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两次超级大地震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一:明嘉靖华县大地震-1556年

小冰河时期在当时伤亡也够的,但是比起嘉靖年间的华县大地震,小冰河时期显得微不足道了就,对于嘉靖年间的这次天灾,可以说是世界末日了,据史书记载,在这次天灾中除去失踪人口与受伤的人口以外,仅死亡人数就达到了83万人之多,想想是多么可怕的一次地震 。

这次地震发生在嘉靖年间1556年的1月23日,当时正是深夜12点时分,人们都在熟睡中,突然一场地动山摇的灾难在人们豪无征兆的情况下就降临了,当时,天地突然变色,山河融为一体,天上发生的声响就跟万道惊雷一样蜂拥而上,道路裂缝,树木全部倒塌,有的地方深陷其中,有的地方则是高于山顶。

就连河里的水都突然涨高了数百米,淹没了道路以及居民,整个世界混 为一坛,在这场大地震中,主要以陕西华县为中心,不仅当地这么严重,就连周转地区以及中国的五岳都有很大的震感,其中包括了11个省,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山西、山西、湖北、湖南、安徽、辽宁、江苏等地都有很强烈的震感,离华县最近的陕西、山西、河南同时也在地震,惨烈状况与华县不相上下。

在历史上来说,是一次空无绝后的大地震,而且因为当是地震是发生在晚上时间,再加上当时的交通不发达,交通工具更是不用说,再好也是快马,所以,在嘉靖皇帝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己经一切都为时过晚,没有任何可以解救的办法了,几乎没人能逃脱天灾的侵袭,全部都葬送在了这片混乱的情景中。

后来在16年后嘉靖皇帝也驾崩了,但是这个地方因灾情太过严重,还没能完全修好。导致有些个别存活下来的人们经常有各种幻想,总以为地震要来了, 弄的人们也是神精兮兮的。

明朝时期除了小冰河时期和华县的大地震以外,还发生过一件大爆炸的事件,那就是天启大爆炸,当时死伤人数也超过了两万人之多,但是,天启大爆炸的原因,至今为止也没人能够知道其原因!明朝连着几次的大灾难不得不让一些后人觉得,明朝的灭亡,其实跟这么多的灾难也是有着一定的关系。

二:郯城大地震:(百度百科)明末清初-小冰期

据记载,当时地震影响所及达410多个县,鲁、苏、浙、皖、赣、鄂、豫、冀、晋、辽、陕、闽诸省及朝鲜同时感觉地震。山东郯城、沂州(今临沂)、莒州(今莒县)破坏最重。5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多个州县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有感半径800多公里。极震区内城廓、官民庐舍、庙宇等一时尽毁,郯城倒塌如平地,莒州百里无存屋,并伴有大规模的山崩地裂、地陷、涌水喷沙等现象,上喷高达二、三丈,地裂或缝宽不可越,或缝深不敢视,李家庄一镇数千家并陷;沂州人无完宇,平地水深丈余,井内涌水高数尺山崩地裂;莒州百里无存屋,马蓍山崩四散,五庐崮山劈裂一半,阎家崮、旋风朵、马齐山大山个裂一半,城内四乡遍地裂缝。震时如舟覆,如桔槔上下,崩为堑,漩为渊,沙涌井湮,地侧树偃,百谷陨箨。共压毙5万余人,死尸遍野,不能殓葬者甚多多,凡值村落之处,腥臭之气达于四处。暴雨烈日,瘟痢随作,人民流散。震中周围5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50多个州县遭受不同程度破坏,有感半径达800多公里。震后又发生6.5-7.1级余震6次。

X度区北至诸城,南至江苏省新沂,西至蒙阴、费县,城郭官民房舍尽坏,压毙居民无数,山崩,地裂涌黑沙水,平地水涌数尺。

IX度区北至潍坊、益都,南至江苏省邳州、沭阳,东至日照、胶县,西至兖州、邹县,坏官民房无算,人畜死伤甚多,地裂山崩,涌水出沙。

VIII度区北起济南至昌邑、即墨一带,南至江苏省盐城、涟水一带,西至微山、济宁、泰安,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城垣官舍倾倒无数,人畜多为压死,地陷裂山崩。

VII度区北起胶东半岛至惠民、德州一带,南至安徽省淮北、蚌埠到江苏省盱眙、宝应、大丰,西至菏泽、河南省商丘,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城垛庐舍多坏,人民有压伤及死者,地裂出黑水。

VI度区北起黄河口北,南至安徽省安庆、宣城到上海,西至河北省冀县、丘县到河南省安阳、郑州一带,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一般记载房屋多倾倒或扑屋伤人。

现今存有史志、诗文和碑刻等数百种资料,记载了这次大地震。史志中有这样的描述,“有声如奔雷,又如兵车铁马之音”,“降雨、倾刻震”,刹时间“城楼垛口、监仓衙库、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如平地、城内四乡边地裂缝,或宽不可越、或深不可视”,“裂处皆翻土扬砂,涌流黄水、泉涌上喷高二、三丈,周围百里无一存屋”。沂水县志记载该县“倒房数千间”,章丘县志称当时“龙山山崩”。清代著名的小说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地震》一文,也详细记录了地震发生情形,“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大震。余适客稷下(今临淄),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震后死尸遍地,无人收殓者甚多;四邻村落,腥臭之气弥漫;又逢暴雨炎日,瘟痢大作,灾民四处流散。

地震惊动了大清朝野上下。康熙皇帝命户部具体负责赈济,并免去山东沂州等40州、县的年租,发赈灾款银二十二万七千三百余两。

至今,在山东郯城和枣庄等地仍有保存完好的此次地震遗址。郯城地震断裂带是我国东部最大的一条地震断裂带,呈南北走向,长2600米,宽160米。枣庄的熊耳山大裂谷是一条由地震形成的天然大裂谷,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史料佐证的特大地震山体崩裂遗迹。 [2]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规模宏伟,结构复杂。是地壳断块差异运动的接合带,是地球物理场平常带和深源岩浆活动带。它形成于中元古代。经历了多期构造。它不仅是一条“长寿”的以剪切运动为主的深断裂带,而且是一条近期仍继承着新构造运动方式,以左旋逆推为主的活断裂带,同时也是一条具有明显分段、活动程度不等的地震活动带。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许多研究者带着不同任务和目的,局限于对断裂带的某些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结果在不同地段断裂带命名了一些地方性的名称,诸如在黑龙江吉林省境内称为依兰——伊通深断裂,在辽宁省称为开源——营口——潍坊深断裂(又称辽东滨海断裂),在苏皖境内名为安江山断裂(或称皖苏鲁断裂),以及1959年命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狭义)等名称繁多。实际上,目前普遍引用的郯庐断裂(广义),就是上述各地段断裂带串联起来的总称。

据统计研究,自公元1400年以来,以郯庐断裂为中心200公里范围内共发生M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5次,M6-6.9级地震11次。其中中段(沈阳-宿迁段)就发生8.5级地震1次,M7.0-7.9级地震7次。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新生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郯庐断裂带内,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有内生矿和外生矿,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沉积、变质热液矿产约几十种之多。这些矿产都受控于构造地层,岩性和岩浆活动等条件。如辽宁鞍山铁矿、岫岩县岫岩玉石、山东招远大型富金矿、蒙阴金刚石原生矿、昌乐蓝晶石,江苏东海水晶、云母、红宝石、金红石、蛇纹石矿等。我国大别山——胶南地区,是全世界发现4个含柯石英的高压变质带中规模最大、最完善、出露最好的变质带。柯石英是来自地球深处的信使,是地壳运动留下的记录,用它可研究超高压变质作用和板块碰撞作用,分析推测地球深部物质的运动,描述沧海桑田变化规律。这些深变质和热液型的高压矿物岩石和矿产,都是郯庐断裂带超高压变质带的典型标志和亚洲科钻第一井定位在东海县的科学依据 。

“戌时地震,有声自西北来,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从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楼堞口有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如平地……人立地上,如覆圆石,辗转摇晃,不能站立,势似即陷,移时方定。阁邑震塌房屋约数十万间……”如此惊心动魄的景象出现在300多年前的山东郯城,这是康熙《郯城县志》对郯城大地震——— 这场既是山东也是整个中国东部地区有史以来最大地震的记载。

因为地震发生在戌时(晚上七点至九点),古时的人们没有丰富多彩的娱乐休闲活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故而,这是一个人们正在准备睡觉或者已经入睡的时间,很多人是在睡梦中被顷刻坍塌的房屋砸死砸伤的,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也特别严重。地震中的人口死亡在5万人以上,康熙时期山东鲁南地区仍是地广人稀,多层建筑物少,这样的数字在当时已经是天文数字。同时,由于消息流通缓慢闭塞,震后无法组织积极有效的救灾活动,适逢夏季又连降暴雨,导致了灾区瘟疫流行:“区内死尸遍野,不能殓葬者甚多;暴雨烈日,瘟痢随作,人民疏散。”虽然清政府在地震发生后便命令户部速行详议、分别蠲赈,发免山东沂州等40州、县、卫年租多寡不等,并遣官赈济,但还是导致灾民流离失所,经济损失极为惨重。

震后,我国约500余种县志、方志,碑文、诗文等对这次地震作了详尽的记载,其中有破坏的记载达150余县,堪称是我国历史上史料记载最为翔实丰富的特大地震。这场突兀而至的大地震对建筑物的损毁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据当时县志记载,莒县内“官民房屋、寺庙、牌坊、城垣俱倒,周围百余里无一存屋”;郯城内“城楼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观一时俱倒塌如平地”;临沂则是“城郭宫室庙宇公廨一时尽毁,人无完宇”。同时聊城始建于宋代的庙学在地震中“栋宇倾圮,门庑颓废益甚”;宁阳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的大成殿毁于一旦;而滕县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的城池“周五里许,高三丈五尺,阔一丈五尺,门楼四,角楼四,堡二十四,池深一丈五尺,广一丈五尺。地震城崩,砖石尽倾。”……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始建于唐、宋、元、明的学庙、牌坊等古建筑在这次大地震中几乎全体遭受重创,虽然震后有所修葺补救,但毕竟已不再是“古”时遗存,对山东地区的古文化保存流传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人文环境遭受空前重创,自然环境则在地震中几乎重塑,地震中伴有大规模的山崩地裂、地陷、涌水喷沙等现象,将之评述为“山川易景”毫不为过。在郯城大地震的史料中,有二三十余州县记载了山崩地裂或滑坡等有关自然面貌破坏现象。由于地表大面积升降,平地大面积被溢出来的地下水淹没,如江苏北部的赣榆县海滩隆起,黄海海水退舍30里。

除了县志之外,当时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很多地震记忆,最为著名的当为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地震》一文中的描述,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细腻的笔调,客观地记录了康熙七年郯城地震发生时邹平县的情景,读来如身临其境。地震发生时,蒲松龄正在长山县(即今邹平县)表兄家做客,两人秉烛对饮,突然听到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传来,向西北方而去。接着,“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他与表兄“相顾失色”,在短暂的惊慌茫然之后,才意识到发生了地震,赶紧跑出房间。室外呈现的景象让人目瞪口呆:“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持续了一个多时辰,才开始安定了一些。再看街上,男人和女人裸着身体聚在一起,惶恐不安地谈论着刚刚发生的地震,竟然忘记了自己没有穿衣服。蒲松龄后来听人传说,有的地方“井倾仄,不可汲”,有的人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开了,沂水河塌陷出一个大的洞穴,有好几亩宽。蒲松龄于是在文章后面感叹地说:“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郯城地震在给人们带来无尽灾难的同时,也不经意间创造了许多自然奇观。300多年来无数人都曾到过有历史记载的地方去寻查郯城地震留下的山崩滑坡等自然遗迹,2000年春天在枣庄市山亭区发现的熊耳山天然大裂谷,算是不枉现代学者的苦苦搜寻,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有史料佐证的特大地震山体崩裂遗迹,就是这次大地震“山川易景”的极好见证。另一处保存比较好的大地震遗址是2006年被中国地震局批准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的“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该地质奇观也是全世界仅存两处、国内唯一的第四纪活断层的地貌景观。大地震过后的地质地貌保留了史无前例的大地震对环境的塑造,但是随着岁月流逝,农田开发,人类住所、水利工程以及工矿设施建设等,郯城8.5级地震造成山崩地裂、滑坡、喷沙冒水等令人敬畏而又奇特的自然景观逐渐消失,而且再也不可复生。

这次地震造成了惨重的地震灾害。除了建筑物倒塌,因建筑物倒塌砸死、砸伤和因地表陷裂、出水、山崩等而死伤人畜,次生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畜伤亡也是极其惨重的,尤其是震后人们无家可归,又遭受洪水和疫病摧残,死伤也极其严重。正如灾民歌里所唱的“更苦霪雨不停休,满陌秋田水涨流”,“先时自谓灾方过,谁知灾后病还来,恨不当时同日死,如今病死有谁哀” 。

据史料记载的不完全统计,郯城大震直接死于地震的人数超过5万人。其中最惨重的为郯城、临沂、莒县等极震区,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多被建筑物倒塌压死 (见上表) 。

建筑物的破坏,这是史料中记载最详实的内容,几乎所有县志都有记载,据初步统计,受到破坏的共有 144 县。极震区 (地震烈度大于Ⅺ度) 面积5000多平方千米。建筑物无论是房屋,还是城墙一并倒塌。如以下记载描述,郯城:“一时楼房树木皆前俯后仰,以顶至地者连二、三次,遂一颤即倾。城垛全坍,周围坼裂,城楼倾尽,城门压塞,监仓衙库无存,烟灶俱绝。沂州 (今临沂):“城郭、官室、庙宇公廨一时尽毁,人无完宇”。“官廨、民房、庙宇、城楼、墙垛尽倒,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 莒州 (今莒县) :“官民房屋、寺庙监库、城垣俱倒,六房文案沉压泥水无存,周围百里并无存屋。” 除民用建筑物外, 是据史料记载给出的建筑物震坏的不完全统计,另据记载:“官廨门第和庙宇等公共设施一时尽毁,人无完宇”,造成毁灭性破坏。

(1)水灾:

这次极震区强烈地震造成河堤严重破坏、大型水库堤坝因地震产生跨塌造成严重的水灾。据历史资料查证分析,这次地震产生的水灾,主要表现在淹没城池、田地、溺死民众、破坏水利设施等。从记载看,至少有10座城市在地震中明显地遭到了洪水的袭击。如江苏省安东 (今涟水) “城内大水行舟” 松江府 (今上海市松江) 地震时,“兼以水涨,冲倒城郭屋庐”。这次地震还震坏了黄河上的三义坎堤防,洪水建瓴而下,直奔清河县城 (今江苏清江市西南) ,几乎毁灭了整个县城。另据记载,地震过后近一个多月时,黄河在江苏邳州 (今邳县西南古邳) 决口,在原有震灾的基础上又雪上加霜,“残屋剩椽,荡然无余”,邳州城受到了致命的破坏。政府机构失去了办公处所,百姓也被逼到城南的大堤上勉强度日。这次决口很可能与地震有关,地震使黄河大堤产生了裂缝或管涌,在水流的作用下,经过20余日的渐变,终于在七月十二日发生了决口---这一突变。邳州城到康熙二十三年时,大部分城区仍浸泡在水中,给城内人民带来了长时间的灾难。从成因上看,这次地震水灾主要是由于河道水位上涨或水利工程破坏后造成的大水灌城、地震海啸和地下水动态受到干扰 (产生了水害) 所致。

(2)地裂、喷沙冒水

地裂、喷沙冒水造成大量农田毁坏,禾稼受损,也是震区较严重的次生灾害。地裂、喷沙冒水在该地震史料中记载甚多,有以下主要特点:

①分布范围广。

史料记载中的地裂缝分布范围北到德州,西至莱芜,东到胶州、蓬莱,南至涟水等地1 (见表3)。

喷水冒沙与地裂缝分布基本一致,在一些特殊的地理地貌区,如河谷,三角州,滨海或河堤、平原、江心岛上等,二者密切相关,因此分布范围也相当广泛。如记载中有“地裂泉涌有淤泥细妙,水涌,穴涌沙泉,两岸有沙” (郯城县),“皆翻土扬沙”(莒州)。“沿海地裂涌水”(安丘)。“涌裂黑沙”(平度)。“地裂水泛—望成巨浸” (涟水)。“地裂处沙涌水飞”(沭阳) 。地裂、喷水冒沙和涌泉发生的地方已经涉及黄河冲积平原,苏北平原等远离震中的地区,这与当地的地下水位高,冲积层松软,砂基液化现象明显有关。

②沂沭断裂带上,强度最大。

分布最为连续,由北面南从莱州湾到沂沭断裂南段都有分布,这一分布反映了沂沭断裂带本身的活动强度大,地震的破裂和活动状态。喷水冒沙和涌泉受沂沭活动断裂带所控制。在沂沭断裂带上地下水位的喷涌高度郯城最强达二、三丈高.沂州高数尺,莒县高二、四尺,反映了地震动南强北弱,由南而北衰减缓慢的特点。

③从史料记载中不难看出,大量记载是震时地下水位的急剧上升很少有明确记载水位下降的现象,这也可能有下降不会被注意到的原因。水位短时突发性上升,时隔不久或之后,水位就下降了,后骤然上升,此变化与现代考察是一致的。

(3)山崩、山裂:

关于山崩、山裂的记载很多,最具有典型是莒县的山崩,据客舍偶闻记载:莒州地震如雷,连日不止,马蓍山崩四散,五庐固山劈裂一半,十三层塔一座一劈一半,阎家固、施风朵、科罗朵、马蓍山、大山各裂一半。显然这是位于高烈度区的一种表现。

其他关于山崩、山裂的记载有:

沂州:山崩地裂。

长清:马山崩损丈余。

泰安州:朱山崩裂。

邹县:震落峄山上大石一块,其声如雷,火光一道如流星,乱坠小石不计其数。城东葛庐山劈裂数十丈。

峄县:陷裂山崩。临淄栖霞山裂。

安丘:山亦有崩颓者。诸城山崩。

蒙阴:城东八里山脊开,山崩卒落石,

日照:山崩地裂。

在这次地震中,在城市因地震产生的火灾是现代地震产生的一种主要次生灾害。在环渤海地区也注意到渤海中部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灾害。另外,沭河是山东中南部与沂河并行发育的第二条大河,1668年郯城地震断层正好沿沭河展布,沭河及其两岸均位于极震区中。地震也给人们带来了洪水泛滥。

郯城地震正值夏季炎热多雨季节,有史料记载:

“ 其时死尸遍于四野,不能殓葬者甚多。凡值村落之处,腥臭之气达于四十余里,臭不可闻”。

随之而来的是瘟疫流行,如史料记载:“予下车甫两月,而天灾存至,疟痢继发,号哭之声,彻于四境”。

又记:“嗟之哉,漫自猜,天灾何事洊相摧,愁眉长锁几时开,先时自谓灾方过,谁知灾后病还来,恨不当时同日死,于今病死有谁哀”(冯可参)。

康熙淄川县志卷 7 页 52 记载:“露宿岂云病,盈亏固其常,天道尚如此,人事敢太康”。据估计因瘟疫流行死亡的人数也是相当多的 。

—次大震发生之前,往往会出现丰富的宏观异常现象。这一点已被人们所公认。历史资料记载,郯城8.5级地震在大震前有宏观异常的反映。

1.特旱与大涝

史料记载,郯城地震前四年,即1664年秋冬,在震中区西部广大地域,包括山东的西部,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的部分省出现大面积干旱。次年旱情持续发展,遍及整个山东省,并漫延到河南,河北,安徽和江苏等省。这年山东除胶东半岛麦收十分之二外,其它各地夏,秋绝产,正是“千里赤地”草木皆枯”。有的县出现“人相食” 的惨景。对山东省1640---1900年近三百年的有关旱史统计,震前的干旱范围之大.早期之长,灾情的严重是前所罕见的,可谓“特大干旱”。

大旱后三年即1668年发生了8.5级郯城大地震。在大震发生时的震后,震中及邻区:山东、郯城、莒县、诸城;江苏泗阳,涟水,淮阳等地,还受到霉雨洪水的侵袭。

郯城县志冯可参地震诗有这样的记载:

“更苦罐雨洪不停休,满陌秋田涨流”。

客舍偶闻莒县:“二十七露雨不止,平地水深三尺,天千淹没”,

江苏涟水:“城内大水行舟天雨五十日,地震之后又雨五十日”。

等等,由于震后霉雨连绵,天雨不止,造成震后灾情更为惨重。

即墨:“六月霉雨连绵,平地波涛风涨,田禾淹没,在地泥涤。十七夜二更、天雨耒停,地震复出”。

灵山卫:“戌时天降大雨,雷电不止,地动颠倒,五鼓方休”。

胶州:“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地震,雷雨飘扬,峻闪烁,屋宇倾动,一时数次”。

安丘县审:“六月十七日戌时大雨,天色阴惨,有声如吼”。

2.地下水位的升降

地下水位的升降,作为一种地震宏观前兆异常,史料的记载中并不普遍。而伴随地震的发生,瞬息变化的地下水位在记载中则遍遍皆有。这种地下水位的异常变化,是可以作为宏观前异常观象的,史料中仅见—处:

山东省福山县志曾提:“康熙七年正月初九日日生四耳,六月斗余村西井水上涌,有声如雷,十七日亥刻地震,声如雷”。福山远离大震震中,震前却出现井水上涨,并伴有如雷般声响,如果这一现象是地震前兆,可以推测临震中区地下水位会有更剧烈的变化,可见当时还未被人们所注视。

3.地震伴随的物理现象

郯城大震时,据史料记述,伴随出现的大气物理观象,主要有地气,地光,地震,震后还有地生白毛的众多现象、特别是地生白毛,这次地震后分布甚广、主要在低烈度区的南方,如:江苏省的江宁、如皋、苏州、昆山、常熟、吴江、震泽、上海、松江、青浦、太仓、常州、无锡、宜兴;浙江省的杭州、仁和、钱塘、海宁、临安、嘉兴、嘉善、秀水、平湖、桐乡、乌程、长兴、乌镇、南浔、德清、宁波、萧山、余姚、建德、淳安、桐庐;此外尚有安徽天长、当涂等。如此众多地区的记载,绝非偶然,若就其生成原因,则难以备述,估计可能与阴雨潮湿有一定联系。

山东郯城地震-《灾民歌》

1668 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农历六月十七日戌时),现山东省郯城、临沂、临沭三县交界处(北纬34.8 °,东经118.5°)发生8.5强烈地震,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大陆东部板块内最强烈的一次地震。震源深度约36公里,震中烈度高达XII度。震区山川易容,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据记载,地震波及410多个县,鲁、苏、浙、皖、赣、鄂、豫、冀、晋、辽、陕、闽诸省及朝鲜均有感,震后大小余震不断,四年后犹屡动不止。

时任县令冯可参写作《灾民歌》详细的记述了震后百姓的生活。

郯城野老沿乡哭,自言地震遭荼毒,

忽听空中若响雷,霎时大地皆翻覆。

或如奔马走危坡,又如巨浪摇轻轴,

忽然遍地涌沙泉,须臾旋转皆干没。

开裂缝坼陷深坑,斜颤倾欹难驻足,

阴风飒飒鬼神号,地惨天昏蒙黑雾。

逃生逃死乱纷纷,相呼相唤相驰逐,

举头不见眼前人,侧身不见当时屋,

盖藏委积一时空,断折伤残嗟满目。

颓垣败壁遍荒村,千村能有几村存,

少女黄昏悲独宿,老妪自首抚孤孙,

夜夜阴磷生鬼火,家家月下哭新魂,

积尸腐臭无棺殓,半就编芦入冢幡。

结席安篷皆野处,阴愁霖潦晴愁暑,

几许伶仃泣路旁,身无归旁家无主,

老夫四顾少亲人,举爨谁人汲沙渚。

妻孥寂寂葬荒丘,泣向厨中自蒸黍。

更苦霪雨不停休,满陌秋田水涨流,

今年二麦充官税,明年割肉到心头。

嗟乎哉,漫自猜,

天灾何事存相摧,愁眉长锁几时开,

先时自谓灾方过,谁知灾后病还来,

恨不当时同日死,于今病死有谁哀。 [3]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THE END
0.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地震大地震震中震级1604年12月29日(明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初九),泉州以东海域发生8级地震。这幅图描述了我国东南沿海最大的一次地震,古城泉州及邻区遭受严重破坏,山石海水皆动,城内外楼房店铺全都倾倒,开元寺东塔顶盖毁坏,清源山裂开的地缝中还涌出砂、水,气若硫磺,沿海覆舟甚多。从图上可以看到,等震线横跨福建的蒲田、漳浦、南安、同jvzquC415i428<3eqo5e{8ftvkimg8HTFU[DFZ5745>5WR3jvor
1.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整理人教版66、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编写了《史记》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P94 67、秦陵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P95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68-84) 68、200年,曹操对袁绍的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P102 69、208年,曹操对孙刘联军的赤壁之战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jvzquC41yy}/z~jzkng/exr1zwkykok1ej{zkunujk5d3B=;88:/j}rn