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热点

急救中心主任告诉你:地震来了应该怎么躲?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北纬35.70度,东经102.79度)发生6.2级地震,震中位于该县柳沟乡,震源深度10千米。截至19日6时,共记录到余震275次。

截至12月19日早晨,地震已造成甘肃100人死亡、青海11人死亡,部分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受损。

地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自然灾害,其所释放的能量会使建筑物的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毁损和破坏,由此而造成对深陷其中的人们的伤害。

1 、别往床下“躲”

以前人们认为钻到床底下最安全,这种做法是以建筑物的天花板不会落下为前提的,当建筑物的天花板因强烈地震发生倒塌时,这种方法就不可取了,因为掉落的天花板会将桌床等家具压毁,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将不堪设想。且床底下能躲不能逃,并非最佳的躲藏之处。

2 、别进衣柜“躲”

大衣柜虽然结实,但是重心太高容易倾斜,而且人一旦进入柜子里就会视野受阻,四肢受到束缚,同时造成的狭窄空间空气稀薄,氧供不足而造成呼吸困难,不仅会错过逃生时机,还不利于被救。唐山地震时,有人钻进衣柜躲藏,几天后救援队发现时,人是完好的,但最后憋死了。

3 、别靠窗边“躲”

现在的建筑楼房一般都是框架式结构,砖起到的作用是隔风隔雨,但不承重。地震时,一次震动来袭,先是纵波上下动,后是横波左右晃,楼房常常是框架在,墙没了,如果人们躲在窗户下,很容易被甩出去。高层楼面向马路的那面墙很不稳定,高层楼的窗户更要远离。

4 、别乘电梯“躲”

地震发生时,千万不能使用电梯。因为地震后紧接着会停电,一旦断电,上不来下不去就卡在里面出不来了。且电梯间容易崩塌垮掉,导致电梯快速坠落,构成对人体的次生灾害。另外,地震时电梯结构整体性丧失,亦不利于呼救及救援。

5 、别入车里“躲”

发生大地震时,如果你在驾车,汽车会像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而引发交通事故。地震中,建筑物等倒塌将压扁车辆,使车内的人丧失了逃生机会。同时,地震时灾情复杂,可能引发汽车燃油着火。

6 、别在楼旁“躲”

地震的瞬间,房屋结构发生破裂、毁损和扭曲,结构破坏后的不稳定性,比如面临的余震、救援时扰动以及毗邻建筑物二次倒塌,构成了对人类生命的威胁。故地震时要尽量快速躲开建筑物,特别更要远离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

7 、别钻桥下“躲”

地震对桥的桥台、桥墩、桥梁、支座等结构产生的破坏不容小觑,切记一定不要进入桥梁、隧道、堤坝,尤其不要停留在过街天桥、立交桥的上面和下方,这些地方很容易在地震中发生塌陷,正可谓是“待在上面会掉下来、躲在下面会砸下来”。

8 、别依电杆“躲”

地震躲避逃生时,千万要避开危险物、高耸物或悬挂物,如电线杆、变压器、广告牌、街灯、物料堆放处、路灯、自动售货机等,除直接倒塌伤人外,还可能出现触电伤亡事件的发生。地震可导致电线零落,易引发火灾。

9 、别近山峭“躲”

“地震—山崩—泥石流”是具有关联的系列自然灾害链,震区若在山区,可能发生大面积滑坡、崩塌、滚石、泥石流等,切记这些次生灾害可能当即发生,也可能过后发生,像山脚、陡崖和陡峭的山坡等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更勿停留。

10 、别忘往这“躲”

地震中如何躲避是逃生的重要环节,作者主张应因地制宜把握“三间”原则:一是室内三角避震空间,比如内墙墙根、墙角、卫生间等开间小的地方;二是户外平面避震空间,比如应急避难场所、公园、操场等空旷开阔的地方;三是人体屈曲避震空间,比如采用蹲下蜷曲、靠固定物、面部朝下、手护头颈、口眼微闭、用鼻呼吸的体位形成的自救空间。附地震应急救护口诀。

地震应急救护口诀

(一)

颅骨裂缝脑液流,耳鼻漏出勿阻留。

头部略高禁倒流,阻断感染生命留。

(二)

颈椎摆动损伤易,抬颌后仰莫随意。

双手护颈两侧翼,生命中枢须留意。

(三)

胸廓刺进锐器物,急切拔出大错误。

双手稳固插入物,避免气胸不耽误。

(四)

腹腔肠道溢出来,切忌将其填回来。

碗盆罩住扣起来,腹膜炎症不早来。

(五)

腰椎损伤莫轻视,头脚相扣再伤易。

躯体平搬动作佳,规避截瘫靠大家。

(六)

肢体骨折不盲目,两根木条来捆住。

远端指趾不麻木,血管神经保护住。

(七)

意外伤害出血急,血液丢失休克至。

指压近心把血止,早期应对巧自救。

超量用药、频繁换药……儿童呼吸道感染用药这些做法不可取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田晓航)冬季儿童呼吸道感染高发,一些心急的家长同时给患儿吃四五种药物。专家提示,儿童患呼吸道感染后超量用药、频繁换药均不可取,这些做法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危害患儿身体健康。

“是药三分毒,过度用药副作用明显,危险性增加。”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刘昆介绍,治疗呼吸道感染,无论是西药的抗生素还是中药的清热解毒药,超量使用都会伤害孩子的脾胃。临床上经常能看到孩子因超量用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的情况,有的甚至出现急性肝肾功能衰竭。

刘昆介绍,清热解毒药在儿科临床应用要适量,把握“中病即止”原则。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轻灵,易趋康复,随拨随应,对药物反应灵敏,所以治疗时精准用药可以达到祛邪不伤正的临床疗效。

刘昆提示,确定治疗方案后不要着急换药,要观察一段时间,等待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浓度从而产生临床疗效。

专家提醒广大家长,药物选择、剂量大小、服药时间、用药疗程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执行,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孩子一旦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高层动向

2023年学校供餐与学生健康国际研讨会在海口成功举办

国家疾控局卫生免疫司副司长李筱翠指出,我国中小学生健康状况不断改善,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但仍存在肥胖、近视等多种健康问题。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带动社会广泛参与,提高中小学生健康水平。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施小明鼓励各地卫生部门加强专业指导,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加强国内外交流,从营养、运动和社会环境等多角度出发,做到中小学生多病共防共治。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会长陈永祥分享社会资源参与我国学生营养健康事业。海南省疾控局副局长陈涛介绍了海南在学生营养健康领域的积极探索。

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司、教育部体卫艺司和财务司的领导分享了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儿童营养健康政策,指出了今后的工作重点。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处的国际组织专家,来自马来西亚和印度的国际专家,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学校的儿童健康领域专家分享了国内外学校供餐及营养改善的先进经验。

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将带动各地加大营养健康投入,强化膳食指导、落实营养宣传教育、促进身体活动、创造健康食物环境,保证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中国疾控中心举办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第二十一期学员毕业典礼

疾控动态

青岛市在2023年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控烟经验交流会上作交流发言

会上,中心纪委书记李善鹏就当前全市控烟工作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加强对烟草流行监测结果的宣传;二是提升执法部门控烟执法积极性,提高公众对控烟工作的支持;三是完善戒烟服务,探索社区综合戒烟干预模式;四是关注青少年控烟工作,强化控烟措施。中心健康教育与促进所所长綦斐代表青岛市围绕全市控烟立法、执法、宣传教育、无烟环境建设、戒烟服务、项目合作等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做了交流发言。随后,香港大学护理学院教授王文炳和澳门特区政府卫生局防控烟酒办公室顾问医生柯庆健分别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控烟MPOWER各项策略分享了香港和澳门控烟工作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做法。

近年来,青岛市积极推进控烟行动,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广泛参与,控烟法制化管理的良好工作局面。2022年青岛市15岁及以上成人吸烟率降为19.5%,较立法初期下降1.8个百分点,吸烟者数量由192万人降到167万人,减少了25万人,提前达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控烟目标。

本次会议为完善全市控烟体系、提升控烟能力、开阔控烟工作思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青岛市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的控烟经验,努力把我市控烟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自治区疾控中心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吕国栋博士团队

联合召开人畜共患病防控与科研工作交流座谈会

会上,吕国栋博士介绍振动光谱结合人工智能算法筛查新疆高发人兽共患病的新技术,以及工作现况及下一步工作计划。寄布所相关工作人员就吕国栋博士的科研成果进行交流,并分享全区人畜共患病防控方面的工作经验。参会人员分别与吕国栋博士就如何更好的开展人畜共患病防控与科研进行了交流讨论。

阿迪力·司马义副主任强调,自治区疾控中心将全力支持人畜共患病防控与科研工作,加快与吕国栋博士团队科研合作的的步伐,力争尽快将科研成果应用到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中,为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省疾控中心第二批应急救援队赶赴临夏积石山地震灾区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

地震发生后,按照省卫生健康委及省疾控局统一安排部署,省疾控中心首批卫生应急救援队伍已于19日凌晨5时到达灾区并开展工作。根据救灾一线反馈信息,省疾控中心再次抽调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甘肃)和国家卫生应急移动防疫中心(甘肃)两支卫生应急队伍相关人员,由中心党委书记陈发青为领队组成第二批应急救援队伍,调派2辆消杀车及运兵车,携带漂白粉、84消毒泡腾片、防护服、口罩、背式喷雾器、 消毒巾等物资,于12月19日中午12时赶赴积石山县地震灾区开展灾后卫生防疫工作。

应急救援队伍到达灾区后,迅速与前期到达人员进行对接,收集积石山县历史资料,研判现场形式,草拟《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灾区传染病疫情初步风险评估报告》;针对居民安置点等居住场所开展呼吸道和腹泻症候群症状监测、筹备开展鼠密度监测;针对灾后水质问题开展现场水质检测工作;紧急印制地震灾后卫生防疫手册并下发至各级医疗卫生人员,印制地震灾后卫生防病宣传画在安置点张贴;针对安置点的生活区、垃圾点、牲畜掩埋点、临时厕所等重点卫生防疫区域进行日常消杀;同时开展防鼠灭鼠工作;结合现场实际情况,紧急调集破伤风疫苗 1.5万支、 麻腮风疫苗 8万支、甲肝疫苗12万支备用。截止19日下午17点,省疾控中心二批应急救援人员及市县疾控部门救援人员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在灾区有序开展卫生防疫工作。

科研动向

胰岛素治疗高血糖,一天多次给药太辛苦怎么办?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来帮你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代谢紊乱、持续高血糖,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其中,以2 型糖尿病(T2DM)为主,约占比 90% 以上[1]。随着持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现状,我国老年T2DM患者数量大幅度提升。口服降糖药物治疗仅能使部分T2DM的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大部分患者仍然需要接受胰岛素治疗[2]。2023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出在T2DM管理决策中应考虑选用可优化依从性和持续性的治疗方案(图1);尤其在老年T2DM的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持续给药治疗,用药越是简便易行,越有助于患者长期、持续地坚持治疗。

回首胰岛素百年,科技驱动胰岛素不断迭代创新发展,追求更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使用更便捷的胰岛素,是糖尿病治疗药物发展方向,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是全球首个双胰岛素,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中的基础组分和餐时组分保持各自药效学特点,独立作用,互不干扰,因此,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低血糖风险小。更加适合老年T2DM患者长期坚持用药。

近期案例:

1、基本信息:李某,68岁,女性。

2、主诉:口干、多饮、多尿、消瘦5月余。

4、既往史:2016年于外院行“双下肢静脉曲张手术” 治疗。2018年因“急性阑尾炎” 于外院住院手术治疗。其他无特殊。

5、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T 36.5 ℃,P 85次/分,R 20次/分,BP 127/73 mmHg,身高165 cm,体重67 kg,体重指数(BMI)24.61 kg/m2

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无杂音。腹壁柔软,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及包块,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双下肢触觉、痛觉、温度觉、振动觉、足背动脉搏动正常。

6、实验室检查:入院查随机葡萄糖25.3 mmol/L;血酮0.1 mmol/L。尿液分析:白细胞3+,隐血弱阳性,葡萄糖3+;电解质六项测定钠136 mmo1/L↓;余未见异常;血脂:总胆固醇5.35 mmol/L↑,甘油三酯2.6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72 mmol/L↑。血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尿肌酐测定、 CTNT定量、心肌酶全套、甲功三项、肿瘤五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测定均未见明显异常。胰岛功能检查

7、辅助检查:心电图:1、窦性心律,2、正常范围心电图。腹部、泌尿系、心脏彩超:胆囊结石,余未见明显异常。下肢动脉超声检查:双下肢股总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胭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动脉粥样硬化伴斑块形成。胸部CT平扫检查提示:1.两肺叶慢性炎症,2.主动脉、冠脉硬化,3.胆囊结石。

8、入院诊断:1.T2DM;2.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症;3.胆囊结石;4.尿路感染

9、治疗:入院后结合患者病史、查体及检查,予强化降糖治疗(治疗方案及血糖监测见表1;胰岛功能检查见表2)。

患者老年女性,慢性起病,治疗依从性差,在院强化治疗5天后予转长期居家治疗方案(IDegAsp联合α-糖苷酶抑制药、短效胰岛素促泌剂联合治疗),出院后降糖方案及血糖监测见表3。出院1月后随访,患者坚持IDegAsp晚餐前16 u 皮下注射、米格列醇片50 mg TID口服、瑞格列奈1 mg BID 口服(早、中餐前)联合治疗,血糖监测:空腹5~7 mmol/L,餐后7~9 mmol/L。

讨论: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年T2DM患者数量逐渐增多,而胰岛素是目前临床上控制糖尿病及并发症的重要且有效手段,其包括人胰岛素、动物胰岛素以及胰岛素类似物。有研究显示胰岛素类似物相较于人胰岛素,在低血糖发生风险上有更好的优势[3]。强化治疗方案胰岛素注射次数多,患者自身体验欠佳,导致部分患者尤其老年T2DM患者无法坚持长期用药,以至于血糖及HbA1c控制欠佳,并发症相继发生,严重影响中老年患者的健康及生活治疗。因此,寻找一种简单方便易行的胰岛素至关重要。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由70%德谷胰岛素和30%门冬胰岛素组成,两组分保持各自药效学特点,同时控制空腹及餐后血糖,低血糖风险小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老年T2DM患者的胰岛素用药需求。

正如病例中的老年T2DM患者,慢性起病,入院时血糖高(测空腹血糖18.5 mmo1/L,餐后2小时血糖22.4 mmo1/L,HbA1c13.7%),胰岛功能欠佳(见表2),最主要的是患者依从性差;针对此患者,出院后予IDegAsp联合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以及患者依从性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综上所述,IDegAsp在治疗老年T2DM具有肯定的疗效,一次给药,控制血糖一天,也具有更好的优势,值得推广或借鉴。

Nat Metabol:铁积累或在人类纤维化疾病发生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来自巴塞罗那生物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描述了铁积累在人类纤维化疾病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纤维化与机体多种慢性和危及生命的疾病有关,包括肺纤维化、肝硬化、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会共同造成发达国家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死亡率,从而就使得纤维化疾病成为需要人们密切关注的严重健康问题,也迫使研究人员急需深入研究开发新型的诊疗法手段。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Metabolism上题为“Iron accumulation drives fibrosis, senescence, and the senescence- 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巴塞罗那生物医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描述了铁积累在人类纤维化疾病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文章中,他们研究了铁积累、衰老(细胞既不分裂也不死亡的阶段)和衰老相关分泌表型(SASP,senescence-associated secretory phenotype)之间的关系,SASP是衰老细胞中能促使细胞释放有害分子的通讯系统,此外,SASP还与包括纤维化在内的多种年龄相关疾病存在一定关联。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展示了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检测铁的潜力,其或能用于对肾脏纤维化患者进行纤维化负担的无创评估,同时他们还揭示了特殊的化合物在移除积累的铁方面的潜力,比如预防纤维化的去铁酮(deferiprone,一种临床获批的药物),从而就指出了一种治疗纤维化疾病的新方法。研究者Mate Maus说道,我们的研究确定了铁积累或能作为病理性衰老和纤维化发生的临床可开发驱动因素,并为进行纤维化疾病的早期检测和治疗方法的开发铺平了道路。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调查能促进机体慢性疾病和癌症发生的年龄相关代谢改变。

铁积累或在人类纤维化疾病发生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此前有研究报道,铁积累与多种纤维化疾病的发生有关,而基于本文研究发现,科学家们认为这或许是大多数纤维化疾病的共同特征,这项研究强调了铁在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作用,首先,其能表明过量的细胞外铁能启动纤维化的发生。比如,这或许会在与小血管损伤相关的纤维化疾病中发生,其中来自脉管系统的铁释放可能是纤维化形成的持续诱发因素,其次,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即使在正常的细胞外铁水平下,铁积累仍然是衰老细胞的一种内在特征,铁的积累是驱动SASP以及其对周围组织的促纤维化效应的关键事件。

通过解决衰老细胞中的铁积累,研究人员旨在减缓SASP,从而阻断纤维化的进展;研究者表示,尽管这些研究发现标志着科学家们在理解纤维化疾病上所迈出的重要一步,但将这些研究见解转化为切实的疗法之前,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铁积累在衰老和纤维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即使启动事件可能独立于铁离子),同时研究人员还识别出铁代谢或能作为衰老相关疾病的潜在治疗性靶点。

《科学》子刊:中国科学家发现,补充多不饱和脂肪酸或可克服肿瘤对免疫治疗的耐药!

近年来,通过膳食补充特定营养素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肿瘤治疗策略[1],特别是多不饱和脂肪酸。现有研究表明,多不饱和脂肪酸不仅可以促进间质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抑制[2],还可以增强CD8阳性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3]。

不过,补充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此外,补充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否通过影响肿瘤细胞代谢进而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取得了巨大的临床突破;然而,只有少部分(10-35%)患者可以从这种治疗中获得持续的临床疗效[4]。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种癌症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产生原发性和适应性抵抗[5]。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来增强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克服免疫治疗的耐药性。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王红阳院士/杨文研究员课题组发现,ATP-柠檬酸裂解酶的肿瘤免疫调节作用,并提供了通过靶向抑制ATP-柠檬酸裂解酶或补充多不饱和脂肪酸克服肿瘤免疫治疗抵抗的新策略[6]。这项研究以封面文章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向威、吕洪伟、杏福雪、孙校炎为共同第一作者。

《科学·进展》杂志同期还邀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免疫学家Roddy O'Connor博士对该工作进行了焦点评论[7]。他认为,该研究揭示了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肿瘤联合治疗策略,可以重振免疫治疗耐药肿瘤中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此外,该研究为靶向抑制ATP-柠檬酸裂解酶药物的研发和快速、有效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科学·进展》封面图为富含ω-3和ω-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代表性食物。膳食补充多不饱和脂肪酸有望成为一种克服肿瘤免疫治疗抵抗的新策略

研究者发现与免疫缺陷小鼠相比,在免疫功能健全的小鼠中,靶向抑制ATP-柠檬酸裂解酶上调癌细胞中PD-L1免疫检查点的表达,从而诱导T细胞功能障碍,造成了单用ATP-柠檬酸裂解酶抑制剂抗肿瘤效果不佳。

机制上,靶向抑制脂肪酸从头合成限速酶ATP-柠檬酸裂解酶,驱动肿瘤细胞摄入过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导致脂质过氧化和线粒体损伤,进而引起线粒体DNA(mtDNA)泄漏,最终激活cGAS-STING先天免疫途径。

临床肿瘤样本分析提示,肿瘤ATP-柠檬酸裂解酶的表达水平与cGAS-STING通路激活和耗竭T细胞浸润呈负相关。重要的是,在胰腺癌、肝癌和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免疫治疗耐受模型中,均发现通过遗传或药物抑制ATP-柠檬酸裂解酶以cGAS依赖的方式逆转了肿瘤对抗PD-L1抗体治疗的耐药。

此外,与靶向抑制ATP-柠檬酸裂解酶类似,膳食补充α-亚麻酸(ALA)、花生四烯酸(AR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同样可以显著增强抗PD-L1抗体治疗的效果。

总的来说,该研究揭示了ATP-柠檬酸裂解酶通过调节cGAS-STING通路调控肿瘤免疫的新机制,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通过靶向抑制ATP-柠檬酸裂解酶或补充多不饱和脂肪酸打破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耐受的新策略。

AD:幽门螺杆菌感染竟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增加有关!

无论是针对胃癌、消化不良,还是AD等神经系统疾病,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范与治疗应该得到社会重视。

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基于400多万人数据分析发现,在年龄为50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阿尔茨海默病(AD)风险增加11%相关,感染之后大约10年时风险达到峰值,增加24%。

文章于近日发表在Alzheimer's & Dementia期刊上。

尽管人们逐渐意识到,危害胃肠道的幽门螺杆菌会给神经系统带来负担,但是迄今为止,由于人数少等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AD之间的关联究竟有紧密,无法得到描述。

此次,研究队列包括来自英国临床实践研究数据链(CPRD)-Gold的4262092名年龄超过50岁的参与者,平均年龄60.4岁,女性占52.1%。基线时无人AD,中位随访11年期间内共确诊40455例AD患者。

幽门螺杆菌感染被定义为测试阳性,或确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疾病及并发症(胃炎、消化不良、胃癌等)。感染日期被定义为采取根除治疗的时间。

调整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多种代谢疾病以及药物治疗等影响因素后,分析结果显示,与从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相比,幽门螺杆菌感染与AD风险增加11%相关(OR,1.11;95%CI,1.01-1.21)。

感染之后的7.3-10.8年时,风险达到最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AD风险升高24%相关(OR,1.24;95%CI,1.05-1.47)。

结果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为控制残留混杂因素的影响,研究人员想到以另一种常见肠道细菌感染——沙门氏菌感染,作为病原体感染的阴性对照。结果显示沙门氏菌感染与AD风险无关(OR,1.03;95% CI,0.82-1.2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AD风险之间的关系

总之,这项大型队列研究提供证据,支持将幽门螺杆菌感染作为AD的潜在可改变危险因素。根据这项队列进行初步计算,研究人员表示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有助于AD患病率下降0.7%,这个结论需要得到进一步验证。

从机制上来解释的话,以往研究表明,远在胃部定植的幽门螺杆菌有多种办法影响大脑。比如引发脂多糖过度分泌、促炎因子产生等病理过程,导致肠道和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改变,通过肠-脑轴对大脑造成破坏;也可以“搭乘”受感染的循环单核细胞,或者凭借自身分泌外膜囊泡跨越血脑屏障到达大脑,引发神经元损伤和神经炎症。另外,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的损伤会影响身体对维生素B12或铁的有效吸收,也不可忽视。

因此,无论是针对胃癌、消化不良,还是AD等神经系统疾病,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范与治疗应该得到社会重视。

JCO:高纤维饮食的摄入真能提高癌症免疫疗法的治疗效果吗?

来自Wilmot癌症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就通过研究调查了高纤维饮食是否能增强癌症免疫疗法的疗效。

如今,高纤维饮食对机体健康有益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了,而且大量研究都表明,摄入高纤维饮食或能降低机体患特定癌症的风险,但纤维是否也能帮助抵御当前的癌症诊断,研究人员并不知晓。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题为“Associations of diet with survival of patients (pts) with metastatic cancer of the urothelium (mUC) and renal cell carcinoma (mRCC) on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CB) ”的研究报告中,来自Wilmot癌症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就通过研究调查了高纤维饮食是否能增强癌症免疫疗法的疗效。

研究者Brendan Guercio表示,免疫疗法通常是一种耐受性较好的疗法,当其发挥作用时就能帮助长时间控制癌症,但其并不适用于所有人,而且我们也并不总是擅长预测其会对哪些患者有效。免疫疗法能训练机体免疫系统来抵御癌症,而且免疫系统还会受到生活在肠道中的细菌的严重影响,此前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肠道菌群会影响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反应,而一项针对黑色素瘤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摄入较多纤维的患者往往对免疫疗法的反应更好。

你可以想象,生活在机体肠道中的细菌会吃我们所吃的东西,而给其喂食其所需要的多种营养物质或许会对机体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效应,因为其能与机体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作为一名主要治疗生殖系统癌症的内科肿瘤学家,研究者Geurcio特别关注是否高纤维饮食能改善膀胱癌或肾癌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反应。

高纤维饮食的摄入真能提高癌症免疫疗法的治疗效果吗?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揭示了高纤维饮食与利用免疫疗法治疗的膀胱癌患者的生存率之间的关联,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肾细胞癌(RCC,renal cell carcinoma)患者或许也存在类似的趋势,但这或许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来观察是否这种效应非常显著。在相关研究项目的资助下,研究人员收集了来自Wilmot研究所和纪念斯隆凯特琳医院120名肾细胞癌患者的血液和粪便样本,并进行了分析。

研究人员比较了尚未开始进行免疫治疗的患者和已经开始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分析了患者饮食中的纤维素水平是否会影响其肠道中的细菌水平和类型,随后他们还寻找了诸如短链脂肪酸这样的有益因素,基于此前研究,研究者发现,细菌在消耗纤维素时会产生短链脂肪酸,这或许有助于免疫系统对免疫疗法产生反应。在其它类似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还观察了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以及摄入高纤维饮食是否能帮助免疫疗法促进肿瘤发生萎缩。

尽管目前初步的研究非常有希望,但研究者警惕道,饮食并不能代替标准的疗法,尽管他们尝试寻找是否饮食能对患者有益,但标准疗法依然非常重要;目前他们正在尝试找出如何让这些疗法更好地发挥作用。综上,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高纤维的摄入或与癌症患者的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延长相关,研究人员还在肾细胞癌患者中观察到了高纤维摄入与其总体生存率和疾病无进展生存延长有关,目前研究人员正在对患者机体的肠道微生物组进行分析来研究其发挥作用背后的分子机制。

舆情信息

国家医保局: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面坚持中西医并重

今天,国家医保局在答复代表建议时表,国家医保局一贯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面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原则,保障人民群众获得高质量、有效率、能负担的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医保局部署各地每年开展调价评估,符合条件的及时动态调价。从统计数据情况看,2019一2022年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水平每年都保持连续增长,在所有医疗服务项目类别中增长幅度最快。

2021年12月,国家医保局联合国家中医药局印发了《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医保西〔20213229号〕,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2022年协同国家中医药局做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等

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制定出台工作。《指导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医疗保障制度优势,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药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推进中医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强中医药服务价格管理,将适宜的中药和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完善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支付政策,强化医保基金监管。各省级医保部门积极落实意见要求,制定出台了本省(区、市)关于医保支持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文件,并在中医医疗机构定点协议管理、总额预算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积极探索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支付方式改革。例如,山东省按病种付费的中医优势病种数量达到20个,广西壮族自治区等试点开展中医优势病种付费,对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给予政策倾斜。上海市、浙江省、四川省提出建立中医优势病种医保支付新模式,对同病同效的中医治疗病例给予西医治疗病组相近的 支付标准。内蒙古自治区提出在按病组和病种分值支付方式改革中,适当提高中医(蒙医)医疗机构、中医(蒙医)病种系数,筛选中医(蒙医)优势病种,实行与西医病种“同病同效同价”。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落实《指导意见》要求,探索中医优势病种按病种付费工作,支持中医药事业协同创新发展。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支持医疗新技术发展

据国家医保局12月19日消息,在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过程中,多地探索支持医疗新技术发展和疑难重症救治。

DRG付费是根据疾病诊断、治疗方式和病人个体特征等情况形成不同的诊断相关组,每一个诊断相关组确定统一付费标准。与传统付费方式相比,DRG付费是一种更科学、更精细的医保支付模式,其通过大数据的方法,对疾病诊疗分组,进行打包付费,避免“大处方”、过度诊疗等问题。

根据此前印发的《国家医疗保障DRG分组与付费技术规范》等相关文件,针对已在医保经办备案的新技术项目,可暂先按项目付费执行1年后,再根据数据进行测算,修订该病种分组的支付标准;针对住院天数过长或住院费用过高等特殊情况,以及经医保经办机构核准可申请按项目付费的其他情况,可特殊申请按项目付费结算。在疑难重症救治方面,明确可提高疑难重症DRG组的权重值,降低轻症DRG组的权重值。

一些地方医保部门在试点工作中探索建立DRG付费支持医疗新技术的相关机制。如河北邯郸明确了付费异常高值和异常低值的病组可按项目付费,确定特殊治疗、特殊用药、高值耗材的清单,可以纳入DRG分组,确保全覆盖;浙江、河南、广西、贵州等提高重点学科病组权重,适当调低基础病组或普通病组的权重,引导三级医疗机构重点收治疑难杂症,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

目前,多数省份普遍建立了特殊病例单议处理机制,对病情特别复杂、费用特别高或对分组结果有异议的特殊病例,进行专家评议,符合条件的可据实支付。

全国各省份均已完成2023年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评估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记者 彭韵佳)据国家医保局19日消息,目前全国各省份2023年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评估工作均已完成,评估符合启动条件的地方将在年底前完成本年度价格动态调整,选择适当窗口实施。

医疗服务价格关系公立医疗机构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可以引导公立医院适应医改政策取向、优化服务。

为稳妥有序做好相关工作,国家医保局加强对地方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全国各地已全面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并围绕各类改革目标设计了指标评估体系,评估达标的,当年完成调价;评估不达标的,暂不实施调价。总的来说,就是医药费用控制好的地方,调价总量多一点,费用控制不好的地方,调价节奏慢一点、总量少一点。

据介绍,2018年以来,国家医保局持续指导地方优化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促进有价值的医疗技术加快临床应用,2022年各省份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近千项。

国家中医药局发文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

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19日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获悉,为推动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少数民族医医院,下同)老年病科高质量发展、满足老年患者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印发通知,从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综合诊治能力等十个方面提出要求,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建设的通知,各中医医院要根据当地老年人口规模及中医药服务需求,设置老年病科并作为独立科室进行建设和管理;二级中医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床位数原则上分别不低于20张和30张。

在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方面,通知提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在医疗活动中应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结合本科室临床实际,形成并不断优化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应重视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挖掘整理和临床应用,结合老年病多病共存、病情复杂、治疗周期长等特点,针对病因明确、疗效确切的老年常见疾病或症状,积极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推广老年人中医“治未病”干预指南。

在提高综合诊治能力方面,通知提出,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应积极开展老年综合评估、老年综合征诊治和多学科诊疗,对住院老年患者积极开展跌倒、静脉栓塞、营养风险、误吸和坠床等高风险筛查;优化老年病科医师专业组成和结构,形成多专业团队,提高老年病多病共治能力。

在改善老年患者就医感受方面,通知要求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设立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为失能、半失能、高龄老年人提供优先挂号、就诊、检查和取药的服务;完善诊间、电话、网络、现场预约等多种挂号方式,保留一定比例的现场号源;对医院公共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

此外,通知还从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积极开展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科研工作、探索全周期健康管理、加强中医老年病质控中心建设等方面提出要求。

我国母乳结构脂肪生产关键技术获突破

科技日报讯(记者郑莉 通讯员于乐 孙嘉隆)记者日前从江南大学获悉,该校王兴国教授团队联合蒙牛集团、青岛海智源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在母乳结构脂肪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上获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入选现代农业领域十大科技进展,乳脂数据库和相似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新产品获2022年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产品创新一等奖。

婴幼儿的“口粮”除了母乳外便是婴幼儿配方乳粉,脂肪是婴儿配方奶粉的重要成分,占总重量的30%左右;母乳结构脂肪是婴儿配方奶粉脂肪的核心配料,是母乳区别于其他天然脂肪的重要组成成分。

“多年来,结构脂肪的核心制造技术一直未能突破,相关产品一度依赖进口。”王兴国说。

该团队采集了我国17省27市5000多例母乳样品以及丹麦、埃及两国的母乳样品,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母乳脂数据库,创制了甘油三酯同分异构体等的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分析了400余种脂质成分,通过创建的多指标相似性评分模型和多级分类评价体系,对母乳和婴幼儿配方乳粉脂肪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出MLCT和UPU两类母乳功能脂肪标志物,明确其具有降低体脂和改善便秘的健康功效。

通过针对母乳结构脂肪生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该团队突破了酶促随机酯交换技术制备MLCT关键技术,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结构脂肪MLCT;突破了sn-1,3专一性脂肪酶催化技术制备UPU关键技术,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结构脂肪UPU(新型OPO),产品符合GB 30604-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成功破解我国婴幼儿“口粮”制造的核心技术与“卡脖子”难题。

记者了解到,该团队正积极与国内企业合作,加快推动技术落地转化。目前,就相关研究成果的落地已在青岛海智源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生产线,同时,蒙牛集团通过新国标注册,在全球首次将其用于“瑞哺恩”品牌的多个婴配奶粉产品中,开创了婴配粉用油整体母乳化的先例。

机器学习开始预测人类生活多个方面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张梦然)《自然·计算科学》18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描述了一个机器学习方法,该方法能从不同方面准确预测人类生活,包括早死可能性和个性的细微差异。该模型或能提供对人类行为的量化认知。

社会科学家对人类生活是否能被预测的问题看法不一。虽然人们对起到重要作用的社会人口学因素已有充分了解,但却一直无法对生命结局进行准确预测。、

利用丹麦国家登记处约600万人的教育、健康、收入、职业和其他生活事件数据,丹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机器学习方法,以构建个体的人类生活轨迹。团队通过调整语言处理技术,用类似模型中语言的方式表达人类生活。这种方法能以类似语言模型捕捉词语间复杂关系的方式生成一个生活事件的术语表。他们提出的模型名为“life2vec”,能确定健康相关诊断、居住地、收入水平等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用一个压缩向量编码个人生活,以此作为预测生活结局的基础。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表征社会结局和健康结局之间的复杂关联,准确预测生活结局也许是可以做到的。但团队也强调,他们的研究只是对可能性的探索,而且只应在确保个人权利受到保护的监管下才可用于现实世界。

收录8000余种中医古籍

《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发布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田晓航)全国中医古籍文献资源普查工作标志性成果《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19日在京正式发布,共收录全国379个藏书机构收藏的1912年以前写印的中医古籍8650种。

中医古籍是中医药学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学术进步和创新的源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2年印发的《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梳理挖掘古典医籍精华,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据介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自20世纪60年代起持续开展了历时半个世纪的3次全国中医古籍文献资源普查与书目编纂;2012年至2022年进一步扩大普查范围和深度,通过在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开展调研,新增收集231家公藏图书机构的书目信息2.6万条,经考订信息、完善缺漏,编纂完成《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

《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正文中按学科分类著录了古籍书目信息,下册主体为索引。这一书目对原有中医古籍分类做了较大幅度调整和完善,拓展了收录范围,考订并厘清了中医古籍与近代中医文献,其款目组织体系展示了中医古籍文献的传承发展和分类布局,为中医古籍文献的保护整理等工作提供了目录学储备和支撑。

“月瘦10斤”的减肥咖啡竟含违禁品

“一月瘦10斤,终身不反弹。这不是减肥瘦身咖啡,而是毒咖啡!”近日,在四川省甘孜州公安局相关警种部门的大力协助下,色达县公安局破获全州首起跨省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案,一举抓获5名犯罪嫌疑人。

今年8月,色达县公安局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大队在开展县域食品领域“两超一非”集中宣传和整治工作中,得知辖区群众陈某通过微商在四某某处购买了一种叫“Tina”的减肥咖啡,收到货后发现产品包装无中文标识标签,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后也未显示产品信息和商家信息,食用后出现头晕、拉肚子、恶心等不适反应。随即,色达公安联系专业检验机构对该产品进行了检验。

经检验,确定送检的样品为食品,其中含有国家禁止添加的西布曲明违禁物质。了解案件后,该县公安局党委高度重视,赓即抽调精干警力成立专案组立案侦查、循线深挖、专案经营。

经依法侦查查明:今年3月以来,四某某从网络上得知减肥固体咖啡饮料可以瘦身减肥后,明知该产品不是正规合格产品,且知晓销售该类减肥产品是违法犯罪行为,仍然多次从网络上购买“Tina”“小双人”固体咖啡饮料后向州内、州外多地不特定消费人群销售获利。经委托专业机构检测,在四某某处查扣的“Tina”固体咖啡检出该产品中含有国家禁止添加的西布曲明违禁物质。

为进一步查明案情,实现“挖源头、端窝点、斩链条、捣团伙”的工作目标,专案组循线追踪,根据相关线索奔赴安徽、河南省等地继续开展线索摸排工作。在专案组两个多月缜密侦查、循线深挖、抽丝剥茧的攻坚下,一个涉及跨省生产、销售有毒有害减肥产品的犯罪团伙逐渐浮出水面。

11月28日,收网时机成熟,由甘孜州公安局、色达县公安局抽调的10余名精干力量分成3个抓捕组,分赴四川康定、安徽亳州、河南洛阳展开了跨省抓捕行动,5名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嫌疑人相继落网,一处集生产、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有毒有害减肥咖啡加工窝点被捣毁。现场查获并扣押用于非法添加的疑似西布曲明原料100余克、加工成品“减肥咖啡”4380余袋、产品包装袋、包装盒、防伪商标二维码、产品说明书等材料若干。

经核查,该案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宋某、四某某为了牟取暴利、扩大生产、销售规模,通过网络广招全国各地区域代理,在多个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瘦身虚假视频、图片信息,让肥胖困扰群体、年轻爱美女性深信其销售的减肥咖啡能快速瘦身。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宋某、四某某销售该有毒有害减肥产品涉及国内多个省市区县,销售量达3吨多,销售额达200余万元。

目前,王某某、宋某、四某某等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犯罪嫌疑人已分别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该案件的侦破,实现了原料、生产、包装、销售合伙人、销售代理共5个层级一网打尽,彻底摧毁该犯罪团伙。

茶多酚新材料可有效清除耐药菌感染

科技日报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马爱平)19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获悉,该所茶叶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首创了一种茶多酚原位自组装技术,并用此技术构建出茶多酚金属纳米生物材料,为新型稳态茶多酚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团队研究发现,新材料可有效清除耐药菌引起的伤口感染,拓展了茶多酚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应用。相关研究结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先进材料》上。

茶多酚是茶叶口味的关键物质,也是茶叶中含量最高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和调节代谢疾病等功能。但茶多酚含有多个酚羟基,容易被氧化而发生化学结构改变,致使其在生物体内利用度低。

“为解决此难题,团队利用茶多酚的结构特性开发了一种普适性的茶多酚原位一步自组装方法,实现了在水相常温常压条件下茶多酚稳态纳米生物材料的快速绿色合成。其中,该生物材料包括不同茶多酚与戒酒硫代谢物以及不同金属自组装成的纳米颗粒。”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张相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茶多酚分为儿茶素类和黄酮类两大类。团队通过研究儿茶素自组装纳米铜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抗菌特性,抗菌能力比现有报道的其他铜基抗菌材料提高了10—1000倍。此外,通过细胞、血液、斑马鱼和小鼠等安全性测试,团队系统证明了该纳米铜活性浓度下的体内外生物安全性,并且使用两种线虫模型验证了其在线虫整个生命周期的长期安全性。

不骗你!抖腿真的是个好习惯

“男抖贫,女抖贱”,这句民间流传的俗语将“抖腿”这个身体动作与社会地位关联了起来,常被长辈们拿来训诫孩子,劝他们改掉“爱抖腿”这个不文雅的习惯。为什么人会在某些时刻忍不住踩“虚空踏板”呢?

忍不住抖腿,可能是情绪在捣乱

其实,抖腿是一种典型的身体语言,当它出现时,往往意味着抖腿者正处于紧张、无聊或者高度亢奋的状态。比如,就有研究表明,在考试中,感到焦虑的低分考生会忍不住抖腿,然而胸有成竹的高分考生则没有太频繁的腿部动作。

要解释为什么人们面对压力时爱抖腿,就需要从生理学家怀特·坎农在 1929 年提出的一个概念说起:当动物感知到压力或生存威胁时,会在交感神经的作用下释放肾上腺素,产生心跳加快,脉搏升高,更多血液流向四肢等生理反应,这种生理反应帮助动物在危险来临时迅速做出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更好地生存。坎农把这个概念取名为“战斗-逃跑”反应,或称为“战或逃”反应。因为这是一个身体比脑子先做出求生反应的“保命”机制,曾帮助过远古时期的人类祖先逃避过天敌或争夺过生存资源,所以在漫长的演化中被保留下来,偷偷以“吵架时心跳加速”“表白时脸红”“紧张时想拉肚子”等多种形式继续陪伴着我们。

“战或逃”反应和抖腿又有怎样的联系呢?英国地铁报的一篇健康咨询中,心理咨询师道恩·坦普尔顿和临床心理学家凯瑟琳·哈克尔发表了她们的看法:在压力和焦虑的状态下,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积累,身体在“战或逃”反应的作用下积攒能量,做好对抗压力的准备。但是当我们不通过自卫或逃跑来耗尽这些能量时,多余的能量就会留在我们体内,而抖腿则是释放这些能量的一种方式。换句话说,抖腿像是一个大脑用来欺骗自己的假动作,既然屁股还需要老老实实地坐在椅子上,那就勉为其难地通过抖腿来发泄一下多余的精力吧。

感到无聊的时候也会抖腿。有研究表明,当思维开始神游时,身体也会跟着“开小差”,搞搞小动作。这或许是因为无聊会给人带来焦躁和挫败感,使压力荷尔蒙积累,而抖腿、玩头发及转笔等肢体动作有助于压力的释放。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长期重复这些行为就会形成固定的习惯,这时如果强行纠正的话,反而会加重烦躁感。譬如一个人平时就有抖腿的习惯,在参加重要面试时刻意去提醒自己不要去抖腿,就可能会变得坐立难安,甚至搞糟整场面试。

除了焦躁状态下会抖腿,在听喜欢的音乐时,人们也会不自觉地跟着旋律的节奏抖腿。这是因为音乐是一种特殊的感官刺激,会在人们无意识的状态下激活肢体动作。此外,挪威奥斯陆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随着音乐的节奏有规律的抖腿能帮助大脑更好地理解音乐。

抖腿很舒服,或能改善久坐的危害

抖腿不仅是一种非常自然的行为,而且通过抖腿,大脑会分泌多巴胺等与愉悦情绪相关的激素,产生“爽”的感觉。

但可能有人会担忧,抖腿是否会造成健康危害?其实,适当通过类似抖腿的动作活动一下肌肉,反而可能缓解久坐带来的伤害。

密苏里大学的研究人员曾招募了 11 名志愿者,利用超声波和血压检测袖带测量出正常情况下每人腿部主要动脉的血流量。然后要求志愿者们在桌子前静坐三个小时,这期间保持一条腿绝对静止,而另一条腿则需要不时抖动(抖1分钟,静止4分钟)。结果发现,和初始值相比,静止不动的腿的血流量显著降低;而不时抖动的腿,血流量是增加的。

另一项来自休斯顿大学的研究发现,久坐人群如果有效锻炼小腿上的比目鱼肌,也能提高肌肉代谢水平,甚至可以改善血糖和血脂。这种训练比目鱼肌的方式和抖腿非常相似,即:保持坐姿,双脚先处于放松状态,然后提起后脚跟,脚趾保持着地,当后脚跟提到极限、比目鱼肌肉有明显的拉伸感后,后脚跟再落回地面。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组研究的样本量都较小,只能提供有限的参考价值。而且要想完全避免久坐造成的健康损害,最好的方法还是站起来活动一下。

总的来说,抖腿这个小动作虽然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对身心有益,但需要注意姿势和场合,毕竟频繁的抖腿是在用身体语言表达烦躁,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所以,与其养成抖腿的习惯,不如转而学习科学的放松方法。

病理性的抖腿需谨慎对待

虽然生理性的抖腿除了文化上的不礼貌以外基本无伤大雅,但病理性的抖腿与某些疾病相关,需要谨慎辨认,以便尽早治疗。

临床上最典型的腿部抖动的疾病是不宁腿综合征,这是一种感觉运动障碍,简单来说,就是患者会在安静状态下感觉双下肢出现难以形容的感觉异常和不适,需不断地抖一抖,或者敲打几下,才能减轻痛苦。该疾病最大的特征就是会在夜间休息时加重。

抖腿还是孤独症患者的一种常见自刺激行为。孤独症患者经常会对外界的噪音或者灯光感到焦灼、不知所措,包括抖腿、搓手、咬手指等在内的自刺激行为可以帮助他们分散注意力,平复情绪,恢复对身体的控制感。与之类似,多动症以及焦虑症患者也经常出现抖腿行为,以应对焦虑,集中注意力。

外媒:欧盟国家丢弃至少2.15亿支新冠疫苗,价值至少40亿欧元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美国“政治新闻网”欧洲版18日报道,截至12月,欧盟国家已丢弃了至少2.15亿支新冠疫苗,价值至少40亿欧元。其中,大部分被丢弃疫苗采购于2021年,如今它们大多数已流向了垃圾填埋场。

报道称,2021年,欧盟跳过审查,从辉瑞等公司一口气订购了11亿支疫苗。数据显示,德国已丢弃疫苗超过8000万支,而意大利也丢弃了近5000万支。这些过剩的疫苗正困扰着欧盟各国:波兰和匈牙利已停止接收疫苗,并因拒不付款被辉瑞起诉;罗马尼亚检方也认为,该国因购买不必要疫苗损失超过10亿欧元。

“政治新闻网”表示,该媒体向欧盟19个国家申请提供数据,15个国家给出反馈,其余国家的数据来自该国媒体。该媒体推测,上述数据可能“相当保守”。

美媒:非洲科学家编辑蚊子基因对抗疟疾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7日报道,布基纳法索的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技术,可通过编辑蚊子的基因来消灭蚊子,从而控制疟疾等疾病传播。

阿卜杜拉·迪亚巴特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疟疾防治的研究。报道称,他5岁时曾感染疟疾,险些丧命。如今,迪亚巴特已成为疟疾防治专家,担任布基纳法索健康科学研究所昆虫学和寄生虫学负责人。“尽管有蚊帐,但蚊子种类繁多,传播疟疾的蚊子还带有抗药性,常规抗疟疾方式很难有效。”迪亚巴特表示,“但‘基因驱动’方式将改变游戏规则”。鉴于通常只有雌蚊子叮咬人类,迪亚巴特计划通过释放被改编基因的雄蚊子,阻碍携带疟疾的雌蚊子繁衍,进而减少疟疾传播。迪亚巴特称,这种方式是可持续、更经济的疟疾防治措施。

据报道,2019年,健康科学研究所已进行首批实验,共放出1.4万只雄蚊子,20天后回收了其中的527只。不过他承认,推广这项技术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

你了解“癌症免疫体”?医生:这类人群往往都有这5个特征!

癌症一直是非常令人恐惧的,因为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有可能患上癌症的,这主要是因为导致癌症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体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所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积极学习癌症知识并做好癌症预防都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想要远离癌症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癌症免疫人群所拥有的五个特征,如果全部符合,远离癌症就不会太困难。

1、乐观积极

情绪状态对癌症发病率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于这一点,很多人都了解不足,经常会认为负面情绪不属于身体疾病,所以不要太过紧张。

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长时间沉溺于生气、悲观、抑郁等负面情绪之中,会导致精神状态明显变差,使免疫力与抵抗力发生下降。

而乐观积极的人遇事往往更为豁达,面对困难和烦恼不会一味地发怒生气,负面情绪一般比较少,对于癌症预防是可以起到帮助作用的。

2、饮食健康

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饮食健康,这是非常不利于癌症预防的。长期放任不良饮食习惯不管,会导致肠胃功能明显下降,引发营养不良和体质减弱,是很容易使癌症患病几率大幅增加的。

所以为了身体健康着想,大家一定要提高饮食健康的关注度,积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按时食用一日三餐,远离刺激性强且很难消化的重口味食物。

3、积极锻炼

拥有良好锻炼习惯的人,患癌的几率是会比普通人低很多的。这主要是因为通过积极锻炼,可以使人体抵抗力、免疫力都处于最佳水平,从而使身体尽量远离癌症困扰。

所以在平时生活中,大家一定要注意坚持运动。而且在运动过程中一定要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以免因方法不当导致受伤。

4、按时休息

很多人对于熬夜问题都不是太过重视,经常会认为只要在事后尽量延长睡眠时间就行了。

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延长睡眠时间是无法抵消熬夜所带来的危害的。经常熬夜的人往往更容易出现过度焦虑、精神不急、抵抗力下降、记忆力衰退等问题,是很容易让癌症趁虚而入的。

5、远离香烟

很多人都会通过抽烟来提神洗脑或放松心情,这种生活习惯是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香烟中所含有的多类有害物质都是具有致癌性的。长期抽烟的人,各种癌症的发病几率都会明显升高。

所以如果想要远离癌症,一定要注意远离香烟,并且连二手烟烟雾也应当尽量远离。

以上是癌症免疫人群的五个共同点介绍。其实想要真正远离癌症,尽早改正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最为关键的。对于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有清醒的认知。

此外,对于年纪较轻的朋友来说,千万不要以为年纪小就可以避免癌症困扰。目前大多数癌症的发病人群都是在不断年轻化的,所以无论处于哪一个年龄阶段,都一定要对癌症预防提高关注。

有些人的器官在经历加速衰老!远离这些加速器官衰老的习惯!

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也在一步步地衰老。不过,有些人器官的衰老或许并不是同步的,约20%的人某个器官正经历加速衰老,而这种不同步的衰老可能会增大死亡风险。

有些人的器官在经历加速衰老!

此外,1.7%人甚至表现出两个器官加速衰老,而这类人的死亡风险是健康个体的6.5倍。

科学家们通过血液中的“血浆蛋白质组样本”来计算器官的年龄,共关注了11个器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涉及了20至90岁的广泛群体。

研究发现,在大脑、心脏、肝脏、肠道、免疫系统、肌肉等11个器官组织中,有10个器官出现“年龄差”时,都与未来死亡风险增加有关,风险提升在15%-50%之间。

也就是说,当你的某个器官脱离身体大部队,开始提前出现衰老时,死亡风险已在悄然增加。或许整体的身体从外在看没什么变化,但有些生活习惯,可能已在损伤身体器官,甚至带来器官的加速衰老,一定要注意。平时养护好自己的器官非常重要。 ①②

远离这加速些器官衰老的习惯!

1.肝:酗酒、乱吃药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炳元2017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表示,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病,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进一步发展为肝癌。 ③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肝胆甲乳外科医生陈治平和林泽宇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谈到,几乎所有药物都要经过肝脏进行代谢,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肝内的浓度远高于其他器官。保健药品往往是“大杂烩”,那样就会大大增加了肝脏负担和造成肝损伤的风险。中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老化,肝脏的功能也随之有所下降,代谢及解毒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毒性成分的累积。 ④

2.心脏:肥胖、吸烟

据2023年刊发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一项我国35~64岁居民心脏老化现况及其危险因素的贡献性分析”,国人心脏年龄已老化7岁。其中,导致这一情况的前两位危险因素是——超重或肥胖、吸烟。 ⑤

3.大脑:不思考、熬夜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马青峰2016年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道,20多岁时脑力达到顶峰,之后大脑衰老就开始了。但与此同时,处理问题的经验不断提升,这样的弥补让人感受不到变化,反而觉得自己越来越聪明。但到了50岁以后,大脑衰退还在继续,可经验很难提升,所以开始逐渐意识到“脑子不够用了”。 ⑥

此外,很多人熬夜过后会有大脑转不动的感觉。2023年《神经科学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对一整夜不睡的人来说,机器算法判断他们第二天的大脑年龄要比之前大了1-2岁。 ⑦

现在很多人每天手机不离手,很多都是浅阅读,不用脑思考, 还习惯经常熬夜,长期这样无疑加速大脑衰老。

4.肺:吸烟

长期吸烟,肺功能减退会加速。2020年据长沙晚报,一项研究对110名无症状吸烟者进行了“肺龄”检测,男性占93.6%,平均年龄48岁,肺龄平均为59岁。也就是说,吸烟者肺功能平均衰老了11岁。 ⑧

5.肾:吃太咸、吃太多肉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副院长、肾脏内科专家曹长春2020年在接受扬子晚报采访时介绍,生活水平高了,大家吃肉也吃多了,高蛋白饮食和高盐饮食一样,会让肾脏很受伤。

身体需要把多余的盐分给排掉,肾脏负担就会相应地加重;而蛋白质进入人体后被分解,最终形成尿素氮和肌酐等代谢产物,也都需要肾脏来进行过滤。另外高蛋白食物当中往往嘌呤成分非常高,嘌呤增高形成了过高的尿酸,又会沉积在肾脏当中,对肾脏造成另外一种损伤。 ⑨

6.肌肉:久坐不动

2012年刊发的《肌肉衰减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一文提到:30岁后,肌肉每年流失1%~5%。60岁后,每年肌力下降3%~5%。一旦肌肉流失30%将影响正常功能。 ⑩

如果习惯久坐不动,这种情况或许更加糟糕。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刘学政在2022年接受今晚报采访时说道,人体长期缺乏运动,会使组织器官机能下降,可引起基础肌肉萎缩和呼吸循环功能低下,使颈部、腹部、腰背部及大腿部的肌肉力量降低,引起肩痛、腰痛、膝关节痛等症状。 ⑪

建议每天要保持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要有两天做力量训练,比如扶墙俯卧撑。

7.免疫系统:情绪化

本身年纪增大免疫机能在下降,这时候更要注意情绪对免疫的“杀伤力”。广东省中医院心理睡眠科主任李艳教授2020年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说道,情绪跟免疫力的关系非常密切。尤其是情绪焦虑、紧张会带来免疫功能的紊乱。临床发现,很多青少年或者是体弱的成年人,情绪大幅波动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呼吸道感染,也可能引起一些鼻炎或者消化 道的问题。 ⑫

—————————————————————————————————————————————————————

THE END
0.秦岭最美慢火车过了国庆中秋,喜迎家庆。10月1日,我们兄弟姐妹三家人分别从福建、甘肃齐聚秦岭北麓脚下的宝鸡,和父亲还有哥哥一家人团聚。10月2日,亲朋好友几十个人在毛家公社给父亲过了一个隆重又简单的九十大寿。 平日里兄弟姐妹天各一方,各自在红尘中过着烟火生活,相聚不易,还有几天假期,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乘坐绿皮火车慢游jvzquC41yy}/onnrkct/ew45co
1.2023年末,甘肃地震了…想想也是,此时此刻也只有自己最亲的亲人才能互相关心互相问候,家里亲人的微信群又怎么能不产生“地震”呢?!就是平时很少联系的远方的亲人,听到了甘肃地震,都要来一句问候,最起码就是地震效应吧,因为这就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家人! 借此机会,还要谢谢每一个关心我的远方的朋友们,谢谢你们的问候,谢谢你们! jvzquC41yy}/onnrkct/ew46|exxx=k
2.甘肃发生6.2级地震,为什么感觉半个中国都收到了地震预警信息?一直到凌晨1点16分,终于看到了成都减灾研究所的王暾王所长发在群里的新闻通稿,这是关于此次甘肃地震的一手资料。 为什么我会有幸在这样的群里呢? 事情还要从2017年说起,2017年的时候,大家对成都减灾研究所还比较陌生,安装地震预警的用户也还很少。 有一次,我偶然间看到了王暾博士和他创办的成都减灾研究所的相关故jvzq<84yyy4489iqe0ipo8hqpvkov8751382;86614767?:88a722A5;26;60|mvon
3.甘肃:青山作屏惠民生“我老家在祁连山腹地,那里海拔2800米,种地没啥收成,全家忙活一年,也就能赚一万多块钱。”她是南丰镇永丰村人,老家山好水好风光好,就是交通闭塞,再加上生态脆弱,处在地震带上,大大小小的地震,他们总受波及,“在老家,生活困难点倒还好说,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是两个大难题。搬到新城来,上学、看病都是几分钟的路jvzq<84yyy4rkwl{cpmxcwl0eqs/ew4eqpzfp}44248.3:4431ipp}jpva<13>760jzn
4.甘肃积石山发生6.2级地震,警惕5级余震!1、“黄金救援时间”会大幅缩短 震后黄金抢救时间一般是72小时。但在低温天气下,如果户外温度低于-10℃,那么对于被压废墟下的人员来说—— 在未受伤的前提下,就连坚持24小时都是很大挑战。 甘肃积石山县地震已致超百人遇难,救援正在进行。 但我们仍要相信求生意志对获救的巨大作用。 jvzquC41yy}/imlfcom{7hqo0io1y44:9638>3jvor
5.[第一时间]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甘肃:生命至上地毯[第一时间]印度南部遭遇强降雨 已致1人死亡 00:01:16 [第一时间]几内亚首都一燃油仓库爆炸 已致14人死亡 00:01:45 [第一时间]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 甘肃:生命至上 地毯式搜救正在进行中 00:04:54 [第一时间]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 青海:目前救援工作在紧张进行 00:02:38 [第一jvzquC41vx4de}{0ep532;813452;8[KFG_c|uzKLw>{[MlEXUsXI;75347:0|mvon
6.“我是党员我先上!”——记奋战在积石山6.2级地震灾区一线的共产寒冬时节,一场6.2级地震突袭甘肃、青海,截至12月22日,地震累计造成甘肃117人遇难,781人受伤;造成青海31人遇难,198人受伤,3人失联。 从生死营救到转移安置,从排查隐患到抢救伤员,连日来,甘青两省党员干部闻讯而动,为了群众的安危和冷暖,日夜奋战。 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灾区,各级jvzquC41rqrjvrhu0isx0ls14284/:71455dqwygpve4999998
7.[第一时间]甘肃甘南兰州等地均有明显震感[第一时间]甘肃甘南 兰州等地均有明显震感 选集 更多 《第一时间》 20251105 2/2 《第一时间》 20251105 1/2 《第一时间》 20251104 2/2 《第一时间》 20251104 1/2 《第一时间》 20251103 2/2 《第一时间》 20251103 1/2 《第一时间》 20251102 2/2 jvzq<84o0cvq0lhvx0ipo8{ugv|0fnyckn5D398971899?jg6g=25:9;6;?chBf6:gi6;kf23c5jpmjz0unuou
8.滚动积石山6.2级地震已致134人遇难截至12月19日9时,受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影响,兰州铁路局管内普速列车晚点28列,最多晚点5小时40分,动车组列车晚点21列,最多晚点1小时;经全面排查消除隐患后,管内线路没有封锁区段,包兰线、中川线、兰州枢纽地区恢复常速运行,兰新线、陇海线部分区段已提速至80Km/h运行,兰渝线部分区段已提速至120Km/h运行jvzquC41{0sfkƒmqw0io1y438;::37mvon
9.成果速递|许强,彭大雷,范宣梅,等.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触发青海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笔者团队迅即利用遥感解译对地震产生的灾情进行了快速分析、跟踪研究,并于12月25日—29日开展现场调查研究。结合震前高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提供的灾后10 cm分辨率无人机影像(表1)、三维实景模型和高密度电法,对本次灾害发育特征和成因机理进行综合分析。 jvzquC41pg}t0liwv0kew7hp1ktgq86225558A;60jzn
10.大象早报|甘肃发生6.2级地震;记者卧底“代孕”产业12月18日,开封站预售车票正式启动。这座位于陇海线上的“百年老站”将在2024年1月1日华丽回归,开站后预计日发送旅客10000余人次。详情>> ⭐甘肃6.2级地震已致8人遇难 国家Ⅳ级救灾应急响应启动 据央视新闻消息,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据初步统计,目前地震共造成8人jvzq<84pgyy/jww0ep5elw4ctvodnn4313=48A<:7:?:8>>72;=8
11.让爱跨越山河——河南省慈善联合总会驰援甘肃抗震救灾综述“海豚救援,使命必达!”出发前,队员们喊出响亮口号,流露出满腔激情,彰显了使命感。 ——鹤壁慈善在行动! 鹤壁市慈善联合总会第一时间在公益宝、微公益等平台上线“甘肃地震紧急救援”慈善募捐链接,12月29日上午,举行鹤壁市慈善系统“甘肃地震紧急救援”慈善募捐活动仪式。jvzq<84yyy4igwfpekyicw3qti5ox7mvonEokmB;;;gfeBg/:6jg/=97d/hc:j2::3i:9?94e6:
12.1920海原地震与2023积石山地震同为:十一月初七|甘肃|海原|地震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与2023年12月19日仅有一分钟之差,据新华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在随后近1小时内,积石山县附近又先后发生3.9级、4.0级、3.4级的多场余震。这就是说,人们也可以把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地震的发生时间,当成2023年12月19日。 一个历史的巧合随即出现了:1920年12月16日为农历十一月初七,2023年jvzq<84m0uooc7hqo0io1jwvkerfa:9823<:6>6a79698jjd22713B{kn0nuou
13.新闻1+1丨气温低、余震多……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救援如何进行北京时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19日21时,地震已致127人遇难,部分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受损。现场救援最新情况如何?怎样统筹调派多方救援力量?如何在夜间进行救援和安置工作?灾区怎样应对余震、低温影响?《新闻1+1》连线总台记者赵旭、中国地震局研究员刘兴旺,共同jvzquC41yy}/k|mccp~j0lto1e532;8134811<5499?:0|mvon
14.积石山6.2级地震甘肃交通人在地震灾区的10个昼夜……地震发生后,甘肃省交通运输厅严格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决策部署,于12月19日1时30分在全行业启动了公路交通抗震抢险救灾Ⅱ级应急响应,第一时间组织抢险救援力量,连夜赶赴灾区一线开展公路抢险和保通保畅工作。 拧成一股绳,汇成一股劲。一时间,临夏、甘南、兰州公路中心在甘肃省公路事业发展中心的统一就近调jvzq<84iu0iot7hp1iyyy8724573594v42843;82a7877=6;344tj}rn
15.你早!德州奏嘛新闻早餐来了〔2021.05.24〕◆22日,甘肃举办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受突变极端天气影响,部分参赛选手未安全撤离。截至昨天,事故共导致21人遇难,其中包括国内越野跑名将梁晶、残运会冠军黄关军。目前,甘肃省委省政府已成立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 ◆地震中的温情!近日,云南大理漾濞县发生多次地震,一辆货车被落石砸中,车内1人当场死亡,1名妇女受伤被jvzq<84yyy4e|}{0vx564<<1428219:17:938?:0jvsm
16.直击积石山县震中|村民索香花踩着碎石,返回面目全非的家……12月18日23时59分,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北纬35.7度,东经102.79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负责大河家镇搜救工作的甘肃蓝天救援队救援中心副主任颜伟表示,受灾较重的大河家镇搜救工作基本上结束。 地震来临时,家住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的索香花一家已经睡下,突然被一阵剧烈的晃动摇醒,她意识到“地震了”。jvzquC41o0pgfjnn{0ipo8xvcvodup4ycr5og€xFgvgjnHnf?8?59<:
17.中国青年报地震救援离不开的灾难医学是什么2023年12月28日中午,结束了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地震为期10天的救援工作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应急办主任晏会终于回到了成都。到成都后,晏会直奔医院,投入了新的工作。 积石山地震发生于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19日早晨5点,晏会接到国家卫健委委派前往甘肃救援的电话。除了晏会以外,华西医院还派了4位jvzquC41ue{/gmz0ep5jpot134631;<5584i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