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心理难以承受这一事实。为了能够留住人民敬仰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人们经历重重考验,才打造出一口独一无二的水晶棺。
一、伟人长逝,万古流芳
急促的电话铃声传来毛泽东病危的消息。华国锋没等宴会结束,迅速赶回中南海,他走进毛主席卧室,此时主席已经停止呼吸。
华国锋立即在中南海住地202室召开政治局会议,紧急磋商治丧事宜。会上重点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主席的后事;二是主席的遗体如何处理;三是是否邀请外国代表团来京吊唁。
会上大家一致认为首先要保护主席遗体,让各界人士吊唁、瞻仰。并决定从国务院和北京市有关部门抽调干部和专家,共16人成立保护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任主任办公室,设在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城根南街九号,为对外联系方便,名称叫“国务院第九办公室”,简称“九办”。
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遗体保护的决策和一切组织措施、工作落实。“九办”经过研究,责成卫生部部长刘湘屏马上组织力量对遗体进行保护。
任务下达后,遗体保护科研领导小组便迅速成立了,由刘湘屏、黄树则、吴阶平、林钧才、徐静、李志绥组成。
9 月9日凌晨4时左右,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入中南海北门,在一排灰房前停下。
车上走下两个人,一个是卫生部部长刘湘屏,一个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组党支部书记、形态学教研室第一副主任徐静副博士。
一下车,刘湘屏匆匆地大步走在前面,徐静紧随其后。穿过走廊,走进一个房间。
室内的空气似乎是凝滞的。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早已等候在那里。他看到刘湘屏、徐静二人进来,迅速站起来,语调低沉地问:“你是徐静同志吧?”徐静回答:“我是。”
汪东兴哽咽着,停了一下接着说:“我向你们宣布一个不幸的消息,伟大领袖毛主席已于今天凌晨逝世。为让全国各族人民瞻仰主席遗容,需要进行遗体保护,时间15天左右。”徐静脑子里一片空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随后,汪东兴带领刘湘屏和徐静走进毛主席卧室。室内光线很暗,室温很低。毛主席仰卧在大床的中央,身上从头到脚蒙着一条白色毛巾被。
徐静缓缓地走近床边,从侧面掀开毛巾被,仔细察看毛主席遗体;她粗略计算了一下毛主席的身高,仔细观察了皮肤有无损伤,又轻轻地触摸皮肤的弹性,轻轻活动一下关节。然后,重新盖好毛巾被,出了中南海。
10时,徐静、张炳常、陈克铨携带药品器械准时赶到中南海。解放军305医院院长李志绥在门口等着他们,随后领他们去见华国锋。
主席卧室旁边一间大会议室里坐满了人,华国锋正在主持会议。
徐静等人进来后,原来讨论的话题停了下来。汪东兴让他们坐下,并提议徐静谈一谈遗体保护的方案。徐静谈了自己的方案、效果和实施的办法,并对大家提出的问题一一地作了扼要的回答。
张春桥指着徐静问:“你有多大的把握?”
徐静镇静地回答道:“这种保存我们是有把握的,经验也是丰富的。但主席遗体的保存大不相同了,要栩栩如生,要让人民群众瞻仰,这我们没有做过,也未敢想过。我们只能努力去探索。”
华国锋说:“长期保护好毛主席遗体,世世代代让人民群众瞻仰,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政治任务。你们完成好这项任务,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就按你们的方案办。”
二、绝密转移,保护遗体
方案批准了,三人顾不得吃饭,就急促地对毛主席遗体实施防腐处理。直到10日深夜,他们三人一直守候在遗体旁,仔细地观察着遗体的细微变化。为长期保存做好原始记录。
1 0 日下午,他们重新量了毛主席遗体的尺寸。红都服装厂的师傅们很快赶制出中山装,一套厚一点的深灰色,一套薄一点的浅灰色。
中央领导同志审定穿浅灰色的那一套。理发师小周为毛主席重新梳理好头发,北京医院病理科马燕龙技师为毛主席作了细致的化妆整容。
9月11日凌晨3时20分,华国锋、汪东兴等护送毛主席遗体出中南海到人民大会堂,防腐小组的几位同志也随着遗体转移到人民大会堂。
9月11日上午10时,吊唁活动正式开始。成千上万的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悲壮的哀乐声中,在伟大领袖毛主席遗体前肃立、默哀,缓缓走过伟人身边。
吊唁活动的第一天,棺罩未来得及罩上,毛泽东遗体是敞放的。大厅的温度保持在15℃以下。但是川流不息的瞻仰人群使室内温度居高不下。
这天哀乐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队当场演奏,铜管乐器中喷出的都是热气,同时,大厅里的灯光很强,也散发着热量。
专家们经过研究,建议撤除乐队的现场演奏,改为播放哀乐,并控制灯光总量,主要保证主席遗体顶上的那盏大灯,并加盖有机玻璃棺罩。
在这段时间里,华国锋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多次召开会议,直接听取遗体保护情况的汇报。第一次主要是让徐静详细地汇报遗体防腐处理情况,采取了什么办法,效果如何。
华国锋听完汇报后,反复强调,一定要把毛主席遗体保护好,不能出差错,这是人民的重托。
第二次气氛有点紧张,当提到大厅内温度降不下来,不利于遗体保护,必须采取坚决措施时,张春桥、江青要求停止瞻仰吊唁活动,改用照片代替遗体告别。如果采取这种办法,势必在国内外造成不良影响,显然是不可取的。
谷牧见状,赶紧介绍将进一步采取降温的措施,会议气氛才缓和一些。
第三次会议是听取赴越考察小组的汇报。主席病逝后第三天,征得越南党和政府的同意,我国派出以北京医院院长、抗法战争时我国驻越南的卫生顾问林均才为团长的6人代表团赴越了解和学习胡志明遗体的保护情况。可惜不巧,他们未能看到胡志明的遗体,越方解释是:正在一年一度的大修整。
13日,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保护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华国锋任组长。
吊唁活动持续到17日, 首都先后有三十多万人来到人民大会堂,吊唁伟大领袖、瞻仰遗容,寄托自己的哀思。
从人民大会堂的吊唁活动结束,到毛主席纪念堂建成,这中间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毛主席遗体放在哪里?怎样继续进行保护?18日追悼大会结束,中央决定将毛主席遗体转移到一个代号为“769”的地方。
9月20日凌晨3时50分,毛主席遗体由华国锋、汪东兴等护送离开人民大会堂,顺利地转移到“769”保护室。
“769”保护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警卫与医务两套班子,各司其职,循环往复。警卫工作主要由毛主席生前警卫人员承担,从大门口到保护室设了四道岗哨,中央警卫局副局长毛维忠、张耀祠等领导轮流带班。
为了确保环境不受污染,规定汽车不准进入。中央领导同志到此,即使是华国锋,也必须在洞口下车,步行进去。“四人帮”中除姚文元之外,都来过“769”。江青来时从不打招呼,而且车子直接停在工作区门口。
为长期保护好毛主席遗体,做到绝对可靠,万无一失,经中央批准,正式成立了遗体保护科研领导小组。
就在毛主席逝世的第二天, 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便向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要尽快组织力量研制一个世界一流的水晶棺。棺体要庄重大方、气魄雄伟, 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对可能发生的情况, 如地震、战争、破坏、损耗等, 要有可靠的措施。
三、科学研发,制水晶棺
经研究, 大家一致认为, 水晶棺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在外观上, 要庄重大方, 气魄雄伟, 而且要有很高的清晰度, 使人们从各个角度都能清楚地看到毛主席遗容;在材质上, 必须是名副其实的水晶棺, 坚固耐用, 防震防破坏。
12月9日下午,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陈锡联、汪东兴、谷牧等一起来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大厅, 审定水晶棺样式。对北京研制的这个光学玻璃水晶棺, 一致表示满意。但由于倾斜度不够合理, 棺壁上出现遗体影像反射, 要求解决这个问题, 做得更好一些。
北京玻璃总厂等单位的职工又连夜加班, 连续奋战, 于1977年2月制作出第二个光学玻璃棺, 解决了棺壁上有遗体影像反射的问题。同年7月, 他们又根据实验的结果, 制造了第三个光学玻璃棺, 质量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
就在光学玻璃棺正在试制的同时, 真正用水晶制作的水晶棺也在加紧进行着。
为确保水晶棺的质量, 国家地质总局选定由全国最好的江苏省东海县105矿承担水晶提供。他们先后为水晶棺研制提供了约52吨一级熔炼水晶,纯度高达99.9999%。1977年8月, 在北京605厂, 正式完成了水晶棺的整体组装。
1977年8月, 毛主席纪念堂落成, 水晶棺也移入瞻仰厅, 各种专用设备也已调试完毕。只等着毛主席遗体移入纪念堂了。8月16日,谷牧、顾明向中央正式写了报告, 提出转移遗体, 并很快得到了批准。
结语
毛主席的水晶棺,制作精良、构思巧妙,是无数劳动人民付出汗水和努力才制作出来的,这也显示出毛主席在人民群众崇高的地位。这样的水晶棺让毛主席庄严肃穆地躺在其中,同时也保护着毛主席,让更多的人瞻仰毛主席的遗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