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会沉没吗

日本会沉没吗?答案是否定的。

表1. 研究区地震活动的统计

由表1可见,这些地震目录中的壳下地震占相应地震总数的比例均在38%以上,因而满足地震地热说原理的研究要求。按照地震地热说中的地震柱构造定义和全球地震柱构造的编号,划分了07号日本地震柱、09号北马里亚纳地震柱、10号马里亚纳地震柱和11号台湾及琉球地震柱等4个地震柱构造。研究区M2.0+地震总体的震源深度地理分布及4个地震柱构造的区域展布如图1所示。图1中还包含同时期的M7.0+壳内强震以及现代火山喷发的地理分布。

地震地热说认为,地球上地幔的中深源地震活动是M6+壳内强震和地震柱型火山喷发的真正根原[1-34]。中深源地震活动形同烧开水的物理过程,下部地层的熔岩被深部地层加热,产生相变,空泡成生,不断增长与上升,随着温压条件变化而溃灭,将热能传递给上部地层,达到能量积累。能量不能直接向地表逸散时,只能周而复始,自下而上,逐层激发,逐层累积,当地壳底部能量积累达到地壳承受极限时,就会突发壳内强震,或者喷发火山,或者兼而有之。所谓壳内强震和火山喷发的预测研究,就是寻觅“响水不开”的时机、位置和强度的研究。

图1. 研究区地震与火山活动分布

所谓地震柱构造,就是上地幔内由中、深源地震活动的震源体密集而成的倒立的圆锥体,最大深度可达700+km。全球已划分出24个地震柱构造。地震柱构造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细分若干子柱组合而成,视中、深源地震活动与壳内强震和火山的密切关系程度而定。单一的或者地震子柱构造才是与地震和火山一对一的直接关系。图2为研究区地震柱构造的三维分布。

地震柱构造具有若干基本的属性,是地震地热说立论的物质基础,也是地震与火山预测研究的最佳平台。地震柱构造都拥有自己的深部熔岩体,其内具有高温高压,地震柱型火山可以喷高数千米乃至15km。熔岩体下潜的深度应该远大于最大震源深度,因为在大于600km的深部,仍然可以发生7级和8级的强震,需要更深地层的能量供给。壳内强震和火山喷发是地震柱构造活动的一对孪生兄弟,可以互为补充、互为消减。地震柱构造影响区只是统计单元而不是固定的地块构造。火山喷发多发生在地震柱构造的出地点(圆锥体中轴与地表交汇点)附近,而壳内强震则多沿着地壳活动构造,断裂或者褶皱构造,发生在影响区的敏感区域或边缘。地震柱构造的活动具有强烈的独立性,详见下述。地震柱构造活动具有明显的准周期性,作者称之为地幔年代际震荡。

以下依据这些原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本文的主题。

图2. 研究区地震柱构造的三维分布

1.研究区地震柱构造的立体图像

1.1. 07日本地震柱构造的三维分布

图3. 07日本地震柱构造的三维分布

1.2. 09北马里亚纳地震柱构造的三维分布

图4为北马里亚纳地震柱构造的三维分布。由图4可见,北马里亚纳地震柱构造有2个分支,北分支直立,南分支呈叠瓦状略向西南倾斜,可能受到10号马里亚纳地震柱构造的牵连(详后)。

图4. 09北马里亚纳地震柱构造的三维分布

1.3. 11台湾及琉球地震柱构造的三维分布

图5为台湾及琉球地震柱构造的三维分布。由图5可见,台湾及琉球地震柱构造由若干个地震子柱组成,整体近于直立,类似壁状。最大震源深度293km。该地震柱构造的壳内强震与火山大多集中在九州地区,尤其鹿儿岛地区火山频发。我国台湾只涉及台北地区,台南地区归属22号马尼拉地震柱构造。

图5. 11台湾及琉球地震柱构造的三维分布

图3~图5中的地震柱构造图像是精确的,壳内强震和火山的分布只是示意。

这3个地震柱构造都拥有自己的壳内强震与火山活动的独立系统,是研究区地貌长期稳定的构造基石。

1.4. 10马里亚纳地震柱构造的三维分布

图6为10马里亚纳地震柱构造的三维分布。该构造资料不全,只有北端的一小部分,而且远离人类居住区,对人类危害不大,为读懂图2罗列于此。

图6. 10马里亚纳地震柱构造的三维分布

2.地震柱构造活动的独立性

新燃岳火山位于11台湾及琉球地震柱构造内,沉寂了300年,于2011年1月复苏,3.13大型喷发。这些显然只与11号地震柱构造有关,而与07号地震柱构造内的M9地震无关。

图1和图 6中的蓝色三角形为富士山火山,位于09号地震柱构造之内,其喷发与否,应该只与09号地震柱构造的活动有关,而与11号地震柱构造内的樱岛火山的活动也是无关的。

地震柱构造活动的独立性对于壳内强震与火山喷发的预测研究具有很高的针对性。

图7. 地震柱构造活动的独立性

3.研究区火山活动的继承性

图8为更新世、全新世和1967-2024年火山喷发的分布图。研究区有更新世火山196座,全新世火山164座,1967年以来喷发过的火山48座。时间跨度近百万年,然而图6中的火山分布近乎完美地一致,令人惊叹!

这一切说明,本研究区内的上地幔熔岩体并没有出现如夏威夷和意大利那样的熔岩体迁徙现象,因而保持着本区古有的地貌形态。这就是地壳构造活动继承性的魅力。

图8. 研究区火山活动的继承性

4.讨论

通过对研究区地震、火山和地震柱构造的研究,人们不得不问:为什么多少万年的地貌状态,《山海经》里就存在的桑国,突然要在几十年之内沉没呢?

火山有利生长新的岛屿和修复已有陆地,壳内强震只能制造和修理断层与海沟,都不会造成大面积陆地的沉没。引导沉没论的无非是“碰撞”和“俯冲”这4个字。可是回头一看,07和09两个地震柱构造共有5条腿,深度700+km,而且“四腿八匝”构成如板凳一样最为稳定的空间结构,谁能碰撞得了,又如何能俯冲得了呢?由图7可见,M9地震活动似乎像是如针灸的针扎出来的,或者如共工用头触出来的,而不像是被碰撞得一盘散沙的。看来是有人太多信奉了上述那4个字,本文却不敢苟同。

5.结语

1976年1月,我们在北京的友谊宾馆参加1975年海城地震预报经验总结的全国会议,当时的华国锋代总理批准我们观看保密电影《沉没》,心头大震。近些年日本时常传出“沉没”的担忧,思虑再三,故而终成此文。

总结一句话:地震不灭,火山不灭,熔岩体还在,日本的土地就不会沉没!

致谢

参考文献

[1] 陈立军. 中国地震震源深度与强震活动状态研究[J]. 地震地质,2000,22(4):360-370.

[2] 陈立军. 地震地热说原理与应用[J]. 内陆地震,2012,26 (2):108-122.

[3] 陈立军. 地震柱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J]. 华南地震,2013,33 (1):1-14.

[4] 陈立军, 胡奉湘, 陈晓逢. 全球地震柱的地震层析成像证据[J]. 华南地震,2013,33(4): 1-10.

[5] 陈立军. 青藏高原的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J]. 地震研究,2013,36(1): 123-131.

[6] 陈立军. 北半球表面露出的主要构造带及上地幔的地震柱构造简化图——地震地热说编图说明. 自然科学, 2020, 8(3) : 142-157.

[7] 陈立军. 2012年0419预测卡片(3年期)的试验总结—地震地热说的壳内强震与火山预测方法介绍[J]. 自然科学, 2015, 3(4): 147-164.

[10] Chen, L.J. (2016) Study on the Seismogenic Mechanism of the Earthquake Mw6.9 in 2014 in the Aegean Sea Seismic Con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7(5): 669-684.

[11] 陈立军. 爱琴海地震柱2014年6.9地震的孕震机理研究(中文版) [EB/OL].

[13] 陈立军. 吉林松原地震活动与珲春地震柱构造[J]. 自然科学, 2019, 7(5): 429-438.

[14] 陈立军. 伊朗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地震柱构造[J]. 自然科学, 2019, 7(6): 494-514.

[15] Chen, L.J. (2019) Seismic Activity and Seismic Cone Tectonics on the West Coast of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7(11), 92-112.

[16] Chen, L.J., Chen, X.F. and Shao, L. (2015) Method Research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Volcano Prediction in Ita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6(9): 963-971.

[17] 陈立军, 陈晓逢, 邵磊. 意大利地震与火山预测方法的研究(中文版)[EB/OL].

[18] 陈立军. 美国西海岸的地震活动与地震柱构造(中文版)[EB/OL].

[19] 陈立军. 粤桂琼地区地震活动环境与北流5.2级地震——地震地热说的解释[J]. 自然科学, 2020, 8(3): 112-135.

[22] Chen, L.J., Chen, X.F., Wan, F.F., Li, P.Z. and Shao, L. (2015) Comparative Study of Global Seismicity on the Hot Engine Belt and the Cooling Seismic Belt—Improvement on Research Ideas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6(7): 741-749.

[23] 陈立军 (2015) 全球热机带和冷机带火山活动的比较研究——兼论对热机带火山预测研究思路的改进[J]. 地球科学前沿, 2015.10. Vol. 5 No. 5.

[25] 陈立军.全球火山活动成因及其分类研究. 汉斯预印本, 2016

[28] 陈立军. 1963—2022年间全球地震与火山活动状态研究——地震地热说的解释[EB/OL].

[30] Chen, L.J. (2013) Mantle Decadal Oscillation (MDO) [EB/OL].

[31] Brennen, C.E. (1995) Cavitation and bubble dynamic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New York.

[32] 陈立军 (2020)  2008年汶川8级地震成因的地震地热说解释(?).[EB/OL].

[33] 陈立军 (2023) 美国夏威夷的地震、火山与野火.[EB/OL]. 23-08-14

THE END
0.观影《铃芽之旅》去了解它的创作背景,是出于对2011.3.11日本大地震的敬意,纪念,也是唤醒。关于人与自然,人的生命、成长的命题,才是这部影片所要表达的。 第一印象,画面太美。超乎现实和眼睛所见的美。这美感不是平面的,叫人带着想象和向往,想到那样的美景中去看一看走一走。人生好比是一场旅行,那么,铃芽之旅,便是成长之旅,jvzquC41yy}/lrfpuj{/exr1r186ek:66fkf5m
1.2011.3.11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强震又引发海啸A.地震时被埋在废墟下,要用力、大声哭喊,发出呼救信息 B.当海啸来临前赶紧往地势高处逃生 C.进出核污染地区时,要穿防护服,并及时淋浴,清除核污染 D.地震时,为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镇居民首先要做的是切断水源、切断燃气源 试题答案 在线课程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事件发生时的急救措施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地震时被埋在废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q}1ujoukhnfa9?fhl58;2i23=f8f5h87>8e:3ldhl7ff
2.[经济信息联播]日本“3·11”大地震十周年新闻回顾:海啸袭来的那[经济信息联播]日本“3·11”大地震十周年 新闻回顾:海啸袭来的那一天相关推荐 [东方时空]时空观察 美军费近万亿 为何士兵军饷成问题? [海峡两岸]F-35拆零件续命 美军挖东墙补西墙 [正点财经]关注巴以局势 协议更多细节披露 涉及撤军及开放援助通道等 《今日关注》 20251012 美威胁将对华加征100%关税 中方加强jvzquC41vx4de}{0eqs0x8{41XOEGOZeWF[wNoGlKe>E|]m2P4715:60jvsm
3.11,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的灾害,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11,日本发生里氏9级地震,引发了一系列的灾害,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引发巨大海啸B.海浪将车辆卷入海中C.核电站氢气发生爆炸D.地震中房屋被摧毁jvzq<84yyy422:5lkcpjcx3eqo5d|q}1ujoukhnfa4>fd?hgf899cl7h67g6:n;54ekdgB=eh
4.「备课」势能教案(2011.3.14版)重点: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势能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球,海绵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1. 引入: 日本地震释放大量能量 问:什么是能量? 开发思维 2. 能量 展示榔头敲钉子。 问:是否有能量? 问:你是如何判断的? 什么物体具有能量呢? 想一想,在这个过程中榔头是否jvzq<84yyy4vpsx0eqs0hjsygp}bpp4lkcubp87233643>5;57;4a?57::=/j}rn
5.26年前漫画预言末日:东京街头的20亿次热搜与现实恐慌科学界的反击来得直接且密集。日本地震预警系统首席设计师山本隆在记者会上展示实时监测数据:"吐噶喇列岛的千次地震属于正常地质活动,其震源深度与板块运动完全吻合,能量释放均匀,不存在大型地震前兆。" 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最新报告显示,菲律宾海底超级火山确存在,但其活跃周期以万年计,"2025年喷发说纯属臆测"。 jvzquC41yy}/fxsiejkek7hqo1gsvrhng1=64<6:52<35:=;29?35
6.Photoblog小灰蝶攝影誌|Justtosharemyphotos|Page11sunny day in July. We were lucky it was a rainy day. However, the timing of our arrival was really bad. As suggested by the travel agent who insisted that the light shouldn’t be a problem before noon, so we left Chiang Mai at 8 and arrived around 11:15 am, the sun was dazzlingjvzquC41dn{frjuknnuo0€ttfrxfu|3eqo5qcpj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