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是食肉性的鸟儿,而且它们的身体结构就是为了捕食昆虫而存在的。
从嘴巴上来看,燕子的嘴巴短而开阔,张开嘴巴时宛如一个小型的捕虫兜子,在空中飞舞时,它们能够吃住猎物。
从身体结构来看,燕子拥有更为修长的体型,这种流线型的姿态有助于它们的飞行;它们还拥有剪刀状的尾巴,这可以帮助它们在飞行时迅速调整姿势,抓住猎物。
燕子的腿部非常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燕子似乎很少在地面上蹦蹦跳跳,不像麻雀可以在地面上蹦着走很远。这也说明燕子并不适合在地面上寻找食物,它们捕捉的食物基本上都是会飞的昆虫。
临沂四十里堡镇燕子乱飞的地方,是一片芦苇荡,芦苇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也就是说它存在的地方存在着大片的水源,而湿地也是昆虫羽化以及活动的场所,比如:苍蝇、蚊子等都需要在水中产卵,所以这里的昆虫数量多,非常适合燕子觅食。
燕子是候鸟,因为它们的食物主要是会飞的昆虫,而到了秋冬季节昆虫要么钻入泥土中冬眠,要么被冻死,燕子缺少食物就会飞向南方过冬,注意这里说的南方是南半球。
燕子在繁殖季节时保持一夫一妻制,也就是在每年4-7月,它们会修筑自己的鸟巢,产卵,孵化,喂养雏鸟,等到雏鸟能够独立生存之后,燕子就会组成一个团队活动,也就是说它们在非繁殖季节会保持群居。
这一点在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比如:温州苍南灵溪镇灵浦北路就是燕子的聚集点,每到燕子的非繁殖季节,燕子就会每天晚上聚集在这里的电线上,天亮就外出觅食。
天津街头也曾经出现过上千只燕子乱飞的景象,当时也有民众担心是地震前兆,结果呢?啥事也没发生。
嵊州市崇仁古镇七八村菱塘东路也曾经出现过燕子聚集的场景,密密麻麻的都压弯了电线。
攀枝花仁和区新街附近也是如此,燕子也是傍晚就来,白天就走,持续多天。如果非要说给当地带来了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当地民众都不敢在下面停车,因为第二天车上将都是鸟粪。
从这里可以看出,燕子聚集在一起其实非常常见,尤其是现在北半球正在逐渐变凉,燕子要为接下来的南飞做准备。
燕子南飞的距离非常长,而且燕子体型较小,仅凭一个人的力量很容易被猛禽捕获,它们必须要成群活动,降低自己被天敌捕食的风险。
其次,在南飞过程中燕子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尽管沿途燕子会觅食补充能量,但是现在这个时段对它们来说非常关键,如果能够在此时积累足够多的能量,南飞过程中存活下去的概率就越大。
因此它们在临沂四十里芦苇荡里活动,其实只是为南飞做准备,这一切都是自然现象,不是地震前兆。
尽管绝大多数人会将动物异常行为和地震联系在一起,但目前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两者的关系,而且许多动物的“异常行为”其实都是不了解动物习性造成的。
从地震发生时,动物的表现来看,绝大多数动物都无法提前感知地震,比如:台湾一次地震发生时,还是女主人抱起来熟睡的狗狗逃生,否则狗狗还在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