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完整的建筑史图册的画图逻辑?
为了解决大家的困境,几凡推出了“0元图解建筑史第五季——建筑画图题专项提升课程”,以专题的形式,手把手带教,带你真正了解建筑史图册的画图逻辑,让你不再惧怕“画图题”,让你能够画起建筑历史图来得心应手。
0元图解历史第五季
“中建第三讲"
从地理背景看各地风土民居的特征
No.1
风土:一个地方环境气候和风俗民俗的总称,内涵大于“乡土”,对应vernacular,本土引申为地方特质,例如北京四合院民居以人伦秩序呈现等级秩序。
“风”指场所精神(genius loci),如诗经所说:以风为根,雅颂随生。
“土”(topography)指地理、地貌、地质,或地理、文化、时间。
“风土”(vernacular)与“官式”(highstyle)对应,官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官式建筑有一整套完整的order,是范式等级制度控制下的建筑。 而风土建筑主要受影响于地理气候环境和人文因素。
No.2
按地理和气候背景来划分中国乡土建筑的地缘,可以按照400mm、800mm以及散布的1600mm等降水线来划分地域。
1.400mm等降水线
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界线经过的山脉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沿途经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00mm降水量线把我国大致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半壁,同时也量我国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分界线,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长城的建设也与这条分界线密切相关。
2. 文明的地理分野—长城
长城的建设是一个人文的产物,但也有自然地理的因素,源自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相互碰撞斗争。外因为中原农业聚落对北方游牧部落侵袭的防御,内因是由于战国起废除井田制,井田制度的瓦解。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西起临姚,东至辽东。长城现存最早的残段为:战国赵长城;最能代表长城建造成就的是:明代北京八达岭长城。其修筑材料早期是以夯土为主,间用砖石,明代时广泛砖包砌、条石砌。早期作为农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后来有了城垣概念及功用的延展。
3.800mm与1600mm等降水线
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线:青藏高原东南-秦岭-淮河一线重合,主要由秦岭和淮河划定,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也是穿斗结构的分界线。是水田和旱地分布分界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
1600mm建水县散落于800mm之间,众多的建筑体系是对气候和文化迁徙的回应。
地域乡土民居示意图
No.3
如果说按等降水线划分考虑的是地理气候对于区域建筑的影响,那么语系则更多体现的是人文因素对建筑的影响。
1. 风土建筑谱系的“基质五要”
1) “聚落形态”实即聚落嵌入环境地貌的构成方式,其中反映着自然条件和文化风习的双重作用,尤其是反映了聚落社会关系和集体生活制度的空间特征。
2) “宅院形制”源于宗法关系的汉族宅院和受其影响的其他民族宅院,有着与地理气候条件和人伦秩序相关联的多种合院构成规则及样态。
3) “结构类型”在抬梁,穿斗,井干,平顶密肋,及其多种多样的变体和混合体中,可以辨识出各地匠系对木结构的不同搭建传统。
4) “装饰母题及工艺” 这种小木作装修范畴的工巧意匠,可以反映风土建筑谱系的工艺传承和交互影响
5) “营造禁忌” 从选址、建造、到建成使用过程中一系列文化象征和心理学“自我暗示”作用的习俗讲究。
语系与建筑类型
No.4
1. 北京四合院— 宗法社会居住习俗的主要空间形式
三进四合院的布局:从大门进去迎面就是影壁,看到影壁后再往里走就到了第一进院和第二进院之间的一道门-垂花门,过了垂花门就是第二进院了若遇到雨雪天气或无重要活动不开放垂花门时想进入正院就要经过抄手游廊,第二进院北侧为正房,配有耳房,有“三正两耳”或“三正四耳”等形式,正房一般给长者居住,东西侧分别为东西厢房,给晚辈居住,而倒座则是用于置放物品或给当时的下人居住。
2. 晋陕四合院
现知保存最古老的民居集中地区之一。窄长院落天井,单坡顶厢房。
山西四合院与北京四合院虽然同属北方的四合院类型,但两者在四合院形制、建筑形式、装饰风格等方面均有较大区别。因为山西以往曾经战事频繁,所以尤其强调住宅的安全性,封闭的院落显示出对外界的戒备,外观高耸封闭,外墙皆为灰色清水砖墙,颜色古朴单一。山西民居对外的山墙一般不开窗,以倒座、各级厢房、正房等组成的四合院外观因宅而异,高度、形制、细部各不相同。
3. 窑居
主要分布在陕、甘、晋、豫等地。分为靠崖窑、地坑窑和锢窑。
靠崖窑
地坑窑
锢窑
4. 徽居
特点为以堂楼为中心、高耸的马头墙、精工木雕、楼面雕饰为特色的天井建筑。
“白墙灰瓦马头墙,天井厢房夹正堂”,徽居建筑平面一般设三开间,沿进深方向分成两段,前段中间一间为天井,两边为过间,后段中间一间为正堂,两边两间为厢房。
天井:四水归堂之意。
正堂:天井与正堂处于建筑对称中心轴线上。
厢房:厢房在正堂两边,内用木板,外用石板。厢房与过间之间有一个人口空间的处理,在厢房门口沿建筑横轴加一道壁,使得厢房的入口不直接朝向过间,划分了公私空间,也丰富了空间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