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一条神奇的分界线
我国降水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就称之为等降水量线。从我国降水量分布图来看,多年平均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在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东南端一线。
神奇的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非简单的气候分界线,在它的两侧,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文明体系。以这条线为界,一边湿润多雨、森林密集、农耕发达、人口密集,而另一边干旱少雨、草原辽阔、畜牧为主、人烟稀少。
为什么这条线如此神奇?这种神奇的巧合其实与我国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不无关系。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可分为三大阶梯,这条线的东南面以第三阶梯和第二阶梯南段为主,多平原和丘陵,一路北进的太平洋及印度洋季风会在这里与从西伯利亚赶来的冷空气相汇,带来丰沛的降水,从而形成了半湿润和湿润气候。而这条线的西北面地形多以第二阶梯北段和第一阶梯为主,多高山,季风在抵达这里时已经是强弩之末,难以翻越横亘在眼前的高大山脉,所以降水稀少,形成了半干旱和干旱气候。降水不同,加上温度、日照等气象因素不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植被和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两边景象迥然不同。
千百年来,在这条等降水量线上诞生了很多农牧文明对峙融合的历史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气候曾发生冷暖的周期性波动,这导致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也随之波动,并引起草原与农耕区的交替南推北进。干燥期牧业扩张,农牧交错带界线南移;湿润期农业扩张,农牧交错带界线北推。
巧合的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还与我国的长城大致重合。秦朝修建长城时处于温暖期,位置整体偏北,而明朝处于寒冷期,气候干旱化程度也较重,明代长城位置属于历朝长城位置较南者,两者纬度相差3至5度。
70年大数据看中国降水的变与不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天气网通过气象历史大数据,特别关注了这条线在近70年间的演变历程。不变的是我国降水依然从东南向西北递减,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整体上相对稳定;变的是降水年际差异大,降水时间、空间分布波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