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危害认知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面震动现象。当地壳内部的岩石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动时,积累的巨大能量瞬间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产生震动。震级与烈度的区别震级:表示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
地震的危害直接破坏建筑物倒塌、墙体开裂、物品坠落造成人员伤亡。强烈地震可在数秒内摧毁整座城市的建筑,造成大量人员被压埋。次生灾害火灾、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燃气管道破裂引发火灾,山区地震引发滑坡和泥石流,危害甚至超过地震本身。救援困难震后交通中断、通讯瘫痪、水电供应中断,救援物资和人员难以快速到达灾区,延误黄金救援时间,增加伤亡人数。
第二章地震前的准备工作
学校抗震安全建设1建筑抗震设防校舍抗震设防标准不低于重点设防类要求,新建、改建、扩建校舍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抗震设计规范,确保建筑结构安全可靠。2疏散通道设置设置符合规范的安全疏散通道和应急避难场所,保持通道畅通无阻,标识清晰明显,宽度满足紧急疏散需求。3定期安全检查
地震避险预案制定预案制定要点学校必须制定科学完善的地震应急预案,明确各级责任人和岗位职责,确保震时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预案应包括震时避险方案和震后疏散方案两部分。震时避险方案明确各场所安全避难位置规定统一避险信号和指令确定各班级避险责任教师震后疏散方案规划疏散路线和集合地点安排疏散引导和秩序维护人员确定人员清点和报告程序应急物资准备通讯设备手摇发电收音机、对讲机、应急电话照明工具手电筒、应急灯、荧光棒医疗器材急救箱、担架、常用药品救援工具
地震安全知识教育课堂教学将地震安全知识纳入课堂教学内容,通过科学课、安全教育课等渠道系统讲授地震知识和避险技能。定期演练组织地震避险和疏散演练,每月至少一次,让师生熟练掌握避险动作和疏散路线,形成肌肉记忆。多样宣传利用多媒体、宣传展板、校园广播、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普及地震知识,营造浓厚的防震减灾氛围。教育效果评估:定期通过知识测试、演练评估等方式检验教育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方法,确保每位师生都真正掌握避险技能。
演练是最好的准备通过定期组织地震避险演练,让师生在模拟情境中熟悉避险流程,掌握正确姿势,熟记疏散路线。实践证明,经过充分演练的学校在真实地震中伤亡率可降低70%以上。
第三章地震发生时如何避险地震发生时往往毫无征兆,从开始震动到建筑倒塌通常只有十几秒时间。在这短暂而关键的时刻,正确的避险行为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记住:保持冷静、迅速反应、科学避险是震时自救的三大原则。
震时避险三步走趴下立即蹲下或趴下,降低身体重心,保护头颈部位。这个姿势可以避免在剧烈晃动中摔倒受伤,同时减少被坠落物砸中的面积。掩护躲到坚固的桌子旁边或下面,或者躲在承重墙根、墙角等相对安全的位置。用书包、枕头等柔软物品保护头部和颈部。稳住抓牢桌腿或其他固定物体,随着地震晃动而移动,避免被甩出去。保持这个姿势直到震动停止,不要轻易移动。黄金12秒:地震预警系统可以在强震波到达前提供几秒到几十秒的预警时间。充分利用这宝贵的时间迅速采取避险行动,可以大大提高生存机会。
安全避难位置选择教室内书桌旁边或下面讲台旁的承重墙角远离窗户和悬挂物避开吊灯、投影仪下方礼堂、食堂靠近内承重墙墙根结构柱旁边避开大型灯具下方不要拥向出口宿舍内床架旁边的三角空间小开间内如卫生间避开窗户和阳台避开上铺和高低床生命三角理论:在坚固家具旁边形成的三角空间往往是相对安全的区域。当建筑物倒塌时,重物会压在家具上,而家具旁边可能形成生存空间。
震时切忌错误避险?不要躲衣柜衣柜容易倾倒,且内部空间狭小空气不足,人被压在下面难以呼吸,也不利于救援人员发现和施救。?不要靠窗户窗户玻璃在震动中极易破碎,碎玻璃会造成严重割伤。外墙也可能开裂,人可能被甩出窗外造成高坠伤害。?不要钻桥下桥梁、高架在地震中可能垮塌,桥下并非安全地带。同样,电线杆、高大建筑物、广告牌附近都应远离。?不要乘电梯地震时电力系统会中断,电梯会停运,人会被困在狭小空间内。更危险的是电梯可能失控坠落造成严重伤亡。此外,不要盲目外逃。地震时建筑物内的悬挂物、玻璃、砖块等会大量坠落,外逃途中被砸伤的概率很高。除非身处平房或一楼且距离出口很近,否则应就地避险。
正确的避险姿势蹲伏姿势双膝跪地,臀部坐在脚后跟上,身体前倾贴近地面,降低重心保护头颈双手交叉护住头部和颈部,或用书包、枕头等软物遮挡头顶闭眼屏息紧闭眼睛防止异物入眼,有条件时用湿毛巾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