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记者 | 王怡然
实习记者 | 侯翔宇
“浇水保下的玉米苗,淹死了”
旱涝急转
干旱之后,其实从6月底7月初,雨就来了,每隔几天一场。梁汉记得,当时村里上午还有人在浇地,下午就下起大雨,有的机器都没来得及收,直接淹在了田里。梁汉自己还为此开心了几天,毕竟不用再花钱浇地了,也有村民懊恼;没再等等,白花了钱;还有村民一直没舍得花钱浇地,终于等来了播种时机。
但最后大家发现,能勉强保住的,大多还是早先花钱浇地种下的庄稼。他告诉本刊,玉米苗的早期,比如只长到40-50cm的阶段,最怕涝,即使短暂被淹,也很难存活。如果能长到80-100cm,泡了水,还能扛一扛,有挽救余地。
李涛是南阳市邓州市林扒镇的一位种植户,那里离梁汉家100多公里,今年天气情况相当。
他家今年种了100亩玉米,5月末,因为怕下雨,小麦收得早,玉米也就比往年还早种了几天。只是因为干旱,浇地播种后的出苗情况不好,6月中旬又补了一轮苗,光种子就多花了几千元。
李涛说,到14日大暴雨来临时,他的早播玉米苗情况还好,但补播玉米苗长得矮,都泡在水里。为了尽快给田里排水,大雨以来,他一直守在田里,一看到积水,就拿着铁锹挖沟,把水排出去。到了15号,沟满了,水无处可排,他也无计可施了。
直到7月16日雨停,李涛才把田里的水排干,当时晚播的一半玉米苗因为淹水,已经叶片泛黄,不能存活了。另一半能成活的玉米,因为肥料都被冲走,又长到了没法追肥的阶段,产量估计也要打对折。
他说自己家每年一季小麦加一季玉米,正常情况下能赚4-5万元。而今年,他浇地雇了两三个村民,人工费花了两三千块钱,抽水机烧油又花了两千,加上补播种子的额外花费,铁定要亏本。
不断流进庄稼地的水
干旱和暴雨的考验接踵而至,在气象上叫做“旱涝急转”。有研究分析:旱涝急转是一种复合型事件,指同一地理区域发生干旱后,短期内出现强降水并形成洪涝的降水异常现象。主要发生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流域为主的夏季。
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生、气象科普博主梁涵洲长期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他告诉本刊,这次南阳及周边的天气变化属于典型的“旱涝急转”。梁涵洲说,看过往统计,河南所在的黄淮、华北地区,是常年夏季风推进的相对偏北区域,不确定度与变率较大。如果夏季风较弱,盛夏雨带通常在河南的南侧,会形成比较明显的旱灾;但如果过强,又会让雨带明显偏北,会给河南等地带来强降雨与洪涝。
这次极端干旱和极端暴雨的出现,可以看作近年整体气候极端性增强的体现。具体到此次的情况,梁涵洲说,最直接的因素还是厄尔尼诺事件影响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位置的变化。它导致前期降雨带偏南和河南降水偏少,而如今雨带显著北移并笼罩河南多地,导致旱涝急转。
梁涵洲还提到,从全局视角来看,19世纪下半叶开始,人类活动为主导的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现象频率和强度上升。基于长期观测与模式模拟的多数观点认为,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受到影响相对更严重。黄淮与华北地区作为旱涝灾害频率相对严重的区域,未来情况并不乐观,旱灾和涝灾频率都可能有明显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