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文学:《聊斋》记载,有史以来最猛烈的康熙年间郯城大地震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祖籍山东淄川(今淄博),清代著名文学家,文学史上的'短篇小说之王'。蒲先生出身没落家庭,广泛涉猎经史子集,学识渊博,可以说是被仕途经济耽误的文学奇才。

他的代表作,是世人皆知的巨著《聊斋志异》,我国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者。小说集以鬼狐仙怪为引,深刻反映社会现实,仕途官宦的机巧黑暗,文笔畅快淋漓,令人拍案称快。除了借现实虚构讽喻,文集中也会有纪实性的题材。

比如在?《地震》一则中,蒲松龄先生如实记录了康熙年间的一次强烈的地质灾害,他的本意是感叹'人之惶急无谋,一何可笑',却在客观上成就了一篇宝贵的地学文献资料。今天就来说说,蒲氏笔下的康熙七年山东大地震。

赶紧往外跑,外面已经狼藉一片,'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街面上'喧如鼎沸',鸡犬喧闹声、儿女啼哭声、房屋倒塌声,更有'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死亡的恐惧来临,完全顾不得羞耻的矜持。震后观看,某处井中失水,某处房屋南北易向,栖霞地方的大山崩裂,沂水地方的地陷达数亩之巨。蒲松龄感慨,'此真非常之奇变也'。如此烈度的强震,地方死亡四万余人,而蒲氏毫发未损,还能记下当时情形,可说命大。

据说,在郯城大地震的前一年,即康熙六年(1667),已经持续三年的大旱突然转变,山东德州地区'霾雨河溢','莱阳大雨自六月起至八月止,稼伤过半',济南地区'夏大雨雹,秋大水'。到了康熙七年,降雨连绵不断,时而暴雨成灾,山东即墨'六月霾雨连绵,平地波涛泛涨、田禾淹没,死者甚众'。更有许多奇异现象,如'日月星辰异常,地表水异常,地生白毛,短者一二寸,长者尺余,地声、地光频发等'。只是囿于时代和科学局限,人们无法解释这些大自然对人类发出的预警。

史料记载,多重地质灾害叠加,地面形变带延伸南北长达120公里,强破裂带长约70余公里。地表升降带来的影响,平地大面积被溢出地下水淹没,苏北海滩隆起,黄海海水退舍三十里,数十个州县房屋倒毁。据测算,莒县死亡两万余,临沂死亡超万,郯城死亡九千余人。

地震发生后,国家和地方两级政府,也是迅速做出了反应。当时的郯城知县冯可参立即组织军民抗灾,抚恤民众,还写有《灾民歌》记录震后的百姓生活情况,'先时自谓灾方过,谁知灾后病还来',除了抗击地震,还要应对之后的水患、次生地质灾害和流行疫病。

翻阅现存史志、诗文和碑刻等文献资料,许多都记载了这次大地震的情况。地方史志中如此描述,'有声如奔雷,又如兵车铁马之音','降雨、倾刻震','城楼垛口、监仓衙库、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如平地,城内四乡边地裂缝,或宽不可越、或深不可视','裂处皆翻土扬砂,涌流黄水、泉涌上喷高二、三丈,周围百里无一存屋'。沂水县志记载,该县'倒房数千间',章丘县志称当时'龙山山崩'。震后死尸遍地,无人收殓者甚多;四邻村落,腥臭之气弥漫;又逢暴雨炎日,瘟痢大作,灾民四处流散。国家层面,康熙为之震惊,立即安排户部拨款救灾,蠲免赋税。免除山东沂州等四十州、县、卫年租,折合银两二十二万七千三百余,并遣官赈济。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