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勇(现实制度问题研究学者、《大地震临震预报的曙光》作者)
本文目录
大地震临震预测预报的立足点为何一定要放在县一级?
——国家层面改革地震预报制度的基本理论依据
二、经典震例显示的前兆异常迁移现象
三、大面积前兆异常“淹没”震中区重大异常的现象
(一)震例: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
(二)震例:1976年龙陵大地震
(三)应对大面积异常“淹没”震中区重大异常的有效方法
四、大地震临震预报的立足点放在县一级的制度设计
(一)历史经验:1974年云南昭通地震现场会
(二)“防震自救”只能由县一级政府去组织实施
(三)由县一级政府去组织“防震自救”的具体方案
尽管大地震发震前夕,临震前兆异常一定会向震中迁移,或者说一定会在震中区及其附近地区出现,但是,它的表现却复杂多样,有些情况下,会出现大面积前兆异常“淹没”震中区重大异常的现象。
1976年的松潘平武地震和龙陵大地震在临震阶段,就出现了大面积前兆异常“淹没”震中区重大异常的现象。
松潘地震的微观异常监测项目有地电(包括地电阻、地电场)、地磁、重力、地形变、水氡、地应力等。微观异常迁移特点与宏观异常相似,也表现出短期异常分布散乱远,且范围比中长期更大[1](见图12、图13),但在临震阶段后期、发震前夕在震中区及其附近地区却表现突出的特点。
图12 松潘地震的前兆异常分布图
图片来源和说明:(1)程式、任昭明的《1976 年8 月16 日四川省松潘7.2 级地震》一文,图10,载于《中国震例》(1976-1980)分册。(2)图中仅仅是地震部门专业台站的数据。
以土地电为例。
在松潘平武地震孕震区的10个地市州、50多个县,有几百个群测点(当年,土地电是群测点的“标配”)。这些土地电出现异常的时间,“有的长达一年、一年半,甚至有两年多的”;“从土地电分布看,多数在震中的西南或正南方向上100公里至400~500公里之间”;“有的点在构造带上,有的点在构造带的边沿上,少数远离构造带的平原区”。(见图13)[2]
图13 松潘平武地震的土地电异常分布图
到了震前4个月到1、2个月,包括震中区松潘县(50公里以内)和360公里外的康定县的土地电监测值都有一定程度的突出异常。到了发震前的“十几个小时、几小时,甚至几分钟,土地电有明显的突跳和连续的或间断的电脉冲讯号”,监测仪表表现为“间接的指针'摆动’、'扰动’和'突跳’等形式,自动记录的曲线为单一方向或双方向的脉冲振幅”[3]。图14是震中区松潘县群测点土地电的短临和临震异常。(如果监测仪器采用自动连续记录,那么,是能够捕捉到发震前夕的脉冲式突发大异常的。)
图14 松潘小河中学土地电日均值曲线
图片来源和说明:(1)四川省地震局:《1976年松潘地震》,图2.3-7。(2)若监测仪器采用自动连续记录,则能够捕捉到发震前夕的脉冲式突跳(图中是“日均值”)。
正是在上述微观和宏观异常突出的背景下,地震部门在震前2个多月、1个多月和半个月,分别发布了1次短期预测和2次临震预测,四川省政府据此分别发布了1次短期预报和1次临震预报,但都是虚报(见图15)。
图15 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的“追踪式”预测预报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虚报”性质的短期和临震预测预报,并没有左右松潘县和平武县的临震预测预报。
这主要是因为,在短临阶段,微观和宏观异常(尤其是宏观异常)有明显的“沿断裂带向未来震中迁移并收敛”的趋势。在外围地区的微观异常和宏观异常都“闹”得很凶的时候,未来震中区松潘县和平武县却相对平静。(见图16、图17)
图16 松潘等台站地电阻率异常
图17 平武九〇三厂土地电临震异常
图片来源和说明:(1)四川省地震局:《1976年松潘地震》,图2.3-1;(2)(平武九○三厂距震中50公里);(3)若监测仪器采用自动连续记录,则能够捕捉到发震前夕的脉冲式突跳(图中是“日均值”)。
一直等到发震前两天,松潘平武的微观和宏观异常才逐渐突出并激烈起来。例如,松潘平武及其外围地区的微观异常监测在震前几天出现明显异常,主要包括地磁、水氡、地应力、地电阻和土地电异常。[4](见图14)
图14 松潘小河中学土地电日均值曲线
发震前夕,震中区的宏观异常尤其突出。在平武县,震前2天以前的1、2个月,外围地区宏观异常“三起三落”的时候,平武县总共才上报了28起,但是到了震前2天,分别递增到13起和26起,地震当天有60起。[5]
于是,在发震前夕,省政府将未来大震的震中区确定为“松潘—平武一带”,并发布了三要素准确的省级临震预报,临震预报的时间要素精确到小时(见图15)。(后来发生的2个7.2级地震震中就在松潘县和平武县之间。)
这就是我所说的大地震爆发前夕典型的“微观大异常”和“宏观异常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