川贵云渝、川云渝贵……)
但不知怎么的,这天气却不太像一家人
就好像是安装的师傅不小心
把云贵的空调外机落到了川渝这里
立秋后,多数地区气温渐低
独川渝地区仿佛有高温结界一般
甚至还刷新了四川省国家气象站的高温记录
图源:四川观察
不止是体感的不适
还有河流干涸、土地开裂、
停工限电、突发山火等
严重影响到了市民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难过的是,盼星星盼月亮盼降温的四川人民
不但没有等到凉爽的秋风
还又一次在午间睡梦中被摇醒
为四川人民担心焦急之余
亦有网友
甚至有网友表示,
“久旱必地震”、“旱震理论”
成为讨论的热点话题
01
什么是“旱震理论”?
所谓“旱震理论”,就是指大震之前必大旱,这是由我国旱震理论专家耿国庆在1972年所提出。
耿国庆查阅了公元前231年(秦始皇十六年)至公元1971年这2202年间,华北及渤海地区(34°-43°N,108°-125°E)共发生6.0级以上大地震69次,67次地震都是旱震震例,占地震总次数的97.1%。
其中,震前一年大旱者为27次,震前二年大旱者为15次,震前三年大旱者16次,震前三年半大旱者为9次。
表1 公元前231年—1971年华北及渤海地区6.0级以上大地震旱震关系统计表
统计发现,旱区面积随震级大小而增减。发生6级地震所需的震前旱区面积为25.2×104km²,发生7级地震所需的震前旱区面积为43.2×104km²。
干旱异常持续时间越长,震级越大。大旱年后,如马上发震,震级小些;旱后第三年发震时,震级将增大半级。中国历史上,几个7级半或8级的大地震,多是在大旱后第二年至三年半时间内发生的。
表2 中国历史上几个大震(M≥7.5)去震前大旱年份一览表
旱震理论的“旱”和旱庄稼的“旱”并不相同。
旱庄稼的“旱”是指农作物生长期间需要水,而若不及时降雨雪,就会造成各个不同季节的“旱”情;而旱震的“旱”,往往是春夏秋连旱,或春夏秋冬连旱或连续二、三年大旱;而且是大面积的严重干旱;往往是几十年不遇甚至上百年不遇的大旱。
因此,所有旱震的“旱”,必然首先“旱"庄稼。反之旱庄稼的“旱”,由于干旱时间短,旱区面积小,旱情程度一般,尽管对农作物生长不利,但根本上与强震活动无关。
那么,干旱与地震的具体关系如何表示?
(1)若旱后第一年发生地震时(T=591天)
S = 2.52*105 km2
则 Ms = 6.1级
即发生6.1级地震所需的震前旱区面积为2.52*105km2;
S = 4.32*105 km2
则 Ms=6.9级
即发生6.9级地震所需的震前旱区面积为4.32*105km2;
(2)若旱后第三年发生地震时(T=1321天)
S = 2.52*105 km2
则 Ms = 6.6级
S = 4.32*105km2
则 Ms = 7.1级
即如果旱后第三年发生地震时,震级将提高半级。
因此,耿国庆认为大地震发生前是有气象异变作为其前兆,抓住这种前兆是完全有可能在预测、预报和预防大地震方面发挥一定作用。
根据上述分析,大旱与大震的确存在一些关联,但旱震理论在学术界依然存在争议。
02
“旱震理论”的质疑
一直以来,
不少科学家都对该理论提出过质疑。
2011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副主任
张永仙就曾公开表示:
“利用干旱和气候异常来预测地震,
虚报率很高,很难用于震前精准预测,
且干旱和地震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换句话说,“大旱之后有大震”的说法
目前只是一种假说。
旱震理论的准确率可就没那么高了。
有研究指出,1900 年至2013 年内
中国大陆共发生过142次6级及以上大地震,
其中大震之前1-4年为旱区
的情况有79次,仅占比56%。
其次,作为旱震理论“论据”的
地震与干旱之间发生次数的统计
并不严谨
地震本身就有一定的发生频度,干旱也一样。
在独立的事件间进行关联更要科学慎重。
另外,地震有较为复杂的研究指标、
研究要素和研究方法。
不能仅用一句“大旱之后必有大震”将其成因标签化、简单化,更不能在一次旱灾或震后对该理论过分传播,影响舆情。
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于干旱和地震的关系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气候变化和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可以设想这样一个过程:
地球的各个板块变得活跃,相互挤压摩擦
地球局部温度升高
大陆板块间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地球表面
地表温度升高
地表加热空气形成大面积上升干热气流
干热气流不利于降雨,形成干旱
聪明的你可能忍不住提问:
才能传导到地面上来呢?
但地壳运动一般发生在地下10千米左右,
地震本身的酝酿过程短则几十年,
中则几百年,长则数千年。
(不是几年就能够传到地面的!)
用“某场干旱”来解释“其后发生的某场地震”并不成立
因此,大旱之后有大震不是一个规律,
而是干旱有与地震相伴的可能性。
再者,大地震的发生位置需要有大地震带的分布。然而今年的一些干旱地区,如英国、中国的湖南和贵州等地方并不具备这样的发生大震的地质条件,因此发生概率是较低的。
因此,目前“大旱之后有大震”结论的得出还需谨慎,旱震理论仍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还不能上升为科学依据。
那对于旱震理论
你怎么看?
不过我们不必杞人忧天。
只要各部门做到未雨绸缪,
个人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
就能有备无患。
03
地震究竟如何预警?
距离震中53km的康定市提前7秒收到地震预警
距离震中99km的雅安市提前20秒收到地震预警
距离震中超过200km的成都市则
提前50秒收到地震预警
这背后蕴藏着的原理又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地震波主要有纵波和横波。当速度较快但震动较弱的纵波(约7km/s)触发了预警系统,此时速度较慢但震动较大的横波正以约4km/s的速度扩散。
图源:搜狐
预警系统一旦捕捉到纵波,将快速计算出地震等级、地点、时间,并通过无线电波或光纤信号以光速传达到震中周边地区,因此地震预警的本质便是时间差。
图源:中国科普博览
虽然四川人常言“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
将避免数万个家庭的破碎
太长不看版:大旱与大震存在关联,但“旱震理论”尚缺乏科学依据。
寻找意义版:每一项地震预警研究都应被尊重,科学家们在分秒必争的研究中拯救更多的家庭。
参考文献及资料:
[1]耿庆国.旱震关系与大地震中期预报[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1984(07):658-667.
图文 | 陆雨欣 史天颖 汪子丁
排版 | 张皓烨
审核 | 傅宇杰 陈星安 许鹤麟 王嘉清
转载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如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编辑:TT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