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突破的“预警盲区”:震中地区破坏最严重但没有预警时间绿政公署澎湃新闻

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次日7时27分,新疆精河县发生6.6级地震。两次地震前后脚发生,而且震区余震不断,这是一种巧合还是预示着地震活跃期的到来?

震后紧盯“天气” 强降雨或致次生灾害发生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晓东说,地震后出现降雨的概率比较大,较强降雨天气会加重震区次生灾害。震后,由于震区山体有所松动,房屋结构遭到破坏,强降雨易引发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

他以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当时震后发生了很多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堰塞湖。随着上游的积水不断涌入,堰塞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被大水冲垮,洪水冲向下游,严重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芳华也提到,地震发生后,对救援工作产生不利的天气因素有降水量、温度等多个方面。降水天气不仅给缺少帐篷等物资的群众带来不便,也会造成路面泥泞,对交通产生影响。

在张晓东看来,要避免震后次生灾害带来的灾害叠加,首先气象预警预报很重要;其次,山洪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也要到位。对于难以避免的次生灾害,可以及时疏散转移人群,加固山体和房屋。

两次地震前后发生仅是巧合

四川、新疆两次地震先后发生,有人担心,我国是否进入了地震活跃期?

专家对此表示,我国地震活动处于正常活动水平。

张晓东给出一组统计数据:每年全球发生18次左右的7级地震,200次左右的6级地震。我国每年平均发生20次左右的5级地震,4次左右的6级地震。今年上半年,我国地震发生次数很低,仅有4次5级地震,所以,“公众感觉近期地震频繁并不真实”。

按照他的说法,四川、新疆两处地震地域差别很大,分别属于不同的地震带,九寨沟7.0级地震位于南北地震带,精河县6.6级地震位于天山地震带,有不同的构造成因,两个地震前后发生,仅仅是一种巧合。

“地震云”不靠谱 靠家禽家畜异常行为预测地震也不科学

目前,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即存在一种能预测地震的“地震云”,不过在张芳华看来,地震和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她说,目前并没有发现地震和云之间有联系的理论和依据,“一些人利用云来预测地震是否发生,非常不科学”。

在她看来,像地震这类地壳运动,对大气环流是否造成某种潜在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论证,即便有影响,也比较细微。在预报天气时,这种影响是忽略不计的。

相应地,这种尚未地震,就以天降奇象、云生异变来预测的方式很不靠谱,“我们认为‘地震云’的假设是不成立的。”张芳华说。

不仅气象专家这么看,地震专家也给出类似的说法。

他说,其实,不仅是云和天气的变化,很多书本画册上提出的能预示地震即将来临的征兆,如家禽家畜行为异常、野生动物迁徙、植物异常等都未曾经过严格的科学检验。

他以动物行为异常为例,导致动物迁徙、情绪失控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季节转变、气候变化、动物疾病,也可能是繁衍生育的需求。所以,在无法将其他引起异常的原因剔除时,人们不能将动物的异常表现作为预测地震来临的科学指标。

中国目前是否具备一定的地震监测预测能力,所谓的地震速报是如何发出的,公众又该如何获取?

具体来看,由于地震波按照每秒数公里的速度向外扩散传播,这样,人们就有可能为远离震中但可能遭受地震影响的地区,抢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出一个警报信号,为公众逃生避险、企业紧急处置提供预警时间。

他透露,目前,中国地震局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由1.5万余个地震台站组成的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实现全国范围的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实现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新疆天山中段地区的秒级地震预警。

至于人们可以接收到的“地震速报”是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结果为官方结果,通过12322、台网中心官方网站、官方微博以及中央级媒体对外发布。

THE END
0.飞鸟盘旋预警?余震8级以上?近年地震谣言汇总,好多都是“老面孔”真相:事实上根本不存在“地震云”,“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接纳。看似怪异的“放射云”“排骨云”“鱼鳞云”等都只是几种常见的云彩,在气象学上都有合理的科学解释。它们只是碰巧出现在了某次地震前,不是能够预测地震的“地震云”。中国气象局也曾表示,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之间具有内在关联性。 jvzquC41pg}t0‚hyd0ipo872453248721euovnsva784;?9890n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