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化: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前提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从概念中可以看出,沙漠化强调的并非是沙漠本身,而是突出说明了人类不合理活动在沙漠形成中的作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等生态脆弱区属于沙漠化严重的地区。
石漠化
石漠化:亦称石质荒漠化。是指因水土流失而导致地表土壤损失,基岩裸露,土地丧失农业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退化的现象。石漠化多发生在石灰岩地区,土层厚度薄(多数不足10cm),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成因:
自然:1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人为:1过度樵采 2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3过度开垦 4乱放牧 5乱砍滥伐
危害: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岩溶发育,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几乎连年旱涝相伴;同时,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贮水能力低,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会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严重,西南大部分地区缺土,一些地方还存在着工程性缺水现
治理:防治石漠化须多管齐下。如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转变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实施生态移民等;同时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个人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参与石漠化治理;尤其是要重视调整石漠化地区能源结构,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减少森林资源的能源性消耗。
红漠化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成因:
1.由于人多地少,过度开发,加上土壤本身的特性,红壤区的土壤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并在不少地区严重退化,形成“红色荒漠化”。
2.南方山区丘陵 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
3.陡坡开垦或过度垦殖,或者毁林开荒,砍林取薪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
危害:1.生态环境严重退化. 2.耕地退化.3.容易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4.造成水土流失
2加强保护和恢复植被,应严禁滥伐林木、对陡坡的开垦、不合理的工矿交通建设和对土壤污染等行为
3工程措施:打坝建库、平整土地、护坡固沟等
4生物措施:植树种草。要做好幼林抚育、封山护林、育草工作。
荒漠化
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地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
成因:
自然:1包括干旱(基本条件)2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3大风吹扬(动力)4没有植被(保护)
人为: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4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 5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的不当活动。
危害:1可利用土地资源减少 2威胁交通安全 3自然灾害加剧 4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
5引发的沙丘列队整体移动、地表风蚀、沙割、沙埋和沙尘释放等,对农田、草地、工矿、重大交通设施以及自然文化遗产等造成了严重危害。
治理:
一、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1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2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3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4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二、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1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比例
2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与绿洲内部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林系
3对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取在沙丘表面设置沙障与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4在防治沙害基础上,采取改良土壤措施
冻融荒漠化
冻融荒漠化:是由于在昼夜或季节性温差较大的地区,岩体或土壤由于剧烈的热胀冷缩而造成结构的破坏或质量的退化。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在甘肃的少数高山区及横断山脉北侧的四川巴塘、得荣、乡城等县的金沙江及其支流流域上游有零星分布,但面积不太大。
成因:
1气候因素:区域气候暖干化,影响局地地温上升,导致多年冻土发生退化。
2高原鼠兔的活动:高原鼠兔挖掘密集的洞道,既破坏了土壤结构,提高了浅层地温,使多年冻土上限下移,又破坏了致密的草根层,使地表植被根茎遭到破坏,加速了冻融荒漠化过程。
3人类活动:草地过牧和不合理的开发工程影响最大,它使地温升高,冻土退化,土壤干燥化,造成山地、缓坡、漫岗地带的地表破碎化、裸露化。
盐渍化
盐渍化: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干旱缺水和蒸发强烈是盐渍化的主要推动力,由于人类不合理灌溉造成的盐渍化叫做次生盐渍化。
在干旱少雨,缺乏灌溉时,由于地表蒸发强烈,会导致土壤深层的水分随毛管向上运动,溶解于水中的盐类聚集于土壤表层,形成旱季土壤盐分向上运动,雨季又随重力水向下运动的现象。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区别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是有差别的
最显著的区别是产生条件的差异
水土流失必然是
流水作用较强或者多暴雨
土质疏松或因坡度重力导致
土壤容易被冲刷侵蚀
最终引起“水”和“土”的流失。
荒漠化则是一种土地退化的现象
某些地区水地流失过于严重
会导致荒漠化
水土流失多发生在
湿润半湿润地区
荒漠化也可以发生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
总结:荒漠化的类型及发生区 沙漠化:西北干旱与半干旱地区 石漠化:狭义的主要分布在西南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地区 红漠化:南方低山丘陵区 (水土流失 土地退化 红壤裸露) 盐渍化: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华北平原较为显著 (我国西北沙漠也称之为黄色沙漠,还有一种白色沙漠,比如南极大陆,由冰雪覆盖导致)
试题链接
近期,国家林业局荒漠化监测中心会同沙化监测重点省区的监测负责人、专家,召开了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技术准备研讨会。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工作将于2019年全面开展。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为快速了解我国荒漠化现状,可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A. RS和GPS B. RS和GIS
C. GIS和GPS D. RS和VR
2.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严重,为防治荒漠化可采取的工程措施是( )A.设置草方格沙障 B.提高人口素质
C.推广节水农业 D.封沙育草
1、答案解析
答案:B
解析:获取我国荒漠化的信息需要用遥感技术,即RS,分析我国荒漠化的变化和现状需用地理信息系统,即GIS。故选B。
2、答案解析
答案:A
解析:首先题干要求工程措施,提高人口素质和推广节水农业属于非工程措施,不属于工程措施,BC排除;封沙育草属于生物措施,D错误;设置草方格沙障属于工程措施,A正确。
下图为2008 2016年我国某地荒漠化面积及开发利用面积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
C.矿山开采 D.不合理利用水资源
2.2014- 2016年中度荒漠化、轻度荒漠化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绿化面积减少 B.重度荒漠化土地治理
C.水资源持续短缺 D.耕地面积扩大
3.2014 年后该地治理荒漠化采取的措施可能是A.提高资源利用率 B.全面退耕还林还草
C.减少矿产开采量 D.实施跨流域调水I程
1、答案解析
答案:C
解析: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该地重度荒漠化严重,主要是矿山占地造成的,C选项正确。
2、答案解析
答案:B
解析:绿化面积减少与荒漠化无关,水资源短缺和耕地面积扩大会可能荒漠化面积增大,但是中度荒漠化面积减小,因此排除ACD。2014-2016 年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小明显,最有可能是重度荒漠化治理导致中度荒漠化和轻度荒漠化面积有所增加,B正确。
3、答案解析
答案:C
解析:结合图示可知该地在2014年造成荒漠化的最重要原因是山占地,因此2014年后该地治理荒漠化采取的措施是减少矿山开采量,C选项正确。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