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马桶极简史,古代的厕所什么样厕纸便盆

原创 朵朵编辑部 耳朵里的博物馆

你好呀,我是朵朵!

昨天是一个冷门的日子:世界厕所日。

这个生活习惯看似简单,但你知道吗,你这一屁股坐下去,可就是几千年的历史。

抽水马桶极简史

我们每天都会使用的抽水马桶来自西方,曾被英国《焦点》杂志评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

早在4000多年的印度河流域,就有带有冲水设施的马桶的雏形。但没有被沿用下来。

在中世纪(5 世纪后期—15 世纪中期)的欧洲,人们会在树丛街角方便,甚至把排泄物直接倒在街上。

那真是人在街上走,shi从天上来

16 世纪初,英国的约翰·哈林顿觉得夜壶味道太重,就发明了一种“冲水式夜壶”,还推荐给了伊丽莎白女王。

但由于这个冲水声很大,让宫廷里很多人都知道女王刚刚上完厕所,而且臭味会随着排水管飘进室内,于是被禁用了,哈林顿也被禁止踏入宫廷。

哈林顿设计的抽水马桶

1775年,英国钟表师卡明斯在抽水马桶上设计了S形管道、弹簧挡板来阻隔味道,但也失败了。

1778年,伦敦工匠布拉默在卡明斯的基础上继续改造,有了能控制储水器的阀门可以有效冲走排泄物并抑制臭味儿,为了卫生还加了盖子,现代的抽水马桶终于设计完成了。

但早期马桶的原材料并不是我们现在用的陶瓷。木头容易滋生细菌,石头和铅又特别笨重,直到中国的瓷器大量出口到欧洲,欧洲人逐渐掌握了制造陶瓷的工艺后,陶瓷就成为制作马桶的原料了。

中国古代的厕所什么样?

根据文献资料的推测,远古先民的厕所很简单:一个坑。上面有一块长方形洞口的盖板,可以蹲在上面方便。

战国时期,老百姓发现猪和人的排泄物在猪圈里混合发酵后,能成为很好的肥料,所以为了方便清理、储存、发酵粪尿和施肥,人们就把厕所和猪圈组合在一起,叫作“溷(hùn)”。

汉代时,会把厕所架高,方便排泄物落入猪圈。既可以减少污染源,清理起来也比较方便。

汉代绿釉猪圈 图/故宫博物院

除了“猪圈厕所”,汉代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冲水式坐便器。是在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大的石室陵墓——梁孝王王后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石制坐便器。

明清时皇家的厕所,是在宫殿中开辟一间“净室”,里面不放便盆,方便时传唤宫女或者太监送进来。

清代时的皇家便盆有的类似木头抽屉,上面有一个掏了洞的盖子;也有的是锡制的椭圆形便盆,装有一层可以抽拉的锡板,上面再加一个木盖。使用便盆时为了更加舒服,还会加个凳子。

“上厕所”的雅称

现在我们说去上厕所,会说“去方便一下”,或者说“去一下洗手间”,都比较直接。

但在中国古代,这就要说的隐晦文雅一些。

比如:更衣、登东、解手、一号、出恭。

登东

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的一集里,上元之夜,皇帝唐玄宗让太子先割一块儿肉分给右相林九郎,可是林九郎却迟迟不接,林九郎跟皇帝解释说自己想要“登东”。就是要上厕所。

唐代以后,厕所的通俗说法叫作“圊(qīng)”。中间一“青”, 假借于“清”。四面围合,就像四面都关着门的房屋或者建筑。

“圊”多建在院子的东角,所以厕所又被称为“东圊”,因此,上厕所又称“登东”。

出恭

元代的科举考试非常严格,考场里设置了“出恭”“入敬”2块牌子,考生上厕所时要先向考官申请领取“出恭”牌,才可到指定地点自行方便。

“出恭”“入敬”牌也是在提醒考生要遵守纪律,轻去轻回,表示对科举考试的尊敬。后来,“出恭入敬”便被视为入厕的一种说法,为了口头上表达方便,“出恭入敬”又简化为“出恭”。

在古代的西方,人们会说“去摘一朵玫瑰花”“办点儿公事”和“运动一下肠子”等有趣、委婉的说法。

古人用什么擦屁屁?

古代虽然有造纸术,但从汉代到清代,无论是粗糙的土纸、草纸还是轻柔的棉纸,都只有上层人士才用得起。普通老百姓用啥呢?

他们用的可能有点超乎我们的想象。可以说只要是能用的,都能被当做“厕纸”。

主要是有两类:矿物质和有机质。

土味的矿物质“厕纸”

这种是矿物质“厕纸”,主要有土坷垃、石块、陶片等。

土坷垃就是土块,夯(hāng)筑的土墙废弃后,人们会在上面抠取土坷垃,摆放在厕所旁,用完继续摆放在那里,干了之后还会继续使用。用土坷垃的主要是干旱少雨的地方。

石头的选择一般会用鹅卵石,但不能太光滑,而且还能清洗用来反复使用。

陶片是人们烧制成的陶器破碎后,发现可以当“厕纸”用。在古希腊的厕所遗址里,考古学家就发现了这样的陶片。古希腊的贵族们会让家里的奴隶为自己量身定做专属的陶片,以适合自己屁股的形状和尺寸。

植物动物“厕纸”

植物类最理想的是宽阔的树叶,摘取半干状态下的树叶,软硬适中。

美洲人会把玉米皮用作“厕纸”。生活在热带的波利尼西亚人,会用敲碎的椰子壳来解决便后清洁问题。

在古代中国,常见的植物类“厕纸”是用竹片或木片制作而成的厕筹(俗称“干

屎橛(jué)”)。形状和直尺差不多,用法一个字:刮。

动物类的“厕纸”更让人意外。

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有时选择用海豹皮;欧洲的皇室则选择用带毛的鹅脖子;北欧的维京人有时会杀掉一只羊羔,大家轮流用羊羔皮擦屁股。

古代中国的贵族或者富贵人家,还会用珍贵的丝织品来擦屁股,非常奢侈!同样奢

侈的还有日本的皇室,据史料记载,他们曾经用蝉翼来擦屁股!

我们天天都会使用的马桶,不仅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更为公共卫生做出了贡献。

在这个世界厕所日上厕所,感觉瞬间多了一点点文化在里面,哈哈哈。

你好,我是朋朋哥哥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THE END
0.澎湖列岛在农作物方面,由于气候的主要特征是高温、强风、少雨,使得土地长期干旱,只能种植耐旱的杂粮作物以及少数的蔬果。岛上种植的杂粮作物有番薯、花生、高粱、玉米、栗、黍6种,蔬果作物主要有高丽菜、大头菜、花椰菜、番茄、胡萝卜、芹菜、白菜、菠菜、韭菜、茼蒿、洋葱、芥菜、蕹菜、油干菜、萝卜、葱、蒜等;春夏两季以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612=3785215?:2<87;a724B;284?20|mvon
1.梅雨真的是不打诳语啊!“早梅雨不休,晚梅旱断伏”有道理吗?梅雨,一个诗情画意的词,每年都在这个时节如约而来。它描绘的是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连续阴雨天气现象。这段时期,不仅因物品易发霉而被俗称为“霉雨”,还恰逢江南梅子成熟季,因此又有了“梅雨”或“黄梅雨”的雅称jvzquC415i4djrsc0eun1jhv1pkxu86222628B4424:18;6168=3;@620jznn
2.综合新闻中心盗墓贼的雅称是“摸金校尉”? (2011年6月15日 07:26) 比利时华人举办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座谈会 (2011年6月15日 07:25) 石家庄一中年男子民心河溺亡 晨练市民报警 (2011年6月15日 07:25) 谁来打捞环保部门“沉没的声音” (2011年6月15日 07:21) 连年负债 河北民间公益网站报恩网悲情谢幕 (2011年jvzquC41pg}t0|npc0ipo7hp146236;/375
3.古语的传说(二)雨•说雨在这里引用几个古语对雨的雅称,编配上相应的唐诗宋词为证,品读古今,欣赏一下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暴雨〔1〕叫:白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2〕 急雨叫:骤;“暴雨逐惊雷,从风忽骤来。”〔3〕 连下三天以上的久雨叫:霖霪(yín);“奔泉冬激射,雾雨夏霖霪。”〔4〕 雨止天晴叫:霁;“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 jvzquC41yy}/onnrkct/ew4724wws}r
4.中国寻宝记——陕西篇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在省会西安以东120千米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渭,自古以来就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 兵马俑 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jvzquC41yy}/onnrkct/ew45g6im7un
5.湖泊至少有32种叫法,你听过几个?有人曾因西部干旱建议引渤入疆, 第一期工程为引渤到黄旗海。 ▼ 23 塘 以塘为名的湖泊, 古代有破釜塘,即洪泽湖; 现代有安丰塘、湖海塘等。 安丰塘,古名“芍陂”, 为楚相孙叔敖所造, 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 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南30公里。 jvzquC41yy}/5?5fqe4dp8rkr171:;<538940qyon
6.潮州地名由来、传说两英镇 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部、大南山北麓。两英圩于清乾隆元年(1736)已成圩集,圩东原有一小丘,竹林茂密,风吹竹摇,声如鸦啼,故名乌鸦圩,后雅称鹰圩,因先在溪北设老圩,后在溪南设新圩,合称两鹰圩 ,又“鹰”与“英”同音,后俗成今名。镇以驻地名。 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212>2585919725>=78a842;63;;?/uqy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