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秃尖的现象很常见,是指玉米中后期果穗顶部缺粒、少粒、秕粒、粒不实甚至是无籽粒的现象。一旦发生秃尖的情况,会导致玉米后期大幅减产,所以对于此问题,玉米种植户一定要重视。
下面和大家介绍一下:①玉米为什么会出现秃尖?②造成玉米秃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②六项措施有效预防玉米秃尖。
一、玉米为什么会发生秃尖?
二、造成玉米秃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高温干旱原因
高温干旱、养分不足、种植密度过大,是导致玉米发生秃尖三大主要因素。
如果连续高温干旱天气发生在玉米抽雄前,或雌穗分化后期连续阴雨,都会使玉米雄花和雌花的花期不同步,直接造成玉米花丝不能授粉、雌花不能受精或者授粉不良,同样会造成玉米普遍发生秃尖问题。
2、肥水营养失调
如果玉米氮肥施用过多、有机肥和微肥施用过少或不施,特别是玉米不可或缺的钾肥和硼肥或土壤干旱浇水不及时,就容易影响开花灌浆期玉米植株内的养分制造和运转,造成玉米吐丝期推迟、花粉数量减少、花粉活力和寿命降低,造成玉米传粉受精不良,水肥不足还容易使玉米根系发育不好、植株长势差、叶片黄花、茎秆瘦弱,对玉米吸收水肥营养、光合作用产物降低,从而导致玉米果穗顶部籽粒发育不全或 停止发育,从而出现秃尖现象。
3、种植密度过大
任何作物的丰产丰收,都离不开合理性的种植,种植密度的大小,应当根据地块水肥情况、地力条件、品种特性以及早晚熟类型灵活掌握。如果玉米种植密度过大,一方面会导致田间郁闭,使玉米生长的通风透光环境变差,使光合作用产物减少,另一方面还会使稠密的玉米植株互相争夺水肥营养,造成玉米果穗发育养分供应不足,就容易造成果穗顶部的籽粒干瘪、籽粒缺失甚至是无籽等问题,发生秃尖。
4、阴雨天气
5、品种原因
很多玉米品种耐旱、抗高温性差,在高温干旱年份容易发生秃尖;另外,品种遗传因素,虽然玉米秃尖属于数量遗传性状,但品种受遗传特性影响,有的容易发生秃尖,有的就不容易发生秃尖。但品种的差异性,对玉米秃尖的影响比例并不太大。
6、病虫害影响
玉米发生黏虫、蚜虫、玉米螟、大小斑病等病虫害后,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也会使叶片早衰、光合作用减弱,造成玉米正常生长受抑、授粉质量差、果穗发育营养供应不足,也都会造成秃尖的发生。
此外,玉米播种过晚,也容易导致玉米发生秃尖。
三、如何有效防治玉米秃尖问题?
1、合理种植方法
选择抗旱、耐高温、抗病害等抗逆性强的品种,根据田间地力、水肥情况、品种特性等实际,合理密植、适时早播。
2、科学水肥管理
玉米施肥要控制氮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磷钾肥以及硼、锌等微肥,并根据基肥情况在及时追好苗肥、拔节肥、秆肥、穗肥和粒肥,尤其要加大穗肥的施用量进行猛追肥,(第一次11叶时进行,每亩追施12公斤氮肥攻穗,第二次在雌穗吐丝时进行,每亩追施3公斤攻粒),此外还要重视根外补肥,对于长势差的地块,可以在生育期内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2%的硫酸锌溶液和0.5%的尿素溶液。叶面喷肥时,加入少量洗衣粉溶液效果更佳。
长时间干旱缺水的地块,尤其在玉米授粉灌浆期时,应当在早晚及时浇水抗旱或者中耕松土,进行田间的保墒保水性;在降水较多的年份,还应当加强拍积排涝工作,及时进行开沟排水。以上措施,都能很好的保证玉米果穗发育有充足的养分供应,促进玉米顺利传粉受精、正常灌浆成熟。
3、扶助授粉
4、隔行去雄
玉米隔行去雄,一方面能够减少养分的无效消耗,把更多的养分供给果穗,促使果穗提前吐丝、雌雄花花期同步,另一方面能更好的促进果穗和籽粒的饱满发育、增加穗粒数量、减少秃尖发生,还能提高籽粒重、增加10%以上的产量。去雄方法:可以在玉米开始露雄且未散粉时或者在雄穗长到5-6公分长时进行,选择晴天上午9点或者下午4点左右进行隔行去雄,去雄数量在40-50%左右。
5、叶片喷施
在玉米抽穗期和幼穗分化时,可以分别喷施1次0.5ml/L的三十烷醇,能够使玉米叶片米明显变的肥厚浓绿,大幅提高叶片的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的能力,不仅能够显著的提高籽粒重量,而且能够减少秃尖发生,增产幅度也能达到10-15%。
6、适当晚收
很多农民朋友都习惯于早收玉米,但适期推迟玉米收获时间到完熟期进行,能够延长籽粒灌浆期、使籽粒更加饱实发育,减少缺籽瘪粒等秃尖问题,实现增产的目的。在玉米基部叶片已经枯黄、果穗苞皮枯白松散、籽粒变硬发亮,且籽粒乳线消失且顶端出现黑线,或者在玉米授粉后55天,这时的玉米处于晚熟期,此时收获增产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