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冬月,甘肃发生一场级特大地震,民国政府却反应冷漠灾区死亡

不仅是主震,余震持续了整整三年之久,给当地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那么,发生这场地震时,具体的伤亡情况如何?民国政府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灾难?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历史。

地震前的预兆

在海原大地震发生之前,其实有不少异常现象可以作为预兆。根据《海原县志》的记载,在地震前,当地的井水发生了奇异的变化。原本需要伸长绳子10米才能取水的井水,突然只需5米就能提水。村民们开始以为这是水位的上升,但回头一想,这其实是地震的前兆。

除了井水的变化,鸡犬不安、家畜挣扎逃跑、天空异常发光、河水水位忽高忽低等现象也在地震前几天陆续发生。甚至有民间传说提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在地震前出现,手持枣与桃,并高喊“枣”(早)“桃”(逃),仿佛在提醒人们赶紧逃生。这些奇怪的现象,也为灾难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地震发生当日的异常

地震的强烈程度不仅使当地震感明显,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鲁迅先生也在日记中提到:“夜地震约一分时止”。在他身处的北京,竟然也能感受到这场远离的地震余波,足见地震的巨大威力。除此之外,西安、太原、上海、广州等城市乃至美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感知到了这次大地震。

伤亡与灾后影响

地震带来的灾难难以想象。甘肃和周边地区的房屋倒塌、地面裂开、交通中断,死亡人数无法统计,但根据谢家荣等人的调查,震中海原县的死亡人数达到了73,064人,占该县人口的59%。而周边的固原县也有39,068人遇难。其他邻近的五个县,如会宁、隆德、通渭等,每个县死亡人数也均超过1万人,整体死亡人数接近23万人,甚至有资料估算,最终死亡人数可能超过27万。此外,地震还造成大量牲畜死亡、房屋倒塌等损失,灾区几乎陷入瘫痪状态。

地震发生后的天气变得极为恶劣。12月17日,当地刮起了强烈的大风,气温急剧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大雪覆盖了海原与固原等地。这些极端天气让刚刚幸存下来的百姓陷入了更大的困境。由于家园被毁,他们无法找到避寒的地方,许多人死于寒冷。

民国政府的冷漠与迟缓

灾难发生后,民国政府的反应却极为冷漠。尽管灾区的情况十分严重,政府并没有组织有效的赈灾行动。时任总统徐世昌虽然个人捐赠了一万大洋,但政府层面的援助几乎为零。民国政府的无作为,反映了当时军阀割据、内乱不断的局面,政权的不稳让他们根本无暇顾及灾区人民的生死。

此外,民国政府的腐败问题严重,很多救灾资金若真有拨付,也未必能够真正到达灾民手中。灾后百姓的生存条件极其艰难,许多人因寒冷、饥饿而死亡。民众的生活状况可用“无衣、无食、无住,流离失所”来形容。政府冷漠的态度,使灾区百姓几乎陷入绝望。

媒体与民间救援的积极行动

与政府的冷漠相反,媒体和民间组织却积极行动起来。由于甘肃的通讯设备落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海原发生了大地震。但各大报纸,如《大公报》、《申报》等媒体迅速派遣记者深入灾区,进行详细报道。电影工作者也在第一时间拍摄灾区的现场,记录下了灾民的困境。

这些报道让全国人民了解了灾区的惨状,随后不少民间组织开始募捐援助。北京的“甘肃震灾救济会”以及其他救灾团体纷纷行动,号召全国和海外华侨捐款。仅北京义赈会就募得了14万元,且大部分款项直接用于救灾。这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首次发生的全国性募捐活动。

然而,仅凭民间力量仍然远远不够,特别是灾区人数庞大。要彻底解决灾后问题,政府的参与和投入才是关键。然而,在民国时期,普通百姓无法期待政府的帮助。

新中国的变化

时至今日,面对灾难,中国政府已经不再是冷漠的旁观者。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每当自然灾害发生,中国人民解放军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为灾民提供救援。无论是洪水,还是地震废墟,解放军的身影总能在最艰难的时刻出现,拯救无数生命。如今,中国的灾害救援体系逐步完善,成为全国民众的强大依靠。这一切,正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所能带来的变化。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