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跃进大别山:毛泽东在电报中写了个字,刘邓看到后立即行动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战争第一年,蒋军果然指哪打哪。

从关内打到关外,从中原打到华北,进展神速,几乎没有费多少力气,就把共产党人占领的大中城市攻占了。

这时的国民党军,进攻不仅迅速而且效率极高,正如当时报道战事的新闻稿里一句惯用语句所形容的:

“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国军获致赫赫战果!”这也许是在1947年初的报纸杂志上,最常见的一句话了。

1947年初的蒋介石,更显得潇洒、自信,风度不凡。他对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直言不讳地表示:“能够在六个月内粉碎共产党的军事力量。”

在1947年初,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也多次发表了类似乐观的看法。

在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中,应该说,陈诚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优秀人才:

个人操守很好,有“四干将军”之称,即苦干、强干、硬干、快干。又一向以经济公开、人事公开、意见公开自许。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听了一次陈诚的讲话后曾说过:“陈诚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确实是国民党中的干才。”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陈诚在1947年初对军事形势的看法,并不是一时兴起信口开河,更不能说他是浅薄无知。

作为一名参谋总长,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和对方力量对比后,慎重得出的结论。

在1947年初,无论是蒋介石、陈诚,还是普通的国民党党员,都是值得兴奋的,他们也的确有兴奋的理由。

对他们来说,除了有些学生到处游行示威,给政府添点难堪,形势是一片大好,而不是小好。

在内战刚爆发时,共产党拥有面积为239.1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49亿的解放区。

但在国民党军大举进攻之下,解放区很快被占领了24.7万平方公里,这些失去的解放区控制人口达3040万。

从这个意义上说,蒋介石的确有理由感到兴高采烈。

胡宗南占领延安后,蒋介石更是欣喜若狂,称“这是大时代的开始。”

如果仅仅是以土地得失为考量,共产党无疑是处于下风,但战争并不单纯就是土地的得失。

所以毛泽东敢在国民党军把“首都”延安都端了的时候讲“胜利”,

并且还不是偶尔讲讲,而是天天讲,时时讲,坚定每个党员、每个解放区军民的胜利信心。

这是一种宣传手段,但也不仅仅是宣传手段,共产党人真的是这么想的,他们看得更远,胃口也丝毫不比蒋介石小。

他们的目标就是全中国的解放,要的不是一块土地,也不是一座城市,而是整个中国。

因此他们并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甚至许多城市都是共产党人不放一枪地主动撤出来的。

对毛泽东来说,他似乎对土地的失去并不是很在乎,必要时连革命圣地“延安”说丢就丢了,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这和蒋介石寸土必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旦城池失守,蒋介石都要拿守城将领是问。

“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可以允许放弃某些地方。”

这就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区别。但这也不是由蒋介石所能决定的。

政府军都有收复“失地”、保卫土地的重任。

而共产党人则没有这些包袱,所以更机动和灵活,也更容易“集中优势兵力”把国民党军一个个地蚕食掉。

从1946年6月下旬全面内战爆发算起,到1947年7月,国民党军被歼灭的正规军,折合约97.5个旅(师),292.5个团,78万人;

被歼灭的非正规军,折合约127个团又3个营,34万人。

总兵力由430万人下降到370余万人,被俘、被击毙的高级将领202名。

相反,战争一开始,共产党就立即着手在解放区进行土改,到1947年6月,解放区土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这种完备的战争动员机制,国民党的官僚机构是无法胜任的。

战争进行了一年,经过无数大仗小仗的消耗,解放军的兵力不降反升,已由最初的127万人增加到了195万人。

应该说,内战一年来的战果,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是感到欣慰的,他们以自己的行动,给了蒋介石和陈诚一个难堪。

三个月过去了,五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中共不但没被解决,反而越打越强大,越打越多。

这样看来,共产党人应该更有理由感到高兴。

事实上也并不尽然,1947年的毛泽东,在欣慰之余,他的心情并不轻松。

他自1927年开始已经和蒋介石较量了20年,应该说,双方对对手的战略都很清楚。

早在20年前,蒋介石就知道共产党擅长打灵活的运动战,为什么依然执着地进攻解放区?

因为他的战略就是把战争放在解放区来打,消耗共产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解放军失去依托,成为无源之水。

在1927年至1936年的10年内战期间,蒋介石对红军的“围剿”,就是采用这个办法。

普建碉堡、步步为营、节节筑路,逐步缩小红军的生存空间。在一定意义上说,他的确也成功了。

1946年内战爆发后,蒋介石仍然用对付红军的办法来对付解放军。

共产党的人力粮弹,可以说全靠冀中冀南和鲁北这三个地区,占领这几个地区,他就真正成了流寇。

一成流寇,只要我们军队穷追猛打,绝不放松,就没有不被我们消灭的。

应该说,蒋介石的想法是不错的,也是非常毒的,但他的这个“法宝”已经不灵了。

因为他碰到了雄才大略的毛泽东。

内战一爆发,毛泽东就看出了蒋介石的这个战略意图。

他很清醒地认识到,蒋介石这次仍然用了对付红军的办法,把解放军扭在解放区来打,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清楚了国民党军的战略部署,就必须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来打破敌人的战略部署,求得进一步的生存和壮大。

更重要的是,解放区面临的严峻形势,也要求毛泽东必须有所动作。

经过一年的战争,解放区面积减少,人口减少,再加上自然灾害,经济极为困难。

1946年3月,华中各地发生严重灾荒,灾民达400多万,缺吃少穿。

1947年春,共产党最重要的兵源、粮源之一的太行山区普遍干旱,粮食歉收。到1948年,全区26个县共有灾民73万余人。

1947年7月,晋绥解放区发生4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华中、山东解放区也发生严重灾荒。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和敌人在解放区扭打,共产党人将面临极为困难的情况

邓小平曾说:“解放区经过一年内线作战,农民的鸡、猪、牲口看见的不多了,村里的树也少了。”

“试问,扭在解放区打,我们受得了吗?如果我们只想在内线作战要舒服一些,就中了敌人的毒计。”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得更详细:

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式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吃打光了。

地里种不上粮食,部队没饭吃,怎么能打仗。当时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都用于军费开支。

一个战士一年平均要用三千斤小米,包括吃穿用及装具等。野版军、地方军加起来四十多万人,长期下去实在养不起。

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的总体战。再强的军队,没饭吃是打不了仗的。

解放区面积减少,还产生了另外一个严重后果,这就是和国民党军作战,缺乏战略纵深,回旋的余地也大为缩小了。

国民党军一直在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它最拿手的是打阵地战。

而解放军则要千方百计地避免硬碰硬地阵地战,一般都是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如果解放区越来越小,那就没有地方可供运动,像以前那样畅快淋漓的运动仗,当然要难打得多了。

作为一个伟大的战略家,毛泽东正在不动声色地统观全局:

他觉得到时候了,就在关键时刻拨动一下棋子,下了一着险棋,作一桩冒险的“买卖”。

那就是让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从蒋介石向解放区伸来的虎口般的“钳饺”中央突破,扭转战局。

这一着让整个棋局变活了。

可以说,早在内战爆发时,毛泽东就有了以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的中原地区的想法。

1946年7月,李先念率领中原解放军突围出去后,毛泽东在致电李先念时,就提岀了外线作战的设想。

毛主席明确指出,内线部队适时渡淮向南,夺取信阳、大别山、安庆之线。

由于战事频繁,时机不成熟,这个计划一直没有实施。

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重兵猬集陕北和山东,形成“双矛攻势”,形势十分严峻,同时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如果从地图上来看,蒋介石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就像一个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

而刘邓大军所在的晋冀鲁豫战场是连接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正像这个哑铃的“把”。

这也是国民党军兵力较为空虚的一段,也是它的软肋。

中共中央交给刘邓大军的任务,就是砍断这个“把”,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

毛泽东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使我内线获得喘息机会,以利持久。”

中央决定,针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战略企图与方针,做出了“三军挺进,经略中原”的进攻战略部署: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由刘邓亲自指挥,从国民党南线战略防御的中央实施突破。

先战鲁西南,然后跃进大别山,以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平汉铁路以东,淮南铁路以西为作战范围。

这样,就可以东胁南京、西逼武汉、南抵长江、驰骋中原,把敌人吸引过来一部分,山东陕北的担子,就可以减轻一些。这一军通称“刘邓大军”。

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由第四纵队司令员陈赓、政治委员谢富治指挥,通称“陈谢大军”,从晋南渡黄河,挺进豫西。

以黄河、渭水以南、汉水以北,平汉路以西,西安、汉中线以东为作战范围。

华东野战军主力,由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亲自指挥,通称“陈粟大军”。

先挺进鲁西南,然后进军豫皖苏边区,以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平汉铁路以东,运河以西为作战范围。

刘邓、陈粟、陈谢三军挺进中原,是刺入国民党统治区域的三把尖刀。

这是共产党军队第一次大规模主动进攻,使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这都将是一起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重大事件。

对于这一事件,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称之为“六卅事件”,认为“六卅事件决非好兆头”。

但对共产党人的战略目的,这位“中国通”也是一无所知。

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甚至不以为然地告诉记者:“共军刘伯承回窜鲁西,对战局稍有影响。”

蒋介石似乎也没有过分地注意这件事,1947年7月,他坐着专机,行色匆匆地奔波于全国各战场:

7月1日飞到北平主持召开军事会议,19日飞到开封,21日又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

就在刘邓大军开始跃进大别山的前一天,蒋介石又飞到了延安,部署夹击西北人民解放军。

蒋介石放眼全国战场,却没有看到南渡黄河后的刘邓大军,正在磨刀霍霍,枕戈待旦,随时都准备作为一把尖刀,刺向他的心脏。

对于毛泽东来说,这是一个大手笔,但对于蒋介石来说,他根本连想都没想过共产党人还有这个胆子。

十几万人马,连后方都不要,从黄河岸边一跃而饮马长江,从晋冀鲁豫的老解放区一跳跳到他在南京的卧室门口。

这个从军事常识角度岀发,怎么看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共产党人偏偏就这么干了。

不按常理出牌,有时反而是最厉害的杀招。

从这点来说,棋还未下,南京已经先输一着。

如果说战争真是一场生意的话,共产党已经稳赚不赔了。

然而,笔者在75年后的今天,分析得很容易,但刘邓大军真正行动起来异常艰难。

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从有后方作战到无后方作战,这对刘邓大军是个考验。

战士们大都是北方人,惯于平原作战,这下不但到了南方,还要进行山地作战。困难之多和困难之大尤可以想见。

还有估计不足的是,虽然刘邓大军中有不少指战员来自大别山区的原红四方面军,但原来的南方人,在北方过了好多年,重回到南方,也不那么习惯了。

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无法避免的,无论退走还是早走,都是必定会遇到的。

当前最大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时候走,哪一天走好?

中央军委的意思是早走。

7月23日,即鲁西南战役最后一个战斗——羊山集战斗还未结束,毛泽东就以中央军委名义向刘邓发来电报,催促刘邓早走。

电报中说:为了确保与扩大开始取得的战略主动权,羊山集可打可不打。

7月27日,中央军委再电刘邓:“望你们立即集结全军休整补充半个月,执行中央梗电(即7月23日)任务。”

7月28日羊山集打下来了。但刘邓还想在鲁西南再打一两仗。他们于28日致电中央军委说:

“我们当前敌人有17个旅,除四十四师外,战斗力均不强,山东敌人又难西调,仍有内线歼敌之机会。”

这封电报也如实报告了一些立即南下的难处:

部队渡过黄河以来,已经连续作战28天,连口气都没喘,更别说停下来休整了。

虽说歼敌6万人,但自己也伤亡了1,3万人;弹药消耗殆尽,特别是炮弹无法补充;

医院已人满为患,又没有新兵补充,俘虏不少,但至少也需要20天的教育争取;

经费不足,冬衣更是没有着落因此。

刘邓向中央军委建议仍在内线作战,然后有依托地向国民党统治区推进。

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央领导集体十分尊重前线指挥人员的意见。

不像蒋介石,总是把手伸到前线瞎指挥,使前线作战指挥人员无所适从,贻误战机

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接到刘邓的电报后,听取了他们的意见,于7月29日致电刘邓:

刘邓全军休整半个月后,仍照刘邓原来计划,第一步依托豫皖苏,保持后方接济,争取大量歼敌。

两个月后看情况,或有依托地逐步向南发展,或直出大别山。”

但同时指出: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

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

在鲁西南郓城以南赵家楼的野战军司令部,刘伯承和邓小平接到中央军委的这封电报,他们看了十几遍,谁也没有说话。

邓小平拿起铅笔,在“陕北情况甚为困难”下面划上重重的圆圈。

刘邓深知、中央军委绝不会轻易发出这样一份电报,这既是对形势发展的慎重估量,同时,陕北的困难也可想而知。

胡宗南为了消灭陕北解放军,调重兵分南北扫荡绥德、延安一带。

而且胡宗南命部队密集靠拢,每天就走10公里,不让一支部队冒头,使我军无法分割包围。

国民党军队所到之处,大搞“三光”政策,使沿途百姓纷纷逃跑,我军很难有立足之地。

陕北真正进入了最困难的时期。

刘邓经过研究,于7月30日致电中央军委,下决心不顾一切困难,休整半个月,不去豫皖苏,直出大别山!

邓小平回顾千里跃进大别山这段历史时说:“当时真正是二话没说,什么样的困难也不能顾了!”

刘邓大军原计划8月15日出动,这和中央军委要求“休整半个月”也是一致的。

但在5天之后,8月7日黄昏,12多万大军就开始浩浩荡荡地向大别山进军了!

中野第二纵队在进行南下动员,演讲者为司令员陈再道

这是提前行动。羊山集大战刚刚结束9天,部队极需休整:

如三纵在作战中,伤亡就达4700余人,虽说补充了4000余名俘虏兵,但还没来得及进行教育。

但一个敌情,一个水情,都让刘邓大军一天也等不得。

为了挽回败局,蒋介石从山东、西安、洛阳、郑州等地调动了11个师28个旅共20多万人的庞大兵力,陆续向鲁西南开来。

加上原在鲁西南的部队,分五路向郓城、巨野地区实施分进合击。

蒋介石企图利用刘邓大军背水作战的不利地势,歼灭解放军主力于黄河与陇海路之间,或者赶回黄河以北。

敌情紧张可以顶住,水情紧张是不可抗拒的。

当时蒋介石还有另外一条毒计,就是阴谋掘开黄河堤坝,把我南下大军和黄河南岸数百万人民“淹死”在鲁西南。

这样,在和敌人日夜奋战的同时,刘邓大军又开始了一场固堤防险的紧张斗争。

邓政委根据确凿的事实,亲自撰文,通过新华社,一再向全国和全世界揭露蒋介石决堤放水的阴谋。

李达参谋长部署部队,放出水哨,严密监视水情。那几天黄河水不断上涨,早已超过了警戒线。

敌机又不断轰炸河堤,有一处堤坝曾被炸开一个缺口,河水像猛兽似地向田野和村庄冲来。经过数千军民的奋力抢险,终于把缺口堵住。

国民党军内战时常用的P—51战斗轰炸机

当时刘邓真是“忧心如焚”,整晚整晚不能安睡,在这种情况下,部队不立即行动,显然是不利的。

为了完成这一战略任务,刘邓命令刚组建的十一纵和冀鲁豫军区部队在黄河渡口佯动,造成刘邓大军主力渡河北返的声势,吸引敌人继续向北合围。

正当敌人大军压境,向我合击的包围圈将拢未拢之际,晋冀鲁豫野战军兵分左中右三路,于8月7日黄昏,突然甩开敌人,向南急驶。

千军万马,像无数支离了弦的利箭,向蒋介石的心脏——大别山直射而去。

而此时的蒋介石依旧在做着鲁西南会战的春秋大梦。

8月7日这一天,刘邓大军已经开始南下,国民党陆总徐州司令部还认为:

中野六纵某连在做南下动员

“共军主力似已北渡黄河,如未能渡过,则明日必在鄆城一带发生战斗。”

刘邓大军已经南下了,蒋介石却认为是他的大军压境,把刘邓吓跑了。

他得岀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结论:“共军溃不成军,向南流窜并判断共军以北渡黄河之公算为大。”

所以他做出了错误的军事部署:一方面仍命国民党军队向郓城、巨野一线前进,尾追,“共军”;

另一方面让罗广文部去水集,防止“共军”北渡黄河。

国防部新闻局局长邓文仪还在《中央时报》发表讲话:

邓文仪

“山东共军败北,已了若指掌,为策应山东而窜鲁西南之刘伯承残部又陷入泥潭,聚歼顽敌计日可待。”

由于国民党军队对刘邓大军行动的误判,十二万人马越过陇海路时,只有一小部分兵力在抵抗。

原国民党军伞兵总队副司令张绪滋曾回忆说:

却刘伯承越陇海路之战斗,本部奉令以七个中队沿铁路埋伏,共军挟八万之众,直奔大别山如黄河掘口,排山倒海,来势汹汹。

我们七个队无法迟滞,第五队似乎全队覆没,仅于队附振宇率十余人到荷山车站。

我正往巡视,于队附振宇背卡宾枪,头戴钢盔归来,甚为感动,可惜当时没有照相机,致未留下珍贵镜头。

1947年的国民党伞兵

但对解放军来说,这似乎是一场可以忽略不计的规模小得不能再小的仗了。

事实上,刘邓大军过陇海路时,国民党军曾派六十六师残部(其兵力大部在七月底的羊山集战斗中被歼灭)、暂编第二十四师及伞兵总队在陇海路附近伏击。

但在我们后来看到的诸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等著作中,对此均一笔带过,甚至根本没有提及。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虽然提到了这件事,但也没提到了陇海路附近发生过战斗。

只是说:“(国民党军)这个部署不可谓不佳,可是时过境迁,刘邓大军已经越过陇海路奔驰南下了。”

刘邓大军越过陇海路后,马不停蹄,兼程向向黄泛区开进。

黄泛区并非古已有之。1938年6月,蒋介石为阻止侵华日军南下,在郑州花园口掘开黄河大堤,使黄河改道,夺贾鲁河、颍河河道,在皖北颍上注入淮河。

大水一退,形成鹿邑至项城间宽约40里的黄泛区。

刘邓大军赶到黄泛区时,这里依然是遍地积水污泥,没有人烟,没有道路。

经过一夜一天的跋涉,刘邓大军终于全部渡过了黄泛区,蒋介石这时才觉察出了有点不对劲:

空军一再报告,发现“共军”大部队南下,沿途城镇的国民党政府也先后告急,纷纷报告民团、保安部队被“共军”大部队收拾了。

最让蒋介石心惊肉跳的是,有个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在解放军路过后,捡到了一份丢失的地图,竟然是湖北省的!

种种迹象表明,“共军”并非“慌不择路”,“抱头南窜”,而是有目的地直奔大别山。

蒋介石急忙命令顾祝同,从开封移至郑州坐镇指挥。

除督促北面的国民党军尽快追赶解放军外,还命令乘火车到了平汉线南段的吴绍周的八十五师,立即在确山下车,返回汝河南岸堵击。

吴绍周

此时形势对刘邓大军来说极其紧急:从平汉路赶来的整编八十五师和十五师第六十四旅已到汝河南岸,我军南进道路已被截断。

后面尾追之敌三个整编师接踵而至,其先头已经与我后卫四十六团接火,敌距汝河只有30公里了

敌人飞机也来了,开始俯冲轰炸,浮桥又被炸坍了一段。

肖永银命令工兵连长:“再给我架!”

工兵连长很为难:“老乡的门板都用上了,没有木料了!”

肖永银瞪了他一眼:“那么多房子是干什么的?”

工兵连长立即带着战士跑到附近的村庄,老百姓早在大军到来之前跑光了,战士们在给每户人家留下5块大洋后开始动手拆屋。

眨眼之间,工兵连就把一个村庄的房子拆掉了,木头和木板被运到河边,继续抢架浮桥。

在这千钧一发之时,刘司令员、邓政委和李达参谋长来到十八旅汝河前线指挥所。

六纵政委杜义德、副司令员韦杰、十六旅旅长尤太忠、十八旅旅长肖永银也先后到了前线指挥所。

以后的情况在许多有关大别山的作品中已经讲述得非常详细,经过大致是这样的:

大家还未坐下,刘伯承就严肃地问:“你们了解情况吗?”

十八旅旅长肖永银向刘邓首长报告说:

“12点钟以后,敌整编第八十五师吴绍周部挡住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现在敌人正集中火力袭击北岸,封锁浮桥。我旅其他各团已集结在河北岸待命。其他方面的情况还不了解。”

这时,邓小平政委对李达参谋长说:“打开地图,向他们介绍一下情况。”

李达在油灯下打开了地图,他指着地图说:

“敌人发现了我们的战略意图,开始派部队向我追击,企图拦住我军主力,在汝河进行决战,以打乱我进军大别山的战略计划。”

“现在敌整编第八十五师和十五师一个旅,约3万人,已赶到汝河南岸,后面追击我们的罗广文兵团整编第五十八、四十八、七师等3个师,已离我们只有50里路了。”

刘伯承微微抬起头,用他分外沉着、安详的目光巡视着每一张焦急的面孔,开口说道:

“同志们!情况确实是严重的,我们已经听到追击我们的敌人的炮声了!”

“如果让后边的敌人赶上来,把我们夹在中间,不但影响整个战略跃进,而且还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说到这里,他忽地提高了嗓子,坚毅有力、斩钉截铁地说:

“狭路相逢勇者胜!”

他用拳头撞击着桌子,用更高的声调重复着:“狭路相逢勇者胜啊!同志们,明白吗?”

“从现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要从敌人阵地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野司要从你们这里渡河!”

邓小平强调说:“情况就是这样,千钧一发啊!现在没有别的出路,只有坚决打过去!”

突然,河南岸又响起激烈的枪炮声,几发炮弹落在了杨湾村,屋里静了下来,气氛更加紧张。

杜义德和韦杰果断地布置:“十八旅先插到敌人中间,强行打开通道,十六旅掩护全军渡河!”

李达接着说:“刘邓首长随十八旅行动!

肖永银一愣:十八旅要从敌人中间杀出一条血路,首长跟着十八旅太危险了!

他鼓足勇气说:“请首长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但首长跟着我们……”

邓小平严厉地盯了他一眼:“不要管我们,你们打好仗就行了!”

肖永银接着说:“打好仗没问题……”

邓小平打断了他的话:“那你还不快去打仗!在这里啰嗦什么!”

肖永银立即召集各团干部传达刘邓首长的命令和纵队的作战任务。

大家一听刘邓首长到了六纵,到了十八旅,并且就在河边,顿时群情激昂,纷纷提出保证:

“坚决执行命令,打开前进的道路!”

命令传达到营、连,不到一小时,整个汝河岸边就沸腾起来了。

许多营、连当场提出要求,要担负尖刀任务,当开路先锋。这时,到处在传诵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壮语。

全军上下激起无比的豪情,那时,真把战士们的斗志激起来了。

接着,十八旅在战术手段上,采取了坚决措施,规定:

“各团排成4路纵队,一律枪上刺刀,手榴弹揭开盖,遇到敌人坚决消灭掉,所过之处不许留下一个敌人,打开一条进军大道!”

当旅政委李震得知刘邓首长跟着五十三团走时,找到团长蔡启荣:

“你们团一营担任保卫刘邓首长的任务,不管发生什么情况,付出多大代价,都要绝对保证刘邓首长的安全。”

蔡启荣

五十三团一营有700多人,全部日械装备,在全团是战斗力最强的。

蔡启荣立即进行分工,自己到前边指挥战斗,政委李震宇带领一营,负责保卫首长。

他对李震宇说:“万一我牺牲了,你负责指挥全团。”

李震宇说得也很干脆:“好!我保证首长安全”说完就立即带着一营出发了。

部队很快就行动起来了:

五十二团、五十三团为第一梯队,并肩由北向南打;五十四团为第二梯队,准备随时投入战斗

杜义德也进行了相应部署,命令副司令韦杰负责全军过河,维护秩序,并且派人通知后卫四十六团:

打到最后,过不了汝河,就地分散打游击,或者想办法转回鲁西南。

六纵九个团中,四十六团是唯一的红军团,前身是八路军769团,也是战斗力最强的团之一。

杜义德下了这样的命令,打算最坏时不惜牺牲红军团,可见当时情势确实非常紧急。

杜义德随即赶到前卫团指挥作战。十八旅经过一场激烈的拉锯战,占领了八个村子,从敌人的阵地上砸开了一个又一个缺口。

我军勇猛顽强的战斗气概使敌人失魂落魄,尽管敌冲锋号吹了几遍,而它的士兵却始终趴在地上不敢向前半步。

我军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终于在毫无遮蔽的平原杀出了一条血路,成功渡过汝河。

蒋介石此时已经明白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意图,日夜督促国民党军加紧追击,距离刘邓大军越来越近。

刘邓大军是怎样摆脱敌人,南渡淮河的?

当年六纵的敌工部长卢耀武,后来成为了一名闻名全军的作家,他在《挥军渡淮》一文中记载了许许多多在大别山群众中流传的神话:

有的说是五黄六月,下着棉花疙瘩那样大的雪,解放军踏着冰封的河面越过黄河和别的大河来的;

有的说是每人背了一个大葫芦飘浮过这些河流来的;

卢耀武

又有的说,是起了一阵大黄风,把刘伯承将军的六十万人马满山遍野地一刮就刮到大别山来的。

国民党方面也百思不解。蒋介石在8月29日日记中记道:

追击刘伯承各路国军均为淮水所阻。据云:刘军渡淮河系徒涉。刘部进入大别山,从此中原无宁日矣……”

刘邓大军中传颂的,却是刘伯承亲自用竹竿测量渡淮河的故事。

8月25日,十八旅五十四团袭占息县县城,守敌大部被歼。26日,我中路大军全部赶到了淮河北岸。

淮河发源于河南南部的桐柏山,流经豫、皖、苏三省,在中原是条大河。

每年的5月至10月是这条河的高水位期,连续几天下了急雨,宽宽的河面上泛着浊浪,水流湍急。

听说要过大军了,附近的老百姓都被吓跑了,一只船也找不到。

敌整四十八师、第7军、整五十八师,整十师等十二个旅紧紧地跟在后面追上来了。

其中曾在汝南埠南边堵击刘邓大军的敌八十五师离淮河仅30公里,正在猛烈地向后卫十六旅四十六团进攻。

而野司、直属队、南下干部再加上六纵,约有相当于7个旅的人马要从这里渡河,必须要在今明两天全部渡完。

先刘邓一步赶来指挥渡河的李达参谋长要求十八旅必须在午夜12点钟以前渡完。

十八旅政委李震焦急地站在岸边,部队拥挤在渡口,要靠10多只小船和临时收集的竹排,赶在12点以前把全旅人马全部渡过淮河,完全是不可能的。

李震只好硬着头皮找到李达,汇报了情况,请求延长一下时限。

李达紧闭着嘴巴沉思了一会儿,说:“那么你们旅一定要在两点前渡完。情况我已经给你讲了,必须赶快渡河,越快越好,现在是火烧眉毛了!”

看这样子,午夜两点以前让全旅渡过淮河是很难的。李震看着阴濛濛的天空,气得直想骂娘。

在8月26日午夜两点,原计划十八旅已全部渡过淮河,实际上连一半都没渡完。

这时,刘邓首长赶到了淮河岸边。刘邓李在岸边一间小屋举行紧急会议。

李达把渡河进展情况汇报完后,刘伯承一直在沉思。小屋里站满了人,闷湿的空气几乎让人窒息。

四十六团正在彭店与敌八十五师激战,四十九团又赶回去了。

刘伯承忽然抬起头,看着李震问:“河水真的不能徒涉吗?”

“河水很深,不能徒涉。”李震的口气非常肯定,“五十三团派人侦察过了,五十四团也派了人,旅里也侦察过了,都说不能徒涉。”

刘伯承又问:“到处都一样深吗?到处都不能徒涉吗?”

李震说:“河边的老百姓都是这样说的,淮河忽涨忽落,从来没有人敢在这时候徒涉渡河。”

刘伯承提高了声音:“你们实地侦察或试过没有?”

李震依旧很肯定:“前卫团和我们自己都侦察过,试过了。”

刘伯承仍旧紧追不舍:“你们是不是亲自侦察过?亲自找向导査了没有?找过几个老乡?他们怎么说的?能架桥吗?”

李震一一回答了他所有的提问,看来,淮河不但不能徒涉,就是架桥也很困难。

刘伯承走出屋外,默默望了望汹涌的淮河浊浪,又走回了屋里。

面对烟雨茫茫的淮河,耳听远处隐隐的炮声,野司不得不从最坏的情况出发。

邓小平决心担起这副重担:“伯承同志先过去指挥部队作战,际春同志一同过去掌握。李达同志指挥部队过河,我指挥部队阻击尾追的敌人。”

谁都知道,留在后面,是很危险的,万一来不及过河,只能就地打游击,甚至陷入重围之中。

刘伯承立即站了起来,斩钉截铁地说:“邓政委说的,就是决定。立即行动!”

天已经渐渐地亮了,五十三团团长蔡启荣还站在河边,焦急地等待着渡河,忽然听到身后有人问:“河水有多深,能徒涉吗?”

蔡启荣一听是刘伯承的声音,忙敬了个礼报告说:“我们团侦察排两个班已泅水过河侦察情况,水很深,不能徒涉。”

一营营长周新体拿了一根小木棍插在水边,看了一会儿,发现河水还在不停上涨:蔡启荣又把水涨的情况报告了刘伯承。

这时,野司、中原局、野直和南下干部团和一些伤、病员也先后到达岸边,岸边拥挤着大批部队。

前有淮河阻拦,后有追兵,淮河又成了一个险关。

刘伯承看着蔡启荣,他显然还不甘心:“到处都不能徒涉吗?上上下下都试探没有?找老乡问过没有?”

蔡启荣说:“渡口试探了,其他地方还没有试探。”

刘伯承皱了一下眉头:“快去!把上上下下都亲自实地试探一下,一定要在洪峰来到之前抢渡过去!”

蔡启荣、李震宇等人忙带着几个侦察员跑步分头到上游去试探。

李震正在渡口满头大汗地指挥着渡河,刘伯承走来了,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

李震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心里还在想,不知是谁给他找来这根看着很别扭的竹竿,当手杖用也要不了这么长嘛。

刘伯承上了船。当年六纵的许多指战员都看到了,船一离岸,刘伯承就在船边晃动着,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有不少人在议论:“司令员在干啥?”“是啥东西掉河里了吧!”

河中忽然传来了刘伯承的声音:“李震同志,能架桥呀!我试过好多地方,河水都不大深呀!”

又大声地喊:“告诉李参谋长,叫他坚决架桥!”

站在岸边的指战员们恍然大悟,刘伯承原来是在船边用竹竿试探河水深浅!

但刘伯承还不放心,李震刚要上船时,接到了刘伯承派人送来的一张纸条:“河水不深,流速甚缓,速告李参谋长架桥。”

部队迅速组织徒涉,在浅水区放上浮标,很有秩序地排成四路五路六路,浩浩荡荡地过来了。

四十九团担任阻击任务,是最后渡过淮河的。他们一到河边,乘船的乘船,坐竹排的坐竹排。甚至连马都用上了,不会游泳的就拽着马尾巴。

四十九团渡过了淮河后,吴绍周带领的八十五师后脚就赶到了,他命令部队也立即徒涉。

不料蒋军人马一下水就被卷走了。吴绍周忙让部队停止过河,望着淮河,不禁仰天长叹:

“共产党啊共产党,真有命,刚刚过去,水就涨了!”

共产党人是讲唯物主义的,但偏偏就是那么神奇:

刘邓大军刚过完河,上游的洪峰就不早不晚地赶来了,一下子把国民党军的追兵隔在了淮河北岸。

陆续到达淮河岸边的国民党军12个旅,齐刷刷地停在了岸边,造桥、修船,足足忙活了半个月才过了淮河。

当地的老百姓至今还说:刘邓大军为民除害,要过淮河水浅三尺;国民党军祸国殃民,过淮河水深两丈。

远在庐山牯岭的蒋介石得知解放军已进入大别山,气得暴跳如雷,狠狠地斥责国民党军将领。

9月初,蒋介石调集十个整编师,四面扫荡大别山,乘我军立足未稳予以消灭。刘邓大军开始了坚持大别山斗争的艰苦岁月。

THE END
0.旱笔顺旱的笔顺笔画写法部首旱,拼音:hàn,笔画数:7画,部首:日。中国一级汉字,编号714。 ■基本字义 •旱 hàn ㄏㄢˋ • 长时间不下雨,缺雨,缺水,与“涝”相对:旱季。旱灾。干旱。防旱。 • 非水田的、无水的、陆地上的,与水无关的:旱井。旱田。旱獭。 旱的组词旱的拼音jvzquC41dcpjw7hp1|oekjs1Ady>3:5:3
1.《干》字笔顺笔画有几画“干” 字共有 3 画,部首:干,干的笔画顺序为: 横、横、竖汉字 干(字典、组词) 拼音 gān,gàn 部首 干 笔画数 3 笔顺 干字笔画写法干的笔顺详解共3画干笔顺1横2横3竖干的笔顺 干的笔顺分步演示 干的笔画 部首 干字怎么写最新推荐 巷字笔顺 灭字笔顺 贝字笔顺 贵字笔顺 鸦字笔顺 踢字笔顺 室字笔顺 添字笔顺 摆字笔顺 邻字笔顺© 2004 - 2024 一起词典 1qi.cjvzq<84dkunvp76sk0io1>j940nuou
2.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试卷2、“介”字用音序查字法 查部,用部首查法应查 部。(1分) 3、抄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说你的体会。 句子: (1分) 体会: (2分) 4、在第一节中找出两组反义词。(2分) ( )——( ) ( )——( ) 5、用“——”划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2分) 6、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白杨树,又陷入沉思,此时jvzquC41yy}/qq6220ipo8~wygt03=;:63;/j}rn
3.陈忠实《青海高原一株柳》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jvzquC41yy}/onnrkct/ew4724{3|=x
4.杨志军:汉人皮囊藏地灵魂访谈藏民这两个字是他一生的情结 我们在青岛市浮山脚下某小区杨志军的家中见面。浮山是青岛市区最高的山峰,面朝大海,登临山顶可俯瞰青岛东部全景。从杨志军家中望出去,可以看见浮山顶部那些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 不过,对于从小生长在青藏高原的杨志军来说,这海拔几百米的浮山,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山了。他已经在这座海滨城市jvzq<84yyy4djrscytoug{3eqo4dp8LD1p70496:129258h62766967;:89:6=3jvor
5.写一篇寓言故事短篇3、两个拾到金子的人寓言故事 从前,有两个人,一个是高个子,一个是矮子。他们一起外出,误入一座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正在走着,高个子突然发现:“我们走到金山里来了。” “金山?”矮子奇怪地问。 “对,这里就是金山。” “你怎么知道的?” “先看看你的脚下。” jvzquC41yy}/srlwujo/exr1sk528@5:;;92:;<65:=/j}rn
6.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要一定的语文知识,那么关于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怎么学习呢?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仅供参考。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知识点 一、难读的字: 渑池(miǎn) 和氏璧(bì) 抵御(yù) 廉颇(lián) 推辞(cí) 蔺相如(lìn) 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ywtjcwok{w}fp8h435>37;3jvor
7.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八、在下面的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习作。(不少于300字) 1.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生活中,你一定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当你伤心时,朋友的一句贴心话;当你生病时,家人的细心照顾……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件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来写一写吧。注意语句通顺,写出真情实感。 2.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之后,总算是到天宫成了jvzquC41okv/qq6220ipo8pcqunj1‚zygpyik}n14796::3jvor
8.课文《爷爷和小树》教案10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会写两个字。 2.“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哪一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课《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请大家伸出右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5.爷爷和小树) 指名读课题。 jvzquC41zkgpz~j0twoxgw3eqo5kkjtcp194::550jznn
9.部编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8篇2.师:夏天到了,荷花已经开了。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去荷花池欣赏美丽的荷花吧!(板书课题,写作者,指名读,齐读。) 3.(课件播放荷花图片,生观察、欣赏荷花。)师:美吗?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荷花吗?(出示填空练习: 的荷花,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读“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jvzquC41yy}/srzzwgyig7hqo1pjcx~w|krjcx4dgkqflrfqcp524A978;9/j}rn
10.高大的皂荚树教案设计6篇(全文)2、那课文主要写了皂荚树的哪些方面呢?(如学生回答不出,就要求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轻声朗读一遍课文。)(如果能回答的学生不多,同桌可以讨论) 3、学生回答,板书:外形高大、提供方便。 4、分段:根据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这篇课文分成两部分,你能分出来吗? jvzquC41yy}/;B}wgunv0lto1y5gkujr4n793~z0jvsm
11.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套单元测试题一、听力。听读短文两遍,完成下面的题目。(5分) 1、这段话写了 种海鸟。最多的是 ,最大的是 ,最 的是野鸭,最 的是海燕。(5分) 2、短文把体型最大的海鸟的翅膀相当于 那么大。(1分) 二、语言积累与运用。(43分) 1、我会读拼音写汉字,并把字写正确、端正。(10分) jvzquC41o0vynsok0ipo8xjkvo0urskcppj1:5328?40qyon
12.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实录(通用8篇)(课件3)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太守,曾因干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猎于铁沟,写了这首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师:(学生读掉了“干”字)你刚才读时掉了一个字,谁来帮帮他。jvzquC41yy}/{~|gpoo/exr1uwpjcxgcp1pjwwncplo33884;2750qyon
13.两会“艺”起谈丨马慧娟代表:这是一个通过奋斗拥有精彩故事的时代从一名普通农民经过坚持努力成为作家,又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有人说,马慧娟的故事是一个传奇。但正像她去年在“代表通道”上说的那样,是时代赋予了她和像她一样的千千万万人走向幸福生活的坚实基础,让每个人活出了精彩,拥有了自己的故事。 “这是一个释放自我的时代,在经营好自己生活的前提下,你可以去做自jvzq<84pgyy/eww0ep532;8|v1814
14.《两件宝》教案设计(精选7篇)“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齐努力,共同把事干。” 抽生读。其他生听,思考。 引导:想想这是我们身体的哪个部分? 生说。引导简要说理由。(评价:真会动脑筋思考。) 问:有人会写“手”字呢?一生书空,强调新笔画“竖钩”。师带着生写。师在贴的田字格里书写,注意占格。读读,提示要注意翘舌。 jvzq<84yyy4vpsx0eqs0lrfqcp5rk}f142842;5;37:349d862?28<3jvor
15.俩字开头成语范文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俩字开头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文云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梁木其坏 1、解释:指对众人所敬仰的人之死的哀悼之辞。 2、出处:《礼记·檀弓下》:“孔子蚤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jvzquC41yy}/i€~qq0ipo8mcqyko1=64484ivvq
16.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语文教案(通用12篇)注意:快速默读,可以写写画画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交流感受。说一说,你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4、读出表达作者对非洲真切感受的两个句子。 5、同学们,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都是感叹句,表达出了作者对非洲的赞叹之情;前后呼应,与课题照应) jvzq<84vgciig{3twk}fp7hqo1pjcx}wg|omkjt1lkgpcw44:5<577mvon
17.24年前,15个大学生从河北保定去到沙漠深处!如今他们——两个人的回答 轻描淡写又字字千钧 直到孩子三岁时 刘庆霞调到且末教书 一家人才终于团聚 夫妻俩说: “为新疆两个地方的教育都作过贡献, 感觉挺骄傲的。” 沙漠的那边是大海 “桂枝,你见过海吗?” “没有,我们以沙漠为海” 2014年 保定学院的老师们 jvzquC41jghfk7mgdpkxu7hp1463665713:0exsvgpz`;:<;436/j}r
18.班主任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1500字(精选24篇)年轻女孩有谁不爱美,好些青年教师一周之内的衣服可以做到不重样,可是她呢,能穿的出来的外套屈指可数,即使是一副眼镜,也是在连续工作五个年头镜片磨花时才光荣下岗。她对自己苛刻节俭,但是在公益事业上从不吝啬。汶川地震之后,紧接着甘肃干旱缺水,带头发起募捐,仅是这两项活动就捐出了她当月一半的工资。党员献爱jvzquC41yy}/fr~khctxgw3eqo5gcw|gp1yiksneckrjcx436372:A<0jvsm
19.实用的一年级作文300字合集九篇怎么写一年级作文就这样,两个小朋友和小树一起快乐的唱起了歌,跳起了舞,玩的可高兴了。 小弟弟和那个小朋友听了我的故事,不拔树了,而且还真的围着小树唱起了歌,跳起了舞。 以上为实用的一年级作文300字合集九篇怎么写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jvzquC41yy}/cwmwk5<60wjv16<3/:7:54=257mv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