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星夜兼程 共克时艰——积石山6.2级地震现场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马国顺 王虎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坐落在黄河岸边,是甘青两省交界处的一个小镇。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时,这里虽不是震中,却是此次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乡镇之一。
12月19日清晨,天寒地冻,在大河家镇大河家村广场,人们经历了一夜的忐忑不安,此时一口热汤、一碗热面成了最迫切的需要。来自四面八方的救援队伍和爱心人士星夜兼程赶来这里,爱心在此汇聚。
爱心牛肉面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摄
暖胃,暖心
一大早,停靠在广场上的一辆小货车周围站满了受灾群众,货车上,几名小伙手脚麻利地把一个个货箱打开,原来里面是一袋袋美味的桃酥,工作人员立刻将桃酥免费分发给群众。
桃酥来自甘肃楠翔食品有限公司,这个大河家镇当地的食品企业,在昨晚的地震中,公司库房屋顶坍塌,损失不小。然而,19日早上,救援队刚刚挪开散落坍塌的屋顶,公司负责人金鑫就决定把库房里面的产品都捐赠给受灾的父老乡亲。
受灾群众在吃兰州牛肉面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摄
在广场东南角的一顶帐篷里,袅袅炊烟升起,一口大锅里,煮着大块的牛肉,肉汤上下翻滚,飘出浓浓肉香。来自兰州的名为“筷上瘾”的牛肉面企业,在地震发生后,立刻组织员工,带着锅碗瓢盆和牛肉、面粉等物资连夜出发,从兰州赶来,为的就是让受灾群众能够在大清早吃上一碗热热乎乎的兰州牛肉面。
企业负责人马忠明告诉记者,自己是临夏州人,昨夜他在兰州惊闻家乡突发地震,立刻决定将兰州的多家门店临时停业,把店里50袋面粉和1000斤牛肉全部连夜运来积石山县,为遭遇困难的乡亲们供应饭食。
“目前我们还有六名员工在兰州和临夏两地继续采购物资,我力争让这里每一位父老乡亲都能吃上一碗热腾腾的牛肉面。”马忠明说。
救灾物品运抵安置点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热身,热心
积石山县海拔较高,加上前几日降雪,当地夜间气温已降到零下十多摄氏度,天气寒冷,呵气成冰。一夜余震不断,棉衣是当前最为紧缺的物品之一。
“这是刚刚从兰州运送过来的救灾专用高寒区棉大衣,一共1600件,我们将尽快妥善分发给受灾群众。”临夏州粮食物资储备局工作人员马辉林说。
积石山6.2级地震发生后,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紧急成立地震应急小组,赴灾区第一现场做好物资调度保障工作。同时,按照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省应急厅调运通知,从省救灾物资储备管理中心、省级救灾物资岷县库紧急向灾区调运棉帐篷、棉被、棉褥、折叠床、棉鞋、火炉等第一批中央和省级救灾物资46100件(套、床)连夜装车发往灾区。
另外,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还筹集15吨面粉用于积石山应急供应,向临夏州民安粮食批发市场调运面粉66吨,以确保当地粮食供应量足价稳。及时摸排积石山县及周边地区粮储设施受损情况,排除安全隐患,确保粮食和物资储存安全。强化值班值守,密切关注灾情变化,加强与省应急厅等部门联动,随时待命做好物资调运准备工作。
给村民发放救灾物品炉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摄
安居,安心
19日晚8时许,记者来到大河家镇克新民村,村里临时帐篷已经搭建起来,一些房屋受损严重的群众暂时住进了帐篷,帐篷外架起火堆,帮助受灾群众取暖。
在抗震救灾现场,记者了解到,省青基会筹措价值50万元的帐篷、棉衣、棉被等应急物资第一时间送达灾区一线。共青团甘肃省委已紧急下拨30万元专项团费支援临夏州各级团组织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全省各级团组织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筹措超2000万元的救援物资,正分批运往灾区。省委组织部从代省委管理党费中紧急划拨500万元,用于支持抗震救灾工作。
截至目前,中央向我省两批次调拨中央救灾物资。地方物资方面,甘肃省已调拨炉子、棉鞋等,能够满足目前5000顶帐篷安置取暖需要。江苏、宁夏、四川等省区调拨大量捐助物资运往灾区。
此刻,一颗颗爱心如一股股暖流在灾区汇聚,所有人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共克时艰。
搭建的救灾帐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摄
(新甘肃)
新京报:低温、驰援与寒夜下的安置,甘肃积石山震后24小时
低温寒潮天气灾民如何安置,也考验着所有人。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据新华社消息,截至19日13时,地震已造成甘肃113人死亡,536人受伤。截至19日16时50分,地震累计造成青海海东市212人伤亡(死亡14人、受伤198人)。
积石山县海拔1735米至4309米,县城海拔2300米左右。过去三年,该地区12月下旬平均气温为-7.6℃,最低气温为-17.9℃。
在低温寒潮的天气下,地震救援面临巨大挑战。有救援人员表示,由于低温,黄金救援72小时将缩短。
地震发生后,各方救援物资涌向积石山县。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预拨甘肃、青海两省2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两省做好地震灾害救灾工作。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前期已向甘肃灾区调拨4.25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基础上,向甘肃省紧急增调第二批4.75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包括棉帐篷2500顶、棉大衣2万件、棉被5000床、折叠床5000张、防潮垫1.5万张、场地照明设备30台。
救援力量方面,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出动了1440名消防救援人员赶赴灾区救援。解放军和武警部队19日凌晨起也出动多支救援力量抵达地震灾区,武警甘肃总队出动300余名官兵、40余台车辆抵达积石山县刘集乡4个村,担负搜救、伤员转运、疏通道路和搭建帐篷等任务。
12月19日,震后的第一天,在自救和等待救援的过程中,灾区人民经历了低温难熬的24小时,棉被、军大衣、电热毯等供暖物资仍是这里最稀缺的资源。而救援力量的到来,也给灾区人民带来了新的希望。
12月19日,震源中心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房屋在剧烈震动后砖块散落一地。受访者供图
深夜巨响
对于亲历者来说,地震是从一声巨响开始的。
大街上陆续有跑出来的人。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有人光着脚。几秒钟后,地面开始剧烈晃动。“人根本站不稳,县城停电,一片漆黑,有人不停地喊叫。”张林峰说。
积石山县吹麻滩镇一家药店的老板吴家凯,最先听到的则是玻璃震动的一声巨响。地震来临时,吴家凯刚在镇上一家餐厅吃完饭。他记得,夜里11点58分走出餐厅时,他叫了一辆出租车,11点59分,自己正准备上车,伴随着餐厅玻璃震动的一声巨响,地面开始摇晃。短短几秒内,餐厅二楼的人都往一楼出口跑。
积石山县安集乡杨家湾村的小卖铺老板杨磊今年65岁,常年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小卖铺。18日深夜,他刚好醒了,听到一声巨响,“声音比雷声还大,不知道是什么声音”,当时房子晃得很厉害,他知道大概地震了,赶紧拉着老伴跑了出去。
人们意识到,这次地震来势汹汹。更多信息被推送到互联网上: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北纬35.7度,东经102.79度)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甘肃兰州、定西、临夏和青海西宁、海东等地震感强烈。
积石山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全县总面积910平方公里,总人口28万人,生活着10个民族,其中保安族人口2.14万人,占全国保安族总人口数的95%以上,是全国唯一的保安族聚居地。
当地人回忆,震感持续一个小时。相比县城,农村情况更为严峻。震源中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村民夏杰说,当晚自己所在的村不少平房倒塌,有村民被困。
这与当地地形有关,很多村庄坐落在半山腰,房屋地基就建在边坡地带,地质结构并不稳定,很多农村自建房采用砖混结构,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12月19日,震源中心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有房屋墙体出现裂缝。受访者供图
漫长一夜
震后的夜晚注定是难熬的。
公开资料显示,积石山县海拔1735米至4309米,县城海拔2300米左右。18日夜里,气温跌至了零下十三四度,地震把人们赶到了寒冷的户外。
临夏州商户王梁的家在7楼,他形容,自己往楼下跑的时候“整个人都是摇摇晃晃的”。楼道里全是人,非常拥挤,大部分居民逃出楼后,就待在小区楼底的小广场。
王梁说,广场上的人都冻得发抖,也非常害怕,大家聚在一起互相安慰。“我们小区的物业群也发了通知,让大家注意安全。”
在楼下待了几个小时后,大家陆续上楼回到了家中。虽然回了家,王梁却一直没敢睡觉,睁眼到了天亮。王梁说,过去自己经历过地震逃难的演练,但地震真正发生时,脑子还是一片空白。
户外唯一的取暖设施是私家车。从餐厅跑出来的吴家凯躲进车里,在车里过了一夜。吴家凯觉得,唯一幸运的是,他的家人住在镇上。地震后,大家都陆续报了平安。救援的力量来得也快,“一两个小时就有救援队的车陆续赶到县城。”
寒冷让冬夜变得更为漫长。杨磊说,甘肃的冬天冷,最近几天白天气温都在零摄氏度以下,晚上能到零下十四五摄氏度。杨磊家附近有个破旧的厂子,已经很久没人使用,但场地还算空旷,他们夫妻二人就来到厂子里待着。为了御寒,他和老伴就地取材,找来一些能生火的材料,点起火围坐着,“即便这样,也还是冷。”
杨磊和妻子在外头坐了三个半小时左右,看到再没什么余震的迹象,他们才回到自己的房子,收拾因地震而散落的物件。
灾区之外,救援已经趁着夜色启动。临夏州副州长李勇在12月19日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受伤的村民都已连夜转移到医院,“临夏州各个县市离得比较近,8县市之间差不多半小时车程。”
临夏州政府官网显示,地震发生后,临夏州立即启动二级应急响应,成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的州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抢险救援、地震灾情调查及灾害损失评估、群众生活保障、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交通运输保障、基础设施保障和生产恢复、地震监测和次生灾害防范处置、社会治安、救灾捐赠、信息发布及宣传报道11个工作组,按照《临夏州地震应急预案》,全力以赴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12月19日,震源中心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兰州山河救援队队员正在集合。受访者供图
夏杰说,被救出的村民陆续被送往各级医院,村庄是震源中心,伤亡情况比较严重,小镇医疗条件有限,镇上医院接收不了的伤患,部分重伤村民被救护车转运到市区的医院。
李宁则和相熟的合作社成员在露营地里把村里的蔬菜、面粉粮油聚了聚,李宁家中囤了不少一次性碗筷,分发给大家,解决了他们震后的第一顿饭,“有什么吃什么”。中午左右,村里也通上了电。
李宁获得的信息是,村民们的伤亡主要由自建房倒塌,顶棚砖石掉落所致。
“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御寒跟搜救。”夏杰说。由于气温太低,白天大家会在村里没有坍塌、比较完好的房子里避寒。“食物和水等物资我们暂时还是自行解决。现在大家都在清理倒塌的房屋,等待下一步的安顿。”
下午4点,李宁向新京报记者提到,当地电热毯和棉大衣比较短缺,需要救援队提供帮助。
地震后,越来越多的救援力量向灾区集结。
央视新闻报道,国家卫健委紧急调派医疗应急工作负责同志和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骨科、神经外科和普外科国家级专家赶赴甘肃;组织四川、陕西和宁夏等邻近甘肃省的3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迅速集结,将尽快赴甘肃省、青海省支援。
截至19日6时30分,灾区共收治300余名伤员,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成立联合专家组,会同当地医务人员对收治伤员进行会诊,逐一排查隐匿性伤害,一人一策制定诊疗方案,全力救治伤员。
12月19日凌晨1点,浙江公羊救援队救援指挥中心开始响应备勤。10时30分,公羊救援队地震救援特勤队9名队员奔赴甘肃。在现场参与救援的公羊救援队指挥官王斌说,这次参与跨省救援的是9名资深队员,他们还带了两只搜救犬,以及生命探测仪等侦搜装备。其中一只搜救犬曾随公羊救援队赴土耳其进行地震救援,在废墟中找到了一家五口人。
据临夏州特警大队特警赖超介绍,19日凌晨两点,他跟随队伍抵达大河家镇陈家村。他们此次共出动了8组人员,每组10人,不同的组分工不一,有人负责维护治安,有人负责扎帐篷,有人负责救援。
赖超所在的安置点位于陈家村村委广场,安置了大概500名受灾群众。赖超说,现场有电力公司的人抢修。中午12点半左右恢复了电力。赖超和队友为现场的村民接上了许多插线板,让他们用电热毯取暖。“目前现场救援人员正在全力扎帐篷,预计今晚(19日)陈家村安置点的灾民都能被安置进帐篷。”
如何安置?
12月19日,甘肃临夏积石山县6.2级地震新闻发布会回应“是否还会再次发生较大余震”,负责人表示,根据本次地震区域构造、历史地震活动、地震序列类型等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本次地震原震区近几日仍存在发生5级强余震的可能性。
低温寒潮天气灾民如何安置,也考验着所有人。
12月19日,甘肃蓝天救援队第一批31名队员从兰州出发,于凌晨4点到达了震中大河家镇。
从清晨开始,甘肃蓝天救援队队员於若飞和队友们开始了安置点的搭建工作。安置点在镇上的一片空地,主要工作是搭帐篷、布床、架火炉。到当天中午12点,100多顶帐篷的安置点已经搭建完成。
於若飞介绍,灾民的食物主要以泡面为主,也有拉面师傅从附近的县市赶来,用行军灶搭起拉面灶台,当地村民排起长队等待吃拉面。
於若飞从2012年开始参与地震救助。他介绍,此次震中在农村,而农村地震和城市地震的救援特点不同。城市建筑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农村建筑则是土木及砖混结构居多,在城市救援需要用到许多大型的重装机械,将垮塌的钢筋移开,而农村的救助则主要以轻型的设备为主,“如手动破拆,手动压剪,博士凿岩镐等。”
但由于农村建筑结构不如钢筋混凝土结实,地震后建筑垮塌造成的结果,往往是人被完全掩埋。而国际上所说的震后黄金72小时,也因为农村地震容易导致人被掩埋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这个时间会被缩减”,於若飞说,由于当地气温过低,黄金72小时的时间又要进一步缩减。
於若飞介绍,目前现场仍有救援队在进行搜救工作,但从19日傍晚开始,工作重心逐步从搜救转移到了安置,“现在我们和当地政府在协调物资的调配,现场仍然缺大量保暖的设备。”
兰州山河救援队队员贺兴盛和队伍19日下午3点50分到达大河家镇。贺兴盛注意到,由于甘肃上周下了一场大雪,一路上看到不少山头仍积着雪。镇上虽然没有了积雪,仍然能感受到强烈的寒意。
现场安置最棘手的问题仍是“寒冷”。
山河救援队此次共有30名队员前往震中救援,在现场负责十个村子的物资发放及帐篷搭建。30人分成五组,负责协调外界运送到震中的物资,按照村的级别一级级发放。物资发放以家庭为单位,发放的物资包括棉被、大衣、炉子和煤炭。
到达镇上后,贺兴盛注意到,有不少人裹着厚厚的大衣和棉被站在路旁等待安置。虽然大河家镇全镇在19日中午恢复了电力供应,但村民们无法回到家中用电器取暖,只能四处捡来柴火,围坐在一起取暖。“有几个村子建在半山腰上,安置点还没搭建好,村民们就在村委会的楼里头待着。”
安置点在镇政府对面的广场上。因为担心余震带来的次生灾害影响,镇上的干部们到各个房子里确认没有人员滞留。安置点的村民大多是老人、小孩,“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干活了。”
据贺兴盛介绍,目前消防和武警还在各个村子继续摸排,搜寻可能存在的生命迹象。夜幕降临,地震后的第二个夜晚即将开始。
(文中张林峰、吴家凯、杨磊、夏杰、王梁、李宁、赖超为化名)
新京报记者 周思雅 李照 隋坤 汪畅 实习生 林思婕 秦瑜阳
每日经济新闻:聚焦甘肃积石山地震丨星夜驰援,冒寒抢险 西北古县民间救援的一个昼夜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截至发稿,已有甘肃蓝天救援队、甘肃厚天应急救援队、甘肃方舟救援队、兰州山河救援志愿服务队、陕西公羊救援队等多支民间救援队伍参与救援。在冬日严寒中,黄金救援时间变得更加宝贵。
每经记者 林姿辰 范芊芊
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简称“积石山县”)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相传,4000多年前,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就是从这里将泛滥成灾的黄河水引向东去。不过,很少有外省人知道这个西北县城。12月18日深夜,积石山县以一种令人揪心的面貌出现在大众视野。
据新华社消息,北京时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19日13时,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6.2级地震已造成当地113人遇难,536人受伤,房屋损毁155393间。截至19日16时50分,地震累计造成青海海东市212人伤亡(死亡14人、受伤198人)。
蓝天救援队可能是最早出发救援的民间救援队之一。19日凌晨1时58分,“北京蓝天救援队”公众号发布消息称,截至当日凌晨1时23分,震区附近的蓝天救援队伍已经开始集结备勤,蓝天救援后方平台值守人员已就位,并实时关注震区情况。
而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截至发稿,已有甘肃蓝天救援队、甘肃厚天应急救援队、甘肃方舟救援队、兰州山河救援志愿服务队、陕西公羊救援队等多支民间救援队伍参与救援。在冬日严寒中,黄金救援时间变得更加宝贵。
部分土木房屋坍塌,有村民在屋外烤火避险
12月19日凌晨,颜伟的手机上弹出一条群消息: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看到消息,颜伟还没来得及回复,手机界面便随着不断跳出的群消息逐渐上滑,很快,自愿报名的志愿者累计达110多位。
颜伟就是其中一位。作为甘肃蓝天救援队救援中心副主任,他参与过九寨沟地震、2•6土耳其地震、文县“8•7”暴洪泥石流等多次救灾活动,深知“黄金72小时”是地质灾害发生后的救援铁律。所以,地震发生后仅半小时左右,颜伟就与首批遴选出来的30个队员在集结点碰面,拖上装备一同从兰州出发。他们的目的地,是靠近震中、灾情相对严重的大河家镇大河家村六社。
正如收集到的灾情信息所显示,本次地震有很大的特殊性。一方面,地震发生在深夜,很多当地居民都已入睡,很难第一时间躲避;另一方面,西北地区冬季温差大,夜间最低温可降至零下十几度,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都可能面临失温风险。另外,西北农村地区的房屋以土木砖混居多,且部分房屋年限较长,抗震性能差。
19日凌晨4点,当颜伟和队员开过积雪路段,抵达大河家镇时,发现部分建筑倒塌,碎石散落一地。
家住大河家镇的马明(化名)对记者说,今年50岁的他还是第一次经历破坏力这么强的地震。他回忆称,地震发生时,他在睡梦中听到了“类似汽车飞驰而来的轰隆声”,便迅速带着一家老小跑出房屋。不久,马明的房屋便坍塌,所幸一家人都安然无恙。
颜伟到达目的地后看到,为了躲避余震,有村民在自家车内暂避,也有不少村民在屋外烤火取暖。抵达现场不久,就发生了数次余震,但未对救援工作的开展造成太大影响。
另一方面,虽然本次地震震级较高,对通讯和交通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救援车辆基本都可以抵达灾区,应急通讯器材也得以顺利架设。
颜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自己一行人抵达大河家镇时,当地应急部门和消防部门已经救助了大部分受灾居民,甘肃蓝天救援队一共救助受灾群众6人。至于救助的受伤群众,均由救护车就近运送至当地或周边医院。
低温救援的最大难题是失温,最需要即食食品和保暖设备
19日上午,秦军峰在网络上密切关注着甘肃积石山地震救灾的最新消息。作为新郑市蓝天救援队队长,秦军峰参与过两年前的河南暴雨援救工作。看到地震消息,他第一时间联系了当地应急管理局,得知省内救援力量已经够用,外省救援队暂无需前往。
“当地主要急缺棉衣、棉被等保暖物资,另外,发电机、照明等工具可能也需要。”秦军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自己之前去过积石山县,当地特点是地广人稀,建筑物以低层、土木结构建筑居多,而且温度比较低,“所以现在救援最主要的问题是避免人员失温”。
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牛振西也对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建议参与救援的团队多了解当地情况,避免因为缺乏对当地气候的了解、保暖物资准备不充分,给自己的健康带来伤害。比如,前往灾区的救援人员多带自发热暖宝宝,能带发电机的队伍配备电加热马甲,携带应急供水保障车(能出纯净水、温热水和开水)等等。
19日上午10时左右,颜伟所在救援队在大河家镇的搜救工作基本结束。据介绍,为了安置受灾群众,确保他们有保暖的地方,救援队要抓紧时间搭建首批100顶帐篷,后续会根据村社统计的受灾群众人数和暂无住所的群众人数,确定搭建帐篷的准确数字。
颜伟告诉记者,随着太阳升起来,当地的气温也变暖了一些。19日,陆续有更多救援力量(包括当地政府送来的大衣等保暖器材)到达,目前,大河家村镇已有方便面、热水等简单食物提供,居民的饮食和保暖已基本不成问题,其他救援物资也正在运送中。
当地村民也表示,救援物资供应尚存在缺口。在19日下午三点过接受记者采访时,马明直言,从地震发生后,他们一家就一直在屋外烤火。他说,已有救援队和帐篷等正在陆续进村,但由于村民众多,目前帐篷优先供给老人和小孩,其所处的村有800余户人家。
为了更好地匹配需求与供给,19日上午,甘肃应急发布在官方微博发布《救援需求公告》。另据媒体报道,甘肃省应急管理厅已经建立“12.19临夏积石山地震社会救援协调机制”,联络人对媒体表示,目前灾区需要的物资包括发电机、长款棉大衣、安全炉灶燃料、食品、保暖设施、安全防火、女性用品等。“目前对过冬物资和生活物资需求比较大,需要棉帐篷、清真食品等,因为气温比较低,棉帐篷才能过夜。而且灾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如果送食品过来,最好是清真食品。”
12月19日18时30分,记者再次联系马明得知,他们一家已经住进了临时搭建的帐篷。“慢慢来,只要人在的话,都是小事。”
更早些时候,因为担心仍有被困居民未被发现,特别是一些独居的居民,颜伟一行人在搭帐篷之前,已经分几股力量对现场进行了排查。19日下午2时20分左右,大河家镇内各村安置点帐篷还在搭建,多支救援队伍正在展开二次排查。
更多救援队伍还在前往灾区,近几日仍存5级强余震可能
从颜伟反馈的情况看,大河家镇的搜救工作已基本进入尾声,但资料显示,积石山县总面积910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而此次地震还影响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化隆、循化三县46个乡镇419个行政村,地震救援工作依然艰巨。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除甘肃蓝天救援队、甘肃厚天应急救援队、甘肃方舟救援队等多支民间救援队伍参与救援外,还有众多救援队正马不停蹄地奔赴受灾地区。
19日下午1时左右,兰州山河救援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其所在救援队共有30名队员前往积石山县进行援助,目前救援队正在兰州南高速路口将新到的帐篷、棉被、军大衣等物资装载上车。当时,救援队距离积石山县约180公里,“现在零下十五六度,看大家能不能多想想办法给点御寒的东西”。
北京公羊救援队队长张安琦则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浙江公羊救援队地震救援特勤队9名队员携带四套生命搜索装备和2条搜救犬出发,已搭乘19日上午10:30的民航飞机由杭州出发前往兰州。另外。陕西、四川公羊救援队先遣力量已携带重型救援装备出发,预计19日傍晚会全部在地震灾区集结,即刻投入救援行动。另外,颜伟也告诉记者,天水蓝天救援队和白云蓝天救援队均已赶到现场。
由于这些后续救援力量抵达灾区的时间多为下午或晚上,等待他们的将是更寒冷的天气和搜救时间更加紧迫的压力。牛振西建议,任何队伍出发之前,都要作充分考虑,比如“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把食品准备充分;而且要注意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不但要有专业的救援技能和专业的装备,更要服从当地应急管理部门的统筹安排”。
张安琦告诉记者,地震灾害可能遇到的救援难点包括救援环境的复杂性、时间压力和安全问题。在救援环境的复杂性方面,地震造成的破坏通常导致救援环境复杂,例如塌方、倒塌建筑物、道路毁坏等;在时间压力方面,地震发生后,时间对于搜救幸存者至关重要,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需要迅速获得救助;在危险和安全问题方面,地震造成的破坏可能导致潜在的危险,例如余震、倒塌建筑物的进一步坍塌、火灾、气体泄漏等。
对于本次地震,“余震”格外值得注意。在甘肃临夏积石山县6.2级地震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根据本次地震区域构造、历史地震活动、地震序列类型等特征,综合分析认为,本次地震原震区近几日仍存在发生5级强余震的可能性。
“我们的队伍已经在县政府那边搭建了临时指挥部,根据政府的实际需要,我们会一直等到灾情结束。”颜伟说。
(实习生刘笑尘对本文亦有贡献)
红星新闻:特写丨积石山震中柳沟村震后24小时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震中位于积石山县柳沟乡,距离积石山县8公里,距离临夏市39公里,距离兰州市102公里。
这一夜,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地震发生后,当地公安、消防、武警、卫健等部门迅速奔赴灾区开展救援。在震中柳沟乡柳沟村,地震后半小时村民就被安全转移到广场上,村民在这里烤火取暖,躲避余震。干部群众也积极组织自救,搭起35顶救灾帐篷,受灾群众陆续得到安置。
▲震后半小时,村民被转移到安全地带,围着篝火御寒。
据新华社消息,截至19日16时50分,地震累计造成青海海东市212人伤亡(死亡14人、受伤198人)。截至13时,地震已造成甘肃113人死亡,536人受伤。目前,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
突发地震
城区住户连夜转移到安全地带避险
赵国斌是临夏州积石山县柳沟乡柳沟村人,他和妻子养了100多只羊,由于距离县城较近,每天将羊关入羊圈后,他们就会驾车到县城的家中居住。12月18日下午,他和爱人将羊赶进羊圈后,返回县城家中。
12月18日23时59分,地震发生了,屋子里家具、床、吊灯不停摇晃,震感非常强烈。
“地震了!”剧烈摇晃中,他从床上被抛了起来。赵国斌急忙叫醒了家人,包括82岁的父亲和6岁的孙子,一家6人迅速从17楼往一楼冲去。
“来不及拿任何东西,披上被子就往楼下跑。”赵国斌回忆,当他们到楼下后,已经聚集了很多人。然而,余震不断,他决定带着家人到村庄亲戚家避险。
因县城楼房较高,他担心会有危险,于是开车连夜带着一家人到了距离县城两公里外的一个村庄。不过,由于余震不断,亲戚家也无法入住,于是一家人就在路边生起了一堆火,然后围着火堆度过一夜。
30多公里外的马先生,也被突如其来的地震惊醒。
家住甘肃临夏城区的马先生介绍,地震发生时,临夏震感非常强烈,房子晃动厉害。由于事发突然,很多人裹着大衣甚至是棉被就跑出来了。“我们家住三楼,跑出来的时候地震都结束了,高楼上的都没有反应过来。”
地震发生时,当地气温低至-15℃,非常冷。“没感觉到余震,到了凌晨3点多,实在是熬不住,又冻又困,很多人就回去睡了 。”马先生介绍,震中垮塌的房子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很多都是老旧的民房。
后来,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积石山县柳沟乡,距离临夏州积石山县8公里,距离临夏市39公里,距离兰州市102公里。
震中村民
挨家挨户疏散老人小孩,全村及时转移
震后第一夜,柳沟村的村民一夜未眠。
“我们村情况要好一点,因为转移及时,只有一个人受伤。”柳沟乡柳沟村党支部书记张明海介绍,柳沟乡柳沟村海拔2000多米,位于震中附近,18日晚最低气温接近-15℃。地震发生瞬间,除了一名村民从家中跑到空旷地带途中扭伤了脚外,其他村民无一受伤。
“地震后,我们先在群里通知疏散,互相打招呼帮忙转移,然后,挨家挨户帮忙疏散老人小孩。”张明海介绍,柳沟村有380多户村民,1600余人,地震后柳沟村启动应急预案,村组干部和防火队员一共20多人迅速开展疏散工作,半小时后,村里所有人被疏散到村里的小广场上。
寒夜里,村民燃起熊熊篝火,“村民们披着厚厚的被子,烤火!”张明海介绍,这一夜,村民就在篝火前躲避余震。
▲村民们围着篝火御寒,躲避余震。
19日上午,太阳渐渐升起,不远处的广场上篝火依然很旺。张明海接到通知,将会有帐篷等救灾物资送到村里,他又开始组织村民平整场地,为搭建帐篷做准备。与此同时,张明海还带着村组干部展开排查:查找隐患,检查是否有人员遗漏;展开巡查,保障村民财产安全。
电力恢复
搭起35顶救灾帐篷,受灾群众得到安置
红星新闻记者从积石山县柳沟乡供电部门工作人员处获悉,位于震中的柳沟乡17个村在地震发生后全部断电。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第一时间启动地震应急响应,共计派出18支应急抢修队伍,11辆发电车,15台发电机参与现场抢修。
“地震对柳沟乡通讯、道路造成的影响不大。”抢修人员马师傅介绍,地震发生后,有偏远村组的村民专门给供电所打电话,提醒他们不要去村子里,因为有的地方可能有落石,或发生垮塌,有危险,让他们白天再去排查抢险;通往各村的道路有的受损,但并不严重,电力抢险车基本都能顺利通过。
马师傅介绍,柳沟乡17个村中,人口比较集中的是靠近县城的四五个村,经过抢修已恢复送电,较远的十余个村也在逐点排查隐患确保线路畅通的情况下,及时恢复送电。
▲震后20小时,村民得到妥善安置,安置点帐篷升起袅袅炊烟。
经过一下午的努力,柳沟村干部群众搭起了35顶救灾帐篷,受灾群众也陆续得到安置。
夜幕降临,路灯点亮、熊熊篝火再度燃起,帐篷顶上升起袅袅炊烟,不时飘过阵阵饭菜香味。张明海介绍,有关部门为临时安置点提供了棉被、床铺、方便面等基本生活物资,临时安置点的用电、饮食、饮水均有保障。
吃过晚饭后,村民围着篝火聊天,感受到了阵阵暖意。
红星新闻记者 王明平 汤小均 罗敏 受访者供图
中国甘肃网:积石山县震后第一夜……
积石山县震后第一夜 :尽最大努力让每一个受灾群众住进温暖明亮的帐篷
消防人员正在帮受灾群众解决取暖问题
19日夜里,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集中安置点,消防员、武警官兵、电力工人、乡镇干部……忙碌地穿梭其中。搭帐篷、搬运物资、维持秩序……每个人各司其职,紧张而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一切的努力只为最大限度满足受灾群众的生活需求,让大家在震后的第一个夜晚,能住进温暖、明亮的帐篷。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张振宇 宋芳科 任磊摄影报道
受灾群众在寒冷的冬夜住进了温暖明亮的帐篷
志愿者在寒夜为受灾群众煮水饺
电力工作人员利用摩托车灯及时为帐篷接通电源
受灾群众在温暖的帐篷里休息吃饭
志愿者为受灾群众蒸馒头
消防人员在搭帐篷
浙江红十字会志愿者正在释放系留无人机
消防人员在架设取暖炉
电力工作人员在帐篷内安装电灯
志愿者正在为受灾群众分发食物
新华网:震后第一夜:无眠
搭建帐篷、分发物资、排队吃饭、救治伤员……19日晚,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的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上,灯火通明,抗震救灾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
12月18日23时59分,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后第一时间,甘肃、青海组织力量开展抢险救援,并紧急调拨帐篷、折叠床、棉被、食品等救灾物资运抵灾区,全力做好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安置点的第一夜,受灾群众均得到了妥善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